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醉 · 暮景蕭蕭雨霽
暮景蕭蕭雨霽。
雲淡天高風細。
正月華如水。
金波銀漢,瀲灩無際。
冷浸書帷夢斷,卻披衣重起。
臨軒砌。
素光遙指。
因念翠蛾,杳隔音塵何處,相望同千里。
盡凝睇。
厭厭無寐。
漸曉雕闌獨倚。
這首詞上闋先寫夜景,着力描寫月色。
“暮景蕭蕭雨霽”兩句寫玉宇在暮雨初霽之後的恬靜、幽美和遼闊。
“雲淡天高”讓人體味出闊大,而只有在靜境中才會感覺到“風細’。
前句的“蕭蕭雨霽”作爲時間背景也烘托了後句的環境氛圍。
正是“蕭蕭”雨聲之止才讓人更鮮明地體察到“雲淡天高風細”之景。
下面三句緊承“暮景”二字,着力描寫月色,“正月華如水。
金波銀漢,瀲灩無際”。
夜空中,明月與銀河交相輝映,波光閃閃,在這如水的月色中,天地如同浸入水中的玻璃世界。
“月華”、“銀漢”原本既是博大又壯麗的自然意象,詞人在這裏更以“瀲灩無際”四字來有意識地突出它們的浩瀚與無限。
柳永是善於描寫月色的,像流傳千古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雨霖鈴·寒蟬悽切》),融情入景,在一彎殘月中寄託了萬種離情;而《傾杯樂·皓月初圓》一詞又在“皓月初圓,暮雲離散,分明月色如晴晝”中寫盡了女主人公的離愁別恨。
這首詞則以如水的月光多方烘托詞人的懷人之情。
接下來,“冷浸書帷夢斷”三句寫詞人因冷氣侵入房中而從夢中醒來,披衣來到臺階上。
這三句遠承“風細”二字,由自然景物寫及人的認爲方式,以“冷浸書帷”來體現“風細”,並修飾“夢斷”,給人的感覺似乎是詞人因難耐月夜的清冷之氣,而從夢中醒來,其實不然,下面一句“披衣重起”的“重”字暗示了其中端倪。
“重”是又一次,再次的意思,說明詞人在這一夜中已不是第一次“夢斷”而起。
那麼,詞人爲何一次次地從夢中醒來?不停打斷他夢境的又是什麼?
過闋首句繼續寫景,“素光遙指”,但“遙”字已透出念遠懷人之意。
“因念翠蛾”三句道出了上闋詞人夢斷重起的真正原因,所思的女子遠在千里,音訊難通。
一同沐浴着如水的月光,“杳隔音塵”的她顯得若近若遠,若即若離,這正契合了詞人此刻思之而不得的惆悵。
接下來一句“相望同千里”,遠承“月華”,近承“素光”,從雙方着筆,同望明月,借月傳情。
典出自謝莊《月賦》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又與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柳永不是蘇軾,他是沒有蘇軾的曠達的,所以他“盡凝睇。
厭厭無寐。
漸曉雕闌獨倚”,一直注視着夜空中的明月,孤獨惆悵,難以入眠,天色將明,仍獨倚雕闌,其內心的哀傷由此可見。
全詞以明月爲主線貫穿情思,雖敘相思,卻逸懷超塵,語言清雅,乃柳永詞中之佳作。
佳人醉:詞牌名,《樂章集》注“雙調”。
雙調,七十一字,上闋七句五仄韻,下闋八句六仄韻。
暮景:傍晚的景色。
杜牧《題敬愛寺樓》:“暮景千山雪,春寒百尺樓。
”蕭蕭:蕭條,寂靜。
雨霽(jì):雨過天晴。
月華:月光。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金波:本謂月光,月光浮動若金之波流,借指月亮。
白居易《對琴待月》:“玉軫臨風久,金波出霧遲。

銀漢:銀河。
溫庭筠《太液池歌》:“夜深銀漢通柏樑,二十八宿朝玉堂。

瀲灩:水波盪漾的樣子。
此指星光月光交相輝映。
書帷:書齋中的帷帳,代指書齋。
高啓《題天池石闢圖》:“乃知別有縮地術,坐移勝景來書帷。

軒砌:屋前臺階。
杜甫《八哀詩·贈祕書監江夏李公邕》:“重敘東都別,朝陰改軒砌。

素光:月光。
翠蛾:婦女細而長曲的黛眉,泛指美女。
李白《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翠娥嬋娟初月暉,美人更唱舞羅衣。

杳隔:遠隔。
杜光庭《川主相公周天后土諸神醮詞》:“志切匡君,難申嵇紹之忠;山川杳隔,空抆袁安之淚。

音塵:音信,消息。
白居易《憶微之》:“三年隔闊音塵斷,兩地飄零氣味同。

凝睇:凝望,注視。
尚仲賢《柳毅傳書·第一折》:“你看他嚬眉凝睇,如有所待。

厭厭:無精打采。
雕闌:用彩畫裝飾的闌干。
傍晚雨過天晴,庭院裏一片寂靜。
天高雲淡,微風細細。
在這如水月光中,星光與之交相輝映,彷彿沒有邊際一般。
書房中的冷氣將夢打斷,只好披上衣服又一次起來。
來到臺階前。
月光高照。
因爲想念遠方的妻子,遠隔千里的音信在何處,同時望着天上的明月。
盡凝視。
寂寞無法入睡。
天色將明,仍獨自倚着闌干。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4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