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姓,家淄之北郭(1)。
业渔。
每夜,携酒河上,饮且渔。
饮则酹地(2),祝云(3):“河中溺鬼得饮。
”以为常。
他人渔,迄无所获;而许独满筐。
一夕,方独酌,有少年来,徘徊其侧。
让之饮,慨与同酌。
既而终夜不获一鱼,意颇失。
少年起曰:“请于下流为君驱之(4)。
”遂飘然去。
少间,复返,曰:“鱼大至矣。
”果闻唼呷有声(5)。
举网而得数头,皆盈尺。
喜极,申谢(6)。
欲归,赠以鱼,不受,曰:“屡叨佳酝(7),区区何足云报。
如不弃,要当以为长耳(8)。
”许曰:“方共一夕,何言屡也?如肯永顾,诚所甚愿;但愧无以为情。
”询其姓字,曰:“姓王,无字(9);相见可呼王六郎。
”遂别。
明日,许货鱼,益沽酒(10)。
晚至河干(11),少年已先在,遂与欢饮。
饮数杯,辄为许驱鱼。
如是半载。
忽告许曰:“拜识清扬(12),情逾骨肉。
然相别有日矣。
”语甚凄楚。
惊问之。
欲言而止者再,乃曰:“情好如吾两人,言之或勿讶耶?今将别,无妨明告:我实鬼也。
素嗜酒,沉醉溺死,数年于此矣。
前君之获鱼,独胜于他人者,皆仆之暗驱,以报酹奠耳。
明日业满(13),当有代者,将往投生。
相聚只今夕,故不能无感。
”许初闻甚骇;然亲狎既久,不复恐怖。
因亦欷歔,酌而言曰:“六郎饮此,勿戚也。
相见遽违,良足悲侧;然业满劫脱(14),正宜相贺,悲乃不伦(15)。
”遂与畅饮。
因问:“代者何人?”曰:“兄于河畔视之,亭午(16),有女子渡河而溺者,是也。
”听村鸡既唱,洒涕而别。
明日,敬伺河边,以觇其异。
果有妇人抱婴儿来,及河而堕。
儿抛岸上(17),扬手掷足而啼。
妇沉浮者屡矣,忽淋淋攀岸以出,藉地少息,抱儿径去。
当妇溺时,意良不忍,思欲奔救;转念是所以代六郎者,故止不救。
及妇自出,疑其言不验。
抵暮,渔旧处。
少年复至,曰:“今又聚首,且不言别矣。
”问其故。
曰:“女子已相代矣;仆怜其抱中儿,代弟一人,遂残二命,故舍之。
更代不知何期。
或吾两人之缘未尽耶?”许感叹曰:“此仁人之心,可以通上帝矣。
”由此相聚如初。
数日,又来告别。
许疑其复有代者。
曰:“非也。
前一念恻隐(18),果达帝天。
今授为招远县邬镇土地(19),来日赴任。
倘不忘故交,当一往探,勿惮修阻(20)。
”许贺曰:“君正直为神,甚慰人心。
但人神路隔,即不惮修阻,将复如何?”少年曰:“但往,勿虑。
”再三叮咛而去。
许归,即欲治装东下。
妻笑曰:“此去数百里,即有其地,恐土偶不可以共语(21)。
”许不
业渔。
每夜,携酒河上,饮且渔。
饮则酹地(2),祝云(3):“河中溺鬼得饮。
”以为常。
他人渔,迄无所获;而许独满筐。
一夕,方独酌,有少年来,徘徊其侧。
让之饮,慨与同酌。
既而终夜不获一鱼,意颇失。
少年起曰:“请于下流为君驱之(4)。
”遂飘然去。
少间,复返,曰:“鱼大至矣。
”果闻唼呷有声(5)。
举网而得数头,皆盈尺。
喜极,申谢(6)。
欲归,赠以鱼,不受,曰:“屡叨佳酝(7),区区何足云报。
如不弃,要当以为长耳(8)。
”许曰:“方共一夕,何言屡也?如肯永顾,诚所甚愿;但愧无以为情。
”询其姓字,曰:“姓王,无字(9);相见可呼王六郎。
”遂别。
明日,许货鱼,益沽酒(10)。
晚至河干(11),少年已先在,遂与欢饮。
饮数杯,辄为许驱鱼。
如是半载。
忽告许曰:“拜识清扬(12),情逾骨肉。
然相别有日矣。
”语甚凄楚。
惊问之。
欲言而止者再,乃曰:“情好如吾两人,言之或勿讶耶?今将别,无妨明告:我实鬼也。
素嗜酒,沉醉溺死,数年于此矣。
前君之获鱼,独胜于他人者,皆仆之暗驱,以报酹奠耳。
明日业满(13),当有代者,将往投生。
相聚只今夕,故不能无感。
”许初闻甚骇;然亲狎既久,不复恐怖。
因亦欷歔,酌而言曰:“六郎饮此,勿戚也。
相见遽违,良足悲侧;然业满劫脱(14),正宜相贺,悲乃不伦(15)。
”遂与畅饮。
因问:“代者何人?”曰:“兄于河畔视之,亭午(16),有女子渡河而溺者,是也。
”听村鸡既唱,洒涕而别。
明日,敬伺河边,以觇其异。
果有妇人抱婴儿来,及河而堕。
