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约
〔南北朝〕 441 - 513 年
南朝梁吴兴武康人,字休文,南朝史学家、文学家。
沈璞子。
幼遭家难,流寓孤贫,笃志好学,博通群籍,善属文。
仕宋,为安西外兵参军。
齐时,累迁国子祭酒,司徒左长史。
与萧衍、谢朓等同在竟陵王萧子良西邸。
入梁,拥立萧衍(梁武帝)有功,为尚书仆射,迁尚书令,转左光禄大夫。
历仕三代,自负高才,昧于荣利,颇累清谈。
后触怒武帝,受谴,忧惧而卒。
谥隐。
擅诗赋,与谢朓等创“永明体”诗。
提出“声韵八病”之说,有《宋书》,《齐记》、《梁武记》等,均佚。
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彭城王义康,年十二,宋台除督豫、司、雍、并四州诸军事、冠军将军、豫州刺史。
时高祖自寿阳被征入辅,留义康代镇寿阳。
又领司州刺史,进督徐州之钟离、荆州之义阳诸军事。
永初元年,封彭城王,食邑三千户,进号右将军。
二年,徙监南豫、豫、司、雍、并五州诸军事、南豫州刺史,将军如故。
三年,迁使持节、都督南徐、兖二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南徐州刺史,将军如故。
太祖即位,增邑二千户,进号骠骑将军,加散骑常侍,给鼓吹一部。
寻加开府仪同三司。
元嘉三年,改授都督荆、湘、雍、梁、益、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给班剑三十人,持节、常侍、将军如故。
义康少而聪察,及居方任,职事修理。
六年,司徒王弘表义康宜还入辅,征侍中、都督扬、南徐、兖三州诸军事、司徒、录尚书事,领平北将军、南徐州刺史,持节如故。
二府并置佐领兵,与王弘共辅朝政。
弘既多疾,且每事推谦,自是内外众务,一断之义康。
太子詹事刘湛有经国才,义康昔在豫州,湛为长史,既素经情款,至是意委特隆,人物雅俗,举动事宜,莫不咨访之。
故前后在藩,多有善政,为远近所称。
九年,弘薨,又领扬州刺史。
其年,太妃薨,解侍中,辞班剑。
十二年,又领太子太傅,复加侍中、班剑。
义康性好吏职,锐意文案,纠剔是非,莫不精尽。
既专总朝权,事决自己,生杀大事,以录命断之。
凡所陈奏,入无不可,方伯以下,并委义康授用,由是朝野辐凑,势倾天下。
义康亦自强不息,无有懈倦。
府门每旦常有数百乘车,虽复位卑人微,皆被引接。
又聪识过人,一闻必记,常所暂遇,终生不忘,稠人广席,每标所忆以示聪明,人物益以此推服之。
爱惜官爵,未尝以阶级私人,凡朝士有才用者,皆引入己府,无施及忤旨,即度为台官。
自下乐为竭力,不敢欺负。
太祖有虚劳疾,寝顿积年,每意有所想,便觉心中痛裂,属纩者相系。
义康医药,尽心卫奉,汤药饮食,非口所尝不进。
或连夕不寐,弥日不解衣。
内外众事,皆专决施行。
十六年,进位大将军,领司徒,辟召掾属。
义康素无术学,暗于大体,自谓兄弟至亲,不复存君臣形迹,率心径行,曾无猜防。
私置僮部六千余人,不以言台。
四方献馈,皆以上品荐义康,而以次者供御。
上尝冬月啖甘,叹其形味并劣,义康在坐曰“今年甘殊有佳者”遣人还东府取甘,大供御者三寸。
尚书仆射殷景仁为太祖所宠,与太子詹事刘湛素善,而意好晚衰。
湛常欲因宰辅之权以倾之,景仁为太祖所保持,义康屡言不见用,湛愈偾。
南阳刘斌,湛之宗也,有涉俗才用,为义康所知
