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
〔漢〕 前145 - 前87 年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人,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被後人尊爲“史聖”。他最大的貢獻是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的史學鉅著《史記》,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周后稷,名棄
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
姜原爲帝嚳元妃
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
居期而生子,以爲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闢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
姜原以爲神,遂收養長之
初欲棄之,因名曰棄
棄爲兒時,屹如巨人之志
其遊戲,好種樹麻、菽,麻、菽美
及爲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
帝堯聞之,舉棄爲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
帝舜曰:“棄,黎民始飢,爾後稷播時百穀
”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
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
后稷卒,子不窋立
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餎戎狄之間
不窋卒,子鞠立
鞠卒,子公劉立
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脩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
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
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
公劉卒,子慶節立,國於豳
慶節卒,子皇僕立
皇僕卒,子差弗立
差弗卒,子毀隃立
毀隃卒,子公非立
公非卒,子高圉立
高圉卒,子亞圉立
亞圉卒,子公叔祖類立
公叔祖類卒,子古公亶父立
古公亶父復脩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
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予之
已復攻,欲得地與民
民皆怒,欲戰
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
今戎狄所爲攻戰,以吾地與民
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
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爲
”乃與私屬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
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歸古公於岐下
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
於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
作五官有司
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
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有聖瑞
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髮,以讓季歷
古公卒,季歷立,是爲公季
公季脩古公遺道,篤於行義,諸侯順之
公季卒,子昌立,是爲西伯
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
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
伯夷、叔齊在孤竹,聞西伯善養老,盍往歸之
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
崇侯虎譖西伯於殷紂曰:“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向之,將不利於帝
”帝紂乃囚西伯於羑里
閎夭之徒患之
乃求有莘氏美女,驪戎之文馬,有熊九駟,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紂
紂大說,曰:“此一物足以釋西伯,況其多乎!”乃赦西伯,賜之弓矢斧鉞,使西伯得征伐
曰:“譖西伯者,崇侯虎也
”西伯乃獻洛西之地,以請紂去砲格之刑
紂許之
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
於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
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
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爲,祇取辱耳
”遂還,俱讓而去
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
明年,伐犬戎
明年,伐密須
明年,敗耆國
殷之祖伊聞之,懼,以告帝紂
紂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爲!”明年,伐邘
明年,伐崇侯虎
而作豐邑,自岐下而徙都豐
明年,西伯崩,太子發立,是爲武王
西伯蓋即位五十年
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爲六十四卦
詩人道西伯,蓋受命之年稱王而斷虞芮之訟
後十年而崩,諡爲文王
改法度,制正朔矣
追尊古公爲太王,公季爲王季:蓋王瑞自太王興
武王即位,太公望爲師,周公旦爲輔,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師脩文王緒業
九年,武王上祭於畢
東觀兵,至於盟津
爲文王木主,載以車,中軍
武王自稱太子發,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
乃告司馬、司徒、司空、諸節:“齊慄,信哉!予無知,以先祖有德臣,小子受先功,畢立賞罰,以定其功
”遂興師
師尚父號曰:“總爾衆庶,與爾舟楫,後至者斬
”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
既渡,有火自上覆於下,至於王屋,流爲烏,其色赤,其聲魄雲
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
諸侯皆曰:“紂可伐矣
”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
”乃還師歸
居二年,聞紂昏亂暴虐滋甚,殺王子比干,囚箕子
太師疵、少師彊抱其樂器而餎周
於是武王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
”乃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
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諸侯鹹會
曰:“孳孳無怠!”武王乃作太誓,告於衆庶:“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於天,毀壞其三正,離逷其王父母弟,乃斷棄其先祖之樂,乃爲淫聲,用變亂正聲,怡說婦人
故今予發維共行天罰
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
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於商郊牧野,乃誓
武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
曰:“遠矣西土之人!”武王曰:“嗟!我有國冢君,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
”王曰:“古人有言‘牝雞無晨
牝雞之晨,惟家之索’
今殷王紂維婦人言是用,自棄其先祖肆祀不答,昬棄其家國,遺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維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俾暴虐於百姓,以奸軌於商國
今予發維共行天之罰
今日之事,不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夫子勉哉!不過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勉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羆,如豺如離,於商郊,不御克餎,以役西土,勉哉夫子!爾所不勉,其於爾身有戮
”誓已,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陳師牧野
帝紂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
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大卒馳帝紂師
紂師雖衆,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
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
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
紂走,反入登於鹿臺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於火而死
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諸侯,諸侯畢拜武王,武王乃揖諸侯,諸侯畢從
武王至商國,商國百姓鹹待於郊
於是武王使羣臣告語商百姓曰:“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
遂入,至紂死所
武王自射之,三發而後下車,以輕劍擊之,以黃鉞斬紂頭,縣大白之旗
已而至紂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經自殺
武王又射三發,擊以劍,斬以玄鉞,縣其頭小白之旗
武王已乃出覆軍
其明日,除道,脩社及商紂宮
及期,百夫荷罕旗以先驅
武王弟叔振鐸奉陳常車,周公旦把大鉞,畢公把小鉞,以夾武王
散宜生、太顛、閎夭皆執劍以衛武王
既入,立於社南大卒之左,右畢從
毛叔鄭奉明水,衛康叔封布茲,召公奭贊採,師尚父牽牲
尹佚筴祝曰:“殷之末孫季紂,殄廢先王明德,侮蔑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顯聞於天皇上帝
”於是武王再拜稽首,曰:“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
”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
封商紂子祿父殷之餘民
武王爲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
已而命召公釋箕子之囚
命畢公釋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閭
命南宮括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以振貧弱萌隸
命南宮括、史佚展九鼎保玉
命閎夭封比干之墓
命宗祝享祠于軍
乃罷兵西歸
行狩,記政事,作武成
封諸侯,班賜宗彝,作分殷之器物
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襃封神農之後於焦,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
於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爲首封
封尚父於營丘,曰齊
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魯
封召公奭於燕
封弟叔鮮於管,弟叔度於蔡
餘各以次受封
武王徵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
武王至於周,自夜不寐
周公旦即王所,曰:“曷爲不寐?”王曰:“告女:維天不饗殷,自發未生於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鴻滿野
天不享殷,乃今有成
維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顯亦不賓滅,以至今
我未定天保,何暇寐!”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惡,貶從殷王受
日夜勞來定我西土,我維顯服,及德方明
自洛汭延於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
我南望三塗,北望嶽鄙,顧詹有河,粵詹雒、伊,毋遠天室
”營周居於雒邑而後去
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虛;偃干戈,振兵釋旅:示天下不復用也
武王已克殷,後二年,問箕子殷所以亡
箕子不忍言殷惡,以存亡國宜告
武王亦醜,故問以天道
武王病
天下未集,羣公懼,穆卜,周公乃祓齋,自爲質,欲代武王,武王有瘳
後而崩,太子誦代立,是爲成王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
管叔、蔡叔羣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畔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誅武庚、管叔,放蔡叔
以微子開代殷後,國於宋
頗收殷餘民,以封武王少弟封爲衛康叔
晉唐叔得嘉穀,獻之成王,成王以歸周公於兵所
周公受禾東土,魯天子之命
初,管、蔡畔周,周公討之,三年而畢定,故初作大誥,次作微子之命,次歸禾,次嘉禾,次康誥、酒誥、梓材,其事在周公之篇
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羣臣之位
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
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
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
”作召誥、洛誥
成王既遷殷遺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無佚
召公爲保,周公爲師,東伐淮夷,殘奄,遷其君薄姑
成王自奄歸,在宗周,作多方
既絀殷命,襲淮夷,歸在豐,作周官
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
成王既伐東夷,息慎來賀,王賜榮伯作賄息慎之命
成王將崩,懼太子釗之不任,乃命召公、畢公率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
成王既崩,二公率諸侯,以太子釗見於先王廟,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爲王業之不易,務在節儉,毋多欲,以篤信臨之,作顧命
太子釗遂立,是爲康王
康王即位,遍告諸侯,宣告以文武之業以申之,作康誥
故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
康王命作策畢公分居里,成周郊,作畢命
康王卒,子昭王瑕立
昭王之時,王道微缺
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
其卒不赴告,諱之也
立昭王子滿,是爲穆王
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
王道衰微,穆王閔文武之道缺,乃命伯
申誡太僕國之政,作

復寧
穆王將徵犬戎,祭公謀父諫曰:“不可
先王燿德不觀兵
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
是故周文公之頌曰:‘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於時夏,允王保之
’先王之於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以文脩之,使之務利而闢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
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於戎狄之間
不敢怠業,時序其德,遵脩其緒,脩其訓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篤,奉以忠信
奕世載德,不忝前人
至於文王、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無不欣喜
商王帝辛大惡於民,庶民不忍,載武王,以致戎於商牧
是故先王非務武也,勸恤民隱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夷蠻要服,戎翟荒服
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
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
先王之順祀也,有不祭則脩意,有不祀則脩言,有不享則脩文,有不貢則脩名,有不王則脩德,序成而有不至則脩刑
於是有刑不祭,伐不祀,徵不享,讓不貢,告不王
於是有刑罰之闢,有攻伐之兵,有徵討之備,有威讓之命,有文告之辭
布令陳辭而有不至,則增脩於德,無勤民於遠
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
今自大畢、伯士之終也,犬戎氏以其職來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徵之,且觀之兵’,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吾聞犬戎樹敦,率舊德而守終純固,其有以御我矣
”王遂徵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
自是荒服者不至
諸侯有不睦者,甫侯言於王,作脩刑辟
王曰:“籲,來!有國有土,告汝祥刑
在今爾安百姓,何擇非其人,何敬非其刑,何居非其宜與?兩造具備,師聽五辭
五辭簡信,正於五刑
五刑不簡,正於五罰
五罰不服,正於五過
五過之疵,官獄內獄,閱實其罪,惟鈞其過
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其審克之
簡信有衆,惟訊有稽
無簡不疑,共嚴天威
黥闢疑赦,其罰百率,閱實其罪
劓闢疑赦,其罰倍灑,閱實其罪
臏闢疑赦,其罰倍差,閱實其罪
宮闢疑赦,其罰五百率,閱實其罪
大辟疑赦,其罰千率,閱實其罪
墨罰之屬千,劓罰之屬千,臏罰之屬五百,宮罰之屬三百,大辟之罰其屬二百:五刑之屬三千
”命曰甫刑
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子共王繄扈立
共王遊於涇上,密康公從,有三女餎之
其母曰:“必致之王
夫獸三爲羣,人三爲衆,女三爲粲
王田不取羣,公行不下衆,王御不參一族
夫粲,美之物也
衆以美物歸女,而何德以堪之?王猶不堪,況爾之小丑乎!小丑備物,終必亡
”康公不獻,一年,共王滅密
共王崩,子懿王畑立
懿王之時,王室遂衰,詩人作刺
懿王崩,共王弟闢方立,是爲孝王
孝王崩,諸侯復立懿王太子燮,是爲夷王
夷王崩,子厲王胡立
厲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榮夷公
大夫芮良夫諫厲王曰:“王室其將卑乎?夫榮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有專之,其害多矣
天地百物皆將取焉,何可專也?所怒甚多,不備大難
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夫王人者,將導利而布之上下者也
使神人百物無不得極,猶日怵惕懼怨之來也
故頌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爾極’
大雅曰‘陳錫載周’
是不布利而懼難乎,故能載周以至於今
今王學專利,其可乎?匹夫專利,猶謂之盜,王而行之,其歸鮮矣
榮公若用,周必敗也
”厲王不聽,卒以榮公爲卿士,用事
王行暴虐侈傲,國人謗王
召公諫曰:“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
其謗鮮矣,諸侯不朝
三十四年,王益嚴,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厲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之也
防民之口,甚於防水
水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爲水者決之使導,爲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脩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
行善而備敗,所以產財用衣食者也
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
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王不聽
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相與畔,襲厲王
厲王出奔於彘
厲王太子靜匿召公之家,國人聞之,乃圍之
召公曰:“昔吾驟諫王,王不從,以及此難也
今殺王太子,王其以我爲讎而懟怒乎?夫事君者,險而不讎懟,怨而不怒,況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脫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
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彘
太子靜長於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爲王,是爲宣王
宣王即位,二相輔之,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覆宗周
十二年,魯武公來朝
宣王不脩籍於千畝,虢文公諫曰不可,王弗聽
三十九年,戰於千畝,王師敗績於姜氏之戎
宣王既亡南國之師,乃料民於太原
仲山甫諫曰:“民不可料也
”宣王不聽,卒料民
四十六年,宣王崩,子幽王宮湦立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陽甫曰:“周將亡矣
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
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
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填陰也
陽失而在陰,原必塞;原塞,國必亡
夫水土演而民用也
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
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
川竭必山崩
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
天之所棄,不過其紀
”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
三年,幽王嬖愛襃姒
襃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廢太子
太子母申侯女,而爲後
後幽王得襃姒,愛之,欲廢申後,並去太子宜臼,以襃姒爲後,以伯服爲太子
周太史伯陽讀史記曰:“周亡矣
”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龍止於夏帝庭而言曰:“餘,襃之二君
”夏帝卜殺之與去之與止之,莫吉
卜請其漦而藏之,乃吉
於是布幣而策告之,龍亡而漦在,櫝而去之
夏亡,傳此器殷
殷亡,又傳此器周
比三代,莫敢發之,至厲王之末,發而觀之
漦流於庭,不可除
厲王使婦人裸而譟之
漦化爲玄黿,以入王後宮
後宮之童妾既齔而遭之,既笄而孕,無夫而生子,懼而棄之
宣王之時童女謠曰:“檿弧箕服,實亡周國
”於是宣王聞之,有夫婦賣是器者,宣王使執而戮之
逃於道,而見鄉者後宮童妾所棄妖子出於路者,聞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婦遂亡,餎於襃
襃人有罪,請入童妾所棄女子者於王以贖罪
棄女子出於襃,是爲襃姒
當幽王三年,王之後宮見而愛之,生子伯服,竟廢申後及太子,以襃姒爲後,伯服爲太子
太史伯陽曰:“禍成矣,無可奈何!”
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
幽王爲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
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襃姒乃大笑
幽王說之,爲數舉烽火
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幽王以虢石父爲卿,用事,國人皆怨
石父爲人佞巧善諛好利,王用之
又廢申後,去太子也
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
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
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襃姒,盡取周賂而去
於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爲平王,以奉周祀
平王立,東遷於雒邑,闢戎寇
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彊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四十九年,魯隱公即位
五十一年,平王崩,太子洩父蚤死,立其子林,是爲桓王
桓王,平王孫也
桓王三年,鄭莊公朝,桓王不禮
五年,鄭怨,與魯易許田
許田,天子之用事太山田也
八年,魯殺隱公,立桓公
十三年,伐鄭,鄭射傷桓王,桓王去歸
二十三年,桓王崩,子莊王佗立
莊王四年,周公黑肩欲殺莊王而立王子克
辛伯告王,王殺周公
王子克餎燕
十五年,莊王崩,子釐王胡齊立
釐王三年,齊桓公始霸
五年,釐王崩,子惠王閬立
惠王二年
初,莊王嬖姬姚,生子穨,穨有寵
及惠王即位,奪其大臣園以爲囿,故大夫邊伯等五人作亂,謀召燕、衛師,伐惠王
惠王餎溫,已居鄭之櫟
立釐王弟穨爲王
樂及遍舞,鄭、虢君怒
四年,鄭與虢君伐殺王穨,復入惠王
惠王十年,賜齊桓公爲伯
二十五年,惠王崩,子襄王鄭立
襄王母蚤死,後母曰惠後
惠後生叔帶,有寵於惠王,襄王畏之
三年,叔帶與戎、翟謀伐襄王,襄王欲誅叔帶,叔帶餎齊
齊桓公使管仲平戎於周,使隰朋平戎於晉
王以上卿禮管仲
管仲辭曰:“臣賤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
若節春秋來承王命,何以禮焉
陪臣敢辭
”王曰:“舅氏,餘嘉乃勳,毋逆朕命
”管仲卒受下卿之禮而還
九年,齊桓公卒
十二年,叔帶復歸於周
十三年,鄭伐滑,王使遊孫、伯服請滑,鄭人囚之
鄭文公怨惠王之入不與厲公爵,又怨襄王之與衛滑,故囚伯服
王怒,將以翟伐鄭
富辰諫曰:“凡我周之東徙,晉、鄭焉依
子穨之亂,又鄭之由定,今以小怨棄之!”王不聽
十五年,王降翟師以伐鄭
王德翟人,將以其女爲後
富辰諫曰:“平、桓、莊、惠皆受鄭勞,王棄親親翟,不可從
”王不聽
十六年,王絀翟後,翟人來誅,殺譚伯
富辰曰:“吾數諫不從
如是不出,王以我爲懟乎?”乃以其屬死之
初,惠後欲立王子帶,故以黨開翟人,翟人遂入周
襄王出餎鄭,鄭居王於氾
子帶立爲王,取襄王所絀翟後與居溫
十七年,襄王告急於晉,晉文公納王而誅叔帶
襄王乃賜晉文公珪鬯弓矢,爲伯,以河內地與晉
二十年,晉文公召襄王,襄王會之河陽、踐土,諸侯畢朝,書諱曰“天王狩於河陽”
二十四年,晉文公卒
三十一年,秦穆公卒
三十二年,襄王崩,子頃王壬臣立
頃王六年,崩,子匡王班立
匡王六年,崩,弟瑜立,是爲定王
定王元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次洛,使人問九鼎
王使王孫滿應設以辭,楚兵乃去
十年,楚莊王圍鄭,鄭伯降,已而復之
十六年,楚莊王卒
二十一年,定王崩,子簡王夷立
簡王十三年,晉殺其君厲公,迎子周於周,立爲悼公
十四年,簡王崩,子靈王泄心立
靈王二十四年,齊崔杼弒其君莊公
二十七年,靈王崩,子景王貴立
景王十八年,後太子聖而蚤卒
二十年,景王愛子朝,欲立之,會崩,子丐之黨與爭立,國人立長子猛爲王,子朝攻殺猛
猛爲悼王
晉人攻子朝而立丐,是爲敬王
敬王元年,晉人入敬王,子朝自立,敬王不得入,居澤
四年,晉率諸侯入敬王於周,子朝爲臣,諸侯城周
十六年,子朝之徒復作亂,敬王餎於晉
十七年,晉定公遂入敬王於周
三十九年,齊田常殺其君簡公
四十一年,楚滅陳
孔子卒
四十二年,敬王崩,子元王仁立
元王八年,崩,子定王介立
定王十六年,三晉滅智伯,分有其地
二十八年,定王崩,長子去疾立,是爲哀王
哀王立三月,弟叔襲殺哀王而自立,是爲思王
思王立五月,少弟嵬攻殺思王而自立,是爲考王
此三王皆定王之子
考王十五年,崩,子威烈王午立
考王封其弟於河南,是爲桓公,以續周公之官職
桓公卒,子威公代立
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於鞏以奉王,號東周惠公
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
命韓、魏、趙爲諸侯
二十四年,崩,子安王驕立
是歲盜殺楚聲王
安王立二十六年,崩,子烈王喜立
烈王二年,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周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載複合,合十七歲而霸王者出焉