儿抛岸上(17),扬手掷足而啼。
妇沉浮者屡矣,忽淋淋攀岸以出,藉地少息,抱儿径去。
当妇溺时,意良不忍,思欲奔救;转念是所以代六郎者,故止不救。
及妇自出,疑其言不验。
抵暮,渔旧处。
少年复至,曰:“今又聚首,且不言别矣。
”问其故。
曰:“女子已相代矣;仆怜其抱中儿,代弟一人,遂残二命,故舍之。
更代不知何期。
或吾两人之缘未尽耶?”许感叹曰:“此仁人之心,可以通上帝矣。
”由此相聚如初。
数日,又来告别。
许疑其复有代者。
曰:“非也。
前一念恻隐(18),果达帝天。
今授为招远县邬镇土地(19),来日赴任。
倘不忘故交,当一往探,勿惮修阻(20)。
”许贺曰:“君正直为神,甚慰人心。
但人神路隔,即不惮修阻,将复如何?”少年曰:“但往,勿虑。
”再三叮咛而去。
许归,即欲治装东下。
妻笑曰:“此去数百里,即有其地,恐土偶不可以共语(21)。
”许不
甲辰春,将游庐山。
星子令丁君告余曰[1]:“庐山之胜,黄崖为最。
”余乃先观瀑于开先寺,毕,即往黄崖。
崖仄而高,箯舆升[2],奇峰重累如旗鼓戈甲从天上掷下[3],势将压己,不敢仰视;贪其奇,不肯不仰视。
屏气登颠[4],有舍利台,正对香炉峰。
又见瀑布,如良友再逢,百见不厌也。
旋下行,至三峡桥。
两山夹溪,水从东来,巨石阻之,小石尼之[5],怒号喷薄。
桥下有宋详符年碣[6],谛视良久,至栖贤寺宿焉。
次日闻雷,已而晴,乃往五老峰。
路渐陡,行五里许,回望彭蠡湖[7],帆竿排立,己所坐舟,隐隐可见。
正徘徊间,大雨暴至,云气坌涌,人对面不相识。
舆夫认云作地,踏空欲堕者屡矣。
引路里保,避雨远窜,大声呼,杳无应者。
天渐昏黑,雨愈猛,不审今夜投宿何所。
舆夫触石而颠,余亦仆,幸无所伤。
行李愈沾湿愈重,担夫呼謈[8],家僮互相怨尤,有泣者。
余素豪,至是不能无悸。
踯躅良久,犹临绝壑。
忽树外远远持火者来,如陷黑海见神灯,急前奔赴,则万松庵老僧曳杖迎,唶曰:“相待已久,惜公等误行十馀里矣。
”烧薪燎衣[9],见屋上插柳,方知是日清明也。
次日雪,冰条封山,触履作碎玉声。
望五老峰不得上,转身东下,行十馀里,见三大峰壁立溪上,其下水潺潺然。
余下车投以石,久之寂然,想深极,故尽数十刻尚未至底耶?旁积石础碎瓦砾无万数,疑即古大林寺之旧基。
舆夫曰:“不然,此石门涧耳。
”余笑谓霞裳曰[10]:“考据之学,不可与舆夫争长,姑存其说何害!”乃至天池,观铁瓦,就黄龙寺宿焉。
僧告余曰:“从万松庵到此,已陡下二千丈矣。
”问遇雨最险处何名,曰犁头尖也。
余五年游山皆乐,惟此行也苦,特志之。
星子令丁君告余曰[1]:“庐山之胜,黄崖为最。
”余乃先观瀑于开先寺,毕,即往黄崖。
崖仄而高,箯舆升[2],奇峰重累如旗鼓戈甲从天上掷下[3],势将压己,不敢仰视;贪其奇,不肯不仰视。
屏气登颠[4],有舍利台,正对香炉峰。
又见瀑布,如良友再逢,百见不厌也。
旋下行,至三峡桥。
两山夹溪,水从东来,巨石阻之,小石尼之[5],怒号喷薄。
桥下有宋详符年碣[6],谛视良久,至栖贤寺宿焉。
次日闻雷,已而晴,乃往五老峰。
路渐陡,行五里许,回望彭蠡湖[7],帆竿排立,己所坐舟,隐隐可见。
正徘徊间,大雨暴至,云气坌涌,人对面不相识。
舆夫认云作地,踏空欲堕者屡矣。
引路里保,避雨远窜,大声呼,杳无应者。
天渐昏黑,雨愈猛,不审今夜投宿何所。
舆夫触石而颠,余亦仆,幸无所伤。
行李愈沾湿愈重,担夫呼謈[8],家僮互相怨尤,有泣者。
余素豪,至是不能无悸。
踯躅良久,犹临绝壑。
忽树外远远持火者来,如陷黑海见神灯,急前奔赴,则万松庵老僧曳杖迎,唶曰:“相待已久,惜公等误行十馀里矣。
”烧薪燎衣[9],见屋上插柳,方知是日清明也。
次日雪,冰条封山,触履作碎玉声。
望五老峰不得上,转身东下,行十馀里,见三大峰壁立溪上,其下水潺潺然。
余下车投以石,久之寂然,想深极,故尽数十刻尚未至底耶?旁积石础碎瓦砾无万数,疑即古大林寺之旧基。
舆夫曰:“不然,此石门涧耳。
”余笑谓霞裳曰[10]:“考据之学,不可与舆夫争长,姑存其说何害!”乃至天池,观铁瓦,就黄龙寺宿焉。
僧告余曰:“从万松庵到此,已陡下二千丈矣。
”问遇雨最险处何名,曰犁头尖也。
余五年游山皆乐,惟此行也苦,特志之。
