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鄉子 · 送述古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只見城。
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
歸路晩風清,一枕初寒夢不成。
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秋雨晴時淚不晴。
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
歸路晩風清,一枕初寒夢不成。
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秋雨晴時淚不晴。
這是一首送別之作,清新中有深意,自然中寓濃情,也頗耐人尋味。
詞的上闋回敘分手後回望離別之地臨平鎮和臨平山,抒寫了對往事無限美好的回憶和對友人的依戀之情,下闋則述歸來懷念之情。
友人既已遠逝,回家的路上晚風悽清,表達了詞人情真意切的送別之情。
詞的上闋回敘分手後回望離別之地臨平鎮和臨平山,抒寫了對往事無限美好的回憶和對友人的依戀之情,下闋則述歸來懷念之情。
友人既已遠逝,回家的路上晚風悽清,表達了詞人情真意切的送別之情。
南鄕子: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
又名《好離鄕》、《蕉葉怨》。
《金奩集》入「黃鐘宮」。
原爲單調,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體,兩平韻,三仄韻,平仄換韻。
單調始自後蜀歐陽炯,此詞牌卽以歐陽炯《南鄕子》爲正體。
馮正中、李德潤倶本此添字。
雙調者始自南唐馮正中詞。
馮詞平韻五十六字,十句,上下闋各四句用韻。
另有五十八字體者。
其定格爲雙調五十六字,上下闋各四平韻,一韻到底。
此調唱時音節需流麗諧婉,聲情掩抑。
述古:陳襄,宋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字述古,因家在古靈村,人稱古靈先生。
宋仁宗、宋神宗時名臣。
倡理學,與陳季甫、周希孟、鄭穆友稱「海濱四先生」。
宋仁宗慶暦二年(西元一〇四二年)進士。
初仕浦城主簿,歷知仙居、河陽、濛陽諸縣。
嘉祐二年(西元一〇五七年),入爲祕閣校理、判祠部事。
嘉祐六年(西元一〇六一年),出知常州。
宋英宗治平初,復爲開封府推官、三司鹽鐵判官。
宋神宗卽位,出知明州。
熙寧二年(西元一〇六九年),同修起居注,知諫院、改知制誥。
尋直學士院。
熙寧四年(西元一〇七一年),因與王介甫政見不合,論靑苗法不便,出知陳州。
熙寧五年(西元一〇七二年),知杭州。
熙寧七年(西元一〇七四年),復知陳州。
熙寧八年(西元一〇七五年),召還,知通進、銀臺司兼侍讀,判尚書都省。
元豐三年(西元一〇八〇年)卒,年六十四。
嘗薦司馬溫公、蘇東坡等三十三人。
有《古靈先生文集》。
事見宋·陳曄《古靈先生年譜》(《永樂大典·巻三一四二》),《宋史·巻三百二十一·陳襄傳》。
「不見居人只見城」句:取自唐·歐陽行周《初發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詩:「驅馬覺漸遠,迴頭長路塵。
髙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謂城、人皆不可見。
此謂見城不見人(指述古),稍作變化。
臨平山:傅子立注:「臨平山在杭州。」劉尚榮按:「南宋·潛君髙《咸淳臨安志·巻二十四·臨平山》:『《祥符志》云:「(臨平山)去仁和縣舊治五十四里,山髙五十三丈,周廻十八里,上有塔。
有龍洞、礪洞事具諸洞,有天井在山之頂。
舊志云:『方濶約二丈,積水深八尺,雖旱未嘗涸』,下有東嶽廟、景星觀峙立兩旁,又有藕花洲,卽鼎湖也。」』東坡《次韻杭人裴惟甫》詩:『餘杭門外葉飛秋,尚記居人挽去舟。
