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山巨源絕交書
康白:足下昔稱吾於潁川,吾常謂之知言。
然經怪此意,尚未熟悉於足下,何從便得之也?前年從河東還,顯宗阿都說足下議以吾自代,事雖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
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狹中,多所不堪,偶與足下相知耳。
間聞足下遷,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獨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薦鸞刀,漫之羶腥,故具為足下陳其可否。
吾昔讀書,得并介之人,或謂無之,今乃信其真有耳。
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強。
今空語同知有達人,無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內不失正,與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
老子莊周,吾之師也,親居賤職;柳下惠東方朔,達人也,安乎卑位。
吾豈敢短之哉!又仲尼兼愛,不羞執鞭,子文無欲卿相,而三登令尹,是乃君子思濟物之意也。
所謂達能兼善而不渝,窮則自得而無悶。
以此觀之,故堯舜之君世,許由之巖棲,子房之佐漢,接輿之行歌,其揆一也。
仰瞻數君,可謂能遂其志者也。
故君子百行,殊塗而同致,循性而動,各附所安。
故有處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反之論。
且延陵高子臧之風,長卿慕相如之節,志氣所託,不可奪也。
吾每讀尚子平、台孝威傳,慨然慕之,想其為人。
少加孤露,母兄見驕,不涉經學。
性復疏嬾,筋駑肉緩,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悶癢,不能沐也。
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轉乃起耳。
又縱逸來久,情意傲散。
簡與禮相背,嬾與慢相成,而為儕類見寬,不攻其過。
又讀莊老,重增其放。
故使榮進之心日穨,任實之情轉篤。
此由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蹈湯火,雖飾以金鑣,饗以嘉肴,逾思長林,而志在豐草也。
阮嗣宗口不論人過,吾每師之,而未能及。
至性過人,與物無傷,唯飲酒過差耳。
至為禮法之士所繩,疾之如讎,幸賴大將軍保持之耳。
吾不如嗣宗之賢,而有慢弛之闕;又不識人情,闇於機宜;無萬石之慎,而有好盡之累。
久與事接,疵釁日興,雖欲無患,其可得乎?
又人倫有禮,朝廷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臥喜晚起,而當關呼之不置,一不堪也。
抱琴行吟,弋釣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動,二不堪也。
危坐一時,痺不得搖,性復多蝨把搔無已,而當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
素不便書,又不喜作書,而人間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則犯教傷義,欲自勉強,則不能久,四不堪也。
不喜弔喪,而人道以此為重,己為未見恕者所怨,至欲見中傷者,雖瞿然自責,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順俗,則詭故不情,亦終不能獲無咎無譽如此,五不堪也。
不喜俗人,而當與之共事,或賓客盈坐,鳴聲聒耳,囂塵臭處,千變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
心不耐煩,而官事鞅掌,機務纏其心,世故繁其慮,七不堪也。
又每非湯武而薄周孔,在人間不止,此事會顯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
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此甚不可二也。
以促中小心之性,統此九患,不有外難,當有內病,寧可久處人間邪!又聞道士遺言,餌朮黃精,令人久壽,意甚信之;遊山澤,觀鳥魚,心甚樂之。
一行作吏,此事便廢,安能捨其所樂,而從其所懼哉!
