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 · 外篇 ·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爲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爲莫己若者。
’我之謂也。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於海。
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
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爲量數。
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
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爲名,仲尼語之以爲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
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
是故大知觀於遠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
證向今故,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
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
明乎坦塗,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
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觀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議者皆曰:‘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圍。
’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
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異便。
此勢之有也。
夫精粗者,期於有形者也;無形者,數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圍者,數之所不能窮也。
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動不爲利,不賤門隸;貨財弗爭,不多辭讓;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賤貪污;行殊乎俗,不多闢異;爲在從衆,不賤佞諂;世之爵祿不足以爲勸,戮恥不足以爲辱;知是非之不可爲分,細大之不可爲倪。
聞曰:‘道人不聞,至德不得,大人無己。
’約分之至也。
”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內,惡至而倪貴賤?惡至而倪(ní)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
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
知天地之爲稊米也,知毫末之爲丘山也,則差數睹矣。
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無。
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則功分定矣。
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
知堯、桀之自然而相非,則趣操睹矣。
昔者堯、舜讓而帝,之、噲讓而絕;湯、武爭而王,白公爭而滅。
由此觀之,爭讓之禮,堯、桀之行,貴賤有時,未可以爲常也。
梁麗可以衝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鴟鵂夜撮蚤,察毫末,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言殊性也。
故曰:蓋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乎?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也。
是猶師天而無地,師陰而無陽,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語而不捨,非愚則誣也!帝王殊禪,三代殊繼。
差其時,逆其俗者,謂之篡夫;當其時,順其俗者,謂之義之徒。
默默乎河伯,女惡知貴賤之門,小大之家!”
河伯曰:“然則我何爲乎?何不爲乎?吾辭受趣舍,吾終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觀之,何貴何賤,是謂反衍;無拘而志,與道大蹇。
何少何多,是謂謝施;無一而行,與道參差。
嚴乎若國之有君,其無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無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無窮,其無所畛域。
兼懷萬物,其孰承翼?是謂無方。
萬物一齊,孰短孰長?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
一虛一滿,不位乎其形。
年不可舉,時不可止。
消息盈虛,終則有始。
是所以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也。
物之生也,若驟若馳。
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
何爲乎,何不爲乎?夫固將自化。
”
河伯曰:“然則何貴於道邪?”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達於理,達於理者必明於權,明於權者不以物害己。
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
非謂其薄也,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莫之能害也。
故曰:‘天在內,人在外,德在乎天。
’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躑躅而屈伸,反要而語極。
”曰:“何謂天?何謂人?”北海若曰:“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
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
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
’”
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爲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爲莫己若者。
’我之謂也。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於海。
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
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爲量數。
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
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爲名,仲尼語之以爲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
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
是故大知觀於遠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
證向今故,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
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
明乎坦塗,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
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觀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議者皆曰:‘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圍。
’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
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異便。
此勢之有也。
夫精粗者,期於有形者也;無形者,數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圍者,數之所不能窮也。
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動不爲利,不賤門隸;貨財弗爭,不多辭讓;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賤貪污;行殊乎俗,不多闢異;爲在從衆,不賤佞諂;世之爵祿不足以爲勸,戮恥不足以爲辱;知是非之不可爲分,細大之不可爲倪。
聞曰:‘道人不聞,至德不得,大人無己。
’約分之至也。
”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內,惡至而倪貴賤?惡至而倪(ní)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
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
知天地之爲稊米也,知毫末之爲丘山也,則差數睹矣。
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無。
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則功分定矣。
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
知堯、桀之自然而相非,則趣操睹矣。
昔者堯、舜讓而帝,之、噲讓而絕;湯、武爭而王,白公爭而滅。
由此觀之,爭讓之禮,堯、桀之行,貴賤有時,未可以爲常也。
梁麗可以衝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鴟鵂夜撮蚤,察毫末,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言殊性也。
故曰:蓋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乎?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也。
是猶師天而無地,師陰而無陽,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語而不捨,非愚則誣也!帝王殊禪,三代殊繼。
差其時,逆其俗者,謂之篡夫;當其時,順其俗者,謂之義之徒。
默默乎河伯,女惡知貴賤之門,小大之家!”
