曹植
〔三国〕 192 - 232 年
曹植,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嘉仪氏之造思,亮兹美之独珍。
仰酒旗之景曜,协嘉号于天辰。
穆公酣而兴霸,汉祖醉而蛇分。
穆生以醴而辞楚,侯赢感爵而轻身。
谅千钟之可慕,何百觚之足云?
其味亮升,久载休名。
其味有宜城醪醴,苍梧缥青。
或秋藏冬发,或春酝夏成。
或云沸潮涌,或素蚁浮萍。
尔乃王孙公子,游侠翱翔,
将承欢以接意,会陵云之朱堂。
献酬交错,宴笑无方。
于是饮者并醉,纵横喧哗。
或扬袂屡舞,或扣剑清歌;
或颦蹴辞觞,或奋爵横飞;
或叹骊驹既驾,或称朝露未晞。
于斯时也,质者或文,刚者或仁。
卑者忘贱,窭者忘贫。
和睚眦之宿憾,虽怨仇其必亲。
于是矫俗先生闻之而叹曰:
“噫!夫言何容易!此乃淫荒之源,非作者之事。
若耽于觞酌,流情纵逸,先王所禁,君子所斥。
植曰:数日不见,思子为劳,想同之也。
仆少好为文章,迄至于今,二十有五年矣,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
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幹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大魏,足下高视于上京。
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紘以掩之,今尽集兹国矣。
然此数子犹复不能飞鶱绝迹,一举千里。
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赋,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前书嘲之,反作论盛道仆赞其文。
夫钟期不失听,于今称之,吾亦不能妄叹者,畏后世之嗤余也。
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
昔丁敬礼常作小文,使仆润饰之,仆自以才不过若人,辞不为也。
敬礼谓仆,卿何疑难,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邪?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
昔尼父之文辞,与人流通,至于制《春秋》,游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辞。
过此而言不病者,吾未之见也。
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
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訾五霸于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
刘生之辩,未若田氏,今之仲连,求之不难,可无息乎?人各有好尚,兰荪蕙之芳,众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咸池六茎之发,众人所同乐,而墨翟有非之论,岂可同哉!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
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
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而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传之同好,非要之皓首,岂今日之论乎?其言之不惭,恃惠子之知我也。
明早相迎,书不尽怀,植白。
子以愁惨,行吟路边。
形容枯悴,忧心如焚。
有玄虚先生见而问之,曰:「子将何疾,以至于斯?」答曰:「愁之为物,推惚惟恍。
不召自来,推之弗往。
寻之不知其际,握之不盈一掌。
寂寂长夜,或群或党。
去来无方,乱我精爽。
其来也难进,其去也易追。
临飡困于哽咽,烦冤毒于酸嘶。
加之以粉饰不泽,饮之以兼肴不肥。
温之以火石不消,摩之以神膏不稀。
受之以巧笑不悦,乐之以丝竹增悲。
医和绝思而无措,先生岂能为我著龟乎?」先生作色而言曰:「予徒辩子之愁形,未知子愁所由生,吾独为子言其发矣。
今大道既隐,子生末季。
沈溺流俗,眩惑名位。
濯缨弹冠,谘诹荣贵。
坐不安席,食不终味。
遑遑汲汲,或惨或悴。
所鬻者名,所拘者利。
良由华簿,凋损正气。
吾将赠子以无为之药,给子以澹泊之汤,刺子以玄虚之针,炙子以淳朴之方。
安子以恢廓之宇,坐子以寂寞之床。
使王乔与子携手而游,黄公与子咏歌而行,庄生为子具养神之馔,老聃为子致爱性之方。
趣遐路以栖迹,乘轻云以高翔。」于是精骇意散,改心向趣。
愿纳至言,仰崇玄度。
众愁忽然,不辞而去。
太极定二仪,清浊如以形。
三光照八极,天道甚着明。
为人立君长,欲以遂其生。
行仁章以瑞,变故诫骄盈。
神高而听卑,报若响应声。
明主敬细微,三季瞢天经。
二皇称至化,盛哉唐虞庭。
禹汤继厥德,周亦致太平。
在昔怀帝京,日昃不敢宁。
济济在公朝,万载驰其名。
曹子游乎陂塘之滨,步乎蓁秽之薮。
萧条潜虚,经幽践阻。
顾见髑髅,块然独居。
于是伏轼而问之曰:“子将结缨首剑,殉国君乎?将被坚执锐,毙三军乎?将婴兹固疾,命殒倾乎?将寿终数极,归幽冥乎?”
叩遗骸而叹息,哀白骨之无灵。
慕严周之适楚,倘托梦以通情。
于是若有来,恍若有存。
影见容隐,厉响而言曰:“子何国之君子乎?既枉舆驾,愍其枯朽。
不惜咳唾之音,慰以若言。
子则辩于辞矣,然未达幽冥之情,识死生之说也。
夫死之为言归也。
归也者,归于道也。
道也者,身以无形为主,故能与化推移。
阴阳不能更,四节不能亏,是故洞于纤微之域,通于恍惚之庭。
望之不见其象,听之不闻其声。
挹之不冲,满之不盈。
吹之不凋,嘘之不荣。
激之不流,凝之不停。
寥落溟漠,与道相拘。
偃然长寝,乐莫是喻。

曹子曰:“予将请之上帝,求诸神灵。
使司命辍籍,反子骸形。

于是髑髅长呻廓眦曰:“甚矣,何子之难语也!昔太素氏不仁,无故劳我以形,苦我以生,今也幸变而之死,是反吾真也。
何子之好劳,我之好逸。
子则行矣,余将归于太虚。

于是言卒响绝,神光雾除。
顾将旋轸,乃命仆夫拂以玄尘,覆以缟巾。
爰将藏彼路滨,壅以丹土,翳以缘榛。
夫存亡之异势,乃宣尼之所陈。
何神凭之虚对,云死生之必均。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4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