十年,烈王崩,弟扁立,是爲顯王
顯王五年,賀秦獻公,獻公稱伯
九年,致文武胙於秦孝公
二十五年,秦會諸侯於周
二十六年,周致伯於秦孝公
三十三年,賀秦惠王
三十五年,致文武胙於秦惠王
四十四年,秦惠王稱王
其後諸侯皆爲王
四十八年,顯王崩,子慎靚王定立
慎靚王立六年,崩,子赧王延立
王赧時東西周分治
王赧徙都西周
西周武公之共太子死,有五庶子,毋適立
司馬翦謂楚王曰:“不如以地資公子咎,爲請太子
”左成曰:“不可
周不聽,是公之知困而交疏於周也
不如請周君孰欲立,以微告翦,翦請令楚之以地
”果立公子咎爲太子
八年,秦攻宜陽,楚救之
而楚以周爲秦故,將伐之
蘇代爲周說楚王曰:“何以周爲秦之禍也?言周之爲秦甚於楚者,欲令周入秦也,故謂‘周秦’也
周知其不可解,必入於秦,此爲秦取周之精者也
爲王計者,周於秦因善之,不於秦亦言善之,以疏之於秦
周絕於秦,必入於郢矣

秦借道兩週之間,將以伐韓,周恐借之畏於韓,不借畏於秦
史厭謂周君曰:“何不令人謂韓公叔曰‘秦之敢絕周而伐韓者,信東周也
公何不與周地,髮質使之楚’?秦必疑楚不信周,是韓不伐也
又謂秦曰‘韓彊與周地,將以疑周於秦也,周不敢不受’
秦必無辭而令周不受,是受地於韓而聽於秦

秦召西周君,西周君惡往,故令人謂韓王曰:“秦召西周君,將以使攻王之南陽也,王何不出兵於南陽?周君將以爲辭於秦
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逾河而攻南陽矣

東周與西周戰,韓救西周
或爲東周說韓王曰:“西周故天子之國,多名器重寶
王案兵毋出,可以德東周,而西周之寶必可以盡矣

王赧謂成君
楚圍雍氏,韓徵甲與粟於東周,東周君恐,召蘇代而告之
代曰:“君何患於是
臣能使韓毋徵甲與粟於周,又能爲君得高都
”周君曰:“子苟能,請以國聽子
”代見韓相國曰:“楚圍雍氏,期三月也,今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
今相國乃徵甲與粟於周,是告楚病也
”韓相國曰:“善
使者已行矣
”五代曰:“何不與周高都?”韓相國大怒曰:“吾毋徵甲與粟於周亦已多矣,何故與周高都也?”代曰:“與周高都,是周折而入於韓也,秦聞之必大怒忿周,即不通周使,是以弊高都得完周也
曷爲不與?”相國曰:“善
”果與周高都
三十四年,蘇厲謂周君曰:“秦破韓、魏,撲師武,北取趙藺、離石者,皆白起也
是善用兵,又有天命
今又將兵出塞攻樑,樑破則周危矣
君何不令人說白起乎?曰‘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
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
左右觀者數千人,皆曰善射
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
養由基怒,釋弓搤劍,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詘右也
夫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不以善息,少焉氣衰力倦,弓撥矢鉤,一發不中者,百發盡息”
今破韓、魏,撲師武,北取趙藺、離石者,公之功多矣
今又將兵出塞,過兩週,倍韓,攻樑,一舉不得,前功盡棄
公不如稱病而無出’

四十二年,秦破華陽約
馬犯謂周君曰:“請令樑城周
”乃謂樑王曰:“周王病若死,則犯必死矣
犯請以九鼎自入於王,王受九鼎而圖犯
”樑王曰:“善
”遂與之卒,言戍周
因謂秦王曰:“樑非戍周也,將伐周也
王試出兵境以觀之
”秦果出兵
又謂樑王曰:“周王病甚矣,犯請後可而復之
今王使卒之周,諸侯皆生心,後舉事且不信
不若令卒爲周城,以匿事端
”樑王曰:“善
”遂使城周
四十五年,周君之秦客謂周曰:“公不若譽秦王之孝,因以應爲太后養地,秦王必喜,是公有秦交
交善,周君必以爲公功
交惡,勸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
”秦攻周,而周勣謂秦王曰:“爲王計者不攻周
攻周,實不足以利,聲畏天下
天下以聲畏秦,必東合於齊
兵弊於周
合天下於齊,則秦不王矣
天下欲弊秦,勸王攻周
秦與天下弊,則令不行矣

五十八年,三晉距秦
周令其相國之秦,以秦之輕也,還其行
客謂相國曰:“秦之輕重未可知也
秦欲知三國之情
公不如急見秦王曰‘請爲王聽東方之變’,秦王必重公
重公,是秦重周,周以取秦也;齊重,則固有周聚以收齊:是周常不失重國之交也
”秦信周,發兵攻三晉
五十九年,秦取韓陽城負黍,西周恐,倍秦,與諸侯約從,將天下銳師出伊闕攻秦,令秦無得通陽城
秦昭王怒,使將軍摎攻西周
西周君餎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
秦受其獻,歸其君於周
周君、王赧卒,周民遂東亡
秦取九鼎寶器,而遷西周公於單心狐
後七歲,秦莊襄王滅東周
東西周皆入於秦,周既不祀
太史公曰:學者皆稱周伐紂,居洛邑,綜其實不然
武王營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復都豐、鎬
至犬戎敗幽王,周乃東徙於洛邑
所謂“周公葬畢”,畢在鎬東南杜中
秦滅周
漢興九十有餘載,天子將封泰山,東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後嘉三十里地,號曰周子南君,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
后稷居邰,太王作周
丹開雀錄,火降烏流
三分既有,八百不謀
蒼兕誓衆,白魚入舟
太師抱樂,箕子拘囚
成康之日,政簡刑措
南巡不還,西服莫附
共和之後,王室多故
檿弧興謠,龍漦作蠹
穨帶荏禍,實傾周祚
造父受封
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
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
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
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
已成,帝錫玄圭
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費爲輔
”帝舜曰:“諮爾費,贊禹功,其賜爾皁遊
爾後嗣將大出
”乃妻之姚姓之玉女
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爲柏翳
舜賜姓嬴氏
大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
其玄孫曰費昌,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
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爲湯御,以敗桀於鳴條
大廉玄孫曰孟戲、中衍,鳥身人言
帝太戊聞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
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爲諸侯
其玄孫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
生蜚廉
蜚廉生惡來
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
周武王之伐紂,並殺惡來
是時蜚廉爲紂石北方,還,無所報,爲壇霍太山而報,得石棺,銘曰“帝令處父不與殷亂,賜爾石棺以華氏”
死,遂葬於霍太山
蜚廉復有子曰季勝
季勝生孟增
孟增幸於周成王,是爲宅皋狼
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
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繆王,得驥、溫驪、驊騮、騄耳之駟,西巡狩,樂而忘歸
徐偃王作亂,造父爲繆王御,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
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爲趙氏
自蜚廉生季勝已下五世至造父,別居趙
趙衰其後也
惡來革者,蜚廉子也,蚤死
有子曰女防
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
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
位列諸侯
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
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汧渭之閒,馬大蕃息
孝王欲以爲大駱適嗣
申侯之女爲大駱妻,生子成爲適
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酈山之女,爲戎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
今我復與大駱妻,生適子成
申駱重婚,西戎皆服,所以爲王
王其圖之
”於是孝王曰:“昔伯翳爲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
今其後世亦爲朕息馬,朕其分土爲附庸
”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
亦不廢申侯之女子爲駱適者,以和西戎
秦嬴生秦侯
秦侯立十年,卒
生公伯
公伯立三年,卒
生秦仲
秦仲立三年,周厲王無道,諸侯或叛之
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
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爲大夫,誅西戎
西戎殺秦仲
秦仲立二十三年,死於戎
有子五人,其長者曰莊公
周宣王乃召莊公昆弟五人,與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
於是復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駱地犬丘並有之,爲西垂大夫
莊公居其故西犬丘,生子三人,其長男世父
世父曰:“戎殺我大父仲,我非殺戎王則不敢入邑
”遂將擊戎,讓其弟襄公
襄公爲太子
莊公立四十四年,卒,太子襄公代立
襄公元年,以女弟繆嬴爲豐王妻
襄公二年,戎圍犬丘,世父擊之,爲戎人所虜
歲餘,復歸世父
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廢太子,立褒姒子爲適,數欺諸侯,諸侯叛之
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
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
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
平王封襄公爲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
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與誓,封爵之
襄公於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乃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
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
生文公
秦晉之好
文公元年,居西垂宮
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東獵
四年,至汧渭之會
曰:“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獲爲諸侯
”乃卜居之,佔曰吉,即營邑之
十年,初爲鄜畤,用三牢
十三年,初有史以紀事,民多化者
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
於是文公遂收周餘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
十九年,得陳寶
二十年,法初有三族之罪
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豐大特
四十八年,文公太子卒,賜諡爲竫公
竫公之長子爲太子,是文公孫也
五十年,文公卒,葬西山
竫公子立,是爲寧公
寧公二年,公徙居平陽
遣兵伐蕩社
三年,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蕩社
四年,魯公子翬弒其君隱公
十二年,伐蕩氏,取之
寧公生十歲立,立十二年卒,葬西山
生子三人,長男武公爲太子
武公弟德公,同母魯姬子
生出子
寧公卒,大庶長弗忌、威壘、三父廢太子而立出子爲君
出子六年,三父等復共令人賊殺出子
出子生五歲立,立六年卒
三父等乃復立故太子武公
武公元年,伐彭戲氏,至於華山下,居平陽封宮
三年,誅三父等而夷三族,以其殺出子也
鄭高渠眯殺其君昭公
十年,伐邽、冀戎,初縣之
十一年,初縣杜、鄭
滅小虢
十三年,齊人管至父、連稱等殺其君襄公而立公孫無知
晉滅霍、魏、耿
齊雍廩殺無知、管至父等而立齊桓公
齊、晉爲強國
十九年,晉曲沃始爲晉侯
齊桓公伯於鄄
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陽
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六人
有子一人,名曰白,白不立,封平陽
立其弟德公
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鄭宮
以犧三百牢祠鄜畤
卜居雍
後子孫飲馬於河
樑伯、芮伯來朝
二年,初伏,以狗御蠱
德公生三十三歲而立,立二年卒
生子三人:長子宣公,中子成公,少子穆公
長子宣公立
宣公元年,衛、燕伐周,出惠王,立王子穨
三年,鄭伯、虢叔殺子穨而入惠王
四年,作密畤
與晉戰河陽,勝之
十二年,宣公卒
生子九人,莫立,立其弟成公
成公元年,樑伯、芮伯來朝
齊桓公伐山戎,次於孤竹
成公立四年卒
子七人,莫立,立其弟繆公
稱霸西戎
繆公(秦穆公)任好元年,自將伐茅津,勝之
四年,迎婦於晉,晉太子申生姊也
其歲,齊桓公伐楚,至邵陵
五年,晉獻公滅虞、虢,虜虞君與其大夫百里傒,以璧馬賂於虞故也
既虜百里傒,以爲秦繆公夫人媵於秦
百里傒亡秦走宛,楚鄙人執之
繆公聞百里傒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傒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