余乡人也,于赤县神州,有当秦汉之交,屹然独立群雄之表数十年,用其地,与其人,称蛮夷大长,留英雄之名誉于历史上之一省。
于其省也,有当宋元之交,我黄帝子孙与北狄异种血战不胜,君臣殉国,自沈崖山,留悲愤之记念于历史上之一县。
是即余之故乡也。
乡名熊子,距崖山七里强,当西江入南海交汇之冲,其江口列岛七,而熊子宅其中央,余实中国极南之一岛民也。
先世自宋末由福州徙南雄,明末由南雄徙新会,定居焉,数百年栖于山谷。
族之伯叔兄弟,且耕且读,不问世事,如桃源中人,顾闻父老口碑所述,吾大王父最富于阴德,力耕所获,一粟一帛,辄以分惠诸族党之无告者。
王父讳维清,字镜泉,为郡生员,例选广文,不就。
王母氏黎。
父名宝瑛,字莲涧。
夙教授于乡里。
母氏赵。
余生同治癸酉正月二十六日,实太平国亡于金陵后十年,清大学士曾国藩卒后一年,普法战争后三年,而意大利建国罗马之岁也。
生一月而王母黎卒。
逮事王父者十九年。
王父及见之孙八人,而爱余尤甚。
三岁仲弟启勋生,四五岁就王父及母膝下授四子书、《诗经》,夜则就睡王父榻,日与言古豪杰哲人嘉言懿行,而尤喜举亡宋、亡明国难之事,津津道之。
六岁后,就父读,受中国略史,五经卒业。
八岁学为文。
九岁能缀千言。
十二岁应试学院,补博士弟子员,日治帖括,虽心不慊之,然不知天地间于帖括外,更有所谓学也,辄埋头钻研,顾颇喜词章。
王父、父母时授以唐人诗,嗜之过于八股。
家贫无书可读,惟有《史记》一,《纲鉴易知录》一,王父、父日以课之,故至今《史记》之文,能成诵八九。
父执有爱其慧者,赠以《汉书》一,姚氏《古文辞类纂》一,则大喜,读之卒业焉。
父慈而严,督课之外,使之劳作,言语举动稍不谨,辄呵斥不少假借,常训之曰:“汝自视乃如常儿乎!”至今诵此语不敢忘。
十三岁始知有段、王训祜之学,大好之,渐有弃帖括之志。
十五岁,母赵恭人见背,以四弟之产难也,余方游学省会,而时无轮舶,奔丧归乡,已不获亲含殓,终天之恨,莫此为甚。
时肄业于省会之学海堂,堂为嘉庆间前总督阮元所立,以训诂词章课粤人者也。
至是乃决舍帖括以从事于此,不知天地间于训诂词章之外,更有所谓学也。
己丑年十七,举于乡,主考为李尚书端棻,王镇江仁堪。
年十八计偕入京师,父以其稚也,挚与偕行,李公以其妹许字焉。
下第归,道上海,从坊间购得《瀛环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且见上海制造局译出西书若干种,心好之,以无力不能购也。
其年秋,始交陈通甫。
通甫时
于其省也,有当宋元之交,我黄帝子孙与北狄异种血战不胜,君臣殉国,自沈崖山,留悲愤之记念于历史上之一县。
是即余之故乡也。
乡名熊子,距崖山七里强,当西江入南海交汇之冲,其江口列岛七,而熊子宅其中央,余实中国极南之一岛民也。
先世自宋末由福州徙南雄,明末由南雄徙新会,定居焉,数百年栖于山谷。
族之伯叔兄弟,且耕且读,不问世事,如桃源中人,顾闻父老口碑所述,吾大王父最富于阴德,力耕所获,一粟一帛,辄以分惠诸族党之无告者。
王父讳维清,字镜泉,为郡生员,例选广文,不就。
王母氏黎。
父名宝瑛,字莲涧。
夙教授于乡里。
母氏赵。
余生同治癸酉正月二十六日,实太平国亡于金陵后十年,清大学士曾国藩卒后一年,普法战争后三年,而意大利建国罗马之岁也。
生一月而王母黎卒。
逮事王父者十九年。
王父及见之孙八人,而爱余尤甚。
三岁仲弟启勋生,四五岁就王父及母膝下授四子书、《诗经》,夜则就睡王父榻,日与言古豪杰哲人嘉言懿行,而尤喜举亡宋、亡明国难之事,津津道之。
六岁后,就父读,受中国略史,五经卒业。
八岁学为文。
九岁能缀千言。
十二岁应试学院,补博士弟子员,日治帖括,虽心不慊之,然不知天地间于帖括外,更有所谓学也,辄埋头钻研,顾颇喜词章。
王父、父母时授以唐人诗,嗜之过于八股。
家贫无书可读,惟有《史记》一,《纲鉴易知录》一,王父、父日以课之,故至今《史记》之文,能成诵八九。
父执有爱其慧者,赠以《汉书》一,姚氏《古文辞类纂》一,则大喜,读之卒业焉。
父慈而严,督课之外,使之劳作,言语举动稍不谨,辄呵斥不少假借,常训之曰:“汝自视乃如常儿乎!”至今诵此语不敢忘。
十三岁始知有段、王训祜之学,大好之,渐有弃帖括之志。