一別臨平山上塔,五年雲夢澤南州。
』」龍楡生箋引查注《東坡詩集》:「《九域志》:『仁和縣有臨平鎭。
』」臨平塔時爲送別之標誌。
亭亭:直立皃。
歸路:《二妙集》本、茅維《蘇集》本、毛本作「臨路」。
熒熒:卽指「殘燈斜照」,又指淚光,喩貼切新穎。
此指殘燈照射淚珠之閃光。
又名《好離鄕》、《蕉葉怨》。
《金奩集》入「黃鐘宮」。
原爲單調,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體,兩平韻,三仄韻,平仄換韻。
單調始自後蜀歐陽炯,此詞牌卽以歐陽炯《南鄕子》爲正體。
馮正中、李德潤倶本此添字。
雙調者始自南唐馮正中詞。
馮詞平韻五十六字,十句,上下闋各四句用韻。
另有五十八字體者。
其定格爲雙調五十六字,上下闋各四平韻,一韻到底。
此調唱時音節需流麗諧婉,聲情掩抑。
述古:陳襄,宋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字述古,因家在古靈村,人稱古靈先生。
宋仁宗、宋神宗時名臣。
倡理學,與陳季甫、周希孟、鄭穆友稱「海濱四先生」。
宋仁宗慶暦二年(西元一〇四二年)進士。
初仕浦城主簿,歷知仙居、河陽、濛陽諸縣。
嘉祐二年(西元一〇五七年),入爲祕閣校理、判祠部事。
嘉祐六年(西元一〇六一年),出知常州。
宋英宗治平初,復爲開封府推官、三司鹽鐵判官。
宋神宗卽位,出知明州。
熙寧二年(西元一〇六九年),同修起居注,知諫院、改知制誥。
尋直學士院。
熙寧四年(西元一〇七一年),因與王介甫政見不合,論靑苗法不便,出知陳州。
熙寧五年(西元一〇七二年),知杭州。
熙寧七年(西元一〇七四年),復知陳州。
熙寧八年(西元一〇七五年),召還,知通進、銀臺司兼侍讀,判尚書都省。
元豐三年(西元一〇八〇年)卒,年六十四。
嘗薦司馬溫公、蘇東坡等三十三人。
有《古靈先生文集》。
事見宋·陳曄《古靈先生年譜》(《永樂大典·巻三一四二》),《宋史·巻三百二十一·陳襄傳》。
「不見居人只見城」句:取自唐·歐陽行周《初發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詩:「驅馬覺漸遠,迴頭長路塵。
髙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謂城、人皆不可見。
此謂見城不見人(指述古),稍作變化。
臨平山:傅子立注:「臨平山在杭州。」劉尚榮按:「南宋·潛君髙《咸淳臨安志·巻二十四·臨平山》:『《祥符志》云:「(臨平山)去仁和縣舊治五十四里,山髙五十三丈,周廻十八里,上有塔。
有龍洞、礪洞事具諸洞,有天井在山之頂。
舊志云:『方濶約二丈,積水深八尺,雖旱未嘗涸』,下有東嶽廟、景星觀峙立兩旁,又有藕花洲,卽鼎湖也。」』東坡《次韻杭人裴惟甫》詩:『餘杭門外葉飛秋,尚記居人挽去舟。
一別臨平山上塔,五年雲夢澤南州。
』」龍楡生箋引查注《東坡詩集》:「《九域志》:『仁和縣有臨平鎭。
』」臨平塔時爲送別之標誌。
亭亭:直立皃。
歸路:《二妙集》本、茅維《蘇集》本、毛本作「臨路」。
熒熒:卽指「殘燈斜照」,又指淚光,喩貼切新穎。
此指殘燈照射淚珠之閃光。
回頭看橫亙的遠山,已看不見城中的人影,只隱隱看見一座城。
誰像那臨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佇立,迎送往來的客人。
回家的路上,晚風悽清,枕上初寒,難以入眠。
今夜殘燈斜照,微光閃爍,秋雨雖停但淚還未盡。
誰像那臨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佇立,迎送往來的客人。
回家的路上,晚風悽清,枕上初寒,難以入眠。
今夜殘燈斜照,微光閃爍,秋雨雖停但淚還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