河伯曰:“然則我何爲乎?何不爲乎?吾辭受趣舍,吾終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觀之,何貴何賤,是謂反衍;無拘而志,與道大蹇。
何少何多,是謂謝施;無一而行,與道參差。
嚴乎若國之有君,其無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無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無窮,其無所畛域。
兼懷萬物,其孰承翼?是謂無方。
萬物一齊,孰短孰長?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
一虛一滿,不位乎其形。
年不可舉,時不可止。
消息盈虛,終則有始。
是所以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也。
物之生也,若驟若馳。
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
何爲乎,何不爲乎?夫固將自化。
”
河伯曰:“然則何貴於道邪?”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達於理,達於理者必明於權,明於權者不以物害己。
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
非謂其薄也,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莫之能害也。
故曰:‘天在內,人在外,德在乎天。
’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躑躅而屈伸,反要而語極。
”曰:“何謂天?何謂人?”北海若曰:“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
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
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
’”
選自《莊子·外篇》,《秋水》篇。
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
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
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
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
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時:按時令。
灌:奔注。
河:黃河。
涇:jīng通“徑”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
不辯:分不清。
旋:轉,改變。
望洋:仰視的樣子。
伯夷:商孤竹君之子,與弟叔齊爭讓王位,被認爲節義高尚之士。
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
長:永遠。
大方之家:有學問的人。
鼃:同蛙。
虛:同“墟”,居住的地方。
篤(dú毒):固。
引申爲束縛、限制。
曲士:孤陋寡聞的人。
醜:鄙陋,缺乏知識。
大理:大道。
尾閭(lǘ驢):海的底部,排泄海水的地方。
虛:流空。
過:超過。
自多:自誇。
大:同“太”。
方:正。
存:察,看到。
見(xiàn現):顯得。
奚:何,怎麼。
礨(lěi磊):石塊。
礨空:蟻穴,小孔穴。
大澤:大湖泊。
稊米:泛指細小的米粒。
號:稱。
連:繼續。
“仁人”二句:仁人:指專門講仁義的儒家者流。
任士:指身體力行的墨家者流。
墨家以任勞以成人之所急爲己任,故稱。
分(fèn憤):分性、秉賦。
無常:不固定。
故:同“固”。
大知(zhì智):大智大慧的人。
知量:知道物量。
曏:明。
故:古。
“故遙”二句:悶:昧,暗。
不悶:不昏暗,即“明白”。
掇(dūo多):伸手可拾,表示近。
跂:通“企”,求。
不跂:不可企求。
分(fèn憤):界限,盈虛得失的界限。
坦塗:大道。
塗,同“途”。
說:通“悅”。
至大之域:無窮大的境界。
倪(ní泥):頭緒,引申爲標準、界限。
不可圍:不可限制,沒有範圍。
信:真實。
垺(fú俘):同“郛”郭,城牆。
殷:盛大。
便:通“辨”。
異便:不同的區別。
期:憑藉。
數:數字。
不期:不可能。
“是故”三句:大人:得道的大人先生。
多:讚美、歌頌。
闢異:傲慢怪闢。
倪:標準。
“道人”三句:道人:得道的人。
不聞:不求名聲。
至德:品德極高的人。
不得:不自顯其德。
大人:偉大的人。
無己:忘我。
惡(wū烏)至:什麼標準。