十五岁,母赵恭人见背,以四弟之产难也,余方游学省会,而时无轮舶,奔丧归乡,已不获亲含殓,终天之恨,莫此为甚。
时肄业于省会之学海堂,堂为嘉庆间前总督阮元所立,以训诂词章课粤人者也。
至是乃决舍帖括以从事于此,不知天地间于训诂词章之外,更有所谓学也。
己丑年十七,举于乡,主考为李尚书端棻,王镇江仁堪。
年十八计偕入京师,父以其稚也,挚与偕行,李公以其妹许字焉。
下第归,道上海,从坊间购得《瀛环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且见上海制造局译出西书若干种,心好之,以无力不能购也。
其年秋,始交陈通甫。
通甫时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天皇氏兴,澹泊而治。
先作干支,岁时爰记。
地皇氏绍,乃定三辰。
人皇区方,有巢燧人。
太昊伏羲,生于成纪。
时河出图,用造书契。
八卦始画,婚娶以正。
炎帝神农,以姜为姓。
树艺五谷,尝药辨性。
轩辕黄帝,生而圣明。
擒戮蚩尤,神化宜民。
六相分治,律吕调平。
五币九棘,泉货流行。
麟凤显瑞,屈轶指佞。
在位百年,文明渐兴。
少昊颛顼,帝喾高辛。
唐尧崛起,嗣挚而升。
屋茅阶土,饭簋啜铏。
华封致祝,蓂夹生庭。
童谣叟歌,荡乎无名。
有虞舜帝,克尽孝敬。
象欲杀兄,帝愈恭顺。
登庸受禅,陈鼓设旌。
能进元恺,殛诛四凶。
敬命九官,欣歌南风。
迨南巡狩,苍梧考崩。
夏禹俭勤,绩昭治水。
嗣舜登位,建寅绝旨。
铸鼎象物,拜善泣囚。
一馈十起,典则贻后。
启能敬承,徂征有扈。
太康尸位,荒逸灭度。
后羿畔距,仲康承祚。
羿逐帝相,卒为浞弑。
浞复弑相,王后奔仍。
生子少康,灭浞中兴。
迨帝孔甲,淫乱豢龙。
传至履癸,尤为无道。
成汤伐暴,放于南巢。
有夏之世,更十七王。
历四百年,至桀而亡。
猗欤商汤,解网三面。
用宽代虐,刑儆风愆。
铭盘惕己,铸金救黔。
大旱躬祷,六事格天。
元孙太甲,颠覆典刑。
放桐自艾,归亳称明。
太戊修德,祥桑枯殒。
祖乙盘庚,继世贤君。
传至武丁,恭默思道。
卜相得说,鼎耳雉鸲。
反己修德,商道中兴。
数传至纣,暴与桀增。
宠溺妲己,酒池肉林。
诛忠囚善,炮烙严刑。
历六百年,二十八君。
天命既改,商祚告终。
维周文王,生有圣德。
问安视膳,孝道允克。
出猎得师,演易垂则。
虞芮质成,归四十国。
三分有二,终守臣节。
武王观兵,白鱼入舟。
孟津既会,胜殷遏刘。
族闾封墓,释箕子囚。
散财发粟,归马放牛。
成王嗣服,礼成乐备。
康王克缵,四海刑措。
昭王溺楚,穆作祥刑。
传至孝王,非子封秦。
逮于夷王,觐始下堂。
厉王暴虐,民口思防。
宣王中兴,海内向风。
幽王昏乱,弑于西戎。
平王东迁,赏罚不行。
齐晋秦楚,强伯专征。
孔圣作经,托始于平。
桓庄僖惠,襄顷匡定。
简灵景悼,敬元贞定。
哀思考王,弑逆多衅。
威烈继立,三晋初命。
王室式微,七国相晋。
历安烈显,爰及慎靓。
仪秦纵横,孟轲守正。
传至赧王,二周沦亡。
年逾八百,三十七王。
秦始称帝,以吕易嬴。
并吞六国,专尚刑名。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天皇氏兴,澹泊而治。
先作干支,岁时爰记。
地皇氏绍,乃定三辰。
人皇区方,有巢燧人。
太昊伏羲,生于成纪。
时河出图,用造书契。
八卦始画,婚娶以正。
炎帝神农,以姜为姓。
树艺五谷,尝药辨性。
轩辕黄帝,生而圣明。
擒戮蚩尤,神化宜民。
六相分治,律吕调平。
五币九棘,泉货流行。
麟凤显瑞,屈轶指佞。
在位百年,文明渐兴。
少昊颛顼,帝喾高辛。
唐尧崛起,嗣挚而升。
屋茅阶土,饭簋啜铏。
华封致祝,蓂夹生庭。
童谣叟歌,荡乎无名。
有虞舜帝,克尽孝敬。
象欲杀兄,帝愈恭顺。
登庸受禅,陈鼓设旌。
能进元恺,殛诛四凶。
敬命九官,欣歌南风。
迨南巡狩,苍梧考崩。
夏禹俭勤,绩昭治水。
嗣舜登位,建寅绝旨。
铸鼎象物,拜善泣囚。
一馈十起,典则贻后。
启能敬承,徂征有扈。
太康尸位,荒逸灭度。
后羿畔距,仲康承祚。
羿逐帝相,卒为浞弑。
浞复弑相,王后奔仍。
生子少康,灭浞中兴。
迨帝孔甲,淫乱豢龙。
传至履癸,尤为无道。
