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 · 走去走來三百里
走去走來三百里,五日以爲期
六日歸時已是疑
應是望多時
鞭個馬兒歸去也,心急馬行遲
不免相煩喜鵲兒
先報那人知
宋寧宗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秋,詞人在瓢泉過著遊山逛水、飲酒賦詩、閑雲野鶴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園的恬靜和村民的質樸使辛棄疾深為所動,靈感翻飛而歌之,寫下了大量描寫瓢泉四時風光、世情民俗和園林風物、遣興抒懷的詩詞,這首《武陵春》就是在這期間寫的。 上闋是遊子客中自敍,開頭兩勻追述他離家時與妻子約定五日便返,因為「去」、「來」衹有三百里路,誰知出門在外,身不由己,如今六天已過,逾期未歸,他便料想家人定會産生疑慮,更會在門外佇立凝望:「應是望多時」。前四句用平淡的語言,説出了人經常有的一種感受。「應是」句從對方寫起,從對方落筆,看似平常,卻把自己思念家人和家人盼蔓親人歸來的心情同時表達出來,眞是一箭雙雕。 下闋寫遊子歸心似箭,回程途中,盡管不斷加鞭,仍嫌馬兒走得太慢。「鞭箇馬兒歸去也」。照理馬兒就會跑得更快.但他「心急」,故嫌「馬行遲」。一「急」一「遲」,互為映襯。用字平常,含義豐富。忽聽得路旁喜鵲在枝頭上喳喳叫,遊予靈機一動,産生了一箇美好的設想:「不免相煩喜鵲凡,先報那人知。」長期的民俗傳説均把喜鵲作為富於人情睬的報喜之鳥,在敦煌瞎子詞中一再出現,如《阿童簍》:「正霓庭前雙鵲喜。君在塞外遠征網」。説喜鵲將給離人帶來喜訊。此詞男主人公抱著淳樸的願望,希望喜鵲先飛回家。向那人報箇訊。這樣,這隻喜鵲就成為溝通恩歸與遊子思想感情的媒介,把遊子的歸家心切和器切的盼望之情相互交織、統一起來。 該詞充分體現了辛詞通俗清新的藝術風格。它旣無運用歷史典故,亦無慷餓剛健之音,而全用樸素清新、明自如話的家常語,采取自描的手法,把遊予思歸的心情描繪得活靈活現。癔情樸實眞摯,格調健康清新,且詞中兩箇「兒」字,一在句中,一在句末,均為當時民間口語,更富有民歌風韻。
武陵春:詞牌名。相傳是北宋詞人毛滂所創。他根據楚地流傳之曲調,作了一曲《武林春》,後來便作爲曲子詞形式傳留了下來。又以賀鑄詞中引用李白《清平調三首》「雲想衣裳花想容」句,別名《花想容》。《塡詞名解》云:取唐人方幹《睦州呂郎中郡中環溪亭》詩「爲是仙才登望處,風光便似武陵春」。其名源出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爲業」語,故名。以毛滂詞《武陵春·正月十四日夜孫使君席上觀雪,繼而月復明》爲正體,雙調四十八字,上下闋各四句三平韻。另有兩變體。此調格體,萬樹《詞律》共收二體,一正體,一變體;陳廷敬、王奕清《欽定詞譜》共收三體,一正體,兩變體,較《詞律》多收一體。 「春興」:廣信書信本及四卷本丙集倶無題,玆從王詔校刊本及四印齋本補。 「五日以爲期。六日歸時已是疑」句:《詩經·小雅·采緑》:「五日爲期。六日不詹。」
來也三百里,去也三百里,約定五日是歸家的日期。倘若六日到家,家人一定焦慮驚疑,想必現在已在家懸望多時。 鞭著馬兒急急歸家去,心中焦急總覺馬兒跑得遲。擡頭偶見喜鵲,煩你一件事:先我飛回家中去,與我那人兒報箇信。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0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