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衣裳於楚賦,詠憂思於陳詩。
訪羣英之豔絕,標高名於澤芝。
會春帔乎夕張,搴芙蓉而水嬉。
抽我衿之桂蘭,點子吻之瑜辭。
選羣芳之徽號,。
抱茲性之清芬,稟若華之驚絕。
單蓲陽之妙手,測淲池之光潔。
爍彤輝之明媚,粲雕霞之繁悅。
顧椒丘而非偶,豈園桃而能埒。
彪炳以茜藻,翠景而紅波。
青房兮規接,紫的兮圓羅。
粑樹妖遙之弱幹,散菡萏之輕荷。
上星光而倒景,下龍鱗而隱波。
戲錦鱗而夕映,曜繡羽以晨過。
結遊童之湘吹,起榜妾之江歌。
備日月之溫麗,非盛明而謂何。
若乃當融風之暄蕩,承暑雨之平渥。
被瑤塘之周流,繞金渠之屈曲。
排積霧而揚芬,鏡洞泉而含綠。
葉折水以爲珠,條集露而成玉。
潤蓬山之瓊膏,輝蔥河之銀燭。
冠五華於仙草,超四照於靈木。
雜衆姿於開卷,閱羣貌於昏明。
無長袖之容止,信不笑之空城。
森紫葉以上擢,紛湘蕊而下傾。
根雖割而琯徹,嘖柯既解而絲縈。
感盛衰之可懷,質始終而常清。
故其爲芳也綢繆,其爲媚也奔發。
對粉則色殊,比蘭則香越。
泛明彩於宵波,飛澄華於曉月。
陋荊姬之朱顏,笑夏女之光發。
恨狎世而貽賤,徒愛存而賞沒。
雖凌羣以擅奇忖,終從歲而零歇。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鴈來。
故鄕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惟宋二十有二載,盛烈光乎重葉。
武義粵其肅陳,文教迄已優洽。
泰階之平可升,興王之軌可接,訪國美於舊史,考方載於往牒。
昔粑帝軒陟位,飛黃服皁。
後唐膺籙,赤文候日。
漢道亨而天驥呈才,魏德楙而澤馬效質。
伊逸倫之妙足,自前代而間出。
並榮光於瑞典,登郊歌乎司律。
所以崇衛威神,扶護警蹕。
精曜協從,靈物鹹秩。
暨明命之初基,罄九區而率順。
有肆險以稟朔,或逾遠而納贐。
聞王會之阜昌缺,知函夏之充牣。
總六服以收賢,掩七戎而得駿。
蓋乘風之淑類,實先景之宏胤。
故能代驂象輿,歷配鉤陳。
齒筭延長,聲價隆振。
信聖祖之蕃錫,留皇情而驟進。
徒觀其附筋樹骨,垂梢植髮。
雙瞳夾鏡,兩權協月,異體峯生,殊相逸發。
超攄絕夫塵轍,驅騖迅於滅沒。
簡偉塞門,獻狀絳闕。
旦刷幽燕,晝秣荊越。
教敬不易之典,訓人必書之舉。
惟帝惟祖,爰遊爰豫。
飛輶軒以戒道,環彀騎而清路。
勒五營使按部,聲八鸞以節步。
具服金組,兼飾丹雘。
寶鉸星纏,鏤忖章霞布。
進迫遮迾,卻屬輦輅。
欻聳擢以鴻驚,時濩略而龍翥。
弭雄姿以奉引,婉柔心而待御。
至於露滋月肅,霜戾秋登,王於興言,闡肄威棱。
臨廣望,坐百層,料武藝,品驍騰。
流藻周施,和鈴重設。
睨影高鳴,將超中折。
分馳回場,角壯永埒。
別輩越羣,絢練夐絕。
捷趫夫之敏手,促華鼓之繁節。
經玄蹄而雹散,歷素支而冰裂。
膺門沫赭,汗溝走血。
踠跡回唐,畜怒未泄。
乾心降而微怡,都人仰而朋悅。
妍變之態既畢,凌遽之氣方屬。
跼鑣轡之牽制,隘通都之圈束。
眷西極而驤首,望朔雲而蹀足。
將使紫燕駢衡,綠蛇衛轂,纖驪接趾,秀騏齊亍。
覲王母於昆墟,要帝臺於宣嶽。
跨中州之轍跡,窮神行之軌躅。
然而般於遊畋,作鏡前王。
肆於人上,取悔義方。
天子乃輟駕回慮,息徒解裝。
鑑武穆,憲文光。
振民隱,修國章。
戒出豕之敗御,惕飛鳥之跱衡。
故祗慎乎所常忽,敬備乎所未防。
輿有重輪之安,馬無泛駕之佚,處以濯龍之奧,委以紅粟之秩。
服養知仁,從老得卒。
加弊帷,收僕質。
嘖天情周,皇恩畢。
亂曰:惟德動天,神物儀兮。
於時駔駿,充階街兮。
稟靈月駟,祖雲螭兮。
雄志倜儻,精權奇鑾兮。
既剛且淑,服鞿羈兮。
效足中黃,殉驅馳兮。
願終惠養,蔭本枝兮。
竟先朝露,長委離兮。
行此道,忌淹污、經死喪之家,不得與人同牀寢,衣服不假人,禁食五辛及一切肉。
又對近婦人尤禁之甚,令人神死魂亡,生邪失性,災及三世,死爲下鬼,常當燒香於寢牀之首也。
上清瓊宮玉符,乃是太極上宮四真人所受於太上之道,當須精誠潔心,澡除五累,遺穢污之塵濁,杜淫慾之失正,目存六精,凝思玉真,香菸散室,孤身幽房,積毫累著,和魂保中,彷彿五神,遊生三宮,豁空境於常輩,守寂默以感通者,六甲之神不逾年而降已也。