楚人遂許與之
當是時,百里傒年已七十餘
繆公釋其囚,與語國事
謝曰:“臣亡國之臣,何足問!”繆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
”固問,語三日,繆公大說,授之國政,號曰五羖大夫
百里傒讓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賢而世莫知
臣常遊困於齊而乞食銍人,蹇叔收臣
臣因而欲事齊君無知,蹇叔止臣,臣得脫齊難,遂之周
周王子穨好牛,臣以養牛幹之
及穨欲用臣,蹇叔止臣,臣去,得不誅
事虞君,蹇叔止臣
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誠私利祿爵,且留
再用其言,得脫,一不用,及虞君難:是以知其賢
”於是繆公使人厚幣迎蹇叔,以爲上大夫
秋,繆公自將伐晉,戰於河曲
晉驪姬作亂,太子申生死新城,重耳、夷吾出奔
九年,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
晉獻公卒
立驪姬子奚齊,其臣裏克殺奚齊
荀息立卓子,克又殺卓子及荀息
夷吾使人請秦,求入晉
於是繆公許之,使百里傒將兵送夷吾
夷吾謂曰:“誠得立,請割晉之河西八城與秦
”及至,已立,而使丕鄭謝秦,背約不與河西城,而殺裏克
丕鄭聞之,恐,因與繆公謀曰:“晉人不欲夷吾,實欲重耳
今背秦約而殺裏克,皆呂甥、郄芮之計也
願君以利急召呂、郄,呂、郄至,則更入重耳便
”繆公許之,使人與丕鄭歸,召呂、郄
呂、郄等疑丕鄭有間,乃言夷吾殺丕鄭
丕鄭子丕豹奔秦,說繆公曰:“晉君無道,百姓不親,可伐也
”繆公曰:“百姓苟不便,何故能誅其大臣?能誅其大臣,此其調也
”不聽,而陰用豹
十二年,齊管仲、隰朋死
晉旱,來請粟
丕豹說繆公勿與,因其飢而伐之
繆公問公孫支,支曰:“飢穰更事耳,不可不與
”問百里傒,傒曰:“夷吾得罪於君,其百姓何罪?”於是用百里傒、公孫支言,卒與之粟
以船漕車轉,自雍相望至絳
十四年,秦飢,請粟於晉
晉君謀之羣臣
虢射曰:“因其飢伐之,可有大功
”晉君從之
十五年,興兵將攻秦
繆公發兵,使丕豹將,自往擊之
九月壬戌,與晉惠公夷吾合戰於韓地
晉君棄其軍,與秦爭利,還而馬騺
繆公與麾下馳追之,不能得晉君,反爲晉軍所圍
晉擊繆公,繆公傷
於是岐下食善馬者三百人馳冒晉軍,晉軍解圍,遂脫繆公而反生得晉君
初,繆公亡善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餘人,吏逐得,欲法之
繆公曰:“君子不以畜產害人
吾聞食善馬肉不飲酒,傷人
”乃皆賜酒而赦之
三百人者聞秦擊晉,皆求從,從而見繆公窘,亦皆推鋒爭死,以報食馬之德
於是繆公虜晉君以歸,令於國,齊宿,吾將以晉君祠上帝
周天子聞之,曰“晉我同姓”,爲請晉君
夷吾姊亦爲繆公夫人,夫人聞之,乃衰絰跣,曰:“妾兄弟不能相救,以辱君命
”繆公曰:“我得晉君以爲功,今天子爲請,夫人是憂
”乃與晉君盟,許歸之,更舍上舍,而饋之七牢
十一月,歸晉君夷吾,夷吾獻其河西地,使太子圉爲質於秦
秦妻子圉以宗女
是時秦地東至河
十八年,齊桓公卒
二十年,秦滅樑、芮
二十二年,晉公子圉聞晉君病,曰:“樑,我母家也,而秦滅之
我兄弟多,即君百歲後,秦必留我,而晉輕,亦更立他子
”子圉乃亡歸晉
二十三年,晉惠公卒,子圉立爲君
秦怨圉亡去,乃迎晉公子重耳於楚,而妻以故子圉妻
重耳初謝,後乃受
繆公益禮厚遇之
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晉大臣,欲入重耳
晉許之,於是使人送重耳
二月,重耳立爲晉君,是爲文公
文公使人殺子圉
子圉是爲懷公
其秋,周襄王弟帶以翟伐王,王出居鄭
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難於晉、秦
秦繆公將兵助晉文公入襄王,殺王弟帶
二十八年,晉文公敗楚於城濮
三十年,繆公助晉文公圍鄭
鄭使人言繆公曰:“亡鄭厚晉,於晉而得矣,而秦未有利
晉之強,秦之憂也
”繆公乃罷兵歸
晉亦罷
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
鄭人有賣鄭於秦曰:“我主其城門,鄭可襲也
”繆公問蹇叔、百里傒,對曰:“徑數國千里而襲人,希有得利者
且人賣鄭,庸知我國人不有以我情告鄭者乎?不可
”繆公曰:“子不知也,吾已決矣
”遂發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視,蹇叔子西乞術及白乙丙將兵
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
繆公聞,怒曰:“孤發兵而子沮哭吾軍,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軍
軍行,臣子與往;臣老,遲還恐不相見,故哭耳
”二老退,謂其子曰:“汝軍即敗,必於餚阨矣
”三十三年春,秦兵遂東,更晉地,過周北門
周王孫滿曰:“秦師無禮,不敗何待!”兵至滑,鄭販賣賈人弦高,持十二牛將賣之周,見秦兵,恐死虜,因獻其牛,曰:“聞大國將誅鄭,鄭君謹修守禦備,使臣以牛十二勞軍士
”秦三將軍相謂曰:“將襲鄭,鄭今已覺之,往無及已
”滅滑
滑,晉之邊邑也
當是時,晉文公喪尚未葬
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喪破我滑
”遂墨衰絰,發兵遮秦兵於餚,擊之,大破秦軍,無一人得脫者
虜秦三將以歸
文公夫人,秦女也,爲秦三囚將請曰:“繆公之怨此三人入於骨髓,願令此三人歸,令我君得自快烹之
”晉君許之,歸秦三將
三將至,繆公素服郊迎,向三人哭曰:“孤以不用百里傒、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子其悉心雪恥,毋怠
”遂復三人官秩如故,愈益厚之
三十四年,楚太子商臣弒其父成王代立
繆公於是復使孟明視等將兵伐晉,戰於彭衙
秦不利,引兵歸
戎王使由余於秦
由余,其先晉人也,亡入戎,能晉言
聞繆公賢,故使由余觀秦
秦繆公示以宮室、積聚
由余曰:“使鬼爲之,則勞神矣
使人爲之,亦苦民矣
”繆公怪之,問曰:“中國以詩書禮樂法度爲政,然尚時亂,今戎夷無此,何以爲治,不亦難乎?”由余笑曰:“此乃中國所以亂也
夫自上聖黃帝作爲禮樂法度,身以先之,僅以小治
及其後世,日以驕淫
阻法度之威,以責督於下,下罷極則以仁義怨望於上,上下交爭怨而相篡弒,至於滅宗,皆以此類也
夫戎夷不然
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懷忠信以事其上,一國之政猶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聖人之治也
”於是繆公退而問內史廖曰:“孤聞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
今由余賢,寡人之害,將奈之何?”內史廖曰:“戎王處辟匿,未聞中國之聲
君試遺其女樂,以奪其志;爲由余請,以疏其間;留而莫遣,以失其期
戎王怪之,必疑由余
君臣有間,乃可虜也
且戎王好樂,必怠於政
”繆公曰:“善
”因與由余曲席而坐,傳器而食,問其地形與其兵勢盡察,而後令內史廖以女樂二八遺戎王
戎王受而說之,終年不還
於是秦乃歸由余
由余數諫不聽,繆公又數使人間要由余,由余遂去降秦
繆公以客禮禮之,問伐戎之形
三十六年,繆公復益厚孟明等,使將兵伐晉,渡河焚船,大敗晉人,取王官及鄗,以報餚之役
晉人皆城守不敢出
於是繆公乃自茅津渡河,封餚中屍,爲發喪,哭之三日
乃誓于軍曰:“嗟士卒!聽無譁,餘誓告汝
古之人謀黃髪番番,則無所過
”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傒之謀,故作此誓,令後世以記餘過
君子聞之,皆爲垂涕,曰:“嗟乎!秦繆公之與人周也,卒得孟明之慶

