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
〔唐〕 710 - 805 年
王冰,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
约生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卒于贞元二十年(805年),里居籍贯不详,唐宝应中(762~763年)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
王冰年轻时笃好养生之术,留心医学,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
他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为整理保存古医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后人的《素问》研究多是在王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
另袭《素问》而铺张为《灵枢》一部。
王氏另有《玄珠》一书,宋代己佚。
世传还有《玄珠密语》十卷,《昭明隐旨》三卷、《天元玉册》三十卷,《元和纪用经》一卷等,皆后人托名之作。
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
歧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
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
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
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之,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所谓易陈者,易言也。
难入者,难着于人也。
粗守形者,守刺法也。
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神客者,正邪共会也。
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
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
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
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
刷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
粗守关者,守四支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
上守机者,知守气也。
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
空中之机,清净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
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
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
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
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
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
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
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
粗之闇者,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
妙哉!工独有之者,尽知针意也。
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
来者为顺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
明知逆顺,正行无间者,言知所取之处也。
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
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
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
邪胜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
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
察后与先,若亡若存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
为虚为实,若得若失者,言补者佖然若有得也,泻则恍然若有失也。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
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
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
针陷脉则邪气出者取之上,针中脉则浊气出者取之阳明合也。
针太深则邪气反沉者,言浅浮之病,不欲深刺也。
深则邪气从之入,故曰反沉也。
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也。
取五脉者死,言病在中,气不足,但用针尽大泻具诸阴之脉也。
取三阳之脉者,唯言尽泻三阳之气,令病人恇然不复也。
夺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
夺阳者狂,正言也。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者,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
有知调尺寸小大,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
知具邪正者,知论虚邪与正邪之风也。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针而出入也。
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
调气在于终始一者,持心也。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
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
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
请问其离合,出入奈何?
歧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问也!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请卒言之。
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
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
成以诸阴之别,皆为正也。
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
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
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牌,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頞颅,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
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此为三合也。
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于咽,贯舌中,此为三合也。
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
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此为四合也。
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
手心主之正,别入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
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
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此六合也。
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
黄帝曰:愿闻众人之度。
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
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
腰围四尺二寸。
发所覆者颅至项尺二寸。
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终折。
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
缺盆以下至□□,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
□□以下至天枢,长八寸,过则胃大,不及则胃小。
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长,不满则狭短。
横骨,长六寸半。
横骨上廉以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
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
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三寸。
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o膝腘以下至跗属,长一尺六寸。
附属以下至地,长三寸。
故骨围大则太过,小则不及。
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
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
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
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
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
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
京骨以下至地,长一寸。
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
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寸。
两颧之间,相去七寸。
两乳之间,广九寸半。
两髀之间广六寸半。
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
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
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
本节至其末,长四寸半。
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二十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此众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经脉之长短也。
是故视其经脉之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
黄帝问于歧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搐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
何道使然?愿闻其故?歧伯答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
黄帝曰:愿闻众痹。
歧伯对曰: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
更发更休也。
帝曰:善。
刺之奈何?歧伯答曰: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
帝曰:善。
愿闻周痹何如?歧伯对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
黄帝曰:刺之奈何?歧伯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
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黄帝曰:善。
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歧伯对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
帝曰:善。
余已得其意矣。
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
故刺猈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
其瘈坚转引而行之。
黄帝曰:善。
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
九者经巽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7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