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說 · 其一 · 龍說
龍噓氣成雲,雲固弗靈於龍也。
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雲亦靈怪矣哉!
雲,龍之所能使爲靈也;若龍之靈,則非雲之所能使爲靈也。
然龍弗得雲,無以神其靈矣。
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
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爲也。
《易》曰:“雲從龍。
”既曰:龍,雲從之矣。
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雲亦靈怪矣哉!
雲,龍之所能使爲靈也;若龍之靈,則非雲之所能使爲靈也。
然龍弗得雲,無以神其靈矣。
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
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爲也。
《易》曰:“雲從龍。
”既曰:龍,雲從之矣。
這是一篇雜文,以龍和雲的關係來說明君臣之間必須相互依賴,賢臣不可沒有聖君,聖君也須依靠賢臣。
寫作目的在於提醒君主重用賢臣。
但文章寫得很含蓄委婉,其真正用意在文中始終沒有明確點出。
文章僅百餘字,但波瀾起伏,富於變化。
寫作目的在於提醒君主重用賢臣。
但文章寫得很含蓄委婉,其真正用意在文中始終沒有明確點出。
文章僅百餘字,但波瀾起伏,富於變化。
雜說:論說文的一種。
這是韓愈寫的一組託物寓意的短雜文的第一篇。
噓氣:呼氣,吐氣。
靈:顯靈
茫洋:此處通“徜徉”,自由自在地往來。
窮:極,盡。
這裏有周遊的意思。
乎:同“於”,在。
玄間:太空。
薄:逼迫。
伏:遮蓋,掩蔽。
光景:日月的輝。
感(han):通“撼”,搖動,震動。
震電:雷電。
《詩經。
小雅。
十月之交》:“燁燁震電。
”
神:作動詞用,使神奇。
水:作動詞用。
用水浸潤。
下土:地。
《詩經。
邶風。
日月》:“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
汩(gǔ):水奔流的樣子,這裏指淹沒了山谷。
矣哉:“矣”和“哉”連用靠近,表示終了和感嘆的語氣。
固:原來,本來。
於:比。
薄:通“迫”
伏:遮。
蔽。
感:通“撼”,搖動,震動。
神:產生神妙。
使爲靈:即“使之爲靈”,中間省去指代雲的“之”。
神:作動詞用。
這裏是顯示的意思。
矣:用在句末,表示終結的語氣。
憑依:憑藉,依託。
信:實在,真的。
哉:用在句末,表示感嘆語氣。
乃:竟,居然。
《易》:即《易經》。
它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卜筮用的書。
雲從龍:語出《易經·幹》卦。
這是韓愈寫的一組託物寓意的短雜文的第一篇。
噓氣:呼氣,吐氣。
靈:顯靈
茫洋:此處通“徜徉”,自由自在地往來。
窮:極,盡。
這裏有周遊的意思。
乎:同“於”,在。
玄間:太空。
薄:逼迫。
伏:遮蓋,掩蔽。
光景:日月的輝。
感(han):通“撼”,搖動,震動。
震電:雷電。
《詩經。
小雅。
十月之交》:“燁燁震電。
”
神:作動詞用,使神奇。
水:作動詞用。
用水浸潤。
下土:地。
《詩經。
邶風。
日月》:“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
汩(gǔ):水奔流的樣子,這裏指淹沒了山谷。
矣哉:“矣”和“哉”連用靠近,表示終了和感嘆的語氣。
固:原來,本來。
於:比。
薄:通“迫”
伏:遮。
蔽。
感:通“撼”,搖動,震動。
神:產生神妙。
使爲靈:即“使之爲靈”,中間省去指代雲的“之”。
神:作動詞用。
這裏是顯示的意思。
矣:用在句末,表示終結的語氣。
憑依:憑藉,依託。
信:實在,真的。
哉:用在句末,表示感嘆語氣。
乃:竟,居然。
《易》:即《易經》。
它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卜筮用的書。
雲從龍:語出《易經·幹》卦。
龍吐出的氣形成雲,雲本來不比龍靈異。
但是龍乘着這股雲氣,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處遨遊,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電,變化神奇莫測,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淪。
這雲也是很神奇靈異的呢!
雲,是龍的能力使它有靈異的。
至於龍的靈異,卻不是雲的能力使它這樣子的。
但是龍沒有云,就不能顯示出它的靈異。
失去它所憑藉的雲,實在是不行的啊。
多麼奇怪啊,龍所憑藉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雲。
《周易》說:“雲跟隨着龍。
”那麼既然叫做龍,就應該有云跟隨着它啊!
但是龍乘着這股雲氣,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處遨遊,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電,變化神奇莫測,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淪。
這雲也是很神奇靈異的呢!
雲,是龍的能力使它有靈異的。
至於龍的靈異,卻不是雲的能力使它這樣子的。
但是龍沒有云,就不能顯示出它的靈異。
失去它所憑藉的雲,實在是不行的啊。
多麼奇怪啊,龍所憑藉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雲。
《周易》說:“雲跟隨着龍。
”那麼既然叫做龍,就應該有云跟隨着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