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氏
〔南北朝〕 ? - ? 年
南北朝佚名作者的統稱。
今夕已歡別,合會在何時?
明燈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所以不能者,爲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
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爲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爲化衆生,名爲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衆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爲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
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
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
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
吾今於世,書而錄之
上士悟之,升爲天官;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
遊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者,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人
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煉形
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幹,衆聖護門
神升上界,朝拜高真
功滿德就,相感帝君
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上篇】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易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
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中篇】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
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下篇】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
絕利一源,用師十倍
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
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至樂性餘,至靜性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禽之制在炁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其聖,我以不奇其聖
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
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
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
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
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君諱玄,字黑女,南陽白水人也
出自皇帝之苗裔
昔在中葉,作牧周、殷
爰及漢、魏司徒、司空
不因舉燭,便自高明;無假置水,故已清潔
遠祖和,吏部尚書、幷州刺史
祖具,中堅將軍、新平太守
父,湯寇將軍、蒲阪令
所謂華蓋相暉,容光照世
君稟陰陽之純精,含五行之秀氣
雅性高奇,識量衝遠
解褐中書侍郎,除南陽太守
嚴威既被,其猶草上加風,民之悅化,若魚之樂水
方欲羽翼天朝,抓牙帝室
何圖幽靈無簡,殲此名哲
春秋卅有二,太和十七年,薨於蒲阪城建中鄉孝義裏
妻,河北陳進壽女
壽爲巨祿太守
便是瑰寶相映,瓊玉參差
俱以普泰元年,歲次辛亥,十月丁酉,朔一日丁酉,葬於蒲阪城東原之上
君臨終清悟,神捎端明,動言成軌,泯然去世
於時兆人同悲,遐方悽泣
故刊石傳光以作誦曰:鬱矣蘭胄,茂乎芳幹
葉映霄衢,根通海翰
烋氣貫嶽,榮光接漢
德與風翔,澤叢雨散
運謝星馳,時流迅速
既凋桐枝復催良木
三河奄曜,川塸喪燭
痛感毛羣,悲傷羽族
扃堂無曉,墳宇唯昏
鹹韜鬆戶,共寢泉門
追風永邁,式銘幽傳
行此道,忌淹污、經死喪之家,不得與人同牀寢,衣服不假人,禁食五辛及一切肉
又對近婦人尤禁之甚,令人神死魂亡,生邪失性,災及三世,死爲下鬼,常當燒香於寢牀之首也
上清瓊宮玉符,乃是太極上宮四真人所受於太上之道,當須精誠潔心,澡除五累,遺穢污之塵濁,杜淫慾之失正,目存六精,凝思玉真,香菸散室,孤身幽房,積毫累著,和魂保中,彷彿五神,遊生三宮,豁空境於常輩,守寂默以感通者,六甲之神不逾年而降已也
子能精修此道,必破券登仙矣
信而奉者爲靈人,不信者將身沒九泉矣
上清六甲虛映之道,當得至精至真之人,乃得行之,行之既速,致通降而靈氣易發
久勤修之,坐在立亡,長生久視,變化萬端,行廚卒致也
九疑真人韓偉遠,昔受此方於中嶽宋德玄
德玄者,周宣王時人,服此靈飛六甲得道,能一日行三千里,數變形爲鳥獸,得真靈之道
今在嵩高,偉遠久隨之,乃得受法,行之道成,今處九疑山,其女子有郭芍藥、趙愛兒、王魯連等,並受此法而得道者,複數十人,或遊玄洲,或處東華,方諸臺今見在也
南嶽魏夫人言此雲:“郭芍藥者,漢度遼將軍陽平郭騫女也,少好道,精誠真人因授其六甲
趙愛兒者,幽州刺史劉虞別駕漁陽趙該婦也,好道得尸解,後又受此符
王魯連者,魏明帝城門校尉範陵王伯絀女也,亦學道,一旦忽委壻李子期,入陸渾山中,真人又授此法
子期者,司州魏人,清河王傅者也,其常言此婦狂走雲,一旦失所在
上清六甲靈飛隱道,服此真符,遊行八方,行此真書,當得其人
按四極明科,傳上清內書者,皆列盟奉䞈,啓誓乃宣之,七百年得付六人,過年限足,不得復出泄也
其受符,皆對齋七日䞈
有經之師,上金六兩,白素六十尺,金環六雙,青絲六兩,五色繒各二十二尺,以代剪髮歃血,登壇之誓,以盟奉行靈符,玉名不泄之信矣
違盟負誓,三祖父母,獲風刀之考,詣積夜之河,運蒙山巨石,填之水津
有經之師,受䞈當施,散於山林之寒棲,或投東流之清源,不得私用,割損以贍已利,不遵科法,三官考察,死爲下鬼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65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