夫人之相知,貴識其天性,因而濟之。
禹不偪伯成子高,全其節也;仲尼不假蓋於子夏,護其短也;近諸葛孔明不偪元直以入蜀;華子魚不強幼安以卿相。
此可謂能相終始,真相知者也。
足下見直木必不可以為輪,曲者不可以為桷,蓋不欲以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
故四民有業,各以得志為樂,唯達者為能通之,此足下度內耳。
不可自見好章甫,強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養鴛雛以死鼠也。
吾頃學養生之術,方外榮華,去滋味,游心於寂寞,以無為為貴。
縱無九患,尚不顧足下所好者,又有心悶疾,頃轉增篤,私意自試,不能堪其所不樂。
自卜已審,若道盡塗窮則已耳。
足下無事冤之,令轉於溝壑也。
吾新失母兄之歡,意常悽切,女年十三,男年八歲,未及成人,況復多病,顧此悢悢,如何可言!今但願守陋巷,教養子孫,時與親舊敘闊,陳說平生,濁酒一盃,彈琴一曲,志願畢矣。
足下若嬲之不置,不過欲為官得人,以益時用耳。
足下舊知吾潦倒麤疏,不切事情,自惟亦皆不如今日之賢能也。
若以俗人皆喜榮華,獨能離之,以此為快,此最近之,可得言耳。
然使長才廣度,無所不淹,而能不營,乃可貴耳。
若吾多病困,欲離事自全,以保餘年,此真所乏耳,豈可見黃門而稱貞哉!若趣欲共登王塗,期於相致,時為懽益,一旦迫之,必發其狂疾,自非重怨,不至於此也。
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獻之至尊,雖有區區之意,亦已疏矣,願足下勿似之。
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并以為別。
嵇康白。
《與山巨源絶交書》是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叔夜寫給朋友山巨源的一封信,也是一篇名傳千古的著名散文。
這封信是嵇叔夜聽到山濤在由選曹郎調任大將軍從事中郎時,想薦舉他代其原職的消息後寫的。
信中拒絶了山巨源的薦引,指出人的秉性各有所好,申明他自己賦性疏懶,不堪禮法約束,不可加以勉強。
他強調放任自然,旣是對世俗禮法的衊視,也是他崇尙老莊無爲思想的一種反映。
稱:指稱説嵇康不願出仕的意志。
潁川:指山嶔。
是山巨源叔,曾經做過潁川太守,故以代稱。
古代往往以所任的官職或地名等作爲對人的代稱。
知言:知己的話。
經:常常。
此意:指嵇康不願出仕的意志。
河東:地名。
在今山西省夏縣西北。
顯宗:公孫崇,字顯宗,譙國人,曾爲尙書郎。
阿都:呂安,字仲悌,小名阿都,東平人,嵇叔夜好友。
以吾自代:指山巨源擬推薦嵇康代其之職。
嵇叔夜在河東時,山巨源正擔任選曹郎職務。
傍通:善於應付變化。
多可而少怪:多有許可而少有責怪。
狹中:心地狹窄。
間:近來。
遷:陞官。
指山巨源從選曹郎遷爲大將軍從事中郎。
惕然:憂懼的樣子。
「恐足下羞庖人之獨割,引尸祝以自助」句:語本《莊子·逍遙遊》:「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意思是説:「即使廚師(庖人)不做菜,祭師(祭祀時讀祝辭的人)也不應該越職替代之。
這裏引用這箇典故,説明山巨源獨自做官感到不好意思,所以要薦引嵇康出仕。
鸞刀:刀柄綴有鸞鈴的屠刀。
漫:沾污。
幷介之人:兼濟天下而又耿介孤直的人。
山巨源爲「竹林七賢」之一,曾標榜淸髙,後又出仕,這裏是譏諷他的圓滑處世。
悔吝:悔恨。
老子:即老聃。
姓李名耳,春秋時楚國苦縣人,爲周朝的柱下史、守藏史。
相傳著《老子》五千餘言。
莊周:戰國時宋國蒙縣人,曾爲蒙漆園吏。
相傳著《莊子》十餘萬言。
兩人都是道家的創始人。
柳下惠:卽展禽。
名獲,字季,春秋時魯國人。
爲魯國典獄官,曾被罷職三次,有人勸他到別國去,他自己卻不以爲意。
居於柳下,死後謚「惠」,故稱柳下惠。
東方朔:字曼倩,漢武帝時人,常爲侍郎。
二人職位都很低下,所以説「安乎卑位」。
短:輕視。
仲尼:孔子的字。
兼愛:博愛無私。
執鞭:指執鞭赶車的人。