差:差別。
差數:差別的概念。
等:相同。
功分(fèn憤):功利的性分。
趣:通“趨”,思想傾向。
操:主觀標準。
睹:可見。
之:燕國相名子之。
噲:燕王名噲。
燕王噲於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用蘇代之說,讓王位給國相子之,燕人不服,大亂。
齊乘機伐燕,殺噲與子之,燕國也幾乎滅亡。
白公:白公勝,楚平王孫,他父親太子建,因受陷害而流亡國外,生白公勝。
後來白公勝回國,爲了爭奪政權發動武裝政變,事敗身亡。
常:不變的規律。
麗:通“欐”,屋棟。
性:才性。
師:推崇。
“女惡”兩句:女:汝。
家、門:範圍、界限。
趣:求取。
衍(yǎn演):通“延”,發展。
反衍:反方向發展。
無:勿。
而:你。
道:大道。
蹇(jiǎn剪):阻塞,引申爲抵觸。
謝:代謝,衰落。
施:移,轉。
嚴:通“儼”。
有:語助詞。
繇(yóu由)繇乎:坦然自得的樣子。
社:土地神。
畛(zhěn枕)域:疆界。
翼:庇愛,偏護。
成:萬物之成形。
位:守住、固定。
不位:不固定。
舉:提取。
消:消亡。
息:生長。
大義:大道。
方:方向、原則。
權:權衡輕重而應變。
薄:迫近,引申爲觸犯。
蹢躅(zhízhú直逐):或作“躑躅”:進退的樣子。
反:通“返”。
極:盡。
落:絡,籠住。
灌:奔注。
河:黃河。
涇:jīng通“徑”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
不辯:分不清。
旋:轉,改變。
望洋:仰視的樣子。
伯夷:商孤竹君之子,與弟叔齊爭讓王位,被認爲節義高尚之士。
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
長:永遠。
大方之家:有學問的人。
鼃:同蛙。
虛:同“墟”,居住的地方。
篤(dú毒):固。
引申爲束縛、限制。
曲士:孤陋寡聞的人。
醜:鄙陋,缺乏知識。
大理:大道。
尾閭(lǘ驢):海的底部,排泄海水的地方。
虛:流空。
過:超過。
自多:自誇。
大:同“太”。
方:正。
存:察,看到。
見(xiàn現):顯得。
奚:何,怎麼。
礨(lěi磊):石塊。
礨空:蟻穴,小孔穴。
大澤:大湖泊。
稊米:泛指細小的米粒。
號:稱。
連:繼續。
“仁人”二句:仁人:指專門講仁義的儒家者流。
任士:指身體力行的墨家者流。
墨家以任勞以成人之所急爲己任,故稱。
分(fèn憤):分性、秉賦。
無常:不固定。
故:同“固”。
大知(zhì智):大智大慧的人。
知量:知道物量。
曏:明。
故:古。
“故遙”二句:悶:昧,暗。
不悶:不昏暗,即“明白”。
掇(dūo多):伸手可拾,表示近。
跂:通“企”,求。
不跂:不可企求。
分(fèn憤):界限,盈虛得失的界限。
坦塗:大道。
塗,同“途”。
說:通“悅”。
至大之域:無窮大的境界。
倪(ní泥):頭緒,引申爲標準、界限。
不可圍:不可限制,沒有範圍。
信:真實。
垺(fú俘):同“郛”郭,城牆。
殷:盛大。
便:通“辨”。
異便:不同的區別。
期:憑藉。
數:數字。
不期:不可能。
“是故”三句:大人:得道的大人先生。
多:讚美、歌頌。
闢異:傲慢怪闢。
倪:標準。
“道人”三句:道人:得道的人。
不聞:不求名聲。
至德:品德極高的人。
不得:不自顯其德。
大人:偉大的人。
無己:忘我。
惡(wū烏)至:什麼標準。
差:差別。
差數:差別的概念。
等:相同。
功分(fèn憤):功利的性分。
趣:通“趨”,思想傾向。
操:主觀標準。
睹:可見。
之:燕國相名子之。
噲:燕王名噲。
燕王噲於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用蘇代之說,讓王位給國相子之,燕人不服,大亂。
齊乘機伐燕,殺噲與子之,燕國也幾乎滅亡。
白公:白公勝,楚平王孫,他父親太子建,因受陷害而流亡國外,生白公勝。
後來白公勝回國,爲了爭奪政權發動武裝政變,事敗身亡。
常:不變的規律。
麗:通“欐”,屋棟。
性:才性。
師:推崇。
“女惡”兩句:女:汝。
家、門:範圍、界限。
趣:求取。
衍(yǎn演):通“延”,發展。
反衍:反方向發展。
無:勿。
而:你。
道:大道。
蹇(jiǎn剪):阻塞,引申爲抵觸。
謝:代謝,衰落。
施:移,轉。
嚴:通“儼”。
有:語助詞。
繇(yóu由)繇乎:坦然自得的樣子。
社:土地神。
畛(zhěn枕)域:疆界。
翼:庇愛,偏護。
成:萬物之成形。
位:守住、固定。
不位:不固定。
舉:提取。
消:消亡。
息:生長。
大義:大道。
方:方向、原則。
權:權衡輕重而應變。
薄:迫近,引申爲觸犯。
蹢躅(zhízhú直逐):或作“躑躅”:進退的樣子。
反:通“返”。
極:盡。
落:絡,籠住。
秋天裏洪水按時到來,千百條江河注入黃河,直流的水暢通無阻,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
在這個情況下河伯高興地自得其樂,認爲天下一切美景全都聚集在自己這裏。
