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司马法
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⑵,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⑶。
唐虞尚仁⑷,天下之民从而帝之⑸。
不曰取天下以民心者乎?汉魏尚权⑹,驱赤子于利刃之下⑺,争寸土于百战之内,由士为诸侯,由诸侯为天子,非兵不能威⑻,非战不能服⑼。
不曰取天下以民命者乎?
由是编之为术⑽。
术愈精而杀人愈多⑾,法益切而害物益甚⑿。
呜呼!其亦不仁矣!
蚩蚩之类⒀,不敢惜死者,上惧乎刑⒁,次贪乎赏。
民之于君,由子也⒂,何异乎父欲杀其子,先绐以威⒃,后啖以利哉⒄?
孟子曰:“‘我善为阵,我善为战’,大罪也⒅。
”使后之君于民有是者⒆,虽不得土⒇,吾以为犹土焉。
唐虞尚仁⑷,天下之民从而帝之⑸。
不曰取天下以民心者乎?汉魏尚权⑹,驱赤子于利刃之下⑺,争寸土于百战之内,由士为诸侯,由诸侯为天子,非兵不能威⑻,非战不能服⑼。
不曰取天下以民命者乎?
由是编之为术⑽。
术愈精而杀人愈多⑾,法益切而害物益甚⑿。
呜呼!其亦不仁矣!
蚩蚩之类⒀,不敢惜死者,上惧乎刑⒁,次贪乎赏。
民之于君,由子也⒂,何异乎父欲杀其子,先绐以威⒃,后啖以利哉⒄?
孟子曰:“‘我善为阵,我善为战’,大罪也⒅。
”使后之君于民有是者⒆,虽不得土⒇,吾以为犹土焉。
《读司马法》是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的作品。
这是作者阅读古代兵书《司马法》而作的读后感。
作者从书中内容联想到统治者的施政方针,以犀利的笔触抨击了晚唐的社会现实。
这篇文章采用对比立论,语精意明,论证严密,虽篇幅短小,但文笔一气呵成,文势抑扬起伏,在写作手法上典型地体现了皮日休的散文特色。
这是作者阅读古代兵书《司马法》而作的读后感。
作者从书中内容联想到统治者的施政方针,以犀利的笔触抨击了晚唐的社会现实。
这篇文章采用对比立论,语精意明,论证严密,虽篇幅短小,但文笔一气呵成,文势抑扬起伏,在写作手法上典型地体现了皮日休的散文特色。
⑴司马法:古代兵书。
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后来简称《司马法》。
⑵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依靠,凭借。
⑶民命:老百姓的性命。
⑷唐虞:唐尧、虞舜,都是古代传说中的圣明君主。
尚仁:崇尚仁义。
⑸帝之:尊子为帝。
⑹尚权:崇尚权力,注重权术。
⑺赤子:原指初生的婴儿,这里喻指黎民百姓。
⑻威:扬威,名词用作动词。
⑼服:使屈服,使动用法。
⑽术:战术。
这里指军事著作。
不是专指《司马法》,泛指一般兵书。
⑾愈:越,更加。
⑿法:兵法,战术。
益:更加。
切:切合实际。
甚:厉害。
⒀蚩蚩之类:指被迫打仗的百姓。
⒁上:首先。
⒂由:通“犹”,好似。
由,一作“犹”。
⒃绐(dài):同“诒”,欺骗。
⒄啖(dàn):这里是引诱的意思。
⒅“孟子曰”句:语出《孟子·尽心下》。
孟子主张仁政,反对战争。
这里他引用一个好战君主的话,并认为善战是一种罪过,应该受到惩罚。
⒆君:一作“士”。
有是者:有这样的用心。
指上面孟子说的话。
⒇土:土地,指天下。
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后来简称《司马法》。
⑵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依靠,凭借。