《論語·述而》:「子曰:『富而好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
』」
子文:春秋時楚國公族,鬥姓,名穀於菟(Gòu Wū Tū),字子文。
鬥伯比子。
初伯比居鄖,與鄖子之女有私,生子文。
鄖子夫人棄諸雲夢。
有虎乳之。
鄖子獵,見之,歸,夫人以告,乃收養之。
楚人謂乳爲「穀」,謂虎曰「於菟」,因以名之。
後事楚成王,爲令尹凡二十八年,毁家紓難,勤於國政,雖三仕三黜,而喜怒不形於色。
嘗滅弦,攻隨,鞏固四境。
孔子稱之謂「忠」。
令尹:楚國官名,相當宰相。
《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爲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愠色。」
濟物:救世濟人。
達:顯達。
指得志時。
窮:指失意時。
君世:爲君於世。
「君」作動詞用。
許由:堯時隱士。
堯想把天下讓給他,他不肯接受,就到箕山去隱居。
子房:張良的字。
他曾幫助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王朝。
接輿:春秋時楚國隱士。
孔子遊宦楚國時,接輿唱著諷勸孔子歸隱的歌從其車邊走過。
揆(kuí):原則,道理。
百行:各種不同行爲。
殊途而同致:所走道路不同而達到相同的目的。
語出《易·繫辭》:「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故有」二句:語出《韓詩外傳》卷五:「朝廷之人爲祿,故入而不出;山林之士爲名,故往而不返。」
延陵:名季札,春秋時吳國公子。
居於延陵,人稱延陵季子。
子臧:一名欣時,曹國公子。
曹宣公死後,曹人要立子臧爲君,子臧拒不接受,離國而去。
季札的父兄要立季札爲嗣君,季札引子臧不爲曹國君爲例,拒不接受。
風:風槪。
指高尙情操。
長卿:漢代司馬相如的字。
相如:指戰國時趙國人藺相如,以「完璧歸趙」功拜上大夫。
《史記·司馬相如傳》載:「(司馬)相如旣學,慕藺相如之爲人,更名相如。」
尙子平:東漢時人。
《文選》李善注引《英雄記》説他:「有道術,爲縣功曹,休歸,自入山擔薪,賣以供食飲。」《後漢書·逸民傳》作「向子平」,説他在兒女婚嫁後,即不再過問家事,恣意遊五岳名山,不知所終。
臺孝威:名佟,東漢時人。
隱居武安山,鑿穴而居,以采藥爲業。
孤:幼年喪父。
露:羸弱。
兄:指嵇喜。
見驕:指受到母兄的驕縱。
駑:原指劣馬,這裏是遲鈍的意思。
緩:鬆弛。
不能(nài):不願。
能,通「耐」。
沐:洗頭。
胞:原指胎衣,這裏指膀胱。
儕(chái)類:指同輩朋友。
莊:《莊子》。
老:《老子》。
任實:指放任本性。
禽:古代對鳥獸的通稱。
一説通「擒」。
見:被。
狂顧:瘋狂地四面張望。
頓纓:掙脫羈索。
金鑣(biāo):金屬制作的馬籠頭,這裏指鹿籠頭。
饗(xiǎng):用酒食款待。
這裏是餧的意思。
嘉肴:好菜。
這裏指精美的飼料。
阮嗣宗:阮籍,字嗣宗,與嵇康同爲「竹林七賢」之一。
不拘禮法,常用醉酒的辦法,以「口不臧否人物」來避禍。
過差:猶過度。
禮法之士:指一些借虛僞禮法來維護自己利益的人。
據《晉陽秋》記載,何曾曾在司馬昭面前説阮籍「任性放蕩,敗禮傷教」,「宜投之四裔,以絜王道。」司馬昭回答説:「此賢素羸弱,君當恕之。」繩:糾正過失,這裏指糾彈、抨彈。
大將軍:指司馬昭。
保持:保護。
資:指天賦的資材。
慢弛:傲慢懶散。
闕:缺點。
暗於機宜:不懂得隨機應變。
萬石:漢代石奮。
他和四個兒子都官至二千石,共一萬石,所以漢景帝稱他爲「萬石君」。
一生以謹愼著稱。
好盡:盡情直言,不知忌諱。
累:過失,毛病。
疵(cī):缺點。
衅(xìn):爭端。
惟:思慮。
熟:精詳。
當關:守門的差役。
不置:不已。
弋(yì):繫有繩子的箭,用來射取禽鳥。
這裏即指射禽鳥。
痹(bì):麻木。
性:身體。
把(pá)搔:用於搔痒。
把,通「爬」。
無已:沒有停止。
章服:冠服。
指官服。
機:同「幾」,小桌子。
犯教傷義:指觸犯封建禮教失去禮儀。