文帝十九男:元皇后生劭,潘淑妃生浚,路淑媛生孝武帝,吴淑仪生南平王铄,高修仪生庐陵昭王绍,殷修华生竟陵王诞,曹婕妤生建平宣简王宏,陈修容生东海王祎,谢容华生晋熙王昶,江修仪生武昌王浑,沈婕妤生明帝,杨修仪生建安王休仁,邢美人生晋平王休祐,蔡美人生海陵王休茂,董美人生鄱阳哀王休业,颜美人生临庆冲王休倩,陈美人生新野怀王夷父,荀美人生桂阳王休范,罗美人生巴陵哀王休若。
劭、浚、诞、祎、浑、休茂、休范别有传。
绍出继庐陵孝献王义真。
南平穆王铄,字休玄,文帝第四子也。
元嘉十七年,都督湘州诸军事、冠军将军、湘州刺史,不之镇,领石头戍事。
二十二年,迁使持节、都督南豫、豫、司、雍、秦、并六州诸军事、南豫州刺史。
时太祖方事外略,乃罢南豫并寿阳,即以铄为豫州刺史,寻领安蛮校尉,给鼓吹一部。
二十六年,进号平西将军,让不拜。
索虏大帅托跋焘南侵陈、颍,遂围汝南悬瓠城。
行汝南太守陈宪保城自固,贼昼夜攻围之,宪且守且战,矢石无时不交。
虏多作高楼,施弩以射城内,飞矢雨下,城中负户以汲。
又毁佛浮图,取金像以为大钩,施之冲车端,以牵楼堞。
城内有一沙门,颇有机思,辄设奇以应之。
贼多作虾蟆车以填堑,肉薄攻城。
宪督厉将士,固女墙而战。
贼之死者,尸与城等,遂登尸以陵城,短兵相接。
宪锐气愈奋,战士无不一当百,杀伤万计,汝水为之不流。
相拒四十余日,铄遣安蛮司马刘康祖与宁朔将军臧质救之,虏烧攻具走。
二十七年,大举北伐,诸蕃并出师。
铄遣中兵参军胡盛之出汝南、上蔡,向长社,长社戍主鲁爽委城奔走。
即克长社,遣幢主王阳儿、张略等进据小索。
伪豫州刺史仆兰于大索率步骑二千攻阳儿,阳儿击大破之。
到坦之等进向大索,劳杨氏郑德玄、张和各起义以应坦之,仆兰奔虎牢。
会王阳儿等至,即据大索,因向虎牢,铄又遣安蛮司马刘康祖继坦之。
虏永昌王宜勤仁库真救虎牢,坦之败走。
虏乘胜径进,于尉氏津逢康祖,康祖战败见杀。
贼进胁寿阳,因东过与焘会于江上。
二十八年夏,虏荆州刺史鲁爽及弟秀等,率部曲诣铄归顺。
其年七月,铄所生吴淑仪薨,铄归京师,葬毕,还摄本任。
时江夏王义恭领南兖州刺史,镇盱眙。
丁母忧,还京师。
上以兖土雕荒,罢南兖并南徐州,当别置淮南都督住盱眙,开创屯田,应接远近,欲以授铄。
既而改授散骑常侍、抚军将军,领兵戍石头。
元凶弑立,以为中军将军,护军、常侍如故。
世祖入讨,劭屯兵京邑,使铄巡行抚劳。
劭还立南兖,以铄为使持节、都督南兖、徐、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也。
高祖浑,魏将作大匠。
曾祖袭,大司农。
父遵,尚书郎。
袭初为江乘令,因居县境。
鲜之下帷读书,绝交游之务。
初为桓伟辅国主簿。
先是,兖州刺史滕恬为丁零、翟辽所没,尸丧不反,恬子羡仕宦不废,议者嫌之。
桓玄在荆州,使群僚博议,鲜之议曰:
名教大极,忠孝而已,至乎变通抑引,每事辄殊,本而寻之,皆是求心而遗迹。
迹之所乘,遭遇或异。
故圣人或就迹以助教,或因迹以成罪,屈申与夺,难可等齐,举其阡陌,皆可略言矣。
天可逃乎。
而伊尹废君。
君可胁乎。
而鬻权见善。
忠可愚乎。
而箕子同仁。
自此以还,殊实而齐声,异誉而等美者,不可胜言。
而欲令百代之下,圣典所阙,正斯事于一朝,岂可易哉。
然立言明理,以古证今,当使理厌人情。
如滕羡情事者,或终身隐处,不关人事。
或升朝理务,无讥前哲。
通滕者则以无讥为证,塞滕者则以隐处为美。
折其两中,则异同之情可见矣。
然无讥前哲者,厌情之谓也。
若王陵之母,见烹于楚,陵不退身穷居,终为社稷之臣,非为荣也。
鲍勋蹇谔魏朝,亡身为效,观其志非贪爵也。
凡此二贤,非滕之谕。
