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 · 召南 · 采蘋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
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
于以湘之?维錡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
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国风·召南·采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描述了女子采摘蘋草、水藻,置办祭祀祖先等活动,真实记载了当时女子出嫁前的一种风俗。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其艺术魅力主要源于问答体的章法。
首章两问两答,点出采蘋、采藻的地点;次章两问两答,点出盛放、烹煮祭品的器皿;末章两问两答,点出祭地和主祭之人。
诗歌叙事不假修饰,节奏迅捷奔放,气势雄伟,通篇不用一个形容词,而五个“于以”的具体含义又不完全雷同,显得连绵起伏,摇曳多姿。
于以:犹言“于何”,在何处。
蘋(pín):又称四叶菜、田字草,蘋科,为生于浅水之多年生蕨类植物,可食。
藻:杉叶藻科,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可食。
一说水豆。
行(xíng)潦(lǎo):沟中积水。
行,水沟;潦,路上的流水、积水。
《毛传》:“行潦,流潦也。

筥(jǔ):圆形的筐。
方称筐,圆称筥。
湘:烹煮供祭祀用的牛羊等。
《毛传》:“亨也。
”按即烹。
錡(qí):三足锅。
釜:无足锅。
锜与釜均为炊饭之器。
奠:放置。
宗室:宗庙、祠堂。
《毛传》:“大宗之庙也。
”大宗,即大夫之始祖。
牖(yǒu):窗户。
尸:主持。
古人祭祀用人充当神,称尸。
《毛传》:“尸,主。
齐,敬。
季,少也。

有:语首助词,无义。
齐(zhāi):美好而恭敬,“斋”之省借。
季:少、小。
哪儿可以去采蘋?就在南面涧水滨。
哪儿可以去采藻?就在积水那浅沼。
什么可把东西放?有那圆筥和方筐。
什么可把食物煮?三脚錡与无足釜。
安置祭品在哪里?祠堂那边窗户底。
这次谁来做主祭?恭敬虔诚待嫁女。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4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