瞿然:驚懼的樣子。
降心:抑制自己的心意。
詭故:違背自己本性。
不情:不符合眞情。
無咎無譽:指旣不遭到罪責也得不到稱贊。
聒:喧鬧。
鞅掌:職事忙碌。
非:非難。
湯:成湯。
推翻夏桀統治,建立商王朝。
武:周武王姬發。
推翻殷紂王統治,建立周王朝。
周:周公姬旦。
輔助武王滅紂,建立周王朝。
孔:孔子。
此事:指非難成湯、武王,鄙薄周公、孔子的事。
會顯:會當顯著,爲眾人所知。
促中小心:指心胸狹隘。
餌(ěr):服食。
術、黃精:兩種中草藥名,古人認爲服食後可以輕身延年。
禹:舜以後的帝王,建立夏王朝。
伯成子高:禹時隱士。
《莊子·天地》:「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爲諸侯。
堯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辭爲諸侯而耕。
禹往見之,則耕在野。
禹趨就下風,立而問焉,曰:『昔堯治天下,吾子立爲諸侯,堯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辭爲諸侯而耕,敢問其何故也?』子高曰:『昔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亂自此始矣。
夫子闔行邪,無落吾事!』俋俋乎耕而不顧。」
假:藉。
蓋:雨傘。
子夏:孔子弟子卜商的字。
《孔子家語·致思》:「孔子將行,雨而無蓋。
門人曰:『商也有之。
』孔子曰:『商之爲人也,甚吝於財。
吾聞與人交,推其長者,違其短者,故能久也。
』」
諸葛孔明:三國時諸葛亮之字。
元直:徐庶之字。
兩人原來都在劉玄德部下,後元直母爲曹孟德所拘,元直不得已辭劉投曹,孔明未加阻。
華子魚:三國時華歆之字。
幼安:管寧之字。
兩人爲同學好友,魏文帝時,華子魚爲太尉,想推舉管幼安接任自己的職務,管幼安便舉家渡海而歸,華子魚也不加強迫。
桷(jué):屋上承瓦的椽子。
四民:指士、農、工、商。
度內:意料之中。
章甫:古代一種須綰在髮髻上的帽子。
強:勉強。
越人:指今浙江、福建一帶居民。
文冕(miǎn):飾有花紋的帽子。
《莊子·逍遙遊》:「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髮文身,無所用之。」
鴛雛(chú):傳説中像鳳凰一類的鳥。
《莊子·秋水》中説:惠子做了梁國的相,害怕莊子來奪他的相位,便派人去搜尋莊子,於是莊子就往見惠子,幷對他説:「南方有鳥,其名爲鴛雛……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於是鴟得腐鼠,鴛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嚇!』」
外:疏遠,排斥。
滋味:美味。
增篤:加重。
無事:不要做。
冤:委屈。
轉於溝壑:流轉在山溝河谷之間。
指流離而死。
悢(liàng)悢:悲恨。
嬲(niǎo):糾纏。
潦倒粗疏:放任散漫的意思。
長才廣度:指有高才大度的人。
淹:貫通。
不營:不營求。
指不求仕進。
黃門:宦官。
趣(cù):急於。
王途:仕途。
自非:若不是。
重怨:大讎。
野人:居住在鄉野的人。
「野人有快炙(zhì)背而美芹子者,欲獻之至尊」句:典出《列子·楊朱》:「宋國有田夫,常衣緼黂,僅以過冬。
暨春東作,自曝於日,不知天下之有廣厦隩室,綿纊狐狢,顧謂其妻曰:『負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獻吾君,將有重賞。
』里之富者告之曰:『昔人有美戎菽、甘枲莖芹萍子者,對鄉豪稱之;鄉豪取而嘗之,蟄於口,慘於腹,眾哂而怨之,其人大慚。
子此類也。
』」快炙背,對太陽曬背感到快意;美芹子,以芹菜爲美味;至尊,君主。
區區:形容感情懇切。
別:告別。
這是絶交之婉辭。
嵇康謹啓:過去您曾在山嶔面前稱説我不願出仕的意志,我常説這是知己的話。
但我感到奇怪的是您對我還不是非常熟悉,不知是從哪裏得知我的志趣的?前年我從河東回來,顯宗和阿都對我説,您曾經打算要我來接替您的職務,這件事情雖然沒有實現,但由此知道您以往幷不了解我。