河伯順着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邊一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
在這個時候河伯轉變了原來欣然自得的表情,面對海神若仰首慨嘆道:“有句俗話說,‘聽到了許多道理,就以爲沒有人比得上自己’,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
況且我曾聽說有人認爲孔子的見聞淺陋,伯夷的道義微不足道,開始我還不相信;如今我看見您的廣闊無邊,我如果不是來到您的家門前,那就危險了,我將永遠的被懂得大道理的人恥笑。
”
北海神若說:“對井裏的青蛙不能夠與它談論關於大海的事情,是因爲井口侷限了它的眼界;夏天的蟲子不能夠與它談論關於冰雪的事情,是因爲它被生存的時令所限制;對見識淺陋的人不可與他談論道理的問題,是因爲他的眼界受着教養的束縛。
如今你從河岸流出來,看到大海後,才知道你的不足,這就可以與你談論道理了。
天下的水,沒有比海更大的了。
萬千條江河歸向大海,不知什麼時候停止,可大海卻不會滿溢出來;海底的尾閭泄漏海水,不知什麼時候纔會停止,但海水卻不曾減少;海水不因季節的變化而有所增減,也不因水災旱災而受影響。
這說明了它的容量超過長江、黃河的容量,不可計數。
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誇耀,因爲自從天地之間生成形態,從那裏汲取陰陽之氣,我在天地裏面,猶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樣,正感覺自己見到的太少,又哪裏還能自傲呢?計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間,不像小小的蟻穴在巨大的水澤裏嗎?計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細小的米粒在大糧倉中嗎?人們用“萬”這個數字來稱呼物類,人不過佔其中之一;人類遍佈天下,穀物所生長的地方,車船所通達的地方都有人,每人只是佔其中的一個;這表明人與萬物相比,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馬體上嗎?五帝所連續統治的,三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擔憂的,以天下爲己任的賢人所勞碌的,全不過如此而已。
伯夷以辭讓君王位置而博得名聲,孔子以談論天下而顯示淵博,他們這樣自我誇耀,不正像你先前看到河水上漲而自滿一樣嗎?”
河伯說:“那麼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末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嗎?”
海神回答:“不可以。
萬物的量是無窮無盡的,時間是沒有終點的,得與失的稟分沒有不變的常規,事物的終結和起始也沒有固定。
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觀察事物從不侷限於一隅,因而體積小卻不看作就是少,體積大卻不看作就是多,這是因爲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窮盡的;證驗並明察古往今來的各種情況,因而壽命久遠卻不感到厭倦,生命只在近前卻不會企求壽延,這是因爲知道時間的推移是沒有止境的;洞悉事物有盈有虛的規律,因而有所得卻不歡欣喜悅,有所失也不悔恨憂愁,這是因爲知道得與失的稟分是沒有定規的;明瞭生與死之間猶如一條沒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於世間不會倍加歡喜,死離人世不覺禍患加身,這是因爲知道終了和起始是不會一成不變的。
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識,遠遠不如他所不知道的東西多,他生存的時間,也遠遠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時間長;用極爲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沒有窮盡的境域,所以內心迷亂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來,又怎麼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爲細小的限度呢?又怎麼知道天與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河神說:“世間議論的人們總是說:‘最細小的東西沒有形體可尋,最巨大的東西不可限定範圍’。
這樣的話是真實可信的嗎?”
