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
〔唐〕 710 - 805 年
王冰,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
约生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卒于贞元二十年(805年),里居籍贯不详,唐宝应中(762~763年)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
王冰年轻时笃好养生之术,留心医学,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
他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为整理保存古医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后人的《素问》研究多是在王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
另袭《素问》而铺张为《灵枢》一部。
王氏另有《玄珠》一书,宋代己佚。
世传还有《玄珠密语》十卷,《昭明隐旨》三卷、《天元玉册》三十卷,《元和纪用经》一卷等,皆后人托名之作。
黄帝问于歧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榖,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榖而行津液者也。
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
然有其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怵惕之恐,然犹不免于病,何也?愿闻其故。
歧伯曰:窘乎哉问也。
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运四时,化五节者也;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
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方。
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
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善忘,心难开以言;心下,则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
心坚,则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
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
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
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痹易伤。
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
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挽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
肝坚则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痹,易伤。
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
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而痛,不能疾行。
脾高,则□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脏苦受邪。
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痹易伤。
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伤以邪。
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俯仰,为狐疝。
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
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苦常病。
黄帝曰:何以知其然也?
歧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
无够骷者,心高;
雷公问于黄帝曰: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然尚讽诵弗置,未尽解于意矣。
(外揣)言浑束为一,未知所谓也。
夫大则无外,小则无内,大小无极,高下无度,束之奈何?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虑褊浅,不能博大深奥,自强于学若细子。
细子恐其散于后世,绝于子孙,敢问约之奈何?黄帝曰:善乎哉问也。
此先师之所问也,坐私传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子若欲得之,何不斋乎。
雷公再拜而起曰:请闻命于是也,乃斋宿三日而请曰:敢问今日正阳,细子愿以受盟。
黄帝乃与俱入斋室,割臂歃血,黄帝亲祝曰:今日正阳,歃血传方,有敢背此言者,反受其殃。
雷公再拜曰:细子受之。
黄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书曰:慎之慎之,磿为子言之,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内刺五脏,外刺六腑,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诸虚实,虚实乃止,泻其血络,血尽不殆矣。
雷公曰:此皆细子之所以通,未知其所约也。
黄帝曰:夫约方者,犹约囊也,囊满而弗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与弗俱。
雷公曰:愿为下材者,勿满而约之。
黄帝曰: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
雷公曰:愿闻为工。
黄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
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日平人。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
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
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
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为痛痹,代则乍甚乍间。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痛则取之分肉,代则取血络.且饮药,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
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
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
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
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
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则先刺而后灸之,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
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脏腑之病。
通其营输,乃可传于大数。
大数曰:盛则徒泻之,虚则徒补之,紧则灸刺,且饮药,陷下则徒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所谓经治者,饮药,亦
歧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
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
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何泻何补?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
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
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
命门者,目也。
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
颡大者,钳耳也。
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
窗笼者,耳中也。
太阴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
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
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
渎者,皮肉宛膲而弱也。
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
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
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
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
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
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
所谓骨繇者,摇故也。
当穷具本也。
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
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
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
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故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
膈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故开折者,气不足而生病也。
合折,即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
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
不通者,取之少阴,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取之不足。
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
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
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
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小海,入于于窗、支正也。
手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于牖、外关也。
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
此所谓十二经者,盛络皆当取之。
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
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
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
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
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
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
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
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
予之短期,要在终始。
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
以知五脏之期,予之短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
黄帝曰: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大小,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经络之数,余已知之矣,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
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剽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浅深多
邪在肺则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
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
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
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
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
取之涌泉、昆仑。
视有血者,尽取之。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
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
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
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
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
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
脉代者,一日死。
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喘甚者死。
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看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
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轸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
热病先身涩倚而热,烦俯,干唇口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肤胀口干,寒汗出,索脉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热病溢干多饮,善惊,卧不起,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眦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
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热病数惊,瘈瘲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可治。
热病头痛,颞□,脉痛,善衄,厥热病也,取之以第三针,视有余不足,寒热痔。
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俞,及下诸趾间,索气于胃胳(络)得气也。
热病挟脐怎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取以第四针,针嗌里。
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
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盛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
去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26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