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史
金匮石室,汗简杀青,悉是传录,河间古简,为法书祖。
张彦远志在多闻,上列沮苍,按史发论,世咸不传,徒欺后人,有识所罪。
至于后愚妄作,组织神鬼,止可发笑。
余但以平生目历,区别无疑,集曰《书史》,所以提南识者,不点俗目。
刘原父收周鼎篆一器,百字,刻迹焕然,所谓金石刻文,与孔氏上古书相表里,字法有鸟迹自然之状。
宗室仲忽、李公麟收购亦多。
余皆尝赏阅,如楚钟刻字,则端逸,远高秦篆,咸可冠方今法书之首;秦汉石刻,涂壁都市,前人已详。
余阅书白首,无魏遗墨,故断自西晋。
晋贤十四帖,检校太师李玮于侍中王贻永家购得,第一帖张华真楷,钟法,次王 ,次王戎,次陆机,次郗鉴,次陆 表,晋元帝批答,次谢安,次王衍,次右军,次谢万两帖,次王 ,次臣詹,晋武帝批答,次谢方回,次郗 ,次谢尚,内谢安帖,有开元印,缝两小玺,建中翰林印。
安及万帖有王涯永存珍秘印,大卷前有梁秀收阅古书印,后有殷浩印,殷浩以丹,梁秀以赭,是唐末赏鉴之家,其间有太平公主胡书印,王溥之印。
自五代相家宝藏。
侍中,国婿,丞相子也。
太宗皇帝文德化成,靖无他好,留意翰墨,润色太平。
淳化中尝借王氏所收书,集人《阁帖》十卷,内郗 两行《二十四日帖》,乃此卷中者,仍于谢安帖尾御书亲跋三字以还王氏,其帖在李玮家。
余同王涣之饮于李氏园池,阅书画产竟日,末出此帖:枣木大轴,古青藻花锦作标,破烂,无竹模,晋帖,上反安冠簪样古玉轴。
余寻制掷枣轴池中,拆玉轴,王涣之加糊,共装焉。
一坐大笑,要余题跋,乃题曰:“李氏法书第一”(亦天下法书第一也)。
又晋谢奕、桓温、谢安三帖为一卷,上有窦蒙审定印,谢安帖后以浓墨模榻,遂全晕过,后归副车王诜家,分为三帖,云失谢安帖,以墨重晕。
唐人意宝此帖,而反害之也。
后人可以为戒。
李玮云:“亦购于王氏。
”
又黄素《黄庭经》一卷,是六朝人书。
绢完,并无唐人气格。
缝有书印字,是曾入钟绍京家。
黄素缜密,上下是为丝织成栏,期间用未墨界行。
卷末跋台仙二字,有 陈氏图书字印,及钱氏忠孝之家印。
陶谷跋云:“山阴道士刘君,以群鹅献右军,乞书《黄庭经》,此是也。
此书乃明州刺史李振景福中罢官过浚郊,遗光禄朱卿; 卿名友文,即梁祖之子,后封博王;王薨,余获于旧邸,时贞明庚辰秋也。
晋都梁苑。
因重背之。
中书舍人陶谷记。
”是日降制,以京兆尹安彦威兼副都统。
余跋云:“书印字,唐越国公钟绍京印也。
《晋史》载:为写《道德经》,当举群鹅相赠。
因李白诗《送贺监》云:‘镜湖流水春始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世人遂以《黄庭经》为‘换鹅经’,甚可笑也。
此名因开元后,世传《黄庭经》多恶札,皆是伪作,唐人以画赞犹为非真,则《黄庭》内多钟法者,犹是好事者为之耳。
”
又有唐摹右军帖,双钩,蜡纸摹。
末后一帖,是“奉橘三百颗,霜末降,未可我得”。
韦应物诗云:“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更待满林霜”。
盖用此事。
开皇十八年三月二十七日,参军学士诸葛颖、咨议参军开府学士柳顾言、释智果跋其尾。
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行书帖真迹,天下法书第二,右军行书第一也。
帖辞云:“羲之死罪。
伏想朝廷清和,稚恭遂进镇,东西齐举,想克定有期也。
羲之死罪。
”长庆某年月日,太常少卿萧祐鉴定。
在王禹玉家,后有禹玉跋,以门下省印印之。
时贵多跋。
后为章子厚借去不归。
其子仲 ,专遣介请未至。
是竹丝干笔所书,锋势郁勃,挥霍浓淡如云烟,变怪多态。
“清”字破损,余亲临得之。
王羲之《玉润帖》,是唐人冷金纸上双钩摹。
帖云:“官奴小女玉润,病来十余日,了不令民知,昨来忽发痼,至今转笃;又苦头痈。
头痈已溃,尚未足忧,痼病少有差者,优之焦心,良不可言。
顷者艰疾未之有,良由民为家长,不能克已勤修,训化上下,多犯科诫,以至于此。