海神回答:“從細小的角度看龐大的東西不可能全面,從巨大的角度看細小的東西不可能真切。
精細,是小中之小;龐大,是大中之大;不過大小雖有不同卻各有各的合宜之處。
這就是事物固有的態勢。
所謂精細與粗大,僅限於有形的東西,至於沒有形體的事物,是不能用計算數量的辦法來加以剖解的;而不可限定範圍的東西,更不是用數量能夠精確計算的。
可以用言語來談論的東西,是事物粗淺的外在表象;可以用心意來傳告的東西,則是事物精細的內在實質。
言語所不能談論的,心意所不能傳告的,也就不限於精細和粗淺的範圍了。
所以修養高尚者的行動,不會出於對人的傷害,也不會讚賞給人以仁慈和恩惠;無論幹什麼都不是爲了私利,也不會輕視從事守門差役之類的人。
無論什麼財物都不去爭奪,也不推重謙和與辭讓;凡事從不借助他人的力氣,但也不提倡自食其力,同時也不鄙夷貪婪與污穢;行動與世俗不同,但不主張邪僻乖異;行爲追隨一般的人,也不以奉承和諂媚爲卑賤;人世間的所謂高官厚祿不足以作爲勸勉,刑戮和侮辱不足以看作是羞恥;知道是與非的界線不能清楚地劃分,也懂得細小和巨大不可能確定清晰的界限。
聽人說:‘能體察大道的人不求聞達於世,修養高尚的人不會計較得失,清虛寧寂的人能夠忘卻自己’。
這就是約束自己而達到適得其分的境界。
”
河神說:“如此事物的外表,如此事物的內在,從何處來區分它們的貴賤?又怎麼來區別它們的大小?”
海神回答:“用自然的常理來看,萬物本沒有貴賤的區別。
從萬物自身來看,各自爲貴而又以他物爲賤。
拿世俗的觀點來看,貴賤不在於事物自身。
按照物與物之間的差別來看,順着各種物體大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爲物體是大的,那麼萬物就沒有什麼不是大的;順着各種物體小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爲物體是小的,那麼萬物沒有什麼不是小的;知曉天地雖大比起更大的東西來也如小小的米粒,知曉毫毛之末雖小比起更小的東西來也如高大的山丘,而萬物的差別和數量也就看得很清楚了。
依照事物的功用來看,順着物體所具有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爲具有了這樣的功能,那麼萬物就沒有什麼不具有這樣的功能;順着物體所不具有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爲不具有這樣的功能,那麼萬物就沒有什麼具有了這樣的功能;可知東與西的方向對立相反卻又不可以相互缺少,而事物的功用與本分便得以確定。
從人們對事物的趨向來看,順着各種事物肯定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爲是對的,那麼萬物沒有什麼不是對的;順着各種事物否定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爲是不對的,那麼萬物沒有什麼不是錯的;知曉唐堯和夏桀都自以爲正確又相互否定對方,而人們的趨向與持守也就看得很清楚了。
當年唐堯、虞舜禪讓而稱帝,宰相子之與燕王噲禪讓而燕國幾乎滅亡;商湯、周武王都爭奪天下而成爲帝王,白公勝爭奪王位卻遭致殺身。
由此看來,爭鬥與禪讓的禮制,唐堯與夏桀的作法,讓可還是鄙夷都會因時而異,不可以把它們看作是不變的規律。
棟樑之材可以用來衝擊敵城,卻不可以用來堵塞洞穴,說的是器物的用處不一樣。
駿馬良駒一天奔馳上千裏,捕捉老鼠卻不如野貓與黃鼠狼,說的是技能不一樣。
貓頭鷹夜裏能抓取小小的跳蚤,細察毫毛之末,可是大白天睜大眼睛也看不見高大的山丘,說的是稟性不一樣。
所以說:怎麼只看重對的一面而忽略不對的一面、看重治而忽略亂呢?這是因爲不明瞭自然存在的道理和萬物自身的實情。
這就像是重視天而輕視地、重視陰而輕視陽,那不可行是十分明白的了。
然而還是要談論不休,不是愚昧便是欺騙!遠古帝王的禪讓各不相同,夏、商、週三代的繼承也各不一樣。
不合時代、背逆世俗的人,稱他叫篡逆之徒;合於時代、順應世俗的人,稱他叫高義之士。
沉默下來吧,河神!你怎麼會懂得萬物間貴賤的門庭和大小的流別!”
河神說:“既然這樣,那麼我應該做些什麼呢?又應該不做什麼呢?我將怎樣推辭或接納、趨就或捨棄,我終究將怎麼辦?”