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天子使召公過賀繆公以金鼓
三十九年,繆公卒,葬雍
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針虎,亦在從死之中
秦人哀之,爲作歌黃鳥之詩
君子曰:“秦繆公廣地益國,東服強晉,西霸戎夷,然不爲諸侯盟主,亦宜哉
死而棄民,收其良臣而從死
且先王崩,尚猶遺德垂法,況奪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復東征也
”繆公子四十人,其太子嵤代立,是爲康公
東進受阻
康公元年
往歲繆公之卒,晉襄公亦卒;襄公之弟名雍,秦出也,在秦
晉趙盾欲立之,使隨會來迎雍,秦以兵送至令狐
晉立襄公子而反擊秦師,秦師敗,隨會來奔
二年,秦伐晉,取武城,報令狐之役
四年,晉伐秦,取少樑
六年,秦伐晉,取羈馬
戰於河曲,大敗晉軍
晉人患隨會在秦爲亂,乃使魏讎餘詳反,合謀會,詐而得會,會遂歸晉
康公立十二年卒,子共公立
共公二年,晉趙穿弒其君靈公
三年,楚莊王強,北兵至雒,問周鼎
共公立五年卒,子桓公立
桓公三年,晉敗我一將
十年,楚莊王服鄭,北敗晉兵於河上
當是之時,楚霸,爲會盟合諸侯
二十四年,晉厲公初立,與秦桓公夾河而盟
歸而秦倍盟,與翟合謀擊晉
二十六年,晉率諸侯伐秦,秦軍敗走,追至涇而還
桓公立二十七年卒,子景公立
偏安一隅
景公四年,晉欒書弒其君厲公
十五年,救鄭,敗晉兵於櫟
是時晉悼公爲盟主
十八年,晉悼公強,數會諸侯,率以伐秦,敗秦軍
秦軍走,晉兵追之,遂渡涇,至棫林而還
二十七年,景公如晉,與平公盟,已而背之
三十六年,楚公子圍弒其君而自立,是爲靈王
景公母弟後子針有寵,景公母弟富,或譖之,恐誅,乃奔晉,車重千乘
晉平公曰:“後子富如此,何以自亡?”對曰:“秦公無道,畏誅,欲待其後世乃歸
”三十九年,楚靈王強,會諸侯於申,爲盟主,殺齊慶封
景公立四十年卒,子哀公立
後子復來歸秦
哀公八年,楚公子棄疾弒靈王而自立,是爲平王
十一年,楚平王來求秦女爲太子建妻
至國,女好而自娶之
十五年,楚平王欲誅建,建亡;伍子胥奔吳
晉公室卑而六卿強,欲內相攻,是以久秦晉不相攻
三十一年,吳王闔閭與伍子胥伐楚,楚王亡奔隨,吳遂入郢
楚大夫申包胥來告急,七日不食,日夜哭泣
於是秦乃發五百乘救楚,敗吳師
吳師歸,楚昭王乃得復入郢
哀公立三十六年卒
太子夷公,夷公蚤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爲惠公
惠公元年,孔子行魯相事
五年,晉卿中行、範氏反晉,晉使智氏、趙簡子攻之,範、中行氏亡奔齊
惠公立十年卒,子悼公立
悼公二年,齊臣田乞弒其君孺子,立其兄陽生,是爲悼公
六年,吳敗齊師
齊人弒悼公,立其子簡公
九年,晉定公與吳王夫差盟,爭長於黃池,卒先吳
吳強,陵中國
十二年,齊田常弒簡公,立其弟平公,常相之
十三年,楚滅陳
秦悼公立十四年卒,子厲共公立
孔子以悼公十二年卒
厲共公二年,蜀人來賂
十六年,塹河旁
以兵二萬伐大荔,取其王城
二十一年,初縣頻陽
晉取武成
二十四年,晉亂,殺智伯,分其國與趙、韓、魏
二十五年,智開與邑人來奔
三十三年,伐義渠,虜其王
三十四年,日食
厲共公卒,子躁公立
躁公二年,南鄭反
十三年,義渠來伐,至渭南
十四年,躁公卒,立其弟懷公
懷公四年,庶長晁與大臣圍懷公,懷公自殺
懷公太子曰昭子,蚤死,大臣乃立太子昭子之子,是爲靈公
靈公,懷公孫也
靈公六年,晉城少樑,秦擊之
十三年,城籍姑
靈公卒,子獻公不得立,立靈公季父悼子,是爲簡公
簡公,昭子之弟而懷公子也
三晉伐秦
簡公六年,令吏初帶劍
塹洛
城重泉
十六年卒,子惠公立
惠公十二年,子出子生
十三年,伐蜀,取南鄭
惠公卒,出子立
出子二年,庶長改迎靈公之子獻公於河西而立之
殺出子及其母,沈之淵旁
秦以往者數易君,君臣乖亂,故晉復強,奪秦河西地
獻公元年,止從死
二年,城櫟陽
四年正月庚寅,孝公生
十一年,周太史儋見獻公曰:“周故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歲複合,合十七歲而霸王出
”十六年,桃冬花
十八年,雨金櫟陽
二十一年,與晉戰於石門,斬首六萬,天子賀以黼黻
二十三年,與魏晉戰少樑,虜其將公孫痤
二十四年,獻公卒,子孝公立,年已二十一歲矣
商鞅變法
孝公元年,河山以東強國六,與齊威、楚宣、魏惠、燕悼、韓哀、趙成侯並
淮泗之間小國十餘
楚、魏與秦接界
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
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
周室微,諸侯力政,爭相併
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
孝公於是布惠,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
下令國中曰:“昔我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爲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爲後世開業,甚光美
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
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
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
賓客羣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於是乃出兵東圍陝城,西斬戎之獂王
衛鞅聞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監求見孝公
二年,天子致胙
三年,衛鞅說孝公變法修刑,內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孝公善之
甘龍、杜摯等弗然,相與爭之
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
乃拜鞅爲左庶長
其事在商君語中
七年,與魏惠王會杜平
八年,與魏戰元裏,有功
十年,衛鞅爲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
十二年,作爲咸陽,築冀闕,秦徙都之
並諸小鄉聚,集爲大縣,縣一令,四十一縣
爲田開阡陌
東地渡洛
十四年,初爲賦
十九年,天子致伯
二十年,諸侯畢賀
秦使公子少官率師會諸侯逢澤,朝天子
二十一年,齊敗魏馬陵
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昂
封鞅爲列侯,號商君
二十四年,與晉戰雁門,虜其將魏錯
秦伯稱王
孝公卒,子惠文君立
是歲,誅衛鞅
鞅之初爲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
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貴戚
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
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師
”於是法大用,秦人治
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爲反,而卒車裂以徇秦國
惠文君元年,楚、韓、趙、蜀人來朝
二年,天子賀
三年,王冠
四年,天子致文武胙
齊、魏爲王
五年,陰晉人犀首爲大良造
六年,魏納陰晉,陰晉更名寧秦
七年,公子昂與魏戰,虜其將龍賈,斬首八萬
八年,魏納河西地
九年,渡河,取汾陰、皮氏
與魏王會應
圍焦,降之
十年,張儀相秦
魏納上郡十五縣
十一年,縣義渠
歸魏焦、曲沃
義渠君爲臣
更名少樑曰夏陽
十二年,初臘
十三年四月戊午,魏君爲王,韓亦爲王
使張儀伐取陝,出其人與魏
十四年,更爲元年
二年,張儀與齊、楚大臣會齧桑
三年,韓、魏太子來朝
張儀相魏
五年,王遊至北河
七年,樂池相秦
韓、趙、魏、燕、齊帥匈奴共攻秦
秦使庶長疾與戰修魚,虜其將申差,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
八年,張儀復相秦
九年,司馬錯伐蜀,滅之
伐取趙中都、西陽
十年,韓太子蒼來質
伐取韓石章
伐敗趙將泥
伐取義渠二十五城
十一年,摢裏疾攻魏焦,降之
敗韓岸門,斬首萬,其將犀首走
公子通封於蜀
燕君讓其臣子之
十二年,王與樑王會臨晉
庶長疾攻趙,虜趙將莊
張儀相楚
十三年,庶長章擊楚于丹陽,虜其將屈丐,斬首八萬;又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
楚圍雍氏,秦使庶長疾助韓而東攻齊,到滿助魏攻燕
十四年,伐楚,取召陵
丹、犁臣,蜀相壯殺蜀侯來降
惠王卒,子武王立
韓、魏、齊、楚、越皆賓從
武王元年,與魏襄王會臨晉
誅蜀相壯
張儀、魏章皆東出之魏
伐義渠、丹、犁
二年,初置丞相,摢裏疾、甘茂爲左右丞相
張儀死於魏
三年,與韓襄王會臨晉外
南公揭卒,摢裏疾相韓
武王謂甘茂曰:“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
”其秋,使甘茂、庶長封伐宜陽
四年,拔宜陽,斬首六萬
涉河,城武遂
魏太子來朝
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
王與孟說舉鼎,絕臏
八月,武王死
族孟說
武王取魏女爲後,無子
立異母弟,是爲昭襄王
昭襄母楚人,姓羋氏,號宣太后
武王死時,昭襄王爲質於燕,燕人送歸,得立
昭王稱霸
昭襄王元年,嚴君疾爲相
甘茂出之魏
二年,彗星見
庶長壯與大臣、諸侯、公子爲逆,皆誅,及惠文後皆不得良死
悼武王后出歸魏
三年,王冠
與楚王會黃棘,與楚上庸
四年,取蒲阪
彗星見
五年,魏王來朝應亭,復與魏蒲阪
六年,蜀侯煇反,司馬錯定蜀
庶長奐伐楚,斬首二萬
涇陽君質於齊
日食,晝晦
七年,拔新城
摢裏子卒
八年,使將軍芊戎攻楚,取新市
齊使章子,魏使公孫喜,韓使暴鳶共攻楚方城,取唐眛
趙破中山,其君亡,竟死齊
魏公子勁、韓公子長爲諸侯
九年,孟嘗君薛文來相秦
奐攻楚,取八城,殺其將景快
十年,楚懷王入朝秦,秦留之
薛文以金受免
樓緩爲丞相
十一年,齊、韓、魏、趙、宋、中山五國共攻秦,至鹽氏而還
秦與韓、魏河北及封陵以和
彗星見
楚懷王走之趙,趙不受,還之秦,即死,歸葬
十二年,樓緩免,穰侯魏冉爲相
予楚粟五萬石
十三年,向壽伐韓,取武始
左更白起攻新城
五大夫禮出亡奔魏
任鄙爲漢中守
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虜公孫喜,拔五城
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復予之
攻楚,取宛
十六年,左更錯取軹及鄧
冉免,封公子市宛,公子悝鄧,魏冉陶,爲諸侯
十七年,城陽君入朝,及東周君來朝
秦以垣爲蒲阪、皮氏
王之宜陽
十八年,錯攻垣、河雍,決橋取之
十九年,王爲西帝,齊爲東帝,皆復去之
呂禮來自歸
齊破宋,宋王在魏,死溫
任鄙卒
二十年,王之漢中,又之上郡、北河
二十一年,錯攻魏河內
魏獻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東賜爵,赦罪人遷之
涇陽君封宛
二十二年,蒙武伐齊
河東爲九縣
與楚王會宛
與趙王會中陽
二十三年,尉斯離與三晉、燕伐齊,破之濟西
王與魏王會宜陽,與韓王會新城
二十四年,與楚王會鄢,又會穰
秦取魏安城,至大梁,燕、趙救之,秦軍去
魏冉免相
二十五年,拔趙二城
與韓王會新城,與魏王會新明邑
二十六年,赦罪人遷之穰
侯冉復相
二十七年,錯攻楚
赦罪人遷之南陽
白起攻趙,取代光狼城
又使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
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鄧,赦罪人遷之
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爲南郡,楚王走
周君來
王與楚王會襄陵
白起爲武安君
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爲黔中郡
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兩城
楚人反我江南
三十二年,相穰侯攻魏,至大梁,破暴鳶,斬首四萬,鳶走,魏入三縣請和
三十三年,客卿胡陽攻魏卷、蔡陽、長社,取之
擊芒卯華陽,破之,斬首十五萬
魏入南陽以和
三十四年,秦與魏、韓上庸地爲一郡,南陽免臣遷居之
三十五年,佐韓、魏、楚伐燕
初置南陽郡
三十六年,客卿竈攻齊,取剛、壽,予穰侯
三十八年,中更胡陽攻趙閼與,不能取
四十年,悼太子死魏,歸葬芷陽
四十一年夏,攻魏,取邢丘、懷
四十二年,安國君爲太子
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陽酈山
九月,穰侯出之陶
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韓,拔九城,斬首五萬
四十四年,攻韓南陽,取之
四十五年,五大夫賁攻韓,取十城
葉陽君悝出之國,未至而死
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
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
四十八年十月,韓獻垣雍
秦軍分爲三軍
武安君歸
王齕將伐趙武安、皮牢,拔之
司馬梗北定太原,盡有韓上黨
正月,兵罷,復守上黨
其十月,五大夫陵攻趙邯鄲
四十九年正月,益發卒佐陵
陵戰不善,免,王齕代將
其十月,將軍張唐攻魏,爲蔡尉捐弗守,還斬之
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爲士伍,遷陰密
張唐攻鄭,拔之
十二月,益發卒軍汾城旁
武安君白起有罪,死
齕攻邯鄲,不拔,去,還奔汾軍二月餘
攻晉軍,斬首六千,晉楚流死河二萬人
攻汾城,即從唐拔寧新中,寧新中更名安陽
初作河橋
五十一年,將軍摎攻韓,取陽城、負黍,斬首四萬
攻趙,取二十餘縣,首虜九萬
西周君背秦,與諸侯約從,將天下銳兵出伊闕攻秦,令秦毋得通陽城
於是秦使將軍摎攻西周
西周君走來自歸,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城,口三萬
秦王受獻,歸其君於周
五十二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
周初亡
五十三年,天下來賓
魏後,秦使摎伐魏,取吳城
韓王入朝,魏委國聽令
五十四年,王郊見上帝於雍
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
尊唐八子爲唐太后,而合其葬於先王
韓王衰絰入吊祠,諸侯皆使其將相來吊祠,視喪事
孝文王元年,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褒厚親戚,弛苑囿
孝文王除喪,十月己亥即位,三日辛丑卒,子莊襄王立
莊襄王元年,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於民
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盡入其國
秦不絕其祀,以陽人地賜周君,奉其祭祀
使蒙驁伐韓,韓獻成皋、鞏
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
二年,使蒙驁攻趙,定太原
三年,蒙驁攻魏高都、汲,拔之
攻趙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
四月日食
王齕攻上黨
初置太原郡
魏將無忌率五國兵擊秦,秦卻於河外
蒙驁敗,解而去
五月丙午,莊襄王卒,子政立,是爲秦始皇帝
秦滅六國
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並天下爲三十六郡,號爲始皇帝
始皇帝五十一年而崩,子胡亥立,是爲二世皇帝
三年,諸侯並起叛秦,趙高殺二世,立子嬰
子嬰立月餘,諸侯誅之,遂滅秦
其語在始皇本紀中
史家評論
太史公曰:秦之先爲嬴姓
其後分封,以國爲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
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爲趙氏
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
莊襄王爲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
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
及生,名爲政,姓趙氏
年十三歲,莊襄王死,政代立爲秦王
當是之時,秦地已並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黨郡;東至滎陽,滅二週,置三川郡
呂不韋爲相,封十萬戶,號曰文信侯
招致賓客遊士,欲以並天下
李斯爲舍人
蒙驁、王齮、麃公等爲將軍
王年少,初即位,委國事大臣
晉陽反,元年,將軍蒙驁擊定之
二年,麃公將卒攻卷,斬首三萬
三年,蒙驁攻韓,取十三城
王齮死
十月,將軍蒙驁攻魏氏畼、有詭
歲大飢
四年,拔畼、有詭
三月,軍罷
秦質子歸自趙,趙太子出歸國
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
天下疫
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
五年,將軍驁攻魏,定酸棗、燕、虛、長平、雍丘、山陽城,皆拔之,取二十城
初置東郡
冬雷
六年,韓、魏、趙、衛、楚共擊秦,取壽陵
秦出兵,五國兵罷
拔衛,迫東郡,其君角率其支屬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內
七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方
將軍驁死
以攻龍、孤、慶都,還兵攻汲
彗星復見西方十六日
夏太后死
八年,王弟長安君成蟜將軍擊趙,反,死屯留,軍吏皆斬死,遷其民於臨洮
將軍壁死,卒屯留、蒲鶮反,戮其屍
河魚大上,輕車重馬東就食
嫪毐封爲長信侯
予之山陽地,令毐居之
宮室車馬衣服苑囿馳獵恣毐
事無小大皆決於毐
又以河西太原郡更爲毐國
九年,彗星見,或竟天
攻魏垣、蒲陽
四月,上宿雍
己酉,王冠,帶劍
長信侯毐作亂而覺,矯王御璽及太后璽以發縣卒及衛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將欲攻蘄年宮爲亂
王知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
戰咸陽,斬首數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戰中,亦拜爵一級
毐等敗走
即令國中:有生得毐,賜錢百萬;殺之,五十萬
盡得毐等
衛尉竭、內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人皆梟首
車裂以徇,滅其宗
及其舍人,輕者爲鬼薪
及奪爵遷蜀四千餘家,家房陵
是月寒凍,有死者
楊端和攻衍氏
彗星見西方,又見北方,從鬥以南八十日
十年,相國呂不韋坐嫪毐免
桓齮爲將軍
齊、趙來置酒
齊人茅焦說秦王曰:“秦方以天下爲事,而大王有遷母太后之名,恐諸侯聞之,由此倍秦也
”秦王乃迎太后於雍而入咸陽,復居甘泉宮
大索,逐客,李斯上書說,乃止逐客令
李斯因說秦王,請先取韓以恐他國,於是使斯下韓
韓王患之
與韓非謀弱秦
大梁人尉繚來,說秦王曰:“以秦之疆,諸侯譬如郡縣之君,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
願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
”秦王從其計,見尉繚亢禮,衣服食飲與繚同
繚曰:“秦王爲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
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
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爲虜矣
不可與久遊
”乃亡去
秦王覺,固止,以爲秦國尉,卒用其計策
而李斯用事
十一年,王翦、桓齮、楊端和攻鄴,取九城
王翦攻閼與、橑楊,皆併爲一軍
翦將十八日,軍歸斗食以下,什推二人從軍
取鄴安陽,桓齮將
十二年,文信侯不韋死,竊葬
其舍人臨者,晉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奪爵,遷;五百石以下不臨,遷,勿奪爵
自今以來,操國事不道如嫪毐、不韋者籍其門,視此
秋,復嫪毐舍人遷蜀者
當是之時,天下大旱,六月至八月乃雨
十三年,桓齮攻趙平陽,殺趙將扈輒,斬首十萬
王之河南
正月,彗星見東方
十月,桓齮攻趙
十四年,攻趙軍於平陽,取宜安,破之,殺其將軍
桓齮定平陽、武城
韓非使秦,秦用李斯謀,留非,非死雲陽
韓王請爲臣
十五年,大興兵,一軍至鄴,一軍至太原,取狼孟
地動
十六年九月,發卒受地韓南陽假守騰
初令男子書年
魏獻地於秦
秦置麗邑
十七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爲郡,命曰潁川
地動
華陽太后卒
民大飢
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端和將河內,羌瘣伐趙,端和圍邯鄲城
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
引兵欲攻燕,屯中山
秦王之邯鄲,諸嘗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皆坑之
秦王還,從太原、上郡歸
始皇帝母太后崩
趙公子嘉率其宗數百人之代,自立爲代王,東與燕合兵,軍上谷
大飢
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國,恐,使荊軻刺秦王
秦王覺之,體解軻以徇,而使王翦、辛勝攻燕
燕、代發兵擊秦軍,秦軍破燕易水之西
二十一年,王賁攻(薊)
乃益發卒詣王翦軍,遂破燕太子軍,取燕薊城,得太子丹之首
燕王東收遼東而王之
王翦謝病老歸
新鄭反
昌平君徙於郢
大雨雪,深二尺五寸
二十二年,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梁,大梁城壞,其王請降,盡取其地
二十三年,秦王復召王翦,強起之,使將擊荊
取陳以南至平輿,虜荊王
秦王遊至郢陳
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爲荊王,反秦於淮南
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
二十五年,大興兵,使王賁將,攻燕遼東,得燕王喜
還攻代,虜代王嘉
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
五月,天下大酺
二十六年,齊王建與其相後勝發兵守其西界,不通秦
秦使將軍王賁從燕南攻齊,得齊王建
秦初並天下,令丞相、御史曰:“異曰韓王納地效璽,請爲藩臣,已而倍約,與趙、魏合從畔秦,故興兵誅之,虜其王
寡人以爲善,庶幾息兵革
趙王使其相李牧來約盟,故歸其質子
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興兵誅之,得其王
趙公子嘉乃自立爲代王,故舉兵擊滅之
魏王始約服入秦,已而與韓、趙謀襲秦,秦兵吏誅,遂破之
荊王獻青陽以西,已而畔約,擊我南郡,故發兵誅,得其王,遂定其荊地
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令荊軻爲賊,兵吏誅,滅其國
齊王用後勝計,絕秦使,欲爲亂,兵吏誅,虜其王,平齊地
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
其議帝號
”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爲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
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
’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爲‘泰皇’
命爲‘制’,令爲‘詔’,天子自稱曰‘朕’
”王曰:“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他如議
”制曰:“可
”追尊莊襄王爲太上皇
制曰:“朕聞太古有號毋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爲諡
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
自今已來,除諡法
朕爲始皇帝
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爲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
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
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
數以六爲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爲步,乘六馬
更名河曰德水,以爲水德之始
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
於是急法,久者不赦
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爲置王,毋以填之
請立諸子,唯上幸許
”始皇下其議於羣臣,羣臣皆以爲便
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衆,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爲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
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
置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
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

分天下以爲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
更名民曰“黔首”
大酺
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爲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一法度衡石丈尺
車同軌
書同文字
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鄉戶,北據河爲塞,並陰山至遼東
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
諸廟及章臺、上林皆在渭南
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衤複道周閣相屬
所得諸侯美人鍾鼓,以充入之
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
焉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爲極廟,象天極
自極廟道通酈山,作甘泉前殿
築甬道,自咸陽屬之
是歲,賜爵一級
治馳道
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
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
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
下,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爲五大夫
禪樑父
刻所立石,其辭曰:
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脩飭
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
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
從臣思跡,本原事業,祗誦功德
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
大義休明,垂於後世,順承勿革
皇帝躬聖,既平天下,不懈於治
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誨
訓經宣達,遠近畢理,鹹承聖志
貴賤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
昭隔內外,靡不清淨,施於後嗣
化及無窮,遵奉遺詔,永承重戒
於是乃並勃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
南登琅邪,大樂之,留三月
乃徙黔首三萬戶琅邪臺下,復十二歲
作琅邪臺,立石刻,頌秦德,明得意
曰:維二十八年,皇帝作始
端平法度,萬物之紀
以明人事,合同父子
聖智仁義,顯白道理
東撫東土,以省卒士
事已大畢,乃臨於海
皇帝之功,勸勞本事
上農除末,黔首是富
普天之下,摶心揖志
器械一量,同書文字
日月所照,舟輿所載
皆終其命,莫不得意
應時動事,是維皇帝
匡飭異俗,陵水經地
憂恤黔首,朝夕不懈
除疑定法,鹹知所闢
方伯分職,諸治經易
舉錯必當,莫不如畫
皇帝之明,臨察四方
尊卑貴賤,不逾次行
奸邪不容,皆務貞良
細大盡力,莫敢怠荒
遠邇闢隱,專務肅莊
端直敦忠,事業有常
皇帝之德,存定四極
誅亂除害,興利致福
節事以時,諸產繁殖
黔首安寧,不用兵革
六親相保,終無寇賊
驩欣奉教,盡知法式
六合之內,皇帝之土
西涉流沙,南盡北戶
東有東海,北過大夏
人跡所至,無不臣者
功蓋五帝,澤及牛馬
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維秦王兼有天下,立名爲皇帝,乃撫東土,至於琅邪
列侯武城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倫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毋擇、丞相隗林、丞相王綰、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樛從,與議於海上
曰:“古之帝者,地不過千里,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亂,殘伐不止,猶刻金石,以自爲紀
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遠方,實不稱名,故不久長
其身未歿,諸侯倍叛,法令不行
今皇帝並一海內,以爲郡縣,天下和平
昭明宗廟,體道行德,尊號大成
羣臣相與誦皇帝功德,刻於金石,以爲表經