成汤伐暴,放于南巢。
有夏之世,更十七王。
历四百年,至桀而亡。
猗欤商汤,解网三面。
用宽代虐,刑儆风愆。
铭盘惕己,铸金救黔。
大旱躬祷,六事格天。
元孙太甲,颠覆典刑。
放桐自艾,归亳称明。
太戊修德,祥桑枯殒。
祖乙盘庚,继世贤君。
传至武丁,恭默思道。
卜相得说,鼎耳雉鸲。
反己修德,商道中兴。
数传至纣,暴与桀增。
宠溺妲己,酒池肉林。
诛忠囚善,炮烙严刑。
历六百年,二十八君。
天命既改,商祚告终。
维周文王,生有圣德。
问安视膳,孝道允克。
出猎得师,演易垂则。
虞芮质成,归四十国。
三分有二,终守臣节。
武王观兵,白鱼入舟。
孟津既会,胜殷遏刘。
族闾封墓,释箕子囚。
散财发粟,归马放牛。
成王嗣服,礼成乐备。
康王克缵,四海刑措。
昭王溺楚,穆作祥刑。
传至孝王,非子封秦。
逮于夷王,觐始下堂。
厉王暴虐,民口思防。
宣王中兴,海内向风。
幽王昏乱,弑于西戎。
平王东迁,赏罚不行。
齐晋秦楚,强伯专征。
孔圣作经,托始于平。
桓庄僖惠,襄顷匡定。
简灵景悼,敬元贞定。
哀思考王,弑逆多衅。
威烈继立,三晋初命。
王室式微,七国相晋。
历安烈显,爰及慎靓。
仪秦纵横,孟轲守正。
传至赧王,二周沦亡。
年逾八百,三十七王。
秦始称帝,以吕易嬴。
并吞六国,专尚刑名。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
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
’吾时俯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媿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
《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
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
”《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
”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约止欲将。
故礼者,所以班朝治军而兔苴之武夫,皆本于文王后妃之化;岂有淫刍荛,窃牛马,而为暴于百姓者哉!”《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怀。
’悉以金马还之。
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
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吾于辽东之事有感。
杜子美诗: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本作“廉耻将”。
诗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观《唐书》,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土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壖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
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守之。
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为患,由佖之黩货也。
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
得此意者,郢书燕说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
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