您遇事善於應變,對人稱贊多而批評少;我性格直爽,心胸狹窄,對很多事情不能忍受,只是偶然跟您交上朋友罷了。
近來聽説您昇官了,我感到十分憂慮,恐怕您不好意思獨自做官,要拉我充當助手,正像廚師羞於一個人做菜,要拉祭師來幫忙一樣,這等於使我手執屠刀,也沾上一身腥臊氣味,所以嚮您陳説一下可不可以這樣做的道理。
我從前讀書的時候,聽説有一種旣能兼濟天下又是耿介孤直的人,總認爲是不可能的,現在纔眞正相信了。
性格決定有的人對某些事情不能忍受,眞不必勉強。
現在大家都説有一種對任何事情都能忍受的通達的人,他們外表上跟一般世俗的人沒有兩樣,而內心卻仍能保持正道,能够與世俗同流合污而沒有悔恨的心情,但這只是一種空話罷了。
老子和莊周都是我要嚮他們學習的人,他們的職位都很低下;柳下惠和東方朔都是通達的人,他們都安於賤職,我哪裏敢輕視議論他們呢!又如孔子主張博愛無私,爲了追求道義,即使去執鞭赶車他也不會感到羞愧。
子文沒有當卿相的願望,而三次登上令尹的高位,這就是君子想救世濟民的心意。
這也是前人所説的在顯達的時候能够兼善天下而始終不改變自己的意志,在失意的時候能够獨善其身而內心不覺得苦悶。
從以上所講的道理來看,堯、舜做皇帝,許由隱居山林,張良輔助漢王朝,接輿唱著歌勸孔子歸隱,彼此的處世之道是一致的。
看看上面這些人,可以説都是能够實現他們自己志向的了。
所以君子表現的行爲、所走的道路雖然各不相同,但同樣可以達到相同的目的,順著各自的本性去做,都可以得到心靈的歸宿。
所以就有朝廷做官的人爲了祿位,因此入而不出,隱居山林的人爲了名聲,因此往而不返的説法。
季札推崇子臧的高尙情操,司馬相如愛慕藺相如的氣節,以寄託自己的志向,這是沒有辦法可以勉強改變的。
每當我讀尙子平和臺孝威傳的時候,對他們十分贊嘆和欽慕,經常想到他們這種高尙的情操。
再加上我年輕時就失去了父親,身體也比較瘦弱,母親和哥哥對我很嬌寵,不去讀那些修身致仕的經書。
我的性情又比較懶惰散漫,筋骨遲鈍,肌肉鬆弛,頭髮和臉經常一月或半月不洗,如不感到特別發悶發痒,我是不願意洗的。
小便常常忍到使膀胱發脹得幾乎要轉動,纔起身去便。
又因爲放縱過久,性情變得孤傲散漫,行爲簡慢,與禮法相違背,懶散與傲慢卻相輔相成,而這些都受到朋輩的寛容,從不加以責備。
又讀了《莊子》和《老子》之後,我的行爲更加放任。
因此,追求仕進榮華的熱情日益減弱,而放任率眞的本性則日益加強。
這像麋鹿一樣,如果從小就捕捉來加以馴服養育,那就會服從主人的管教約束;如果長大以後再加以束縛,那就一定會瘋狂地亂蹦亂跳,企圖掙脫羈絆它的繩索,即使赴湯蹈火也在所不顧;雖然給它帶上金的籠頭,餧它最精美的飼料,但它還是強烈思念著生活慣了的茂密樹林和豐美的百草。
阮籍嘴裏不議論別人的過失,我常想學習他但沒有能够做到;他天性淳厚超過一般人,待人接物毫無傷害之心,衹有飲酒過度是他的缺點。
以致因此受到那些維護禮法的人們的攻擊,像仇人一樣的憎恨他,幸虧得到了大將軍的保護。
我沒有阮籍那種天賦,卻有傲慢懶散的缺點;又不懂得人情世故,不能隨機應變;缺少萬石君那樣的謹愼,而有直言不知忌諱的毛病。
倘若長久與人事接觸,得罪人的事情就會每天發生,雖然想避掉災禍,又怎麽能够做得到呢?還有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間都有一定的禮法,國家也有一定的法度,我已經考慮得很周到了,但有七件事情我是一定不能忍受的,有兩件事情是無論如何不可以這樣做的:我喜歡睡懶覺,但做官以後,差役就要叫我起來,這是第一件我不能忍受的事情。
我喜歡抱著琴隨意邊走邊吟,或者到郊外去射鳥釣魚,做官以後,吏卒就要經常守在我身邊,我就不能隨意行動,這是第二件我不能忍受的事情。
做官以後,就要端端正正地坐著辦公,腿腳麻木也不能自由活動,我身上又多蝨子,一直要去搔痒,而要穿好官服,迎拜上級官長,這是第三件我不能忍受的事情。
我曏來不善於寫信,也不喜歡寫信,但做官以後,要處理很多人間世俗的事情,公文信札堆滿案桌,如果不去應酬,就觸犯禮教失去禮儀,倘使勉強應酬,又不能持久,這是第四件我不能忍受的事情。