⑶民命:老百姓的性命。
⑷唐虞:唐尧、虞舜,都是古代传说中的圣明君主。
尚仁:崇尚仁义。
⑸帝之:尊子为帝。
⑹尚权:崇尚权力,注重权术。
⑺赤子:原指初生的婴儿,这里喻指黎民百姓。
⑻威:扬威,名词用作动词。
⑼服:使屈服,使动用法。
⑽术:战术。
这里指军事著作。
不是专指《司马法》,泛指一般兵书。
⑾愈:越,更加。
⑿法:兵法,战术。
益:更加。
切:切合实际。
甚:厉害。
⒀蚩蚩之类:指被迫打仗的百姓。
⒁上:首先。
⒂由:通“犹”,好似。
由,一作“犹”。
⒃绐(dài):同“诒”,欺骗。
⒄啖(dàn):这里是引诱的意思。
⒅“孟子曰”句:语出《孟子·尽心下》。
孟子主张仁政,反对战争。
这里他引用一个好战君主的话,并认为善战是一种罪过,应该受到惩罚。
⒆君:一作“士”。
有是者:有这样的用心。
指上面孟子说的话。
⒇土:土地,指天下。
古代取得天下依靠的是人民的忠心,如今取得天下用的是百姓的性命。
唐尧、虞舜崇尚仁爱,天下百姓顺从他们而拥戴他们为王,这不就是说依靠人民的忠心而取得天下吗?汉、魏崇尚权势,驱使百姓到刀光剑影的战场,为争夺一寸土地而不惜打上百次的战争。
他们从士成为诸侯,从诸侯成为天子,不使用武力不能显示他们的威势,不进行战争不能使百姓屈服,这不就是说用百姓的性命来取得天下的吗?
由此将这些战争经验写成军事著作,战术愈精通则杀人越多,战法越切合实用则危害万物越厉害。
唉!这真是没有仁爱之心啊!
浑厚无知的士兵打起仗来不惜性命,首先是惧怕刑法,其次是贪图赏赐。
百姓对于君王来说,就像是儿子。
君王这样做,与父亲想要杀害自己的儿子,先用威势欺骗,后用利益引诱,有什么区别吗?
孟子说:“‘我善于布阵,我善于打仗’,这种说法是最大的罪恶。
”假使后代的君王对待自己的子民有孟子这样的态度,即使没有得到天下,我认为也等于得到了天下。
创作背景编辑播报
中晚唐以后,藩镇割据日益严重,干戈频繁,民不聊生。
连年的战乱已经成为唐末时期百姓生存的最大威胁。
渴望早日结束这些争夺政权而引起的战争,是当时人民的共同心愿。
这篇读后感即创作于晚唐时期,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强烈的针砭意义。
唐尧、虞舜崇尚仁爱,天下百姓顺从他们而拥戴他们为王,这不就是说依靠人民的忠心而取得天下吗?汉、魏崇尚权势,驱使百姓到刀光剑影的战场,为争夺一寸土地而不惜打上百次的战争。
他们从士成为诸侯,从诸侯成为天子,不使用武力不能显示他们的威势,不进行战争不能使百姓屈服,这不就是说用百姓的性命来取得天下的吗?
由此将这些战争经验写成军事著作,战术愈精通则杀人越多,战法越切合实用则危害万物越厉害。
唉!这真是没有仁爱之心啊!
浑厚无知的士兵打起仗来不惜性命,首先是惧怕刑法,其次是贪图赏赐。
百姓对于君王来说,就像是儿子。
君王这样做,与父亲想要杀害自己的儿子,先用威势欺骗,后用利益引诱,有什么区别吗?
孟子说:“‘我善于布阵,我善于打仗’,这种说法是最大的罪恶。
”假使后代的君王对待自己的子民有孟子这样的态度,即使没有得到天下,我认为也等于得到了天下。
创作背景编辑播报
中晚唐以后,藩镇割据日益严重,干戈频繁,民不聊生。
连年的战乱已经成为唐末时期百姓生存的最大威胁。
渴望早日结束这些争夺政权而引起的战争,是当时人民的共同心愿。
这篇读后感即创作于晚唐时期,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强烈的针砭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