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元年
春王正月,公即位。
继弑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如其意也。
三月,公会郑伯于垂。
郑伯以璧假许田。
其言以璧假之何?易之也。
易之则其言假之何?为恭也。
曷为为恭,有天子之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
许田者何?鲁朝宿之邑也。
诸侯时朝乎天子,天子之郊,诸侯皆有朝宿之邑焉。
此鲁朝宿之邑也,则曷为谓之许田?讳取周田也。
讳取周田则曷为谓之许田?系之许也。
曷为系之许?近许也。
此邑也,其称田何?田多邑少称田,邑多田少称邑。
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
秋大水。
何以书?记灾也。
冬十月。
◇桓公二年
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
及者何?累也。
弑君多矣,舍此无累者乎?曰:「有仇牧,荀息,皆累也。」舍仇牧、荀息无累者乎?曰:「有。」有则此何以书?贤也。
何贤乎孔父?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其义形于色奈何?督将弑殇公,孔父生而存则殇公不可得而弑也,故于是先攻孔父之家。
殇公知孔父死,己必死,趋而救之,皆死焉。
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滕子来朝。
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
内大恶讳,此其目言之何?远也。
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隐亦远矣,曷为为隐讳?隐贤而桓贱也。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
此取之宋,其谓之郜鼎何?器从名,地从主人。
器何以从名?地何以从主人?器之与人非有即尔。
宋始以不义取之,故谓之郜鼎。
至乎地之与人则不然。
俄而可以为其有矣。
然则为取可以为其有乎?曰:「否。」何者?若楚王之妻媦,无时焉可也。
戊申,纳于大庙。
何以书?讥。
何讥尔?遂乱受赂纳于大庙,非礼也。
秋七月,纪侯来朝。
蔡侯、郑伯会于邓离,不言会,此其言会何?盖邓与会尔。
九月入杞。
公及戎盟于唐。
冬,公至自唐。
◇桓公三年
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
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
胥命者何?相命也。
何言乎相命?近正也。
此其为近正奈何?古者不盟,结言而退。
六月,公会纪侯于盛。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既者何?尽也。
公子翬如齐逆女。
九月,齐侯送姜氏于欢。
何以书?讥。
何讥尔?诸侯越竟送女,非礼也。
此入国矣,何以不称夫人?自我言齐,父母之于子,虽为邻国夫人,犹曰吾姜氏。
公会齐侯于欢,夫人姜氏至自齐。
翬何以不致?得见乎公矣。
冬,齐侯使其弟年来聘。
有年。
有年何以书?以喜书也。
大有年何以书?亦以喜书也。
此其曰有年何?仅有年也。
彼其曰大有年何?大丰年也。
仅有年亦足以当喜乎
春王正月,公即位。
继弑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如其意也。
三月,公会郑伯于垂。
郑伯以璧假许田。
其言以璧假之何?易之也。
易之则其言假之何?为恭也。
曷为为恭,有天子之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
许田者何?鲁朝宿之邑也。
诸侯时朝乎天子,天子之郊,诸侯皆有朝宿之邑焉。
此鲁朝宿之邑也,则曷为谓之许田?讳取周田也。
讳取周田则曷为谓之许田?系之许也。
曷为系之许?近许也。
此邑也,其称田何?田多邑少称田,邑多田少称邑。
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
秋大水。
何以书?记灾也。
冬十月。
◇桓公二年
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
及者何?累也。
弑君多矣,舍此无累者乎?曰:「有仇牧,荀息,皆累也。」舍仇牧、荀息无累者乎?曰:「有。」有则此何以书?贤也。
何贤乎孔父?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其义形于色奈何?督将弑殇公,孔父生而存则殇公不可得而弑也,故于是先攻孔父之家。
殇公知孔父死,己必死,趋而救之,皆死焉。
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滕子来朝。
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
内大恶讳,此其目言之何?远也。
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隐亦远矣,曷为为隐讳?隐贤而桓贱也。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
此取之宋,其谓之郜鼎何?器从名,地从主人。
器何以从名?地何以从主人?器之与人非有即尔。
宋始以不义取之,故谓之郜鼎。
至乎地之与人则不然。
俄而可以为其有矣。
然则为取可以为其有乎?曰:「否。」何者?若楚王之妻媦,无时焉可也。
戊申,纳于大庙。
何以书?讥。
何讥尔?遂乱受赂纳于大庙,非礼也。
秋七月,纪侯来朝。
蔡侯、郑伯会于邓离,不言会,此其言会何?盖邓与会尔。
九月入杞。
公及戎盟于唐。
冬,公至自唐。
◇桓公三年