海神回答:“用道的觀點來觀察,什麼是貴什麼是賤,這可稱之爲循環往復;不必束縛你的心志,而跟大道相違礙。
什麼是少什麼是多,這可稱之爲更替續延;不要偏執於事物的某一方面行事,而跟大道不相一致。
端莊、威嚴的樣子像是一國的國君,確實沒有一點兒偏私的恩惠;優遊自得的樣子像是祭祀中的土地神,確實沒有任何偏私的賜福;浩瀚周遍的樣子像是通達四方而又曠遠無窮,確實沒有什麼區分界限;兼蓄並且包藏萬物,難道誰專門有所承受或者有所庇護?這就稱作不偏執於事物的任何一個方面。
宇宙萬物本是渾同齊一的,誰優誰劣呢?大道沒有終結和起始,萬物卻都有死有生,因而不可能依仗一時的成功。
時而空虛時而充實,萬物從不固守於某一不變的形態。
歲月不可以挽留,時間從不會停息,消退、生長、充實、空虛,宇宙萬物終結便又有了開始。
這樣也就可以談論大道的準則,評說萬物的道理了。
萬物的生長,像是馬兒飛奔像是馬車疾行,沒有什麼舉動不在變化,沒有什麼時刻不在遷移。
應該做些什麼呢?又應該不做什麼呢?一切必定都將自然地變化!”
河神說:“既然如此,那麼爲什麼還要那麼看重大道呢?
海神回答:“懂得大道的人必定通達事理,通達事理的人必定明白應變,明白應變的人定然不會因爲外物而損傷自己。
道德修養高尚的人烈焰不能燒灼他們,洪水不能沉溺他們,嚴寒酷暑不能侵擾他們,飛禽走獸不能傷害他們。
不是說他們逼近水火、寒暑的侵擾和禽獸的傷害而能倖免,而是說他們明察安危,安於禍福,慎處離棄與追求,因而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傷害他們。
所以說:“天然蘊含於內裏,人爲顯露於外在,高尚的修養則順應自然。
懂得人的行止,立足於自然的規律,居處於自得的環境,徘徊不定,屈伸無常,也就返歸大道的要衝而可談論至極的道理。
”
河神說:“什麼是天然?什麼又是人爲?”
海神回答:“牛馬生就四隻腳,這就叫天然;用馬絡套住馬頭,用牛鼻綰穿過牛鼻,這就叫人爲。
所以說,不要用人爲去毀滅天然,不要用有意的作爲去毀滅自然的稟性,不要爲獲取虛名而不遺餘力。
謹慎地持守自然的稟性而不喪失,這就叫返歸本真。
”
在這個情況下河伯高興地自得其樂,認爲天下一切美景全都聚集在自己這裏。
河伯順着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邊一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
在這個時候河伯轉變了原來欣然自得的表情,面對海神若仰首慨嘆道:“有句俗話說,‘聽到了許多道理,就以爲沒有人比得上自己’,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
況且我曾聽說有人認爲孔子的見聞淺陋,伯夷的道義微不足道,開始我還不相信;如今我看見您的廣闊無邊,我如果不是來到您的家門前,那就危險了,我將永遠的被懂得大道理的人恥笑。
”
北海神若說:“對井裏的青蛙不能夠與它談論關於大海的事情,是因爲井口侷限了它的眼界;夏天的蟲子不能夠與它談論關於冰雪的事情,是因爲它被生存的時令所限制;對見識淺陋的人不可與他談論道理的問題,是因爲他的眼界受着教養的束縛。
如今你從河岸流出來,看到大海後,才知道你的不足,這就可以與你談論道理了。
天下的水,沒有比海更大的了。
萬千條江河歸向大海,不知什麼時候停止,可大海卻不會滿溢出來;海底的尾閭泄漏海水,不知什麼時候纔會停止,但海水卻不曾減少;海水不因季節的變化而有所增減,也不因水災旱災而受影響。
這說明了它的容量超過長江、黃河的容量,不可計數。
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誇耀,因爲自從天地之間生成形態,從那裏汲取陰陽之氣,我在天地裏面,猶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樣,正感覺自己見到的太少,又哪裏還能自傲呢?計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間,不像小小的蟻穴在巨大的水澤裏嗎?計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細小的米粒在大糧倉中嗎?人們用“萬”這個數字來稱呼物類,人不過佔其中之一;人類遍佈天下,穀物所生長的地方,車船所通達的地方都有人,每人只是佔其中的一個;這表明人與萬物相比,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馬體上嗎?五帝所連續統治的,三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擔憂的,以天下爲己任的賢人所勞碌的,全不過如此而已。
伯夷以辭讓君王位置而博得名聲,孔子以談論天下而顯示淵博,他們這樣自我誇耀,不正像你先前看到河水上漲而自滿一樣嗎?”