子能精修此道,必破券登仙矣。
信而奉者爲靈人,不信者將身沒九泉矣。
上清六甲虛映之道,當得至精至真之人,乃得行之,行之既速,致通降而靈氣易發。
久勤修之,坐在立亡,長生久視,變化萬端,行廚卒致也。
九疑真人韓偉遠,昔受此方於中嶽宋德玄。
德玄者,周宣王時人,服此靈飛六甲得道,能一日行三千里,數變形爲鳥獸,得真靈之道。
今在嵩高,偉遠久隨之,乃得受法,行之道成,今處九疑山,其女子有郭芍藥、趙愛兒、王魯連等,並受此法而得道者,複數十人,或遊玄洲,或處東華,方諸臺今見在也。
南嶽魏夫人言此雲:“郭芍藥者,漢度遼將軍陽平郭騫女也,少好道,精誠真人因授其六甲。
趙愛兒者,幽州刺史劉虞別駕漁陽趙該婦也,好道得尸解,後又受此符。
王魯連者,魏明帝城門校尉範陵王伯絀女也,亦學道,一旦忽委壻李子期,入陸渾山中,真人又授此法。
子期者,司州魏人,清河王傅者也,其常言此婦狂走雲,一旦失所在。
上清六甲靈飛隱道,服此真符,遊行八方,行此真書,當得其人。
按四極明科,傳上清內書者,皆列盟奉䞈,啓誓乃宣之,七百年得付六人,過年限足,不得復出泄也。
其受符,皆對齋七日䞈。
有經之師,上金六兩,白素六十尺,金環六雙,青絲六兩,五色繒各二十二尺,以代剪髮歃血,登壇之誓,以盟奉行靈符,玉名不泄之信矣。
違盟負誓,三祖父母,獲風刀之考,詣積夜之河,運蒙山巨石,填之水津。
有經之師,受䞈當施,散於山林之寒棲,或投東流之清源,不得私用,割損以贍已利,不遵科法,三官考察,死爲下鬼。
自延酤以西,張方溝以東,南臨洛水,北達芒山,其間東西二里,南北十五里,併名爲壽丘裏,皇宗所居也。
民間號爲王子坊。
當時四海晏清,八荒率職,縹囊紀慶,玉燭調辰,百姓殷阜,年登俗樂。
鰥寡不聞犬豕之食,焭獨不見牛馬之衣。
於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饒。
爭修園宅,互相誇競。
崇門豐室,洞戶連房,飛館生風,重樓起霧。
高臺芳榭,家家而築;花林曲池,園園而有。
莫不桃李夏綠,竹柏冬青。
而河間王琛最爲豪首。
常與高陽爭衡,造文柏堂,形如徽音殿。
置玉井金罐,以五色繢爲繩。
妓女三百人,盡皆國色。
有婢朝雲,善吹篪,能爲團扇歌、隴上聲。
琛爲秦州刺史,諸羌外叛,屢討之不降。
琛令朝雲假爲貧嫗,吹篪而乞。
諸羌聞之,悉皆流涕。
迭相謂曰:"何爲棄墳井,在山谷爲寇也?"即相率歸降。
秦民語曰:"快馬健兒,不如老嫗吹篪。
"
君諱玄,字黑女,南陽白水人也。
出自皇帝之苗裔。
昔在中葉,作牧周、殷。
爰及漢、魏司徒、司空。
不因舉燭,便自高明;無假置水,故已清潔。
遠祖和,吏部尚書、幷州刺史。
祖具,中堅將軍、新平太守。
父,湯寇將軍、蒲阪令。
所謂華蓋相暉,容光照世。
君稟陰陽之純精,含五行之秀氣。
雅性高奇,識量衝遠。
解褐中書侍郎,除南陽太守。
嚴威既被,其猶草上加風,民之悅化,若魚之樂水。
方欲羽翼天朝,抓牙帝室。
何圖幽靈無簡,殲此名哲。
春秋卅有二,太和十七年,薨於蒲阪城建中鄉孝義裏。
妻,河北陳進壽女。
壽爲巨祿太守。
便是瑰寶相映,瓊玉參差。
俱以普泰元年,歲次辛亥,十月丁酉,朔一日丁酉,葬於蒲阪城東原之上。
君臨終清悟,神捎端明,動言成軌,泯然去世。
於時兆人同悲,遐方悽泣。
故刊石傳光以作誦曰:鬱矣蘭胄,茂乎芳幹。
葉映霄衢,根通海翰。
烋氣貫嶽,榮光接漢。
德與風翔,澤叢雨散。
運謝星馳,時流迅速。
既凋桐枝復催良木。
三河奄曜,川塸喪燭。
痛感毛羣,悲傷羽族。
扃堂無曉,墳宇唯昏。
鹹韜鬆戶,共寢泉門。
追風永邁,式銘幽傳。
春水望桃花,春洲藉芳杜。
琴從緑珠借,酒就文君取。
牽馬向渭橋,日曝山頭脯。
山簡接䍦倒,王戎如意舞。
箏鳴金谷園,笛韻平陽塢。
人生一百年,歡笑惟三五。
何處覓錢刀,求爲洛陽賈。
霧夕蓮出水,霞朝日照樑。
何如花燭夜,輕扇掩紅妝。
良人復灼灼,席上自生光。
所悲高駕動,環佩出長廊。
巫山巫峽長,垂柳復垂楊。
同心且同折,故人懷故鄕。
山似蓮花艷,流如明月光。
寒夜猿聲徹,遊子淚沾裳。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1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