既已,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
於是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
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
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
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
浮江,至湘山祠
逢大風,幾不得渡
上問博士曰:“湘君神?”博士對曰:“聞之,堯女,舜之妻,而葬此
”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其山
上自南郡由武關歸
二十九年,始皇東遊
至陽武博狼沙中,爲盜所驚
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
登之罘,刻石
其辭曰:
維二十九年,時在中春,陽和方起
皇帝東遊,巡登之罘,臨照於海
從臣嘉觀,原念休烈,追誦本始
大聖作治,建定法度,顯箸綱紀
外教諸侯,光施文惠,明以義理
六國回闢,貪戾無厭,虐殺不已
皇帝哀衆,遂發討師,奮揚武德
義誅信行,威燀旁達,莫不賓服
烹滅彊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極
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爲儀則
大矣哉!宇縣之中,承順聖意
羣臣誦功,請刻於石,表垂於常式
其東觀曰:
維二十九年,皇帝春遊,覽省遠方
逮於海隅,遂登之罘,昭臨朝陽
觀望廣麗,從臣鹹念,原道至明
聖法初興,清理疆內,外誅暴彊
武威旁暢,振動四極,禽滅六王
闡並天下,甾害絕息,永偃戎兵
皇帝明德,經理宇內,視聽不怠
作立大義,昭設備器,鹹有章旗
職臣遵分,各知所行,事無嫌疑
黔首改化,遠邇同度,臨古絕尤
常職既定,後嗣循業,長承聖治
羣臣嘉德,祗誦聖烈,請刻之罘
旋,遂之琅邪,道上黨入
三十年,無事
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臘曰“嘉平”
賜黔首裏六石米,二羊
始皇爲微行咸陽,與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盜蘭池,見窘,武士擊殺盜,關中大索二十日
米石千六百
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
刻碣石門
壞城郭,決通堤防
其辭曰:
遂興師旅,誅戮無道,爲逆滅息
武殄暴逆,文復無罪,庶心鹹服
惠論功勞,賞及牛馬,恩肥土域
皇帝奮威,德並諸侯,初一泰平
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
地勢既定,黎庶無繇,天下鹹撫
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
惠被諸產,久並來田,莫不安所
羣臣誦烈,請刻此石,垂著儀矩
因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
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
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
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
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爲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
西北斥逐匈奴
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爲十四縣,城河上爲塞
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山、北假中,築亭障以逐戎人
徙謫,實之初縣
禁不得祠
明星出西方
三十四年,適治獄吏不直者,築長城及南越地
始皇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爲壽
僕射周青臣進頌曰:“他時秦地不過千里,賴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
以諸侯爲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
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始皇悅
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爲枝輔
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爲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
”始皇下其議
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
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
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異時諸侯並爭,厚招遊學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闢禁
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
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
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
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爲名,異取以爲高,率羣下以造謗
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
禁之便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
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
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
以古非今者族
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爲城旦
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
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爲師
”制曰:“可

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直通之
於是始皇以爲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
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
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馳爲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表南山之顛以爲闕
爲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
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
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
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
發北山石槨,乃寫蜀、荊地材皆至
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
於是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以爲秦東門
因徙三萬家麗邑,五萬家雲陽,皆復不事十歲
盧生說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藥仙者常弗遇,類物有害之者
方中,人主時爲微行以辟惡鬼,惡鬼闢,真人至
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則害於神
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雲氣,與天地久長
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
原上所居宮毋令人知,然後不死之藥殆可得也
”於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
”乃令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複道甬道相連,帷帳鍾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
行所幸,有言其處者,罪死
始皇帝幸梁山宮,從山上見丞相車騎衆,弗善也
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後損車騎
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語
”案問莫服
當是時,詔捕諸時在旁者,皆殺之
自是後莫知行之所在
聽事,羣臣受決事,悉於咸陽宮
侯生盧生相與謀曰:“始皇爲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爲自古莫及己
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倖
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
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
上樂以刑殺爲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
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
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
然候星氣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
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爲求仙藥
”於是乃亡去
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
悉召文學方術士甚衆,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
今聞韓衆去不報,徐市等費以鉅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
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
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爲訞言以亂黔首
”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
益發謫徙邊
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
唯上察之
”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三十六年,熒惑守心
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爲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
始皇聞之,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銷其石
始皇不樂,使博士爲《仙真人詩》,及行所遊天下,傳令樂人歌弦之
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爲吾遺滈池君
”因言曰:“今年祖龍死
”使者問其故,因忽不見,置其璧去
使者奉璧具以聞
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過知一歲事也
”退言曰:“祖龍者,人之先也
”使御府視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沈璧也
於是始皇卜之,卦得遊徙吉
遷北河榆中三萬家
拜爵一級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
左丞相斯從,右丞相去疾守
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
十一月,行至雲夢,望祀虞舜於九疑山
浮江下,觀籍柯,渡海渚
過丹陽,至錢唐
臨浙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
上會稽,祭大禹,望於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
其文曰:
皇帝休烈,平一宇內,德惠修長
三十有七年,親巡天下,周覽遠方
遂登會稽,宣省習俗,黔首齋莊
羣臣誦功,本原事蹟,追首高明
秦聖臨國,始定刑名,顯陳舊章
初平法式,審別職任,以立恆常
六王專倍,貪戾泬猛,率衆自強
暴虐恣行,負力而驕,數動甲兵
陰通間使,以事合從,行爲闢方
內飾詐謀,外來侵邊,遂起禍殃
義威誅之,殄熄暴悖,亂賊滅亡
聖德廣密,六合之中,被澤無疆
皇帝並宇,兼聽萬事,遠近畢清
運理羣物,考驗事實,各載其名
貴賤並通,善否陳前,靡有隱情
飾省宣義,有子而嫁,倍死不貞
防隔內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誠
夫爲寄鑶,殺之無罪,男秉義程
妻爲逃嫁,子不得母,鹹化廉清
大治濯俗,天下承風,蒙被休經
皆遵度軌,和安敦勉,莫不順令
黔首修絜,人樂同則,嘉保太平
後敬奉法,常治無極,輿舟不傾
從臣誦烈,請刻此石,光垂休銘
還過吳,從江乘渡
並海上,北至琅邪
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藥,數歲不得,費多,恐譴,乃詐曰:“蓬萊藥可得,然常爲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原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
”始皇夢與海神戰,如人狀
問占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爲候
今上禱祠備謹,而有此惡神,當除去,而善神可致
”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
自琅邪北至榮成山,弗見
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
遂並海西
至平原津而病
始皇惡言死,羣臣莫敢言死事
上病益甚,乃爲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
”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
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
丞相斯爲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祕之,不發喪
棺載轀涼車中,故幸宦者參乘,所至上食
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輒從轀涼車中可其奏事
獨子胡亥、趙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
趙高故嘗教胡亥書及獄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
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爲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爲太子
更爲書賜公子扶蘇、蒙恬,數以罪,其賜死
語具在李斯傳中
行,遂從井陘抵九原
會暑,上轀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
行從直道至咸陽,發喪
太子胡亥襲位,爲二世皇帝
九月,葬始皇驪山
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
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以水銀爲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人魚膏爲燭,度不滅者久之
二世曰:“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
”皆令從死,死者甚衆
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爲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泄
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
樹草木以象山
二世皇帝元年,年二十一
趙高爲郎中令,任用事
二世下詔,增始皇寢廟犧牲及山川百祀之禮
令羣臣議尊始皇廟
羣臣皆頓首言曰:“古者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雖萬世世不軼毀
今始皇爲極廟,四海之內皆獻貢職,增犧牲,禮成備,毋以加
先王廟或在西雍,或在咸陽
天子儀當獨奉酌祠始皇廟
自襄公已下軼毀
所置凡七廟
羣臣以禮進祠,以尊始皇廟爲帝者祖廟
皇帝復自稱‘朕’

