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經孫氏陵
昔在零陵厭,神器若無依。
逐兔爭先捷,掎鹿競因機。
呼吸開伯道,叱吒掩江畿。
豹變分奇略,虎視肅戎威。
長蛇衄巴漢,驥馬絕淮淝。
交戰無內御,重門豈外扉。
成功舉已棄,凶德愎而違。
水龍忽東騖,青蓋乃西歸。
朅來已永久,年代噯微微。
苔石疑文字,荊墳失是非。
山鶯空曙響,隴月自秋暉。
銀海終無浪,金鳧會不飛。
闃寂今如此,望望沾人衣。
逐兔爭先捷,掎鹿競因機。
呼吸開伯道,叱吒掩江畿。
豹變分奇略,虎視肅戎威。
長蛇衄巴漢,驥馬絕淮淝。
交戰無內御,重門豈外扉。
成功舉已棄,凶德愎而違。
水龍忽東騖,青蓋乃西歸。
朅來已永久,年代噯微微。
苔石疑文字,荊墳失是非。
山鶯空曙響,隴月自秋暉。
銀海終無浪,金鳧會不飛。
闃寂今如此,望望沾人衣。
吳大帝孫權葬蔣陵,亦稱孫陵,在今南京市東北鐘山(亦稱蔣山)南麓。
此詩係作者行經蔣陵憑弔吳亡而作。
吳末帝孫皓肆行暴虐,直弄得國將不國。
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徙都武昌,以零陵南部爲始安郡。
寶鼎元年(公元266年)又以零陵北部爲邵陵郡。
十二月,又還都建業。
《三國志·吳志·孫皓傳》注引《漢晉春秋》:“初望氣者云荊州有王氣破揚州而建業宮不利,故皓徙武昌,遣使者發民掘荊州界大臣名家冢與山岡連者以厭之。
既聞(施)但反,自以爲徙土得計也。
使數百人鼓譟入建業,殺但妻子,云天子使荊州兵來破揚州賊,以厭前氣。
”這就是詩開頭所說的:“昔在零陵厭,神器若無依。
”“神器”者,帝位也,政權也。
吳國的統治岌岌可危,孫皓的帝位搖搖欲墜。
這種江河日下的形勢,使詩人很自然地聯想起吳國開基創業時的情形。
想當年,漢室陵夷,群雄逐鹿,捷足先登,遂成三國鼎立之勢。
“掎鹿”,語出《左傳·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踣之。
”《漢書·敘傳上》也說:“昔秦失其鹿,劉季逐而掎之。
”顏師古注:“掎,偏持其足也。
”《漢書·蒯通傳》更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
”後遂以“逐鹿”喻爭帝位、爭天下。
“逐兔”,同“逐鹿”。
《後漢書·袁紹傳》引沮授曰:“世稱萬人逐兔,一人獲之,貪者悉止,分定故也。
”要爭得天下,就必須不失時機,因勢利導,奪取勝利。
這就是所謂的“逐兔爭先捷,掎鹿競因機”。
而在漢末群雄逐鹿的鬥爭中,孫堅父子也是叱吒風雲的人物。
孫堅死後,孫策繼承父業,猛銳冠世,志陵中夏,被封爲吳侯,割據江東。
但大業未就,即遇刺身亡,年僅二十六歲。
孫策臨死時,將弟弟孫權叫到跟前,對他說:“舉江東之衆,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三國志·吳志·孫策傳》)孫權繼承父兄遺志,洪規遠略,砥礪奮發,“遂割據山川,跨制荊、吳,而與天下爭衡矣。
”(陸機《辨亡論上》)三國鼎立,孫吳居一,而孫權就謀略功業而言,實遠勝劉備。
“伯道”,即霸道。
“呼吸”、“叱吒”,極力形容孫氏父子的英姿雄風。
《易·革》云:“君子豹變,其文蔚也。
”疏曰:“上六居革之終,變道已成,君子處之……潤色鴻業,如豹文之蔚縟。
”豹變之略,虎視之威,正是對“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的孫仲謀的讚詞。
“坐斷東南”的孫權,以他的雄才大略,北拒曹魏南下之師,西挫蜀漢東犯之衆,使兩方都不敢小視東吳。
據史載,黃武元年(公元222年),劉備率師伐吳,東吳大將陸遜率軍迎敵,攻蜀五屯,皆破之,斬其將。
蜀軍分據險地,前後五十餘營,遜大破之,臨陣所斬及招降俘虜蜀兵數萬人,劉備奔走,僅以身免,最後絕命於永安宮。
“長蛇衄巴漢”即指此。