河伯說:“那麼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末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嗎?”
海神回答:“不可以。
萬物的量是無窮無盡的,時間是沒有終點的,得與失的稟分沒有不變的常規,事物的終結和起始也沒有固定。
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觀察事物從不侷限於一隅,因而體積小卻不看作就是少,體積大卻不看作就是多,這是因爲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窮盡的;證驗並明察古往今來的各種情況,因而壽命久遠卻不感到厭倦,生命只在近前卻不會企求壽延,這是因爲知道時間的推移是沒有止境的;洞悉事物有盈有虛的規律,因而有所得卻不歡欣喜悅,有所失也不悔恨憂愁,這是因爲知道得與失的稟分是沒有定規的;明瞭生與死之間猶如一條沒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於世間不會倍加歡喜,死離人世不覺禍患加身,這是因爲知道終了和起始是不會一成不變的。
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識,遠遠不如他所不知道的東西多,他生存的時間,也遠遠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時間長;用極爲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沒有窮盡的境域,所以內心迷亂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來,又怎麼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爲細小的限度呢?又怎麼知道天與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河神說:“世間議論的人們總是說:‘最細小的東西沒有形體可尋,最巨大的東西不可限定範圍’。
這樣的話是真實可信的嗎?”
海神回答:“從細小的角度看龐大的東西不可能全面,從巨大的角度看細小的東西不可能真切。
精細,是小中之小;龐大,是大中之大;不過大小雖有不同卻各有各的合宜之處。
這就是事物固有的態勢。
所謂精細與粗大,僅限於有形的東西,至於沒有形體的事物,是不能用計算數量的辦法來加以剖解的;而不可限定範圍的東西,更不是用數量能夠精確計算的。
可以用言語來談論的東西,是事物粗淺的外在表象;可以用心意來傳告的東西,則是事物精細的內在實質。
言語所不能談論的,心意所不能傳告的,也就不限於精細和粗淺的範圍了。
所以修養高尚者的行動,不會出於對人的傷害,也不會讚賞給人以仁慈和恩惠;無論幹什麼都不是爲了私利,也不會輕視從事守門差役之類的人。
無論什麼財物都不去爭奪,也不推重謙和與辭讓;凡事從不借助他人的力氣,但也不提倡自食其力,同時也不鄙夷貪婪與污穢;行動與世俗不同,但不主張邪僻乖異;行爲追隨一般的人,也不以奉承和諂媚爲卑賤;人世間的所謂高官厚祿不足以作爲勸勉,刑戮和侮辱不足以看作是羞恥;知道是與非的界線不能清楚地劃分,也懂得細小和巨大不可能確定清晰的界限。
聽人說:‘能體察大道的人不求聞達於世,修養高尚的人不會計較得失,清虛寧寂的人能夠忘卻自己’。
這就是約束自己而達到適得其分的境界。
”
河神說:“如此事物的外表,如此事物的內在,從何處來區分它們的貴賤?又怎麼來區別它們的大小?”