二世與趙高謀曰:“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
先帝巡行郡縣,以示強,威服海內
今晏然不巡行,即見弱,毋以臣畜天下
”春,二世東行郡縣,李斯從
到碣石,並海,南至會稽,而盡刻始皇所立刻石,石旁着大臣從者名,以章先帝成功盛德焉
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爲也
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爲之者,不稱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刻石,因明白矣
臣昧死請
”制曰:“可
”遂至遼東而還
於是二世乃遵用趙高,申法令
乃陰與趙高謀曰:“大臣不服,官吏尚強,及諸公子必與我爭,爲之柰何?”高曰:“臣固願言而未敢也
先帝之大臣,皆天下累世名貴人也,積功勞世以相傳久矣
今高素小賤,陛下幸稱舉,令在上位,管中事
大臣鞅鞅,特以貌從臣,其心實不服
今上出,不因此時案郡縣守尉有罪者誅之,上以振威天下,下以除去上生平所不可者
今時不師文而決於武力,原陛下遂從時毋疑,即羣臣不及謀
明主收舉餘民,賤者貴之,貧者富之,遠者近之,則上下集而國安矣
”二世曰:“善
”乃行誅大臣及諸公子,以罪過連逮少近官三郎,無得立者,而六公子戮死於杜
公子將閭昆弟三人囚於內宮,議其罪獨後
二世使使令將閭曰:“公子不臣,罪當死,吏致法焉
”將閭曰:“闕廷之禮,吾未嘗敢不從賓贊也;廊廟之位,吾未嘗敢失節也;受命應對,吾未嘗敢失辭也
何謂不臣?原聞罪而死
”使者曰:“臣不得與謀,奉書從事
”將閭乃仰天大呼天者三,曰:“天乎!吾無罪!”昆弟三人皆流涕拔劍自殺
宗室振恐
羣臣諫者以爲誹謗,大吏持祿取容,黔首振恐
四月,二世還至咸陽,曰:“先帝爲咸陽朝廷小,故營阿房宮爲室堂
未就,會上崩,罷其作者,復土酈山
酈山事大畢,今釋阿房宮弗就,則是章先帝舉事過也
”復作阿房宮
外撫四夷,如始皇計
盡徵其材士五萬人爲屯衛咸陽,令教射狗馬禽獸
當食者多,度不足,下調郡縣轉輸菽粟芻藁,皆令自齎糧食,咸陽三百里內不得食其谷
用法益刻深
七月,戍卒陳勝等反故荊地,爲“張楚”
勝自立爲楚王,居陳,遣諸將徇地
山東郡縣少年苦秦吏,皆殺其守尉令丞反,以應陳涉,相立爲侯王,合從西鄉,名爲伐秦,不可勝數也
謁者使東方來,以反者聞二世
二世怒,下吏
後使者至,上問,對曰:“羣盜,郡守尉方逐捕,今盡得,不足憂
”上悅
武臣自立爲趙王,魏咎爲魏王,田儋爲齊王
沛公起沛
項梁舉兵會稽郡
二年冬,陳涉所遣周章等將西至戲,兵數十萬
二世大驚,與羣臣謀曰:“柰何?”少府章邯曰:“盜已至,衆強,今發近縣不及矣
酈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
”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將,擊破周章軍而走,遂殺章曹陽
二世益遣長史司馬欣、董翳佐章邯擊盜,殺陳勝城父,破項梁定陶,滅魏咎臨濟
楚地盜名將已死,章邯乃北渡河,擊趙王歇等於鉅鹿
趙高說二世曰:“先帝臨制天下久,故羣臣不敢爲非,進邪說
今陛下富於春秋,初即位,柰何與公卿廷決事?事即有誤,示羣臣短也
天子稱朕,固不聞聲
”於是二世常居禁中,與高決諸事
其後公卿希得朝見,盜賊益多,而關中卒發東擊盜者毋已
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將軍馮劫進諫曰:“關東羣盜並起,秦發兵誅擊,所殺亡甚衆,然猶不止
盜多,皆以戌漕轉作事苦,賦稅大也
請且止阿房宮作者,減省四邊戌轉
”二世曰:“吾聞之韓子曰:‘堯舜採椽不刮,茅茨不翦,飯土塯,啜土形,雖監門之養,不觳於此
禹鑿龍門,通大夏,決河亭水,放之海,身自持築臿,脛毋毛,臣虜之勞不烈於此矣
’凡所爲貴有天下者,得肆意極欲,主重明法,下不敢爲非,以制御海內矣
夫虞、夏之主,貴爲天子,親處窮苦之實,以徇百姓,尚何於法?朕尊萬乘,毋其實,吾欲造千乘之駕,萬乘之屬,充吾號名
且先帝起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邊竟,作宮室以章得意,而君觀先帝功業有緒
今朕即位二年之間,羣盜並起,君不能禁,又欲罷先帝之所爲,是上毋以報先帝,次不爲朕盡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責他罪
去疾、劫曰:“將相不辱
”自殺
斯卒囚,就五刑
三年,章邯等將其卒圍鉅鹿,楚上將軍項羽將楚卒往救鉅鹿
冬,趙高爲丞相,竟案李斯殺之
夏,章邯等戰數卻,二世使人讓邯,邯恐,使長史欣請事
趙高弗見,又弗信
欣恐,亡去,高使人捕追不及
欣見邯曰:“趙高用事於中,將軍有功亦誅,無功亦誅
”項羽急擊秦軍,虜王離,邯等遂以兵降諸侯
八月己亥,趙高欲爲亂,恐羣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
”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爲馬
”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或言鹿,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
後羣臣皆畏高
高前數言“關東盜毋能爲也”,及項羽虜秦將王離等鉅鹿下而前,章邯等軍數卻,上書請益助,燕、趙、齊、楚、韓、魏皆立爲王,自關以東,大氐盡畔秦吏應諸侯,諸侯鹹率其衆西鄉
沛公將數萬人已屠武關,使人私於高,高恐二世怒,誅及其身,乃謝病不朝見
二世夢白虎齧其左驂馬,殺之,心不樂,怪問占夢
卜曰:“涇水爲祟
”二世乃齋於望夷宮,欲祠涇,沈四白馬
使使責讓高以盜賊事
高懼,乃陰與其婿咸陽令閻樂、其弟趙成謀曰:“上不聽諫,今事急,欲歸禍於吾宗
吾欲易置上,更立公子嬰
子嬰仁儉,百姓皆載其言
”使郎中令爲內應,詐爲有大賊,令樂召吏發卒,追劫樂母置高舍
遣樂將吏卒千餘人至望夷宮殿門,縛衛令僕射,曰:“賊入此,何不止?”衛令曰:“周廬設卒甚謹,安得賊敢入宮?”樂遂斬衛令,直將吏入行射,郎宦者大驚,或走或格,格者輒死,死者數十人
郎中令與樂俱入,射上幄坐幃
二世怒,召左右,左右皆惶擾不鬥
旁有宦者一人,侍不敢去
二世入內,謂曰:“公何不蚤告我?乃至於此!”宦者曰:“臣不敢言,故得全
使臣蚤言,皆已誅,安得至今?”閻樂前即二世數曰:“足下驕恣,誅殺無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爲計
”二世曰:“丞相可得見否?”樂曰:“不可
”二世曰:“吾願得一郡爲王
”弗許
又曰:“願爲萬戶侯
”弗許
曰:“願與妻子爲黔首,比諸公子
”閻樂曰:“臣受命於丞相,爲天下誅足下,足下雖多言,臣不敢報
”麾其兵進
二世自殺
閻樂歸報趙高,趙高乃悉召諸大臣公子,告以誅二世之狀
曰:“秦故王國,始皇君天下,故稱帝
今六國復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爲帝,不可
宜爲王如故,便
”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爲秦王
以黔首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
令子嬰齋,當廟見,受王璽
齋五日,子嬰與其子二人謀曰:“丞相高殺二世望夷宮,恐羣臣誅之,乃詳以義立我
我聞趙高乃與楚約,滅秦宗室而王關中
今使我齋見廟,此欲因廟中殺我
我稱病不行,丞相必自來,來則殺之
”高使人請子嬰數輩,子嬰不行,高果自往,曰:“宗廟重事,王柰何不行?”子嬰遂刺殺高於齋宮,三族高家以徇咸陽
子嬰爲秦王四十六日,楚將沛公破秦軍入武關,遂至霸上,使人約降子嬰
子嬰即繫頸以組,白馬素車,奉天子璽符,降軹道旁
沛公遂入咸陽,封宮室府庫,還軍霸上
居月餘,諸侯兵至,項籍爲從長,殺子嬰及秦諸公子宗族
遂屠咸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收其珍寶貨財,諸侯共分之
滅秦之後,各分其地爲三,名曰雍王、塞王、翟王,號曰三秦
項羽爲西楚霸王,主命分天下王諸侯,秦竟滅矣
後五年,天下定於漢
太史公曰:秦之先伯翳,嘗有勳於唐虞之際,受土賜姓
及殷夏之間微散
至周之衰,秦興,邑於西垂
自繆公以來,稍蠶食諸侯,競成始皇
始皇自以爲功過五帝,地廣三王,而羞與之侔
善哉乎賈生推言之也!秦併兼諸侯山東三十餘郡,繕津關,據險塞,修甲兵而守之
然陳涉以戍卒散亂之衆數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橫行天下
秦人阻險不守,關樑不闔,長戟不刺,強弩不射
楚師深入,戰於鴻門,曾無藩籬之艱
於是山東大擾,諸侯並起,豪俊相立
秦使章邯將而東征,章邯因其三軍之衆要市於外,以謀其上
羣臣之不信,可見於此矣
子嬰立,遂不寤
藉使子嬰有庸主之材,僅得中佐,山東雖亂,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宜未絕也
秦地被山帶河以爲固,四塞之國也
自繆公以來,至於秦王,二十餘君,常爲諸侯雄
此豈世賢哉?其勢居然也
且天下嘗同心並力攻秦矣,當此之世,賢智並列,良將行其師,賢相通其謀,然困於阻險而不能進,秦乃延入戰而爲之開關,百萬之徒逃北而遂壞
豈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勢不便也
秦小邑並大城,守險塞而軍,高壘毋戰,閉關據厄,荷戟而守之
諸侯起於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
其交未親,其下未附,名曰亡秦,其實利之也
彼見秦阻之難犯也,必退師
案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罷,以令大國之君,不患不得意於海內
貴爲天子,富有四海,而身爲禽者,其救敗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
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
三主惑而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爲戮沒矣
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
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哀哉!先王知雍蔽之傷國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刑,而天下治
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徵而諸侯從;其削也,內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內畔矣
故週五序得其道,而千餘歲不絕;秦本末並失,故不能長
由是觀之,安危之統相去遠矣
野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
”是以君子爲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
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爲一
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衆
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爲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衆,叩關而攻秦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爲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爲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後踐華爲城,因河爲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爲固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爲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衆,轉而攻秦,斬木爲兵,揭竿爲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衆,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爲家,崤函爲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爲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秦滅周祀,並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
天下之士,斐然向風
若是,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
周室卑微,五霸既滅,令不行於天下
是以諸侯力政,強凌弱,衆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弊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
當此之時,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
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爲天下始
夫兼併者高詐力,安危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
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
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借使秦王論上世之事,並殷、周之跡,以制御其政,後雖有淫驕之主,猶未有傾危之患也
故三王之建天下,名號顯美,功業長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
夫寒者利裋褐,而飢者甘糟糠
天下囂囂,新主之資也
此言勞民之易爲仁也
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之患,縞素而正先帝之過;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虛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穢之罪,使各反其鄉里;發倉廩,散財幣,以振孤獨窮困之士;輕賦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約法省刑,以持其後,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修行,各慎其身;塞萬民之望,而以盛德與天下,天下息矣
即四海之內皆歡然各自安樂其處,惟恐有變
雖有狡害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術,而重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之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
天下多事,吏不能紀;百姓困窮,而主不收恤
然後奸僞並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衆,刑戮相望於道,而天下苦之
自羣卿以下至於衆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鹹不安其位,故易動也
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借公侯之尊,奮臂於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見終始不變,知存亡之由
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矣
下雖有逆行之臣,必無響應之助
故曰:“安民可與爲義,而危民易與爲非”,此之謂也
貴爲天子,富有四海,身在於戮者,正之非也
是二世之過也
襄公立,享國十二年
初爲西畤
葬西垂
生文公
文公立,居西垂宮
五十年死,葬西垂
生靜公
靜公不享國而死
生憲公
憲公享國十二年,居西新邑
死,葬衙
生武公、德公、出子
出子享國六年,居西陵
庶長弗忌、威累、參父三人,率賊賊出子鄙衍,葬衙
武公立
武公享國二十年
居平陽封宮
葬宣陽聚東南
三庶長伏其罪
德公立
德公享國二年
居雍大鄭宮
生宣公、成公、繆公
葬陽
初伏,以御蠱
宣公享國十二年
居陽宮
葬陽
初志閏月
成公享國四年,居雍之宮
葬陽
齊伐山戎、孤竹
繆公享國三十九年
天子致霸
葬雍
繆公學著人
生康公
康公享國十二年
居雍高寢
葬竘社
生共公
共公享國五年,居雍高寢
葬康公南
生桓公
桓公享國二十七年
居雍太寢
葬義裏丘北
生景公
景公享國四十年
居雍高寢,葬丘裏南
生畢公
畢公享國三十六年
葬車裏北
生夷公
夷公不享國
死,葬左宮
生惠公
惠公享國十年
葬車裏(康景)
生悼公
悼公享國十五年
葬僖公西
城雍
生剌龔公
剌龔公享國三十四年
葬入裏
生躁公、懷公
其十年,彗星見
躁公享國十四年
居受寢
葬悼公南
其元年,彗星見
懷公從晉來
享國四年
葬櫟圉氏
生靈公
諸臣圍懷公,懷公自殺
肅靈公,昭子子也
居涇陽
享國十年
葬悼公西
生簡公
簡公從晉來
享國十五年
葬僖公西
生惠公
其七年
百姓初帶劍
惠公享國十三年
葬陵圉
生出公
出公享國二年
出公自殺,葬雍
獻公享國二十三年
葬囂圉
生孝公
孝公享國二十四年
葬弟圉
生惠文王
其十三年,始都咸陽
惠文王享國二十七年
葬公陵
生悼武王
悼武王享國四年,葬永陵
昭襄王享國五十六年
葬茝陽
生孝文王
孝文王享國一年
葬壽陵
生莊襄王
莊襄王享國三年
葬茝陽
生始皇帝
呂不韋相
獻公立七年,初行爲市
十年,爲戶籍相伍
孝公立十六年
時桃李冬華
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
立二年,初行錢
有新生嬰兒曰「秦且王」
悼武王生十九年而立
立三年,渭水赤三日
昭襄王生十九年而立
立四年,初爲田開阡陌
孝文王生五十三年而立
莊襄王生三十二年而立
立二年,取太原地
莊襄王元年,大赦,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布惠於民
東周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不韋誅之,盡入其國
秦不絕其祀,以陽人地賜周君,奉其祭祀
始皇享國三十七年
葬酈邑
生二世皇帝
始皇生十三年而立
二世皇帝享國三年
葬宜春
趙高爲丞相安武侯
二世生十二年而立
右秦襄公至二世,六百一十歲
孝明皇帝十七年十月十五日乙丑,曰:
周曆已移,仁不代母
秦直其位,呂政殘虐,然以諸侯十三,併兼天下,極情縱慾,養育宗親
三十七年,兵無所不加,製作政令,施於后王
蓋得聖人之威,河神授圖,據狼、狐,蹈參、伐,佐攻驅除,距之稱始皇
始皇既歿,胡亥極愚,酈山未畢,復作阿房,以遂前策
雲「凡所爲貴有天下者,肆意極欲,大臣至欲罷先君所爲」
誅斯、去疾,任用趙高
痛哉言乎!人頭畜鳴,不威不伐惡,不篤不虛亡,距之不得留,殘虐以促期,雖居形便之國,猶不得存
子嬰度次得嗣,冠玉冠,佩華紱,車黃屋,從百司,謁七廟
小人乘非位,莫不恍忽失守,偷安日日,獨能長念卻慮,父子作權,近取於戶牖之間,竟誅猾臣,爲君討賊
高死之後,賓婚未得盡相勞,餐未及下嚥,酒未及濡脣,楚兵已屠關中,真人翔霸上,素車嬰組,奉其符璽,以歸帝者
鄭伯茅旗鸞刀
嚴王退舍
河決不可復壅,魚爛不可復全
賈誼、司馬遷曰:「向使嬰有庸主之才,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
」秦之積衰,天下土崩瓦解,雖有周旦之材,無所復陳其巧,而以責一日之孤,誤哉!俗傳秦始皇起罪惡,胡亥極,得其理矣
復責小子,雲秦地可全,所謂不通時變者也
紀季以酅,《春秋》不名
吾讀《秦紀》,至於子嬰車裂趙高,未嘗不健其決,憐其志
嬰死生之義備矣
六國陵替,二週淪亡
並一天下,號爲始皇
阿房雲構,金狄成行
南遊勒石,東瞰浮樑
滈池見遺,沙丘告喪
二世矯制,趙高是與
詐因指鹿,災生噬虎
子嬰見推,恩報君父
下乏中佐,上乃庸主
欲振穨綱,雲誰克補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時,年二十四
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爲秦將王翦所戮者也
項氏世世爲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
項梁怒之
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
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項梁嘗有櫟陽逮,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
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
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
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爲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中
其九月,會稽守通謂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
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爲人所制
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
」是時桓楚亡在澤中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
」梁乃出,誡籍持劍居外待
梁復入,與守坐,曰:「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諾
」梁召籍入
須臾,梁眴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
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
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
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爲起大事,遂舉吳中兵
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
梁部署吳中豪傑爲校尉、候、司馬
有一人不得用,自言於梁
梁曰:「前時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不任用公
」眾乃皆伏
於是梁爲會稽守,籍爲裨將,徇下縣
廣陵人召平於是爲陳王徇廣陵,未能下
聞陳王敗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矯陳王命,拜梁爲楚王上柱國
曰:「江東已定,急引兵西擊秦
」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聞陳嬰已下東陽,使使欲與連和俱西
陳嬰者,故東陽令史,居縣中,素信謹,稱爲長者
東陽少年殺其令,相聚數千人,欲置長,無適用,乃請陳嬰
嬰謝不能,遂彊立嬰爲長,縣中從者得二萬人
少年欲立嬰便爲王,異軍蒼頭特起
陳嬰母謂嬰曰:「自我爲汝家婦,未嘗聞汝先古之有貴者
今暴得大名,不祥
不如有所屬,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
」嬰乃不敢爲王
謂其軍吏曰:「項氏世世將家,有名於楚
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
我倚名族,亡秦必矣
」於是眾從其言,以兵屬項梁
項梁渡淮,黥布、蒲將軍亦以兵屬焉
凡六七萬人,軍下邳
當是時,秦嘉已立景駒爲楚王,軍彭城東,欲距項梁
項梁謂軍吏曰:「陳王先首事,戰不利,未聞所在
今秦嘉倍陳王而立景駒,逆無道
」乃進兵擊秦嘉
秦嘉軍敗走,追之至胡陵
嘉還戰一日,嘉死,軍降
景駒走死梁地
項梁已并秦嘉軍,軍胡陵,將引軍而西
章邯軍至栗,項梁使別將朱雞石、餘樊君與戰
餘樊君死
朱雞石軍敗,亡走胡陵
項梁乃引兵入薛,誅雞石
項梁前使項羽別攻襄城,襄城堅守不下
已拔,皆阬之
還報項梁
項梁聞陳王定死,召諸別將會薛計事
此時沛公亦起沛,往焉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説項梁曰:「陳勝敗固當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
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戸,亡秦必楚』也
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
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爲能復立楚之後也
」於是項梁然其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爲人牧羊,立以爲楚懷王,從民所望也
陳嬰爲楚上柱國,封五縣,與懷王都盱臺
項梁自號爲武信君
居數月,引兵攻亢父,與齊田榮、司馬龍且軍救東阿,大破秦軍於東阿
田榮即引兵歸,逐其王假
假亡走楚
假相田角亡走趙
角弟田閒故齊將,居趙不敢歸
田榮立田儋子市爲齊王
項梁已破東阿下軍,遂追秦軍
數使使趣齊兵,欲與俱西
田榮曰:「楚殺田假,趙殺田角、田閒,乃發兵
」項梁曰:「田假爲與國之王,窮來從我,不忍殺之
」趙亦不殺田角、田閒以市於齊
齊遂不肯發兵助楚
項梁使沛公及項羽別攻城陽,屠之
西破秦軍濮陽東,秦兵收入濮陽
沛公、項羽乃攻定陶
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雝丘,大破秦軍,斬李由
還攻外黃,外黃未下
項梁起東阿,西,(北)比至定陶,再破秦軍,項羽等又斬李由,益輕秦,有驕色
宋義乃諫項梁曰:「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
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爲君畏之
」項梁弗聽
乃使宋義使於齊
道遇齊使者高陵君顯,曰:「公將見武信君乎?」曰:「然
」曰:「臣論武信君軍必敗
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
」秦果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
沛公、項羽去外黃攻陳留,陳留堅守不能下
沛公、項羽相與謀曰:「今項梁軍破,士卒恐
」乃與呂臣軍俱引兵而東
呂臣軍彭城東,項羽軍彭城西,沛公軍碭
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爲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
當此時,趙歇爲王,陳餘爲將,張耳爲相,皆走入鉅鹿城
章邯令王離、涉閒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筑甬道而輸之粟
陳餘爲將,將卒數萬人而軍鉅鹿之北,此所謂河北之軍也
楚兵已破於定陶,懷王恐,從盱臺之彭城,并項羽、呂臣軍自將之
以呂臣爲司徒,以其父呂青爲令尹
以沛公爲碭郡長,封爲武安侯,將碭郡兵
初,宋義所遇齊使者高陵君顯在楚軍,見楚王曰:「宋義論武信君之軍必敗,居數日,軍果敗
兵未戰而先見敗徵,此可謂知兵矣
」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説之,因置以爲上將軍,項羽爲魯公,爲次將,范增爲末將,救趙
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爲卿子冠軍
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
項羽曰:「吾聞秦軍圍趙王鉅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
」宋義曰:「不然
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
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
故不如先鬬秦趙
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
」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彊不可使者,皆斬之
」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
天寒大雨,士卒凍饑
項羽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
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
夫以秦之彊,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
趙舉而秦彊,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內而專屬於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
」當是時,諸將皆慴服,莫敢枝梧
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
今將軍誅亂
」乃相與共立羽爲假上將軍
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
使桓楚報命於懷王
懷王因使項羽爲上將軍,當陽君、蒲將軍皆屬項羽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
戰少利,陳餘復請兵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
涉閒不降楚,自燒殺
當是時,楚兵冠諸侯
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
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項羽由是始爲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未戰
秦軍數卻,二世使人讓章邯
章邯恐,使長史欣請事
至咸陽,留司馬門三日,趙高不見,有不信之心
長史欣恐,還走其軍,不敢出故道,趙高果使人追之,不及
欣至軍,報曰:「趙高用事於中,下無可爲者
今戰能勝,高必疾妒吾功;戰不能勝,不免於死
願將軍孰計之
」陳餘亦遺章邯書曰:「白起爲秦將,南征鄢郢,北阬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
蒙恬爲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千里,竟斬陽周
何者?功多,秦不能盡封,因以法誅之
今將軍爲秦將三歲矣,所亡失以十萬數,而諸侯并起滋益多
彼趙高素諛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誅之,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使人更代將軍以脫其禍
夫將軍居外久,多內卻,有功亦誅,無功亦誅
且天之亡秦,無愚智皆知之
今將軍內不能直諫,外爲亡國將,孤特獨立而欲常存,豈不哀哉!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爲從,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孤;此孰與身伏鈇質,妻子爲僇乎?」章邯狐疑,陰使候始成使項羽,欲約
約未成,項羽使蒲將軍日夜引兵度三戸,軍漳南,與秦戰,再破之
項羽悉引兵擊秦軍汙水上,大破之
章邯使人見項羽,欲約
項羽召軍吏謀曰:「糧少,欲聽其約
」軍吏皆曰:「善
」項羽乃與期洹水南殷虛上
已盟,章邯見項羽而流涕,爲言趙高
項羽乃立章邯爲雍王,置楚軍中
使長史欣爲上將軍,將秦軍爲前行
到新安
諸侯吏卒異時故繇使屯戍過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及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
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