夫圣人立教,犹云“有礼无时,君子不行”。
有礼无时,政以事有变通,不可守一故耳。
若滕以此二贤为证,则恐人人自贤矣。
若不可人人自贤,何可独许其证。
讥者兼在于人,不但独证其事。
汉、魏以来,记阙其典,寻而得者无几人。
至乎大晋中朝及中兴之后,杨臻则七年不除丧,三十余年不关人事,温公则见逼于王命,庾左丞则终身不著袷,高世远则为王右军、何骠骑所劝割,无有如滕之易者也。
若以缞麻非为哀之主,无所复言矣。
文皇帝以东关之役,尸骸不反者,制其子弟,不废婚宦。
明此,孝子已不自同于人伦,有识已审其可否矣。
若其不尔,居宗辅物者,但当即圣人之教,何所复明制于其间哉。
及至永嘉大乱之后,王敦复申东关之制于中兴,原此是为国之大计,非谓训范人伦,尽于此也。
何以言之。
父仇明不同戴天日,而为国不可许复仇,此自以法夺情,即是东关、永嘉之喻也。
何妨综理王务者,布衣以处之。
明教者自谓世非横流,凡士君子之徒,无不可仕之理,而杂以情讥,谓宜在贬裁尔。
若多引前事以为通证,则孝子可顾法而不复仇矣。
文皇帝无所立制于东关,王敦无所明之于中兴。
每至斯会,辄发之于宰物,是心可不喻乎。
且夫求理当先以远大,若沧海横流,家国同其沦溺,若不仕也,则人有余力。
人有余力,则国可至乎亡,家可至乎灭。
当斯时也,匹妇犹亡其身,况大丈夫哉。
既其不然,天下之才
臧质,字含文,东莞莒人。
父熹,字义和,武敬皇后弟也。
与兄焘并好经籍。
隆安初,兵革屡起,熹乃习骑射,志在立功。
尝至溧阳,溧阳令阮崇与熹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
高祖入京城,熹族子穆斩桓修。
进至京邑,桓玄奔走,高祖使熹入宫收图书器物,封闭府库。
有金饰乐器,高祖问熹“卿得无欲此乎”熹正色曰“皇上幽逼,播越非所。
将军首建大义,劬劳王家。
虽复不肖,无情于乐”高祖笑曰“聊以戏卿尔”行参高祖镇军事,员外散骑侍郎,重参镇军军事,领东海太守。
以建义功封始兴县五等侯。
又参高祖车骑、中军军事。
高祖将征广固,议者多不同。
熹从容言曰“公若凌威北境,拯其涂炭,宁一六合,未为无期”高祖曰“卿言是也”及行,熹求从,不许,以为建威将军、临海太守。
郡经兵寇,百不存一,熹绥缉纲纪,招聚流散,归之者千余家。
孙季高海道袭广州,路由临海,熹资给发遣,得以无乏。
征拜散骑常侍,母忧去职。
顷之,讨刘毅,起为宁朔将军,从征。
事平,高祖遣朱龄石统大众伐蜀,命熹奇兵出中水,以本号领建平、巴东二郡太守。
蜀主谯纵遣大将谯抚之万余人屯牛脾,又遣谯小苟重兵塞打鼻。
熹至牛脾,抚之战败退走,追斩之。
小苟闻抚之死,即便奔散。
成都既平,熹遇疾。
义熙九年,卒于蜀郡牛脾县,时年三十九。
追赠光禄勋。
质少好鹰犬,善蒱博意钱之戏。
长六尺七寸,出面露口,秃顶拳发。
年未二十,高祖以为世子中军行参军。
永初元年,为员外散骑侍郎,从班例也。
母忧去职。
服阕,为江夏王义恭抚军,以轻薄无检,为太祖所知,徙为给事中。
会稽宣长公主每为之言,乃出为建平太守,甚得蛮楚心。
南蛮校尉刘湛还朝,称为良守。
迁宁远将军、历阳太守。
仍迁竟陵、江夏内史,复为建武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吏民便之。
质年始出三十,屡居名郡,涉猎史籍,尺牍便敏,既有气干,好言兵权。
太祖谓可大任,欲以为益州事,未行,征为使持节、都督徐兖二州诸军事、宁远将军、徐兖二州刺史。
在镇奢费,爵命无章,为有司所纠,遇赦。
