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二節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鴈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詩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經始勿亟,庶民子來
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
王在靈沼,於牣魚躍
』文王以民力爲臺爲沼
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
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
』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詩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經始勿亟,庶民子來
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
王在靈沼,於牣魚躍
』文王以民力爲臺爲沼
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
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
』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暫無
沼:大的水洼,相當於池塘、水池。
所引的是《詩經·大雅·靈臺》,寫周文王興建靈臺、靈囿、靈沼而庶民相助的盛況。
靈臺:臺名,故址在今陝西西安西北。
子來:像兒子爲父母效勞那樣來幫忙。
麀(yōu):母鹿。鹿:指公鹿。
攸:同「所」。
濯濯(zhuó zhuó):肥碩而有光澤的樣子。
鶴鶴:羽毛潔白的樣子。
於(wū):語氣詞,表示嘆美。
牣(rèn):盈滿。
時日:這箇太陽,指夏桀;時,這。
害(hé):何,何時。
喪:毁滅。
予及女(rǔ):我和你;女,通「汝」。《湯誓》是《尙書》中的一篇,記載的是商湯討伐夏桀時的誓師詞。
孟子覲見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邊,觀看著鴻雁和麋鹿,問道:「賢人對此也感受到快樂嗎?」
孟子答道:「衹有賢人纔能感受到這種快樂,不賢的人縱然擁有珍禽異獸,也不會(眞正感受到)快樂的。《詩經·大雅·靈臺》篇道:『文王規劃築靈臺,基址方位細安排。百姓踊躍來建造,靈臺很快就造好。文王勸説不要急,百姓幹活更積極。文王巡遊到靈囿,母鹿自在樂悠悠。母鹿肥美光澤好,白鳥熠熠振羽毛。文王遊觀到靈沼,魚兒滿池喜跳躍。』文王用民眾的勞力建高臺挖深池,然而民眾樂意去做,稱這箇臺叫靈臺,稱這箇池叫靈沼,還欣喜園囿中有這麽多的麋鹿魚鱉。古代的賢君與民同樂,所以能感受到這種快樂。《尙書·湯誓》篇有這樣的話:『這箇太陽什麽時候滅亡?我們要跟你同歸於盡!』民眾想跟他拼命,夏桀縱然有高臺美池,奇禽異獸,難道能够獨自享受這種快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