」諸侯微聞其計,以告項羽
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
」於是楚軍夜擊阬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行略定秦地
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
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
項羽遂入,至于戲西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爲相,珍寶盡有之
」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爲擊破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
范增説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
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氣,皆爲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急擊勿失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
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
曰:「毋從俱死也
」張良曰:「臣爲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驚,曰:「爲之柰何?」張良曰:「誰爲大王爲此計者?」曰:「鯫生説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故聽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爲之柰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
」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
」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
」沛公曰「君爲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張良出,要項伯
項伯即入見沛公
沛公奉巵酒爲壽,約爲婚姻,曰:「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項伯許諾
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沛公曰:「諾
」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
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
」項王許諾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項王、項伯東向坐
亞父南向坐
亞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珪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爲人不忍,若入前爲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
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
」莊則入爲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爲樂,請以劍舞
」項王曰:「諾
」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
」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
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髪上指,目眥盡裂
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爲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項王曰:「壯士,賜之巵酒
」則與斗巵酒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項王曰:「賜之彘肩
」則與一生彘肩
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啗之
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巵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
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
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説,欲誅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續耳,竊爲大王不取也
」項王未有以應,曰:「坐
」樊噲從良坐
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爲之柰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
」於是遂去
乃令張良留謝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
公爲我獻之」張良曰:「謹諾
」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彊、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閒行
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閒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
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
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爲之虜矣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人或説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
」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説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項王聞之,烹説者
項王使人致命懷王
懷王曰:「如約
」乃尊懷王爲義帝
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
謂曰:「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
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
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
」諸將皆曰:「善
」乃分天下,立諸將爲侯王
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
」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
」故立沛公爲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
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
項王乃立章邯爲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
長史欣者,故爲櫟陽獄掾,嘗有德於項梁;都尉董翳者,本勸章邯降楚
故立司馬欣爲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立董翳爲翟王,王上郡,都高奴
徙魏王豹爲西魏王,王河東,都平陽
瑕丘申陽者,張耳嬖臣也,先下河南(郡),迎楚河上,故立申陽爲河南王,都雒陽
韓王成因故都,都陽翟
趙將司馬卬定河內,數有功,故立卬爲殷王,王河內,都朝歌
徙趙王歇爲代王
趙相張耳素賢,又從入關,故立耳爲常山王,王趙地,都襄國
當陽君黥布爲楚將,常冠軍,故立布爲九江王,都六
鄱君吳芮率百越佐諸侯,又從入關,故立芮爲衡山王,都邾
義帝柱國共敖將兵擊南郡,功多,因立敖爲臨江王,都江陵
徙燕王韓廣爲遼東王
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因從入關,故立荼爲燕王,都薊
徙齊王田市爲膠東王
齊將田都從共救趙,因從入關,故立都爲齊王,都臨菑
故秦所滅齊王建孫田安,項羽方渡河救趙,田安下濟北數城,引其兵降項羽,故立安爲濟北王,都博陽
田榮者,數負項梁,又不肯將兵從楚擊秦,以故不封
成安君陳餘棄將印去,不從入關,然素聞其賢,有功於趙,聞其在南皮,故因環封三縣
番君將梅鋗功多,故封十萬戸侯
項王自立爲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漢之元年四月,諸侯罷戲下,各就國
項王出之國,使人徙義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
」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
趣義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
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爲侯,已又殺之
臧荼之國,因逐韓廣之遼東,廣弗聽,荼擊殺廣無終,並王其地
田榮聞項羽徙齊王市膠東,而立齊將田都爲齊王,乃大怒,不肯遣齊王之膠東,因以齊反,迎擊田都
田都走楚
齊王市畏項王,乃亡之膠東就國
田榮怒,追擊殺之即墨
榮因自立爲齊王,而西殺擊濟北王田安,并王三齊
榮與彭越將軍印,令反梁地
陳餘陰使張同、夏説説齊王田榮曰:「項羽爲天下宰,不平
今盡王故王於醜地,而王其群臣諸將善地,逐其故主趙王,乃北居代,餘以爲不可
聞大王起兵,且不聽不義,願大王資餘兵,請以擊常山,以復趙王,請以國爲捍蔽
」齊王許之,因遣兵之趙
陳餘悉發三縣兵,與齊并力擊常山,大破之
張耳走歸漢
陳餘迎故趙王歇於代,反之趙
趙王因立陳餘爲代王
是時,漢還定三秦
項羽聞漢王皆已并關中,且東,齊、趙叛之:大怒
乃以故吳令鄭昌爲韓王,以距漢
令蕭公角等擊彭越
彭越敗蕭公角等
漢使張良徇韓,乃遺項王書曰:「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東
」又以齊、梁反書遺項王曰:「齊欲與趙并滅楚
」楚以此故無西意,而北擊齊
徵兵九江王布
布稱疾不往,使將將數千人行
項王由此怨布也
漢之二年冬,項羽遂北至城陽,田榮亦將兵會戰
田榮不勝,走至平原,平原民殺之
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阬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
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
齊人相聚而叛之
於是田榮弟田橫收齊亡卒得數萬人,反城陽
項王因留,連戰未能下
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
項王聞之,即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
四月,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
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
漢軍皆走,相隨入穀、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
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壁東睢水上
漢軍卻,爲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爲之不流
圍漢王三匝
於是大風從西北而起,折木發屋,揚沙石,窈冥晝晦,逢迎楚軍
楚軍大亂,壞散,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欲過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漢王家:家皆亡,不與漢王相見
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
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
如是者三
曰:「雖急不可以驅,柰何棄之?」於是遂得脫
求太公、呂后不相遇
審食其從太公、呂后閒行,求漢王,反遇楚軍
楚軍遂與歸,報項王,項王常置軍中
是時呂后兄周呂侯爲漢將兵居下邑,漢王閒往從之,稍稍收其士卒
至滎陽,諸敗軍皆會,蕭何亦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復大振
楚起於彭城,常乘勝逐北,與漢戰滎陽南京、索閒,漢敗楚,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
項王之救彭城,追漢王至滎陽,田橫亦得收齊,立田榮子廣爲齊王
漢王之敗彭城,諸侯皆復與楚而背漢
漢軍滎陽,筑甬道屬之河,以取敖倉粟
漢之三年,項王數侵奪漢甬道,漢王食乏,恐,請和,割滎陽以西爲漢
項王欲聽之
歷陽侯范增曰:「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後必悔之
」項王乃與范增急圍滎陽
漢王患之,乃用陳平計閒項王
項王使者來,爲太牢具,舉欲進之
見使者,詳驚愕曰:「吾以爲亞父使者,乃反項王使者
」更持去,以惡食食項王使者
使者歸報項王,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
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爲之
願賜骸骨歸卒伍
」項王許之
行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
漢將紀信説漢王曰:「事已急矣,請爲王誑楚爲王,王可以閒出
」於是漢王夜出女子滎陽東門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擊之
紀信乘黃屋車,傅左纛,曰:「城中食盡,漢王降
」楚軍皆呼萬歲
漢王亦與數十騎從城西門出,走成皋
項王見紀信,問:「漢王安在?」曰:「漢王已出矣
」項王燒殺紀信
漢王使御史大夫周苛、樅公、魏豹守滎陽
周苛、樅公謀曰:「反國之王,難與守城
」乃共殺魏豹
楚下滎陽城,生得周苛
項王謂周苛曰:「爲我將,我以公爲上將軍,封三萬戸
」周苛罵曰:「若不趣降漢,漢今虜若,若非漢敵也
」項王怒,烹周苛,井殺樅公
漢王之出滎陽,南走宛、葉,得九江王布,行收兵,復入保成皋
漢之四年,項王進兵圍成皋
漢王逃,獨與滕公出成皋北門,渡河走修武,從張耳、韓信軍
諸將稍稍得出成皋,從漢王
楚遂拔成皋,欲西
漢使兵距之鞏,令其不得西
是時,彭越渡河擊楚東阿,殺楚將軍薛公
項王乃自東擊彭越
漢王得淮陰侯兵,欲渡河南
鄭忠説漢王,乃止壁河內
使劉賈將兵佐彭越,燒楚積聚
項王東擊破之,走彭越
漢王則引兵渡河,復取成皋,軍廣武,就敖倉食
項王已定東海來,西,與漢俱臨廣武而軍,相守數月
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
爲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爲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
」項王怒,欲殺之
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爲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衹益禍耳
」項王從之
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
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爲也
」漢王笑謝曰:「吾寧鬬智,不能鬬力
」項王令壯士出挑戰
漢有善騎射者樓煩,楚挑戰三合,樓煩輒射殺之
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
樓煩欲射之,項王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
漢王使人閒問之,乃項王也
漢王大驚
於是項王乃即漢王相與臨廣武閒而語
漢王數之,項王怒,欲一戰
漢王不聽,項王伏弩射中漢王
漢王傷,走入成皋
項王聞淮陰侯已舉河北,破齊、趙,且欲擊楚,乃使龍且往擊之
淮陰侯與戰,騎將灌嬰擊之,大破楚軍,殺龍且
韓信因自立爲齊王
項王聞龍且軍破,則恐,使盱臺人武涉往説淮陰侯
淮陰侯弗聽
是時,彭越復反,下梁地,絕楚糧
項王乃謂海春侯大司馬曹咎等曰:「謹守成皋,則漢欲挑戰,慎勿與戰,毋令得東而已
我十五日必誅彭越,定梁地,復從將軍
」乃東,行擊陳留、外黃
外黃不下
數日,已降,項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詣城東,欲阬之
外黃令舍人兒年十三,往説項王曰:「彭越彊劫外黃,外黃恐,故且降,待大王
大王至,又皆阬之,百姓豈有歸心?從此以東,梁地十餘城皆恐,莫肯下矣
」項王然其言,乃赦外黃當阬者
東至睢陽,聞之皆爭下項王
漢果數挑楚軍戰,楚軍不出
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馬怒,渡兵汜水
士卒半渡,漢擊之,大破楚軍,盡得楚國貨賂
大司馬咎、長史翳、塞王欣皆自剄汜水上
大司馬咎者,故蘄獄掾,長史欣亦故櫟陽獄吏,兩人嘗有德於項梁,是以項王信任之
當是時,項王在睢陽,聞海春侯軍敗,則引兵還
漢軍方圍鐘離眛於滎陽東,項王至,漢軍畏楚,盡走險阻
是時,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
漢遣陸賈説項王,請太公,項王弗聽
漢王復使侯公往説項王,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爲漢,鴻溝而東者爲楚
項王許之,即歸漢王父母妻子
軍皆呼萬歲
漢王乃封侯公爲平國君
匿弗肯復見
曰:「此天下辯士,所居傾國,故號爲平國君
」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
漢欲西歸,張良、陳平説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
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
」漢王聽之
漢五年,漢王乃追項王至陽夏南,止軍,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
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會
楚擊漢軍,大破之
漢王復入壁,深塹而自守
謂張子房曰:「諸侯不從約,爲之柰何?」對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
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
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爲戰,則楚易敗也
」漢王曰:「善
」於是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曰:「并力擊楚
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穀城與彭相國
」使者至,韓信、彭越皆報曰:「請今進兵
」韓信乃從齊往,劉賈軍從壽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
大司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隨劉賈、彭越皆會垓下,詣項王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
於是項王乃悲歌慨,自爲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
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
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
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
左,乃陷大澤中
以故漢追及之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漢騎追者數千人
項王自度不得脫
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今日固決死,願爲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爲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乃分其騎以爲四隊,四向
漢軍圍之數重
項王謂其騎曰:「吾爲公取彼一將
」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爲三處
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
是時,赤泉侯爲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爲三處
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爲三,復圍之
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
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
願大王急渡
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爲!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
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
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
項王身亦被十餘創
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
」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戸,吾爲若德
」乃自刎而死
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
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
五人共會其體,皆是
故分其地爲五:封呂馬童爲中水侯,封王翳爲杜衍侯,封楊喜爲赤泉侯,封楊武爲吳防侯,封呂勝爲涅陽侯
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
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爲其守禮義,爲主死節,乃持項王頭視魯,魯父兄乃降
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爲魯公,及其死,魯最後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穀城
漢王爲發哀,泣之而去
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
乃封項伯爲射陽侯
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項氏,賜姓劉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
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蠭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
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爲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
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索隱述贊】亡秦鹿走,偽楚狐鳴
雲鬱沛谷,劍挺吳城
勳開魯甸,勢合碭兵
卿子無罪,亞父推誠
始救趙歇,終誅子嬰
違約王漢,背關懷楚
常遷上游,臣迫故主
靈壁大振,成皋久拒
戰非無功,天實不與
嗟彼蓋代,卒爲凶豎
呂太后者,高祖微時妃也,生孝惠帝、女魯元太后
及高祖爲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生趙隱王如意
孝惠爲人仁弱,高祖以爲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
戚姬幸,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呂后年長,常留守,希見上,益疏
如意立爲趙王后,幾代太子者數矣,賴大臣爭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廢
呂后爲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
呂后兄二人,皆爲將
長兄周呂侯死事,封其子呂臺爲酈侯,子產爲交侯;次兄呂釋之爲建成侯
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長樂宮,太子襲號爲帝
是時高祖八子:長男肥,孝惠兄也,異母,肥爲齊王;餘皆孝惠弟,戚姬子如意爲趙王,薄夫人子恆爲代王,諸姬子子恢爲樑王,子友爲淮陽王,子長爲淮南王,子建爲燕王
高祖弟交爲楚王,兄子濞爲吳王
非劉氏功臣番君吳芮子臣爲長沙王
呂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趙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趙王
使者三反,趙相建平侯周昌謂使者曰:“高帝屬臣趙王,趙王年少
竊聞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趙王並誅之,臣不敢遣王
王且亦病,不能奉詔
”呂后大怒,乃使人召趙相
趙相徵至長安,乃使人復召趙王
王來,未到
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趙王霸上,與入宮,自挾與趙王起居飲食
太后欲殺之,不得閒
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
趙王少,不能蚤起
太后聞其獨居,使人持酖飲之
犁明,孝惠還,趙王已死
於是乃徙淮陽王友爲趙王
夏,詔賜酈侯父追諡爲令武侯
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
居數日,乃召孝惠帝觀人彘
孝惠見,問,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歲餘不能起
使人請太后曰:“此非人所爲
臣爲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
”孝惠以此日飲爲淫樂,不聽政,故有病也
二年,楚元王、齊悼惠王皆來朝
十月,孝惠與齊王燕飲太后前,孝惠以爲齊王兄,置上坐,如家人之禮
太后怒,乃令酌兩卮酖,置前,令齊王起爲壽
齊王起,孝惠亦起,取卮欲俱爲壽
太后乃恐,自起泛孝惠卮
齊王怪之,因不敢飲,詳醉去
問,知其酖,齊王恐,自以爲不得脫長安,憂
齊內史士說王曰:“太后獨有孝惠與魯元公主
今王有七十餘城,而公主乃食數城
王誠以一郡上太后,爲公主湯沐邑,太后必喜,王必無憂
”於是齊王乃上城陽之郡,尊公主爲王太后
呂后喜,許之
乃置酒齊邸,樂飲,罷,歸齊王
三年,方築長安城,四年就半,五年六年城就
諸侯來會
十月朝賀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
發喪,太后哭,泣不下
留侯子張闢彊爲侍中,年十五,謂丞相曰:“太后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闢彊曰:“帝毋壯子,太后畏君等
君今請拜呂臺、呂產、呂祿爲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
”丞相乃如闢彊計
太后說,其哭乃哀
呂氏權由此起
乃大赦天下
九月辛丑,葬
太子即位爲帝,謁高廟
元年,號令一出太后
太后稱制,議欲立諸呂爲王,問右丞相王陵
王陵曰:“高帝刑白馬盟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今王呂氏,非約也
”太后不說
問左丞相陳平、絳侯周勃
勃等對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稱制,王昆弟諸呂,無所不可
”太后喜,罷朝
王陵讓陳平、絳侯曰:“始與高帝啑血盟,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呂氏,諸君從欲阿意背約,何面目見高帝地下?”陳平、絳侯曰:“於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劉氏之後,君亦不如臣
”王陵無以應之
十一月,太后欲廢王陵,乃拜爲帝太傅,奪之相權
王陵遂病免歸
乃以左丞相平爲右丞相,以闢陽侯審食其爲左丞相
左丞相不治事,令監宮中,如郎中令
食其故得幸太后,常用事,公卿皆因而決事
乃追尊酈侯父爲悼武王,欲以王諸呂爲漸
四月,太后欲侯諸呂,乃先封高祖之功臣郎中令無擇爲博城侯
魯元公主薨,賜諡爲魯元太后
子偃爲魯王
魯王父,宣平侯張敖也
封齊悼惠王子章爲朱虛侯,
以呂祿女妻之
齊丞相壽爲平定侯
少府延爲梧侯
乃封呂種爲沛侯,呂平爲扶柳侯,張買爲南宮侯
太后欲王呂氏,先立孝惠後宮子彊爲淮陽王,子不疑爲常山王,子山爲襄城侯,子朝爲軹侯,子武爲壺關侯
太后風大臣,大臣請立酈侯呂臺爲呂王,太后許之
建成康侯釋之卒,嗣子有罪,廢,立其弟呂祿爲胡陵侯,續康侯後
二年,常山王薨,以其弟襄城侯山爲常山王,更名義
十一月,呂王臺薨,諡爲肅王,太子嘉代立爲王
三年,無事
四年,封呂嬃爲臨光侯,呂他爲俞侯,呂更始爲贅其侯,呂忿爲呂城侯,及諸侯丞相五人
宣平侯女爲孝惠皇后時,無子,詳爲有身,取美人子名之,殺其母,立所名子爲太子
孝惠崩,太子立爲帝
帝壯,或聞其母死,非真皇后子,乃出言曰:“後安能殺吾母而名我?我未壯,壯即爲變
”太后聞而患之,恐其爲亂,乃幽之永卷中,言帝病甚,左右莫得見
太后曰:“凡有天下治爲萬民命者,蓋之如天,容之如地,上有歡心以安百姓,百姓欣然以事其上,歡欣交通而天下治
今皇帝病久不已,乃失惑惛亂,不能繼嗣奉宗廟祭祀,不可屬天下,其代之
”羣臣皆頓首言:“皇太后爲天下齊民計所以安宗廟社稷甚深,羣臣頓首奉詔
”帝廢位,太后幽殺之
五月丙辰,立常山王義爲帝,更名曰弘
不稱元年者,以太后制天下事也
以軹侯朝爲常山王
置太尉官,絳侯勃爲太尉
五年八月,淮陽王薨,以弟壺關侯武爲淮陽王
六年十月,太后曰呂王嘉居處驕恣,廢之,以肅王臺弟呂產爲呂王
夏,赦天下
封齊悼惠王子興居爲東牟侯
七年正月,太后召趙王友
友以諸呂女爲受後,弗愛,愛他姬,諸呂女妒,怒去,讒之於太后,誣以罪過,曰:“呂氏安得王!太后百歲後,吾必擊之”
太后怒,以故召趙王
趙王至,置邸不見,令衛圍守之,弗與食
其羣臣或竊饋,輒捕論之,趙王餓,乃歌曰:“諸呂用事兮劉氏危,迫脅王侯兮彊授我妃
我妃既妒兮誣我以惡,讒女亂國兮上曾不寤
我無忠臣兮何故棄國?自決中野兮蒼天舉直!于嗟不可悔兮寧蚤自財
爲王而餓死兮誰者憐之!呂氏絕理兮託天報仇
”丁丑,趙王幽死,以民禮葬之長安民冢次
己丑,日食,晝晦
太后惡之,心不樂,乃謂左右曰:“此爲我也