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
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
胥命者何?相命也。
何言乎相命?近正也。
此其为近正奈何?古者不盟,结言而退。
六月,公会纪侯于盛。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既者何?尽也。
公子翬如齐逆女。
九月,齐侯送姜氏于欢。
何以书?讥。
何讥尔?诸侯越竟送女,非礼也。
此入国矣,何以不称夫人?自我言齐,父母之于子,虽为邻国夫人,犹曰吾姜氏。
公会齐侯于欢,夫人姜氏至自齐。
翬何以不致?得见乎公矣。
冬,齐侯使其弟年来聘。
有年。
有年何以书?以喜书也。
大有年何以书?亦以喜书也。
此其曰有年何?仅有年也。
彼其曰大有年何?大丰年也。
仅有年亦足以当喜乎
◇定公元年春王。
定何以无正月?正月者,正即位也。
定无正月者,即位后也。
即位何以后?昭公在外,得入不得入未可知也。
曷为未可知?在季氏也。
定、哀多微辞,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则未知己之有罪焉尔。
三月,晋人执宋仲几于京师。
仲几之罪何?不蓑城也。
其言于京师何?伯讨也。
伯讨则其称人何?贬。
曷为贬?不与大夫专执也。
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
文曷为不与?大夫之义,不得专执也。
夏六月癸亥,公之丧至自乾侯。
戊辰,公即位。
癸亥,公之丧至自乾侯,则曷为以戊辰之日然后即位?正棺于两楹之间,然后即位。
子沈子曰:「定君乎国,然后即位。」即位不日,此何以日?录乎内也。
秋七月癸巳,葬我君昭公。
九月,大雩。
立炀宫。
炀宫者何?炀公之宫也。
立者何?立者不宜立也,立炀宫,非礼也。
冬十月,陨霜杀菽。
何以书?记异也。
此灾菽也,曷为以异书?异大乎灾也。
◇定公二年春王正月。
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灾。
其言雉门及两观灾何?两观微也。
然则曷为不言雉门灾及两观,主灾者两观也。
时灾者两观,则曷为后言之?不以微及大也。
何以书?记灾也。
秋,楚人伐吴。
冬十月,新作雉门及两观。
其言新作之何?修大也。
修旧不书,此何以书?讥。
何讥尔?不务乎公室也。
◇定公三年
春王正月,公如晋,至河乃复。
三月辛卯,邾娄子穿卒。
夏四月。
秋,葬邾娄庄公。
冬,仲孙何忌及邾娄子盟于枝。
◇定公四年
春王二月癸巳,陈侯吴卒。
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曹伯、莒子、邾娄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
夏四月庚辰,蔡公孙归姓帅师灭沈,以沈子嘉归杀之。
五月,公及诸侯盟于浩油。
杞伯戊卒于会。
六月,葬陈惠公。
许迁于容城。
秋七月,公至自会。
刘卷卒。
刘卷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我主之也。
葬杞悼公。
楚人围蔡。
晋士鞅、卫礼圄帅师伐鲜虞。
葬刘文公。
外大夫不书葬。
此何以书?录我主也。
冬十有一月庚午,葬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伯莒,楚师败绩。
吴何以称子?夷狄也,而忧中国。
其忧中国奈何?伍子胥父诛乎楚,挟弓而去楚,以干阖庐。
阖庐曰:「士之甚,勇之甚,将为之兴师而复仇于楚。」伍子胥复曰:「诸侯不为匹夫兴师,且臣闻之,事君犹事父也。
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于是止。
蔡昭公朝乎楚,有美裘焉,囊瓦求之,昭公不与,为是拘昭公于南郢数年,然后归之。
于其归焉,用事乎河。
曰:「天下诸侯,苟有
定何以无正月?正月者,正即位也。
定无正月者,即位后也。
即位何以后?昭公在外,得入不得入未可知也。
曷为未可知?在季氏也。
定、哀多微辞,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则未知己之有罪焉尔。
三月,晋人执宋仲几于京师。
仲几之罪何?不蓑城也。
其言于京师何?伯讨也。
伯讨则其称人何?贬。
曷为贬?不与大夫专执也。
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
文曷为不与?大夫之义,不得专执也。
夏六月癸亥,公之丧至自乾侯。
戊辰,公即位。
癸亥,公之丧至自乾侯,则曷为以戊辰之日然后即位?正棺于两楹之间,然后即位。
子沈子曰:「定君乎国,然后即位。」即位不日,此何以日?录乎内也。
秋七月癸巳,葬我君昭公。
九月,大雩。
立炀宫。
炀宫者何?炀公之宫也。
立者何?立者不宜立也,立炀宫,非礼也。
冬十月,陨霜杀菽。
何以书?记异也。
此灾菽也,曷为以异书?异大乎灾也。
◇定公二年春王正月。
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灾。
其言雉门及两观灾何?两观微也。
然则曷为不言雉门灾及两观,主灾者两观也。
时灾者两观,则曷为后言之?不以微及大也。
何以书?记灾也。
秋,楚人伐吴。
冬十月,新作雉门及两观。
其言新作之何?修大也。
修旧不书,此何以书?讥。
何讥尔?不务乎公室也。
◇定公三年
春王正月,公如晋,至河乃复。
三月辛卯,邾娄子穿卒。
夏四月。
秋,葬邾娄庄公。
冬,仲孙何忌及邾娄子盟于枝。
◇定公四年
春王二月癸巳,陈侯吴卒。
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曹伯、莒子、邾娄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
夏四月庚辰,蔡公孙归姓帅师灭沈,以沈子嘉归杀之。
五月,公及诸侯盟于浩油。
杞伯戊卒于会。
六月,葬陈惠公。
许迁于容城。