我不喜歡出去弔喪,但世俗對這件事情卻非常重視,我的這種行爲已經被不肯諒解我的人所怨恨,甚至還有人想藉此對我進行中傷;雖然我自己也警惕到這一點而責備自己,但是本性還是不能改變,也想抑制住自己的本性而隨順世俗,但違背本性又是我所不願意的,而且最後也無法做到像現在這樣的旣不遭到罪責也得不到稱贊,這是第五件我不能忍受的事情。
我不喜歡俗人,但做官以後,就要跟他們在一起辦事,或者賓客滿坐,滿耳嘈雜喧鬧的聲音,處在吵吵鬧鬧的污濁環境中,各種千奇百怪的花招伎倆,整天可以看到,這是第六件我不能忍受的事情。
我生就不耐煩的性格,但做官以後,公事繁忙,政務整天縈繞在心上,世俗的交往也要化費很多精力,這是第七件我所不能忍受的事情。
還有我常常要説一些非難成湯、周武王和輕視周公、孔子的話,如果做官以後不停止這種議論,這件事情總有一天會張揚出去,爲眾人所知,必爲世俗禮教所不容,這是第一件無論如何不可以這樣做的事情。
我的性格倔強,憎恨壞人壞事,説話輕率放肆,直言不諱,碰到看不慣的事情脾氣就要發作,這是第二件無論如何不可以這樣做的事情。
以我這種心胸狹隘的性格,再加上上面所説的九種毛病,即使沒有外來的災禍,自身也一定會産生病痛,哪裏還能長久地活在人世間呢?又聽道士説,服食術和黃精,可以使人長壽,心裏非常相信;又喜歡遊山玩水,觀賞大自然的魚鳥,對這種生活心裏感到很高興;一旦做官以後,就失去了這種生活樂趣,怎麽能够丢掉自己樂意做的事情而去做那種自己害怕做的事情呢?
人與人之間相互成爲好朋友,重要的是要了解彼此天生的本性,然後成全他。
夏禹不強迫伯成子高出來做官,是爲了成全他的節操;孔子不嚮子夏借傘,是爲了掩飾子夏的缺點;近時諸葛亮不逼迫徐庶投奔蜀漢,華歆不硬要管寧接受卿相的位子,以上這些人才可以説始終如一,是眞正相互了解的好朋友。
您看直木不可以做車輪,曲木不能够當椽子,這是因爲人們不想委屈它們原來的本性,而讓它們各得其所。
所以士、農、工、商都各有自己的專業,都能以達到自己的志向爲快樂,這一點衹有通達的人纔能理解,它應該是在您意料之中的。
不能够因爲自己喜愛華麗的帽子,而勉強越地的人也要去戴它;自己嗜好腐爛發臭的食物,而把死了的老鼠來餧養鴛雛。
我近來正在學習養生的方法,正疏遠榮華,摒棄美味,心情安靜恬淡,追求「無爲」的最高境界。
即使沒有上面所説的「九患」,我尙且不屑一顧您所愛好的那些東西。
我有心悶的毛病,近來又加重了,自己設想,是不能忍受所不樂意的事的。
我已經考慮明确,如果無路可走也就算了。
您不要來委屈我,使我陷於走投無路的絶境。
我剛失去母親和哥哥的歡愛,時常感到悲傷。
女兒纔十三歲,男孩纔八歲,還沒有成人,而且經常生病。
想到這些就十分悲恨,眞不知從何説起!我現在但願能過平淡清貧的生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隨時與親朋友好敍説離別之情,談談家常,喝一杯淡酒,彈一曲琴,這樣我的願望就已經滿足了。
倘使您糾纏住我不放,不過是想爲朝廷物色人,使他爲世所用罷了。
您早知道我放任散漫,不通事理,我也以爲自己各方面都不及如今在朝的賢能之士。
如果以爲世俗的人都喜歡榮華富貴,而唯獨我能够離棄它,幷以此感到高興;這樣講最接近我的本性,可以這樣説。
假使是一箇有高才大度,又無所不通的人,而又能不求仕進,那才是可貴的。
像我這樣經常生病,想遠離世事以求保全自己餘年的人,正好缺少上面所説的那種高尙品質,怎麽能够看到宦官而稱贊他是守貞節的人呢!倘使急於要我跟您一同去做官,想把我招去,經常在一起歡聚,一旦來逼迫我,我一定會發瘋的。
若不是有深讎大恨,我想是不會到此地步的。
山野裏的人以太陽曬背爲最愉快的事,以芹菜爲最美的食物,因此想把它獻給君主,雖然出於一片至誠,但卻太不切合實際了。
希望您不要像他們那樣。
我的意思就是上面所説的,寫這封信旣是爲了嚮您把事情説清楚,幷且也是嚮您告別。
嵇康謹啓。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6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