民惟归诚待罪而已。
此非复常言常辞,想官奴辞已具,不复多白。
上负道德,下愧先生,夫复何言!”此帖连在《稚恭帖》后,字大小一如《兰亭》,想其真迹神妙。
右军《快雪时晴帖》云:“羲之顿首。
快雪时 晴,佳。
想安善。
未果,为结力不次。
王羲之顿首。
山阴张侯。
”是真字,数字带行,今民无右军真字帖。
末有君倩二字,疑是梁秀。
缝有褚氏字印,是褚令所印。
苏氏有三本,在诸房,一余易得之,一刘泾巨济易得,无褚印。
晋太宰中书令王献之字子敬《十二月帖》,黄麻纸,辞云:“十二月割至否?中秋不复,不得想,未复还恸,理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庆等大军”,下一 印曰“铎书”,是唐相王铎印;后有君倩字;前有绢小帖,是褚遂良,题曰“大令十二月帖”。
此帖运笔如火筋画灰,边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元与《快雪帖》相连,苏太简家物,上有国老才翁子美题跋,云:“卤僧守一所藏,先令以命服得之。
”子美子激,字志东,与余分藏,以书画宝玩易之。
王羲之《笔精帖》,内两字集在诸家碑上,缝有正观半印。
王献之《日寒帖》,有唐氏杂迹印,后有两行谢安批,所谓批后为答也。
唐太宗不敬献之《慰问帖》,故 于帖上刮去不次献之白字,谓之羊欣以应募,而以前帖为薄绍之书。
跋尾书官姓名,云:“大历某年月日,下刮去石姓名。
”五代人题曰:“薛邕记之。
”后题一行 曰:“某年和传遗余。
”押字是薛也,其后归王文惠家。
文惠孙居高邮,并收得褚遂良黄绢上临《兰亭》一本。
乏赀之官,许余以五十千质之。
余时迁葬丹徒,约王 君,友婿宗室时监罗务令辊亦欲往,别约至彼交帖。
王君后余五日至,余方襄大事,未暇见之。
事意见,云:“适沈存中借去。
”吾拊髀惊曰:“此书不复归矣。
” 余遂过沈,问焉。
沈曰:“且勿惊破得之,当易公王维雪图,其父尝许见与也。
”余因不复言。
后数日,王君携褚书见过,大叹曰:沈使其媚有二十星资其行,请以 二十千留褚书。
余因不复取。
后十年,王君卒,其子居高邮,欲成姻事,因贺铸持至仪真,求以二十千售之,后苏颂丞相家与沈之子博毅同会,问所在,曰:“分与其弟矣。
”翌日,苏舜元子云屡见之。
吕夏卿子通直君有欧阳询草书《千文》,蔡襄跋为智永。
通直出示余,欲跋,答以必改平乃跋。
君欣然。
遂于古纸上跋正。
通直君,失其名字。
唐人临智永《千文》半卷,在丞相苏颂家。
苏耆家《兰亭》三本。
一是参政苏易简题赞,曰:“有若像夫子,尚兴阙里门。
虎贲类蔡邕,犹旁文举尊。
昭陵自一闭,真迹不复存。
今余获此本,可以比□。
”第圩本在苏舜元房,上有易简子耆天圣岁跋。
范文正、王尧臣参政跋云:“才翁东斋书,尝尽览焉。
”苏泊,才翁子也,与余友善,以王维雪景六幅、李王翎毛 一幅、徐熙梨花大折枝易得之。
毫发备尽。
“少长”字,世传众本皆不及。
“长”字其中二笔相近,末后捺笔钩回,笔锋直至起笔处。
“怀”字内折笔、抹笔,皆转 侧,褊而见锋。
“ ”字内“斤”字“足”字转笔,贼毫随之,于斫和处,贼毫直出其中。
世之摹本,未尝有也。
此定是冯承素、汤普彻、韩道政、赵模、诸葛正之流拓赐王公者。
碾花真玉轴,紫锦装背。
在苏氏舜元房。
题为褚遂良摹。
余跋曰:“《乐毅论》正书第一,此乃行书第一也。
观其改误字,多率意为之,咸有褚体,余皆尽妙。
此书下真迹一等,非深知书者,未易道也。
赞曰:熠熠客星,岂晋所得。
养器泉石,留腴翰墨。
戏著标谈,书存焉式。
郁郁昭陵,玉碗已出。
戎温无类,谁宝真物?水月非 虚,移模夺质。
绣缫金□,琼机绵绋。
猗欤元章,守之勿失。
”第三本唐粉蜡纸摹,在舜钦房。
第二本所论数字,精妙处此本咸不及,然固在第一本上也。
是其族人沂摹。
盖第二本毫发不 差。
世当有十余本。
一绢本,在蒋长源处。
一纸本,在其子之文处,是舜钦本。
一本在腾中处,是归余家本也。
一本在之友处。
泗州 南山 杜氏,父为尚书郎,家世杜陵人,收唐刻板本《兰亭》,与吾家所收不差。