“長蛇”,有謂指吳而言,幷引《左傳·定公四年》“吳爲封豕長蛇”爲證,其實不然。
這裏的“長蛇”,非指吳,而是指蜀漢。
陸機《辨亡論下》雲:“故劉氏之伐,陸公(遜)喻之長蛇,其勢然也。
”可以爲證。
“驥馬絕淮淝”,則指曹魏而言。
據史載,黃武三年(公元224年)舊曆九月,“魏文帝出廣陵,望大江,曰:‘彼有人焉,未可圖也。
’乃還。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注引干寶《晉紀》云:“魏文帝之在廣陵,吳人大駭,乃臨江爲疑城,自石頭至於江乘,車以木楨,衣以葦蓆,加綵飾焉,一夕而成。
魏人自江西望,甚憚之,遂退軍。
”所以陸機說:“由是二邦之將,喪氣摧鋒,勢衄財匱,而吳藐然坐乘其弊,故魏人請好,漢氏乞盟,遂躋天號,鼎峙而立。
”(《辨亡論上》)孫權不愧爲聰明仁智雄略之英主,在他統治時期,勵精圖治,吳國逐漸強大。
所謂“交戰無內御”,即指內部團結一致對外而言;所謂“重門豈外扉”,即指吳國疆土廣大而言。
由“逐兔爭先捷”到“重門豈外扉”十句,作者極力渲染吳主之英明雄武,吳國之強大鞏固,有聲有色,氣勢磅礴。
而到“成功舉已棄”,陡地一轉,以極精煉的語言寫出吳之由盛而衰的轉變,功敗垂成,其關鍵就在孫皓時期。
“凶德愎而違”,即指孫皓而言。
“愎違”,愎諫違卜的省稱,語出《左傳·僖公十五年》:秦晉韓之戰,由於晉惠公背施無親,意氣用事,不納諫言,不聽卜辭,終於招致失敗,被秦國俘擄。
晉大夫慶鄭曰:“愎諫違卜,固敗是求,又何逃焉?”孫皓同晉惠公一樣,剛愎兇頑,肆行殘暴,忠諫者誅,讒諛者進,虐用其民,窮淫極侈,終於導致吳國的滅亡,使父祖基業毀於一旦。
正如皓從弟孫秀說的那樣:“昔討逆(指孫策)弱冠以一校尉創業,今後主舉江南而棄之,宗廟山陵,於此爲墟,悠悠蒼天,此何人哉!”(《資治通鑑·卷八十一》)“水龍忽東騖,青蓋乃西歸”二句,就是具體描寫孫皓窮迫歸降時的情景。
“水龍”,係指晉朝的水軍。
晉武帝謀伐吳,遂令益州刺史王濬於蜀大造船艦,準備東伐。
時吳有童謠曰:“阿童復阿童,銜刀浮渡江。
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
”阿童爲王濬小字。
晉征南大將軍羊祜以爲伐吳必藉上流之勢,故借謠言而表薦王濬爲龍驤將軍,留監樑益諸軍事。
王濬在蜀大造舟船,木片蔽江而下,吳建平太守吾彥取江中木片以呈孫皓,幷說:“晉必有攻吳之計,宜增建平兵。
建平不下,終不敢渡江。
”而孫皓不聽。
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舊曆三月,王濬率舟師東下,直抵吳都建業之石頭,孫皓驚恐失措,面縛輿櫬而降,舉家西遷,送至洛陽,賜號歸命侯。
這就是所謂“青蓋乃西歸”。
這是具有諷刺意味的。
《三國志·吳志·孫皓傳》注引干寶《晉紀》載:“陸抗之克步闡,皓意張大,乃使尚廣筮併天下,遇《同人》之《頤》,對曰:‘吉。
庚子歲,青蓋當入洛陽。
’故皓不修其政,而恆有窺上國之志。
”庚子歲,即太康元年。
原來孫皓狂妄地以爲他會滅晉而入洛陽的,想不到反做了亡國之君,被押送洛陽。
以上十六句,歷述吳之盛衰興亡,不啻一篇《辨亡論》,故偏重史實的敘述。
此下十句,則就吳亡抒發個人的感慨。
作者行經孫氏陵,距離吳亡已二百多年,年深日久,風蝕雨淋,墓碑上的文字已被苔蘚侵蝕得難以辨認,荊棘叢生,幾至吳大帝陵的位置也難以確指。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只有飛鶯在山間悲鳴,淡月在空中殘照,陵墓中的一切陪葬品大概已不復存在了。
念昔日之叱吒江左,睹今日之寂寞荒涼,不能不使人傷感。
吳汝綸說:“此殆傷齊亡之作,黍離麥秀之思也。
”(《古詩鈔·卷五》)其實,憑今弔古傷心淚,不必定指哪一家。
前事之失,後事之鑑,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苟能如此,亦已足矣!