’吾时俯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媿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
《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
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
”《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
”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约止欲将。
故礼者,所以班朝治军而兔苴之武夫,皆本于文王后妃之化;岂有淫刍荛,窃牛马,而为暴于百姓者哉!”《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怀。
’悉以金马还之。
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
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吾于辽东之事有感。
杜子美诗: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本作“廉耻将”。
诗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观《唐书》,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土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壖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
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守之。
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为患,由佖之黩货也。
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
得此意者,郢书燕说
闽县郑君讳际熙,字大纯,为人介节而敦谊,勤学而远志,年三十六,终于举人,而士知其生平者,靡弗思焉。
君初为诸生,家甚贫,借得人地才丈许,编茅以居,日奔走营米以奉父母,而妻子食薯蓣,君意顾充然。
邻有吴生者,亦介士,死至不能殓。
君重其节,独往手殡之。
将去,顾见吴生母老惫衣破,即解衣与母。
母知君无余衣,弗忍受也。
君置衣室中趋出。
君既中乡试,将试京师,行过苏州。
或告之曰:「有闽某举人至此,发狂疾,忽詈2大吏。
吏系之,祸不测矣。」君瞿然曰:「吾友也!」即谢同行者,步就其系所,为供医药,饭羹至便溺皆君掖3之。
适君有所识贵人至苏州,求为之解,某始得释。
君即护之南行,至乍浦,乃遇其家人,君与别去。
于是君往来苏州月余,失会试期,不得与。
君文章高厉越俗,其乡举为乾隆丙子科。
同考4知龙溪县阳湖吴某得君文大喜,以冠所得士。
及君见吴君,吴君曰:「吾不必见生,见生文,知生必奇士也。
然已矣!生文品太峻,终不可与庸愚争福。」君自是三值会试,一以友故不及赴,再绌于有司。
君意不自得,遂不试,往主漳州云阳书院,归谒吴君于龙溪,遂于龙溪卒。
君有弟字曰大章,少与君同学,同执家苦,长而同有名。
君殁八年,大章登进士为编修。
去年,余与大章同纂修《四库全书》。
大章日见余,每如欲有言而止。
今秋,余疾请假,大章乃凄然曰:「世好文者多矣,莫若吾兄。
吾兄鄙夷凡近人,而追慕古人,则忘寝食、弃人事,以求其文之用意。
惜乎不见君文,吾兄必爱之也。
今吾兄没十四年矣,君又将去,安得君文传之?」余为恻焉。
昔吾乡方望溪宗伯与兄百川先生至友爱,百川死而宗伯贵。
吾乡前辈皆告余:宗伯与人言,一及百川,未尝不流涕也。
今大章何以异是!