与范晔、徐湛之等厚善,晔谋反,量质必与之同,会事发,复为建威将军、义兴太守。
元嘉二十六年,太祖谒京陵,质朝丹徒,与何勖、檀和之并功臣子,时共上礼。
太祖设燕尽欢,赐布千匹。
二十七年春,迁南谯王义宣司马、宁朔将军、南平内史。
未之职,会索虏大帅拓跋焘围汝南,汝南戍主陈宪固守告急。
太祖遣质轻往寿阳,即统彼军,与安蛮司马刘康祖等救宪。
虏退走,因使质伐汝南西境刀壁等山蛮,大破之,
竟陵王诞,字休文,文帝第六子也。
元嘉二十年,年十一,封广陵王,食邑二千户。
二十一年,监南兖州诸军事、北中郎将、南兖州刺史,出镇广陵。
寻以本号徙南徐州刺史。
二十六年,出为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竟陵、随二郡诸军事、后将军、雍州刺史。
以广陵雕弊,改封随郡王。
上欲大举北讨,以襄阳外接关、河,欲广其资力,乃罢江州军府,文武悉配雍州,湘州入台税租杂物,悉给襄阳。
及大举北伐,命诸蕃并出师,莫不奔败。
唯诞中兵参军柳元景先克弘农、关、陕三城,多获首级,关、洛震动,事在《元景传》。
会诸方并败退,故元景引还。
征诞还京师,迁都督广交二州诸军事、安南将军、广州刺史,当镇始兴,未行。
改授都督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五郡诸军事、安东将军、会稽太守,给鼓吹一部。
元凶弑立,以扬州浙江西属司隶校尉,浙江东五郡立会州,以诞为刺史。
世祖入讨,遣沈庆之兄子僧荣间报诞,又遣宁朔将军顾彬之自鲁显东入,受诞节度。
诞遣参军刘季之与彬之并势,自顿西陵,以为后继。
劭遣将华钦、庾导东讨,与彬之弟相逢于曲阿之奔牛塘,路甚狭,左右皆悉入菰封,彬之军人多赍篮屐,于菰葑中夹射之,钦等大败。
事平,征诞为持节、都督荆、湘、雍、益、宁、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
诞以位号正与浚同,恶之,请求回改。
乃进号骠骑将军,加班剑二十人,余如故。
南谯王义宣不肯就征,以诞为侍中、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开府如故。
改封竟陵王,食邑五千户。
顾彬之以奔牛之功,封阳新县侯,食邑千户,季之零阳县侯,食邑五百户。
明年,义宣举兵反,有荆、江、兖、豫四州之力,势震天下。
上即位日浅,朝野大惧。
上欲奉乘舆法物,以迎义宣,诞固执不可,然后处分。
加诞节,仗士五十人,出入六门。
上流平定,诞之力也。
初讨元凶,与上同举兵,有奔牛之捷,至是又有殊勋。
上性多猜,颇相疑惮。
而诞造立第舍,穷极工巧,园池之美,冠于一时。
多聚才力之士,实之第内,精甲利器,莫非上品,上意愈不平。
孝建二年,乃出为使持节、都督南徐、兖二州诸军事、太子太傅、南徐州刺史,侍中如故。
上以京口去都密迩,犹疑之。
大明元年秋,又出为都督南兖、南徐、兖、青、冀、幽六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余如故。
诞既见猜,亦潜为之备,至广陵,因索虏寇边,修治城隍,聚粮治仗。
嫌隙既著,道路常云诞反。
三年,建康民陈文绍上书曰“私门有幸,亡大姑元嘉中蒙入台六宫,薄命早亡,先朝赐赠美人,又听大姑二女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7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