此詩係作者行經蔣陵憑弔吳亡而作。
吳末帝孫皓肆行暴虐,直弄得國將不國。
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徙都武昌,以零陵南部爲始安郡。
寶鼎元年(公元266年)又以零陵北部爲邵陵郡。
十二月,又還都建業。
《三國志·吳志·孫皓傳》注引《漢晉春秋》:“初望氣者云荊州有王氣破揚州而建業宮不利,故皓徙武昌,遣使者發民掘荊州界大臣名家冢與山岡連者以厭之。
既聞(施)但反,自以爲徙土得計也。
使數百人鼓譟入建業,殺但妻子,云天子使荊州兵來破揚州賊,以厭前氣。
”這就是詩開頭所說的:“昔在零陵厭,神器若無依。
”“神器”者,帝位也,政權也。
吳國的統治岌岌可危,孫皓的帝位搖搖欲墜。
這種江河日下的形勢,使詩人很自然地聯想起吳國開基創業時的情形。
想當年,漢室陵夷,群雄逐鹿,捷足先登,遂成三國鼎立之勢。
“掎鹿”,語出《左傳·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踣之。
”《漢書·敘傳上》也說:“昔秦失其鹿,劉季逐而掎之。
”顏師古注:“掎,偏持其足也。
”《漢書·蒯通傳》更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
”後遂以“逐鹿”喻爭帝位、爭天下。
“逐兔”,同“逐鹿”。
《後漢書·袁紹傳》引沮授曰:“世稱萬人逐兔,一人獲之,貪者悉止,分定故也。
”要爭得天下,就必須不失時機,因勢利導,奪取勝利。
這就是所謂的“逐兔爭先捷,掎鹿競因機”。
而在漢末群雄逐鹿的鬥爭中,孫堅父子也是叱吒風雲的人物。
孫堅死後,孫策繼承父業,猛銳冠世,志陵中夏,被封爲吳侯,割據江東。
但大業未就,即遇刺身亡,年僅二十六歲。
孫策臨死時,將弟弟孫權叫到跟前,對他說:“舉江東之衆,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三國志·吳志·孫策傳》)孫權繼承父兄遺志,洪規遠略,砥礪奮發,“遂割據山川,跨制荊、吳,而與天下爭衡矣。
”(陸機《辨亡論上》)三國鼎立,孫吳居一,而孫權就謀略功業而言,實遠勝劉備。
“伯道”,即霸道。
“呼吸”、“叱吒”,極力形容孫氏父子的英姿雄風。
《易·革》云:“君子豹變,其文蔚也。
”疏曰:“上六居革之終,變道已成,君子處之……潤色鴻業,如豹文之蔚縟。
”豹變之略,虎視之威,正是對“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的孫仲謀的讚詞。
“坐斷東南”的孫權,以他的雄才大略,北拒曹魏南下之師,西挫蜀漢東犯之衆,使兩方都不敢小視東吳。
據史載,黃武元年(公元222年),劉備率師伐吳,東吳大將陸遜率軍迎敵,攻蜀五屯,皆破之,斬其將。
蜀軍分據險地,前後五十餘營,遜大破之,臨陣所斬及招降俘虜蜀兵數萬人,劉備奔走,僅以身免,最後絕命於永安宮。
“長蛇衄巴漢”即指此。
“長蛇”,有謂指吳而言,幷引《左傳·定公四年》“吳爲封豕長蛇”爲證,其實不然。
這裏的“長蛇”,非指吳,而是指蜀漢。
陸機《辨亡論下》雲:“故劉氏之伐,陸公(遜)喻之長蛇,其勢然也。
”可以爲證。
“驥馬絕淮淝”,則指曹魏而言。
據史載,黃武三年(公元224年)舊曆九月,“魏文帝出廣陵,望大江,曰:‘彼有人焉,未可圖也。
’乃還。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注引干寶《晉紀》云:“魏文帝之在廣陵,吳人大駭,乃臨江爲疑城,自石頭至於江乘,車以木楨,衣以葦蓆,加綵飾焉,一夕而成。