大纯学行皆卓然,虽生不遇,表其墓宜可以劝后人。
余固不惮为辞,而大章之志,则亦益可悲矣。
君无子,其诗文日《浩波集》,大章为镌行之。
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刑部郎中桐城姚鼐撰。
君初为诸生,家甚贫,借得人地才丈许,编茅以居,日奔走营米以奉父母,而妻子食薯蓣,君意顾充然。
邻有吴生者,亦介士,死至不能殓。
君重其节,独往手殡之。
将去,顾见吴生母老惫衣破,即解衣与母。
母知君无余衣,弗忍受也。
君置衣室中趋出。
君既中乡试,将试京师,行过苏州。
或告之曰:「有闽某举人至此,发狂疾,忽詈2大吏。
吏系之,祸不测矣。」君瞿然曰:「吾友也!」即谢同行者,步就其系所,为供医药,饭羹至便溺皆君掖3之。
适君有所识贵人至苏州,求为之解,某始得释。
君即护之南行,至乍浦,乃遇其家人,君与别去。
于是君往来苏州月余,失会试期,不得与。
君文章高厉越俗,其乡举为乾隆丙子科。
同考4知龙溪县阳湖吴某得君文大喜,以冠所得士。
及君见吴君,吴君曰:「吾不必见生,见生文,知生必奇士也。
然已矣!生文品太峻,终不可与庸愚争福。」君自是三值会试,一以友故不及赴,再绌于有司。
君意不自得,遂不试,往主漳州云阳书院,归谒吴君于龙溪,遂于龙溪卒。
君有弟字曰大章,少与君同学,同执家苦,长而同有名。
君殁八年,大章登进士为编修。
去年,余与大章同纂修《四库全书》。
大章日见余,每如欲有言而止。
今秋,余疾请假,大章乃凄然曰:「世好文者多矣,莫若吾兄。
吾兄鄙夷凡近人,而追慕古人,则忘寝食、弃人事,以求其文之用意。
惜乎不见君文,吾兄必爱之也。
今吾兄没十四年矣,君又将去,安得君文传之?」余为恻焉。
昔吾乡方望溪宗伯与兄百川先生至友爱,百川死而宗伯贵。
吾乡前辈皆告余:宗伯与人言,一及百川,未尝不流涕也。
今大章何以异是!
大纯学行皆卓然,虽生不遇,表其墓宜可以劝后人。
余固不惮为辞,而大章之志,则亦益可悲矣。
君无子,其诗文日《浩波集》,大章为镌行之。
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刑部郎中桐城姚鼐撰。
马骥,字龙媒,贾人子。
美丰姿。
少倜傥,喜歌舞。
辄从梨园子弟,以锦帕缠头,美如好女,因复有“俊人”之号。
十四岁,入郡庠,即知名。
父衰老,罢贾而居。
谓生曰:“数卷书,饥不可煮,寒不可衣。
吾儿可仍继父贾。
”马由是稍稍权子母。
从人浮海,为飓风引去,数昼夜,至一都会。
其人皆奇丑;见马至,以为妖,群哗而走。
马初见其状,大惧;迨知国人之骇己也,遂反以此欺国人。
遇饮食者,则奔而往;人惊遁,则啜其余。
久之,入山村。
其间形貌亦有似人者,然褴缕如丐。
马息树下,村人不敢前,但遥望之。
久之,觉马非噬人者,始稍稍近就之。
马笑与语。
其言虽异,亦半可解。
马遂自陈所自。
村人喜,遍告邻里,客非能搏噬者。
然奇丑者望望即去,终不敢前。
其来者,口鼻位置,尚皆与中国同。
共罗浆酒奉马。
马问其相骇之故。
答曰:“尝闻祖父言:西去二万六千里,有中国,其人民形象率诡异。
但耳食之,今始信。
”问其何贫。
曰:“我国所重,不在文章,而在形貌。
其美之极者,为上卿;次任民社;下焉者,亦邀贵人宠,故得鼎烹以养妻子。
若我辈初生时,父母皆以为不祥,往往置弃之;其不忍遽弃者,皆为宗嗣耳。
”问:“此名何国?”曰:“大罗剎国。
都城在北去三十里。
”
马请导往一观。
于是鸡鸣而兴,引与俱去。
天明,始达都。
都以黑石为墙,色如墨。
楼阁近百尺。
然少瓦,覆以红石;拾其残块磨甲上,无异丹砂。
时值朝退,朝中有冠盖出,村人指曰:“此相国也。