二月,徙樑王恢爲趙王
呂王產徙爲樑王,樑王不之國,爲帝太傅
立皇子平昌侯太爲呂王
更名樑曰呂,呂曰濟川
太后女弟呂嬃有女爲營陵侯劉澤妻,澤爲大將軍
太后王諸呂,恐即崩後劉將軍爲害,乃以劉澤爲琅邪王,以慰其心
樑王恢之徙王趙,心懷不樂
太后以呂產女爲趙王后
王后從官皆諸呂,擅權,微伺趙王,趙王不得自恣
王有所愛姬,王后使人酖殺之
王乃爲歌詩四章,令樂人歌之
王悲,六月即自殺
太后聞之,以爲王用婦人棄宗廟禮,廢其嗣
宣平侯張敖卒,以子偃爲魯王,敖賜諡爲魯元王
秋,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趙
代王謝,願守代邊
太傅產、丞相平等言,武信侯呂祿上侯,位次第一,請立爲趙王
太后許之,追尊祿父康侯爲趙昭王
九月,燕靈王建薨,有美人子,太后使人殺之,無後,國除
八年十月,立呂肅王子東平侯呂通爲燕王,封通弟呂莊爲東平侯
三月中,呂后祓,還過軹道,見物如蒼犬,據高後掖,忽弗復見
卜之,雲趙王如意爲祟
高後遂病掖傷
高後爲外孫魯元王偃年少,蚤失父母,孤弱,乃封張敖前姬兩子,侈爲新都侯,壽爲樂昌侯,以輔魯元王偃
及封中大謁者張釋爲建陵侯,呂榮爲祝茲侯
諸中宦者令丞皆爲關內侯,食邑五百戶
七月中,高後病甚,乃令趙王呂祿爲上將軍,軍北軍;呂王產居南軍
呂太后誡產、祿曰:“高帝已定天下,與大臣約,曰’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
今呂氏王,大臣弗平
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爲變
必據兵衛宮,慎毋送喪,毋爲人所制
”辛巳,高後崩,遺詔賜諸侯王各千金,將相列侯郎吏皆以秩賜金
大赦天下
以呂王產爲相國,以呂祿女爲帝后
高後已葬,以左丞相審食其爲帝太傅
朱虛侯劉章有氣力,東牟侯興居其弟也
皆齊哀王弟,居長安
當是時,諸呂用事擅權,欲爲亂,畏高帝故大臣絳、灌等,未敢發
朱虛侯婦,呂祿女,陰知其謀
恐見誅,乃陰令人告其兄齊王,欲令發兵西,誅諸呂而立
朱虛侯欲從中與大臣爲應
齊王欲發兵,其相弗聽
八月丙午,齊王欲使人誅相,相召平乃反,舉兵欲圍王,王因殺其相,遂發兵東,詐奪琅邪王兵,並將之而西
語在齊王語中
齊王乃遺諸侯王書曰:“高帝平定天下,王諸子弟,悼惠王王齊
悼惠王薨,孝惠帝使留侯良立臣爲齊王
孝惠崩,高後用事,春秋高,聽諸呂,擅廢帝更立,又比殺三趙王,滅樑、趙、燕以王諸呂,分齊爲四
忠臣進諫,上惑亂弗聽
今高後崩,而帝春秋富,未能治天下,固恃大臣諸侯
而諸呂又擅自尊官,聚兵嚴威,劫列侯忠臣,矯制以令天下,宗廟所以危
寡人率兵入誅不當爲王者
”漢聞之,相國呂產等乃遣潁陰侯灌嬰將兵擊之
灌嬰至滎陽,乃謀曰:“諸呂權兵關中,欲危劉氏而自立
今我破齊還報,此益呂氏之資也
”乃留屯滎陽,使使諭齊王及諸侯,與連和,以待呂氏變,共誅之
齊王聞之,乃還兵西界待約
呂祿、呂產欲發亂關中,內憚絳侯、朱虛等,外畏齊、楚兵,又恐灌嬰畔之,欲待灌嬰兵與齊合而發,猶豫未決
當是時,濟川王太、淮陽王武、常山王朝名爲少帝弟,及魯元王呂后外孫,皆年少未之國,居長安
趙王祿、樑王產各將兵居南北軍,皆呂氏之人
列侯羣臣莫自堅其命
太尉絳侯勃不得入軍中主兵
曲周侯酈商老病,其子寄與呂祿善
絳侯乃與丞相陳平謀,使人劫酈商
令其子寄往紿說呂祿曰:“高帝與呂后共定天下,劉氏所立九王,呂氏所立三王,皆大臣之議,事已佈告諸侯,諸侯皆以爲宜
今太后崩,帝少,而足下佩趙王印,不急之國守藩,乃爲上將,將兵留此,爲大臣諸侯所疑
足下何不歸印,以兵屬太尉?請樑王歸相國印,與大臣盟而之國,齊兵必罷,大臣得安,足下高枕而王千里,此萬世之利也
”呂祿信然其計,欲歸將印,以兵屬太尉
使人報呂產及諸呂老人,或以爲便,或曰不便,計猶豫未有所決
呂祿信酈寄,時與出遊獵
過其姑呂嬃,嬃大怒,曰:“若爲將而棄軍,呂氏今無處矣
”乃悉出珠玉寶器散堂下,曰:“毋爲他人守也”
左丞相食其免
八月庚申旦,平陽侯窋行御史大夫事,見相國產計事
郎中令賈壽使從齊來,因子產曰:“王不蚤之國,今雖欲行,尚可得邪?”具以灌嬰與齊楚合從,欲誅諸呂告產,乃趣產急入宮
平陽侯頗聞其語,乃馳告丞相、太尉
太尉欲入北軍,不得入
襄平侯通尚符節
乃令持節矯內太尉北軍
太尉復令酈寄與典客劉揭先說呂祿曰:“帝使太尉守北軍,欲足下之國,急歸將印辭去,不然,禍且起
”呂祿以爲酈兄不欺己,遂解印屬典客,而以兵授太尉
太尉將之入軍門,行令軍中曰:“爲呂氏右襢,爲劉氏左襢
”軍中皆左襢爲劉氏
太尉行至,將軍呂祿亦已解上將印去,太尉遂將北軍
然尚有南軍
平陽侯聞之,以呂產謀告丞相平,丞相平乃召朱虛侯佐太尉
太尉令朱虛侯監軍門
令平陽侯告衛尉:“毋入相國產殿門
”呂產不知呂祿已去北軍,乃入未央宮,欲爲亂,殿門弗得入,裴回往來
平陽侯恐弗勝,馳語太尉
太尉尚恐不勝諸呂,未敢訟言誅之,乃遣朱虛侯謂曰:“急入宮衛帝
”朱虛侯請卒,太尉予卒千餘人
入未央宮門,遂見產廷中
日哺時,遂擊產
產走,天風大起,以故其從官亂,莫敢鬥
逐產,殺之郎中府吏廁中
朱虛侯已殺產,帝命謁者持節勞朱虛侯
朱虛侯欲奪節信,謁者不肯,朱虛侯則從與載,因節信馳走,斬長樂衛尉呂更始
還,馳入北軍,報太尉
太尉起,拜賀朱虛侯曰:“所患獨呂產,今已誅,天下定矣
”遂遣人分部悉捕諸呂男女,無少長皆斬之
辛酉,捕斬呂祿,而笞殺呂嬃
使人誅燕王呂通,而廢魯王偃
壬戌,以帝太傅食其復爲左丞相
戊辰,徙濟川王王樑,立趙幽王子遂爲趙王
遣朱虛侯章以誅諸呂氏事告齊王,令罷兵
灌嬰兵亦罷滎陽而歸
諸大臣相與陰謀曰:“少帝及樑、淮陽、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
呂后以計詐名他人子,殺其母,養後宮,令孝惠子之,立以爲後,及諸王,以彊呂氏
今皆已夷滅諸呂,而置所立,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矣
不如視諸王最賢者立之
”或言“齊悼惠王高帝長子,今其適子爲齊王,推本言之,高帝適長孫,可立也”
大臣皆曰:“呂氏以外家惡而幾危宗廟,亂功臣今齊王母家駟(鈞),駟鈞,惡人也
即立齊王,則復爲呂氏
”欲立淮南王,以爲少,母家又惡
乃曰:“代王方今高帝見子,最長,仁孝寬厚
太后家薄氏謹良
且立長故順,以仁孝聞於天下,便
”乃相與共陰使人召代王
代王使人辭謝
再反,然後乘六乘傳
後九月晦日己酉,至長安,舍代邸
大臣皆往謁,奉天子璽上代王,共尊立爲天子
代王數讓,羣臣固請,然後聽
東牟侯興居曰:“誅呂氏吾無功,請得除宮
”乃與太僕汝陰侯滕公入宮,前謂少帝曰:“足下非劉氏,不當立
”乃顧麾左右執戟者掊兵罷去
有數人不肯去兵,宦者令張澤諭告,亦去兵
滕公乃召乘輿車載少帝出
少帝曰:“欲將我安之乎?”滕公曰“出就舍
”舍少府
乃奉天子法駕,迎代王於邸
報曰:“宮謹除
”代王即夕入未央宮
有謁者十人持戟衛端門,曰:“天子在也,足下何爲者而入?”代王乃謂太尉
太尉往諭,謁者十人皆掊兵而去
代王遂入而聽政
夜,有司分部誅滅樑、淮陽、常山王及少帝於邸
代王立爲天子
二十三年崩,諡爲孝文皇帝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後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爲,故惠帝垂拱,高後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
刑罰罕用,罪人是希
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3.06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