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
〔周〕 ? - ? 年
鬼谷子,姓王名詡,又名王禪,號玄微子。戰國顯赫人物 ,華夏族,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縱橫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學問, 因隱居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
物有自然,事有合離
有近而不可見,有遠而可知
近而不可見者,不察其辭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
戲者,罅也
罅者,澗也
澗者,成大隙也
戲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謂抵巇之理也
事之危也,聖人知之,獨保其身;因化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
經起秋毫之末,揮之於太山之本
其施外,兆萌芽櫱之謀,皆由抵巇
抵巇之隙爲道術用
天下紛錯,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則小人讒賊,賢人不用,聖人鼠匿,貪利詐僞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離散,乖亂反目,是謂萌牙戲罅
聖人見萌牙戲罅,則抵之以法
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
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
諸侯相抵,不可勝數,當此之時,能抵爲右
自天地之合離終始,必有戲隙,不可不察也
察之以捭闔,能用此道,聖人也
聖人者,天地之使也
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爲之謀;可以上合,可以檢下
能因能循,爲天地守神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權,而揣諸侯之情
量權不審,不知強弱輕重之稱;揣情不審,不知隱匿變化之動靜
何謂量權?曰:“度於大小,謀於衆寡
稱貨財有無,料人民多少、饒乏,有餘不足幾何?辨地形之險易孰利、孰害?謀慮孰長、孰短?羣臣之親疏,孰賢、孰不肖?與賓客之知睿孰少、孰多?觀天時之禍福,孰吉、孰兇?諸候之親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變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側孰便、孰知?如此者,是謂量權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時,往而極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隱其情;必以其甚懼之時,往而極其惡也,具有惡也,不能隱其情:情慾必知其變
感動而不知其變者,乃且錯其人勿與語,而更問所親,知其所安
夫情變於內者,形見於外;故常必以其見者,而知其隱者;此所謂測深揣情
故計國事者,則當審量權;說人主,則當審揣情;謀慮情慾必出於此
乃可貴、乃可賤、乃可重、乃可輕、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敗,其數一也
故雖有先王之道、聖智之謀,非揣情,隱匿無所索之
此謀之本也,而說之法也
常有事於人,人莫能先
先事而至,此最難爲
故曰“揣情最難守司”
言必時其謀慮,故觀蜎飛蠕動,無不有利害,可以生事變
生事看,幾之勢也
此揣情飾言成文章,而後論之
摩者,揣之術也
內符者,揣之主也
用之有道,其道必隱
微摩之以其索欲,測而探之,內符必應;其索應也,必有爲之
故微而去之,是謂塞匿端,隱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無患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從而用之,事無不可
古之善摩者,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
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
聖人謀之於陰,故曰神;成之於陽,故曰明,所謂主事日成者,積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
積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
主兵日勝者,常戰於不爭不費,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
平者,靜也
正者,宜也
喜者,悅也
怒者,動也
名者,發也
行者,成也
廉者,潔也
信者,期也
利者,求也
卑者,諂也
故聖人所以獨用者,衆人皆有之;然無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故謀莫難於周密,說莫難於悉聽,事莫難於必成;此三者唯聖人然後能任之
故謀必欲周密;必擇其所與通者說也,故曰:或結而無隙也夫事成必合於數,故曰:道、數與時相偶者也
說者聽,必合於情;故曰:情合者聽
故物歸類;抱薪趨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溼者先濡;此物類相應,於事誓猶是也
此言內符之應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類,焉有不相應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聽者
故曰:獨行之道
夫幾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說者,說之也;說之者,資之也,飾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損也
應對者,利辭也;利辭者,輕論也
成義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驗也
難言者,卻論也;卻論者,釣幾也
佞言者,諂而於忠:諛言者,博而於智;平言者,決而於勇;戚言者,權而於信;靜言者,反而於勝
先意承欲者,諂也;繁種文辭者,博也;策選進謀者,權也
縱舍不疑者,決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
故口者機關也,所以關閉情意也
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窺間見奸邪
故曰:“參調而應,利道而動
”故繁言而不亂,翱翔而不迷,變易而不危者,觀要得理
故無目者,不可示以五色,無耳者,不可告以五音
故不可以往者,無所開之也;不可以來者,無所受之也
物有不通者,故不事也
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
”言有諱忌也
衆口爍金,言有曲故也
人之情,出言則欲聽,舉事則欲成
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
言其有利者,從其所長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
故介蟲之捍也,必以堅厚;螫蟲之動也,必以毒螫
故禽獸知用其所長,而談者知用其所用也
故曰:“辭言五、曰病、曰怨、曰憂、曰怒、曰喜
”故曰:“病者,感衰氣而不神也;怨者,腸絕而無主也;憂者,閉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動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無要也
”此五者,精則用之,利則行之
故與智者言,依於博;與拙者言,依於辯;與辯者言,依於要;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高;與貧者言,依於利;與賤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依於敢;與過者言,依於銳,此其術也,而人常反之
是故與智者言,將此以明之;與不智者言,將此以教之,而甚難爲也
故言多類,事多變
故終日言,不失其類,故事不亂
終日變,而不失其主,故智貴不妄,聽貴聰,智貴明,辭貴奇
爲人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
審得其情,乃立三儀
三儀者曰上、曰中、曰下
參以立焉,以生奇
奇不知其所擁,始於古之所從
故鄭人之取玉也,必載司南之車,爲其不惑也
夫度村、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故同情而俱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想疏者,其偏害者也
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行也,此所以察同異之分,其類一也
故牆壞於其隙,木毀於其節,斯蓋其分也
故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制,因以制於事
故萬事一道,而百度一數也
夫仁人輕貨,不可誘以利,可使出費;勇士輕難,不可懼以患,可使據危;智者達於數,明於理,不可欺以誠,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
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懼也,貪者易誘也,是因事而裁之
故爲強者積於弱也;爲直者積於曲;有餘者積於不足也;此其道術行也
故外親而內疏者說內,內親而外疏者說外
故因其疑以變之,因其見以然之,因其說以要之,因其勢以成之,因其惡以權之,因其患以斥之
摩而恐之,高而動之,微而證之,符而應之,擁而塞之,亂而惑之,是謂計謀
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結,結而無隙者也
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
故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說人臣者,必與之言私
其身內、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
無以人之所不欲,而強之於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於人
人之有好也,學而順之;人之有惡也,避而諱之,故陰道而陽取之也
故去之者縱之,縱之者乘之
貌者不美,又不惡,故至情託焉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貴制人,而不貴見制於人
”制人者握權也,見制於人者制命也
故聖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難
以此觀之,亡不可以爲存,而危不可以爲安,然而無爲而貴智矣
智用於衆人之所不能知,用於衆人之所不能見
既用見可,擇事而爲之,所以自爲也;見不可,擇事而爲之,所以爲人也
故先王之道陰,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與深;聖人之道,在隱與匿
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
”道理達於此義者,則可與語
由能得此,則可與谷遠近之義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6.75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