海神回答:“用自然的常理來看,萬物本沒有貴賤的區別。
從萬物自身來看,各自爲貴而又以他物爲賤。
拿世俗的觀點來看,貴賤不在於事物自身。
按照物與物之間的差別來看,順着各種物體大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爲物體是大的,那麼萬物就沒有什麼不是大的;順着各種物體小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爲物體是小的,那麼萬物沒有什麼不是小的;知曉天地雖大比起更大的東西來也如小小的米粒,知曉毫毛之末雖小比起更小的東西來也如高大的山丘,而萬物的差別和數量也就看得很清楚了。
依照事物的功用來看,順着物體所具有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爲具有了這樣的功能,那麼萬物就沒有什麼不具有這樣的功能;順着物體所不具有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爲不具有這樣的功能,那麼萬物就沒有什麼具有了這樣的功能;可知東與西的方向對立相反卻又不可以相互缺少,而事物的功用與本分便得以確定。
從人們對事物的趨向來看,順着各種事物肯定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爲是對的,那麼萬物沒有什麼不是對的;順着各種事物否定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爲是不對的,那麼萬物沒有什麼不是錯的;知曉唐堯和夏桀都自以爲正確又相互否定對方,而人們的趨向與持守也就看得很清楚了。
當年唐堯、虞舜禪讓而稱帝,宰相子之與燕王噲禪讓而燕國幾乎滅亡;商湯、周武王都爭奪天下而成爲帝王,白公勝爭奪王位卻遭致殺身。
由此看來,爭鬥與禪讓的禮制,唐堯與夏桀的作法,讓可還是鄙夷都會因時而異,不可以把它們看作是不變的規律。
棟樑之材可以用來衝擊敵城,卻不可以用來堵塞洞穴,說的是器物的用處不一樣。
駿馬良駒一天奔馳上千裏,捕捉老鼠卻不如野貓與黃鼠狼,說的是技能不一樣。
貓頭鷹夜裏能抓取小小的跳蚤,細察毫毛之末,可是大白天睜大眼睛也看不見高大的山丘,說的是稟性不一樣。
所以說:怎麼只看重對的一面而忽略不對的一面、看重治而忽略亂呢?這是因爲不明瞭自然存在的道理和萬物自身的實情。
這就像是重視天而輕視地、重視陰而輕視陽,那不可行是十分明白的了。
然而還是要談論不休,不是愚昧便是欺騙!遠古帝王的禪讓各不相同,夏、商、週三代的繼承也各不一樣。
不合時代、背逆世俗的人,稱他叫篡逆之徒;合於時代、順應世俗的人,稱他叫高義之士。
沉默下來吧,河神!你怎麼會懂得萬物間貴賤的門庭和大小的流別!”
河神說:“既然這樣,那麼我應該做些什麼呢?又應該不做什麼呢?我將怎樣推辭或接納、趨就或捨棄,我終究將怎麼辦?”
海神回答:“用道的觀點來觀察,什麼是貴什麼是賤,這可稱之爲循環往復;不必束縛你的心志,而跟大道相違礙。
什麼是少什麼是多,這可稱之爲更替續延;不要偏執於事物的某一方面行事,而跟大道不相一致。
端莊、威嚴的樣子像是一國的國君,確實沒有一點兒偏私的恩惠;優遊自得的樣子像是祭祀中的土地神,確實沒有任何偏私的賜福;浩瀚周遍的樣子像是通達四方而又曠遠無窮,確實沒有什麼區分界限;兼蓄並且包藏萬物,難道誰專門有所承受或者有所庇護?這就稱作不偏執於事物的任何一個方面。
宇宙萬物本是渾同齊一的,誰優誰劣呢?大道沒有終結和起始,萬物卻都有死有生,因而不可能依仗一時的成功。
時而空虛時而充實,萬物從不固守於某一不變的形態。
歲月不可以挽留,時間從不會停息,消退、生長、充實、空虛,宇宙萬物終結便又有了開始。
這樣也就可以談論大道的準則,評說萬物的道理了。
萬物的生長,像是馬兒飛奔像是馬車疾行,沒有什麼舉動不在變化,沒有什麼時刻不在遷移。
應該做些什麼呢?又應該不做什麼呢?一切必定都將自然地變化!”
河神說:“既然如此,那麼爲什麼還要那麼看重大道呢?
海神回答:“懂得大道的人必定通達事理,通達事理的人必定明白應變,明白應變的人定然不會因爲外物而損傷自己。
道德修養高尚的人烈焰不能燒灼他們,洪水不能沉溺他們,嚴寒酷暑不能侵擾他們,飛禽走獸不能傷害他們。
不是說他們逼近水火、寒暑的侵擾和禽獸的傷害而能倖免,而是說他們明察安危,安於禍福,慎處離棄與追求,因而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傷害他們。
所以說:“天然蘊含於內裏,人爲顯露於外在,高尚的修養則順應自然。
懂得人的行止,立足於自然的規律,居處於自得的環境,徘徊不定,屈伸無常,也就返歸大道的要衝而可談論至極的道理。
”
河神說:“什麼是天然?什麼又是人爲?”
海神回答:“牛馬生就四隻腳,這就叫天然;用馬絡套住馬頭,用牛鼻綰穿過牛鼻,這就叫人爲。
所以說,不要用人爲去毀滅天然,不要用有意的作爲去毀滅自然的稟性,不要爲獲取虛名而不遺餘力。
謹慎地持守自然的稟性而不喪失,這就叫返歸本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