秋七月,公至自会。
刘卷卒。
刘卷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我主之也。
葬杞悼公。
楚人围蔡。
晋士鞅、卫礼圄帅师伐鲜虞。
葬刘文公。
外大夫不书葬。
此何以书?录我主也。
冬十有一月庚午,葬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伯莒,楚师败绩。
吴何以称子?夷狄也,而忧中国。
其忧中国奈何?伍子胥父诛乎楚,挟弓而去楚,以干阖庐。
阖庐曰:「士之甚,勇之甚,将为之兴师而复仇于楚。」伍子胥复曰:「诸侯不为匹夫兴师,且臣闻之,事君犹事父也。
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于是止。
蔡昭公朝乎楚,有美裘焉,囊瓦求之,昭公不与,为是拘昭公于南郢数年,然后归之。
于其归焉,用事乎河。
曰:「天下诸侯,苟有
隐公元年
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
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出微,国人莫知。
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
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
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桓何以贵?母贵也。
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三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眛。
及者何?与也,会及暨皆与也。
曷为或言会或言及,或言暨?会犹最也;及犹汲汲也;暨犹暨暨也。
及我欲之,暨不得已也。
仪父者何?邾娄之君也。
何以名?字也。
曷为称字?褒之也。
曷为褒之?为其与公盟也。
与公盟者众矣,曷为独褒乎此?因其可褒而褒之。
此其为可褒奈何?渐进也。
眛者何?地期也。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克之者何?杀之也。
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
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
段者何?郑伯之弟也。
何以不称弟?当国也。
其地何?当国也。
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
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
宰者何?官也。
咺者何?名也。
曷为以官氏?宰士也。
惠公者何?隐之考也。
仲子者何?桓之母也。
何以不称夫人?桓未君也。
賵者何?丧事有賵。
賵者,盖以马以乘马束帛,车马曰賵,货财曰赙,衣被曰襚。
桓未君则诸侯曷为来賵之?隐为桓立,故以桓母之丧告于诸侯。
然则何言尔?成公意也。
其言来何?不及事也,其言惠公仲子何?兼之,兼之非礼也何以不言及仲子,仲子微也。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孰及之,内之微者也。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
祭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何以不称使?奔也。
奔则曷为不言奔?王者无外,言奔则有外之辞也。
公子益师卒,何以不日?远也。
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隐公二年春,公会戎于潜。
夏五月,莒人入向。
入者何?得而不居也。
无骇帅师入极。
无骇者何?展无骇也。
何以不氏?贬。
曷为贬?疾始灭也。
始灭昉于此乎?前此矣。
前此则曷为始乎此?托始焉尔。
曷为托始焉尔?《春秋》之始也。
此灭也,其言入何?内大恶,讳也。
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
九月,纪履緰来逆女。
纪履緰者何?纪大夫也。
何以不称使。
婚礼不称主人。
然则曷称?称诸父兄师友。
宋公使公孙寿来纳币,则
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
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出微,国人莫知。
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
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
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桓何以贵?母贵也。
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三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眛。
及者何?与也,会及暨皆与也。
曷为或言会或言及,或言暨?会犹最也;及犹汲汲也;暨犹暨暨也。
及我欲之,暨不得已也。
仪父者何?邾娄之君也。
何以名?字也。
曷为称字?褒之也。
曷为褒之?为其与公盟也。
与公盟者众矣,曷为独褒乎此?因其可褒而褒之。
此其为可褒奈何?渐进也。
眛者何?地期也。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克之者何?杀之也。
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