”视之,双耳皆背生,鼻三孔,睫毛覆目如帘。
又数骑出,曰:“此大夫也。
”以次各指其官职,率狰狞怪异;然位渐卑,丑亦渐杀。
无何,马归,街衢人望见之,噪奔跌蹶,如逢怪物。
村人百口解说,市人始敢遥立。
既归,国中无大小,咸知村有异人,于是搢绅大夫,争欲一广见闻,遂令村人要马。
然每至一家,阍人辄阖户,丈夫女子窃窃自门隟中窥语;终一日,无敢延见者。
村人曰:“此间一执戟郎,曾为先王出使异国,所阅人多,或不以子为惧。
”造郎门。
郎果喜,揖为上宾。
视其貌,如八九十岁人。
目睛突出,须卷如猬。
曰:“仆少奉王命,出使最多;独未尝至中华。
今一百二十余岁,又得睹上国人物,此不可不上闻于天子。
然臣卧林下,十余年不践朝阶,早旦,为君一行。
”乃具饮馔,修主客礼。
酒数行,出女乐十余人,更番歌舞。
貌类如夜叉,皆以白锦缠头,拖朱衣及地。
扮唱不知何词,腔拍恢诡。
主人顾而乐之。
问:“中国亦有此乐乎?”曰:“有”。
主人请拟其声,遂击桌为度一曲。
主人喜曰:“异哉!声如凤鸣
美丰姿。
少倜傥,喜歌舞。
辄从梨园子弟,以锦帕缠头,美如好女,因复有“俊人”之号。
十四岁,入郡庠,即知名。
父衰老,罢贾而居。
谓生曰:“数卷书,饥不可煮,寒不可衣。
吾儿可仍继父贾。
”马由是稍稍权子母。
从人浮海,为飓风引去,数昼夜,至一都会。
其人皆奇丑;见马至,以为妖,群哗而走。
马初见其状,大惧;迨知国人之骇己也,遂反以此欺国人。
遇饮食者,则奔而往;人惊遁,则啜其余。
久之,入山村。
其间形貌亦有似人者,然褴缕如丐。
马息树下,村人不敢前,但遥望之。
久之,觉马非噬人者,始稍稍近就之。
马笑与语。
其言虽异,亦半可解。
马遂自陈所自。
村人喜,遍告邻里,客非能搏噬者。
然奇丑者望望即去,终不敢前。
其来者,口鼻位置,尚皆与中国同。
共罗浆酒奉马。
马问其相骇之故。
答曰:“尝闻祖父言:西去二万六千里,有中国,其人民形象率诡异。
但耳食之,今始信。
”问其何贫。
曰:“我国所重,不在文章,而在形貌。
其美之极者,为上卿;次任民社;下焉者,亦邀贵人宠,故得鼎烹以养妻子。
若我辈初生时,父母皆以为不祥,往往置弃之;其不忍遽弃者,皆为宗嗣耳。
”问:“此名何国?”曰:“大罗剎国。
都城在北去三十里。
”
马请导往一观。
于是鸡鸣而兴,引与俱去。
天明,始达都。
都以黑石为墙,色如墨。
楼阁近百尺。
然少瓦,覆以红石;拾其残块磨甲上,无异丹砂。
时值朝退,朝中有冠盖出,村人指曰:“此相国也。
”视之,双耳皆背生,鼻三孔,睫毛覆目如帘。
又数骑出,曰:“此大夫也。
”以次各指其官职,率狰狞怪异;然位渐卑,丑亦渐杀。
无何,马归,街衢人望见之,噪奔跌蹶,如逢怪物。
村人百口解说,市人始敢遥立。
既归,国中无大小,咸知村有异人,于是搢绅大夫,争欲一广见闻,遂令村人要马。
然每至一家,阍人辄阖户,丈夫女子窃窃自门隟中窥语;终一日,无敢延见者。
村人曰:“此间一执戟郎,曾为先王出使异国,所阅人多,或不以子为惧。
”造郎门。
郎果喜,揖为上宾。
视其貌,如八九十岁人。
目睛突出,须卷如猬。
曰:“仆少奉王命,出使最多;独未尝至中华。
今一百二十余岁,又得睹上国人物,此不可不上闻于天子。
然臣卧林下,十余年不践朝阶,早旦,为君一行。
”乃具饮馔,修主客礼。
酒数行,出女乐十余人,更番歌舞。
貌类如夜叉,皆以白锦缠头,拖朱衣及地。
扮唱不知何词,腔拍恢诡。
主人顾而乐之。
问:“中国亦有此乐乎?”曰:“有”。
主人请拟其声,遂击桌为度一曲。
主人喜曰:“异哉!声如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