魏人自江西望,甚憚之,遂退軍。
”所以陸機說:“由是二邦之將,喪氣摧鋒,勢衄財匱,而吳藐然坐乘其弊,故魏人請好,漢氏乞盟,遂躋天號,鼎峙而立。
”(《辨亡論上》)孫權不愧爲聰明仁智雄略之英主,在他統治時期,勵精圖治,吳國逐漸強大。
所謂“交戰無內御”,即指內部團結一致對外而言;所謂“重門豈外扉”,即指吳國疆土廣大而言。
由“逐兔爭先捷”到“重門豈外扉”十句,作者極力渲染吳主之英明雄武,吳國之強大鞏固,有聲有色,氣勢磅礴。
而到“成功舉已棄”,陡地一轉,以極精煉的語言寫出吳之由盛而衰的轉變,功敗垂成,其關鍵就在孫皓時期。
“凶德愎而違”,即指孫皓而言。
“愎違”,愎諫違卜的省稱,語出《左傳·僖公十五年》:秦晉韓之戰,由於晉惠公背施無親,意氣用事,不納諫言,不聽卜辭,終於招致失敗,被秦國俘擄。
晉大夫慶鄭曰:“愎諫違卜,固敗是求,又何逃焉?”孫皓同晉惠公一樣,剛愎兇頑,肆行殘暴,忠諫者誅,讒諛者進,虐用其民,窮淫極侈,終於導致吳國的滅亡,使父祖基業毀於一旦。
正如皓從弟孫秀說的那樣:“昔討逆(指孫策)弱冠以一校尉創業,今後主舉江南而棄之,宗廟山陵,於此爲墟,悠悠蒼天,此何人哉!”(《資治通鑑·卷八十一》)“水龍忽東騖,青蓋乃西歸”二句,就是具體描寫孫皓窮迫歸降時的情景。
“水龍”,係指晉朝的水軍。
晉武帝謀伐吳,遂令益州刺史王濬於蜀大造船艦,準備東伐。
時吳有童謠曰:“阿童復阿童,銜刀浮渡江。
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
”阿童爲王濬小字。
晉征南大將軍羊祜以爲伐吳必藉上流之勢,故借謠言而表薦王濬爲龍驤將軍,留監樑益諸軍事。
王濬在蜀大造舟船,木片蔽江而下,吳建平太守吾彥取江中木片以呈孫皓,幷說:“晉必有攻吳之計,宜增建平兵。
建平不下,終不敢渡江。
”而孫皓不聽。
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舊曆三月,王濬率舟師東下,直抵吳都建業之石頭,孫皓驚恐失措,面縛輿櫬而降,舉家西遷,送至洛陽,賜號歸命侯。
這就是所謂“青蓋乃西歸”。
這是具有諷刺意味的。
《三國志·吳志·孫皓傳》注引干寶《晉紀》載:“陸抗之克步闡,皓意張大,乃使尚廣筮併天下,遇《同人》之《頤》,對曰:‘吉。
庚子歲,青蓋當入洛陽。
’故皓不修其政,而恆有窺上國之志。
”庚子歲,即太康元年。
原來孫皓狂妄地以爲他會滅晉而入洛陽的,想不到反做了亡國之君,被押送洛陽。
以上十六句,歷述吳之盛衰興亡,不啻一篇《辨亡論》,故偏重史實的敘述。
此下十句,則就吳亡抒發個人的感慨。
作者行經孫氏陵,距離吳亡已二百多年,年深日久,風蝕雨淋,墓碑上的文字已被苔蘚侵蝕得難以辨認,荊棘叢生,幾至吳大帝陵的位置也難以確指。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只有飛鶯在山間悲鳴,淡月在空中殘照,陵墓中的一切陪葬品大概已不復存在了。
念昔日之叱吒江左,睹今日之寂寞荒涼,不能不使人傷感。
吳汝綸說:“此殆傷齊亡之作,黍離麥秀之思也。
”(《古詩鈔·卷五》)其實,憑今弔古傷心淚,不必定指哪一家。
前事之失,後事之鑑,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苟能如此,亦已足矣!
暂无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