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
〔周〕 前565 - 前486 年
释迦牟尼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
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
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
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槃。
《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
蕴结大夏,出彼千龄。
东传震旦,三百余载。
西晋惠帝永康年中,长安青门敦煌菩萨竺法护者,初翻此经,名《正法华》。
东晋安帝隆安年中,后秦弘始,龟兹沙门鸠摩罗什,次翻此经,名《妙法莲华》。
隋氏仁寿,大兴善寺北天竺沙门阇那、笈多,后所翻者,同名《妙法》。
三经重沓,文旨互陈。
时所宗尚,皆弘秦本。
自余支品、别偈,不无其流。
具如序历,故所非述。
夫以灵岳降灵,非大圣无由开化;适化所及,非昔缘无以导心。
所以仙苑告成,机分小大之别;金河顾命,道殊半满之科。
岂非教被乘时,无足核其高会!是知五千退席,为进增慢之俦;五百授记,俱崇密化之迹。
所以放光现瑞,开发请之教源;出定扬德,畅佛慧之宏略。
朽宅通入大之文轨,化城引昔缘之不坠。
系珠明理性之常在,凿井显示悟之多方。
词义宛然,喻陈惟远。
自非大哀旷济,拔滞溺之沉流;一极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自汉至唐六百余载,总历群籍四千余轴,受持盛者,无出此经。
将非机教相扣,并智胜之遗尘;闻而深敬,俱威王之余绩。
辄于经首,序而综之。
庶得早净六根,仰慈尊之嘉会;速成四德,趣乐土之玄猷。
弘赞莫穷,永贻诸后云尔。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
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
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
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
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
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
佛曰:善哉!子知道矣。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4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