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
段者何?郑伯之弟也。
何以不称弟?当国也。
其地何?当国也。
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
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
宰者何?官也。
咺者何?名也。
曷为以官氏?宰士也。
惠公者何?隐之考也。
仲子者何?桓之母也。
何以不称夫人?桓未君也。
賵者何?丧事有賵。
賵者,盖以马以乘马束帛,车马曰賵,货财曰赙,衣被曰襚。
桓未君则诸侯曷为来賵之?隐为桓立,故以桓母之丧告于诸侯。
然则何言尔?成公意也。
其言来何?不及事也,其言惠公仲子何?兼之,兼之非礼也何以不言及仲子,仲子微也。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孰及之,内之微者也。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
祭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何以不称使?奔也。
奔则曷为不言奔?王者无外,言奔则有外之辞也。
公子益师卒,何以不日?远也。
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隐公二年春,公会戎于潜。
夏五月,莒人入向。
入者何?得而不居也。
无骇帅师入极。
无骇者何?展无骇也。
何以不氏?贬。
曷为贬?疾始灭也。
始灭昉于此乎?前此矣。
前此则曷为始乎此?托始焉尔。
曷为托始焉尔?《春秋》之始也。
此灭也,其言入何?内大恶,讳也。
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
九月,纪履緰来逆女。
纪履緰者何?纪大夫也。
何以不称使。
婚礼不称主人。
然则曷称?称诸父兄师友。
宋公使公孙寿来纳币,则
◇文公元年
春王正月,公即位。
三月癸亥朔,日有食之。
天王使叔服来会葬。
其言来会葬何?会葬礼也。
夏四月丁巳,葬我君僖公。
天王使毛伯来锡公命。
锡者何?赐也。
命者何?加我服也。
晋侯伐卫。
叔孙得臣如京师。
卫人伐晋。
秋,公孙敖会晋侯于戚。
冬十月丁未,楚世子商臣弑其君髡。
公孙敖如齐。
◇文公二年
春王二月甲子,晋侯及秦师战于彭衙,秦师败绩。
丁丑,作僖公主。
作僖公主者何?为僖公作主也。
主者曷用?虞主用桑,练主用栗。
用栗者,藏主也。
作僖公主何以书?讥。
何讥尔?不时也。
其不时奈何?欲久丧而后不能也。
三月乙巳,及晋处父盟。
此晋阳处父也,何以不氏?讳与大夫盟也。
夏六月,公孙敖会宋会、陈侯、郑伯、晋士谷盟于垂敛。
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何以书?记异也。
大旱以灾书,此亦旱也,曷为以异书?大旱之日短而云灾,故以灾书。
此不雨之日长而无灾,故以异书也。
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跻僖公。
大事者何?大祫也。
大祫者何?合祭也。
其合祭奈何?毁庙之主陈于大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于大祖,五年而再殷祭。
跻者何?升也。
何言乎升僖公?讥。
何讥尔?逆祀也。
其逆祀奈何?先祢而后祖也。
冬,晋人、宋人、陈人、郑人伐秦。
公子遂如齐纳币。
纳币不书,此何以书?讥。
何讥尔?讥丧娶也。
娶在三年之外,则何讥乎丧娶?三年之内不图婚。
吉禘于庄公,讥。
然则曷为不于祭焉讥?三年之恩疾矣,非虚加之也。
以人心为皆有之。
以人心为皆有之,则曷为独于娶焉讥?娶者大吉也,非常吉也。
其为吉者至于己,以为有人心焉者,则宜于此焉变矣。
◇文公三年
春王正月,叔孙得臣会晋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伐沈。
沈溃。
夏五月,王子虎卒。
王子虎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新使乎我也。
秦人伐晋。
秋,楚人围江。
雨螽于宋。
雨螽者何?死而坠也。
何以书?记异也。
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王者之后记异也。
冬,公如晋。
十有二月己巳,公及晋侯盟。
晋阳处父帅师伐楚救江。
此伐楚也,其言救江何?为谖也。
其为谖奈何?伐楚为救江也。
◇文公四年春,公至自晋。
夏,逆妇姜于齐。
其谓之逆妇姜于齐何?略之也。
高子曰:「娶乎大夫者,略之也。」狄侵齐。
秋,楚人灭江。
晋侯伐秦。
卫侯使宁俞来聘。
冬十有一月壬寅,夫人风氏薨。
◇文公五年
春王正月,王使荣叔归含,且賵?含者何?口实也。
其言归含且賵何?兼之,兼之非礼也。
三月辛亥,葬我小君成风。
成风者何?僖公之母
春王正月,公即位。
三月癸亥朔,日有食之。
天王使叔服来会葬。
其言来会葬何?会葬礼也。
夏四月丁巳,葬我君僖公。
天王使毛伯来锡公命。
锡者何?赐也。
命者何?加我服也。
晋侯伐卫。
叔孙得臣如京师。
卫人伐晋。
秋,公孙敖会晋侯于戚。
冬十月丁未,楚世子商臣弑其君髡。
公孙敖如齐。
◇文公二年
春王二月甲子,晋侯及秦师战于彭衙,秦师败绩。
丁丑,作僖公主。
作僖公主者何?为僖公作主也。
主者曷用?虞主用桑,练主用栗。
用栗者,藏主也。
作僖公主何以书?讥。
何讥尔?不时也。
其不时奈何?欲久丧而后不能也。
三月乙巳,及晋处父盟。
此晋阳处父也,何以不氏?讳与大夫盟也。
夏六月,公孙敖会宋会、陈侯、郑伯、晋士谷盟于垂敛。
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何以书?记异也。
大旱以灾书,此亦旱也,曷为以异书?大旱之日短而云灾,故以灾书。
此不雨之日长而无灾,故以异书也。
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跻僖公。
