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是謂要妙。
本章所講的內容,重在要求人們尤其是聖人要恪守「無爲而治」的原則,説明有道者順任自然以待人接物,更表達了有道者無棄人無棄物的心懷。
人無棄人,物無棄物,天下的善人不善人,善物不善物,都是有用處的。
善者爲師,惡者爲資,一律加以善待,特別是對於不善的人,並不因其不善而鄙棄他,一方要勸勉他,誘導他,另一方面也給他一個成爲善人借鑑的作用。
這就考慮到事物所包涵的對立的兩個方面,不要只從一個方面看。
浮皮潦草、粗枝大葉;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便沾沾自喜。
自以爲無所不通、無所不精,恃才傲氣,都是不可取的。
轍跡:軌跡,行車時車輪留下的痕跡。
善言:指善於採用不言之教。
瑕謫:過失、缺點、疵病。
數:計算。
籌策:古時人們用作計算的器具。
關楗:栓梢。
古代家戶裏的門有關,即栓;有楗,即梢,是木製的。
繩約:繩索。
約,指用繩捆物。
襲明:內藏智慧聰明。
襲,覆蓋之意。
資:取資、借鑑的意思
要妙:精要玄妙,深遠奧祕。
善於行走的,不會留下轍跡;善於言談的,不會發生病疵;善於計數的,用不着竹碼子;善於關閉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開;善於捆縛的,不用繩索而使人不能解開。
因此,聖人經常挽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經常善於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
這就叫做內藏着的聰明智慧。
所以善人可以做爲惡人們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爲善人的借鑑。
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鑑作用,雖然自以爲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塗。
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4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