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唐〕 772 - 846 年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都城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偏,东南之胜在履道里,里之胜在西北隅,西闬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乐天退老之地。
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
初,乐天既为主,喜且曰:虽有台池,无粟不能守也,乃作池东粟廪。
又曰:虽有子弟,无书不能训也,乃作池北书库。
又曰:虽有宾朋,无琴酒不能娱也,乃作池西琴亭,加石樽焉。
乐天罢杭州刺史时,得天竺石一、华亭鹤二以归,始作西平桥,开环池路。
罢苏州刺史时,得太湖石、白莲、折腰菱、青板舫以归,又作中高桥,通三岛径。
罢刑部侍郎时,有粟千斛,书一车,洎臧获之习管磬弦歌者指百以归。
先是颍川陈孝山与酿法,酒味甚佳。
博陵崔晦叔与琴,韵甚清。
蜀客姜发授《秋思》,声甚澹。
弘农杨贞一与青石三,方长平滑,可以坐卧。
大和三年夏,乐天始得请为太子宾客,分秩于洛下,息躬于池上。
凡三任所得,四人所与,洎吾不才身,今率为池中物矣。
每至池风春,池月秋,水香莲开之旦,露清鹤唳之夕,拂杨石,举陈酒,援崔琴,弹姜《秋思》,颓然自适,不知其他。
酒酣琴罢,又命乐童登中岛亭,合奏《霓裳散序》,声随风飘,或凝或散,悠扬于竹烟波月之际者久之。
曲未竟,而乐天陶然已醉,睡于石上矣。
睡起偶咏,非诗非赋,阿龟握笔,因题石间。
视其粗成韵章,命为《池上篇》云尔。
乐天既老,又病风,乃录家事,会经费,去长物。
妓有樊素者,年二十余,绰绰有歌舞态,善唱《杨枝》,人多以曲名名之,由是名闻洛下。
籍在经费中,将放之。
马有骆者,驵壮骏稳,乘之亦有年。
籍在长物中,将鬻之。
圉人牵马出门,马骧首反顾一鸣,声音间,似知去而旋恋者。
素闻马嘶,惨然立且拜,婉娈有辞,辞毕涕下。
予闻素言,亦愍默不能对。
且命回勒反袂,饮素酒,自饮一杯,快吟数十声。
声成文,文无定句,句随吟之短长也,凡二百三十五言。
噫!予非圣达,不能忘情,又不至于不及情者。
事来搅情,情动不可柅,因自哂,题其篇曰“不能忘情吟”。
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
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
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
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
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戎。
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
赋者古诗之流也。
始草创于荀宋⑴,渐恢张于贾马⑵。
冰生乎水,初变本于典坟⑶;青出于蓝,复增华于风雅。
而后谐四声⑷,祛八病⑸,信斯文之美者。
我国家恐文道浸衰,颂声凌迟。
乃举多士,命有司。
酌遗风于三代,明变雅于一时。
全取其名,则号之为赋;杂用其体,亦不出乎诗。
四始尽在⑹,六义无遗⑺。
是谓艺文之敬策,述作之元龟⑻。
观夫义类错综,词采舒布。
文谐宫律,言中章句。
华而不艳,美而有度。
雅音浏亮,必先体物以成章;逸思飘飖⑼,不独登高而能赋。
其工者,究笔精,穷旨趣,何惭《两京》于班固;其妙者,抽秘思,骋妍词,岂谢《三都》于左思。
掩黄绢之丽藻,吐白凤之奇姿。
振金声于寰海,增纸价于京师。
则《长杨》《羽猎》之徒⑽,胡为比也;《景福》《灵光》之作⑾,未足多之。
所谓立意为先,能文为主。
炳如绘素,铿若钟鼓。
郁郁哉溢目之黼黻⑿,洋洋乎盈耳之韶濩⒀。
信可以凌轹风骚⒁,超轶今古者也。
今吾君网罗六艺,淘汰九流。
微才无忽,片善是求。
况赋者雅之列,颂之俦。
可以润色鸿业,可以发挥皇猷⒂,客有自谓握灵蛇之珠者⒃,岂可弃之而不收?
序曰: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
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
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7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