大事者何?大祫也。
大祫者何?合祭也。
其合祭奈何?毁庙之主陈于大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于大祖,五年而再殷祭。
跻者何?升也。
何言乎升僖公?讥。
何讥尔?逆祀也。
其逆祀奈何?先祢而后祖也。
冬,晋人、宋人、陈人、郑人伐秦。
公子遂如齐纳币。
纳币不书,此何以书?讥。
何讥尔?讥丧娶也。
娶在三年之外,则何讥乎丧娶?三年之内不图婚。
吉禘于庄公,讥。
然则曷为不于祭焉讥?三年之恩疾矣,非虚加之也。
以人心为皆有之。
以人心为皆有之,则曷为独于娶焉讥?娶者大吉也,非常吉也。
其为吉者至于己,以为有人心焉者,则宜于此焉变矣。
◇文公三年
春王正月,叔孙得臣会晋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伐沈。
沈溃。
夏五月,王子虎卒。
王子虎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新使乎我也。
秦人伐晋。
秋,楚人围江。
雨螽于宋。
雨螽者何?死而坠也。
何以书?记异也。
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王者之后记异也。
冬,公如晋。
十有二月己巳,公及晋侯盟。
晋阳处父帅师伐楚救江。
此伐楚也,其言救江何?为谖也。
其为谖奈何?伐楚为救江也。
◇文公四年春,公至自晋。
夏,逆妇姜于齐。
其谓之逆妇姜于齐何?略之也。
高子曰:「娶乎大夫者,略之也。」狄侵齐。
秋,楚人灭江。
晋侯伐秦。
卫侯使宁俞来聘。
冬十有一月壬寅,夫人风氏薨。
◇文公五年
春王正月,王使荣叔归含,且賵?含者何?口实也。
其言归含且賵何?兼之,兼之非礼也。
三月辛亥,葬我小君成风。
成风者何?僖公之母
“宋人及楚人平”
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
何大其平乎己?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
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
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
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
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
”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
”揖而去之。
反于庄王。
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司马子反曰:“不可。
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
”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
”庄王曰:“诺,舍而止。
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
”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
”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
”引师而去之。
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
此皆大夫也。
其称“人”何?贬。
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
何大其平乎己?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
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
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
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
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
”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
”揖而去之。
反于庄王。
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司马子反曰:“不可。
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
”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
”庄王曰:“诺,舍而止。
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
”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
”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
”引师而去之。
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
此皆大夫也。
其称“人”何?贬。
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
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
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