有锋势,笔活。
余得之,以其本刻板,回视定本及近世妄刻之本,异也。
此书不亡于后世者,赖存此本。
遇好事者见求,即与一本,不可再得。
民谓之三米《兰亭》。
宗室叔盎收《兰亭》,遂不及吾家本,在舜钦本上,因重背,易其后背纸,遂乏精彩。
然在都门,最为佳本。
王巩见求余家印本,曰:“此汤普彻所摹,与赠王诜家摹本一同。
”今甚思之,欲得此以自解尔。
钱塘关景仁收唐石本《兰亭》,佳于定本,不及余家板本也。
唐太师颜真卿《不审》、《乞米》二帖,在苏澥处。
背缝有吏部尚书铨印,与安师文家《争坐位帖》、《责峡州别驾帖》缝印一同。
《争坐位帖》是唐畿县狱状捶熟 纸。
韩退之以用生纸录文为不敏也。
生纸当是草上所用,内小字是于行间添注,不尽,又于行下空纸边横写,与刻本不同。
此帖在颜最为杰思。
想其忠义愤发,顿挫 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
石刻粗存梗概尔。
余少时临一本,不复记所在。
后二十年,宝文谢景温尹京云:大豪郭氏分,内一房欲此帖,至折八百千, 众乃许。
取视之,缝有“元章戏笔”字印,中间笔气甚有如余书者,面喻之。
乃云:“家世收久,不以公言为然。
”
《峡州别驾帖》,白麻纸,真字。
云“疏拙抵罪,圣慈含弘。
犹佐列藩,不远伊迩”是也。
字类《纠宗碑》,清甚。
又《祭濠州使君文》、《鹿肉帖》,并是鲁公真迹。
山阳簿张君,齐贤丞相之后,收鲁公二帖,云“奏事官至”,又曰“为宪之功”。
后帖“张溆郎官求辟”,类《乞米帖》及《李太保帖》。
《朱巨川告》,颜书,其孙灌园屡持入秀州崇德邑中,不用为荫。
余以金梭易之。
又一告,类徐浩书,在邑人王衷处,亦《巨川告》也。
刘泾得余颜《告》背纸,上有五分墨,至今装为秘玩。
然如徐告,粗有徐法尔。
王诜与余厚善,爱之笃。
一日见,语曰:“固愿得之”。
遂以韩马易去。
马寻于刘泾处换一石也。
此书至今在王诜处。
《送刘太冲序》,碧笺书,王钦臣故物,后有王参政名印。
王云:因与唐两出书,各误收卷去。
以“将才不偶命,而德其无邻”字剪去,碧笺宜墨,神彩艳发,龙蛇生动,睹之惊人。
不装背,揭去背纸,以厚纸散卷之。
略一出,即卷去。
其子云“与智永《千字文》、柳公权书《柳尊师志》、欧阳《鄱阳帖》,并同葬矣”,亦可叹息也。
或谓密为王诜购去。
苏之才收碧笺文殊一幅,鲁公妙迹。
又有《与夫人帖》一幅,当是其嫂。
今在王诜家。
鲁公《寒食帖》,绫纸书,在钱勰处。
世多石刻。
鲁公一轴五帖,见石裔言在兄处,副车之孙也。
怀素绢帖第一帖“胸中刺痛”,第二帖“恨不识颜尚书”,第三帖“律公好事”,是怀素老笔,并在安师文处。
元祐戊辰岁,安公携至,留吾家月余,临学乃还。
后有吕汲公大防已下题。
今归章公。
怀素《千文》绢本真迹,在苏液家,沈遘家刻板本。
是后归章家。
怀素诗一首,绢上真迹,王巩易与王诜家。
怀素绢帖一轴杂论故事,后人分剪为二十余处,王诜累年遂求足元数。
又一云“史陵者”绢帖,以六朝古贤一帧,易与王诜。
怀素书《任华歌》,真迹两幅,绢书,字法清逸,歌辞奇伟。
在王诜家。
诜云:“尚方有其后三幅。
”
怀素草书“祝融高坐对寒峰”,绿绢帖,两行。
此字最佳。
石紫常刻石有六行,今不见前四行。
问夷庚,云:“与王钦臣家杂色缬级绢背以诗代怀帖同轴。
”今闻王之子,为宗室所购。
是怀素天下第一好收也。
张彦远志在多闻,上列沮苍,按史发论,世咸不传,徒欺后人,有识所罪。
至于后愚妄作,组织神鬼,止可发笑。
余但以平生目历,区别无疑,集曰《书史》,所以提南识者,不点俗目。
刘原父收周鼎篆一器,百字,刻迹焕然,所谓金石刻文,与孔氏上古书相表里,字法有鸟迹自然之状。
宗室仲忽、李公麟收购亦多。
余皆尝赏阅,如楚钟刻字,则端逸,远高秦篆,咸可冠方今法书之首;秦汉石刻,涂壁都市,前人已详。
余阅书白首,无魏遗墨,故断自西晋。
晋贤十四帖,检校太师李玮于侍中王贻永家购得,第一帖张华真楷,钟法,次王 ,次王戎,次陆机,次郗鉴,次陆 表,晋元帝批答,次谢安,次王衍,次右军,次谢万两帖,次王 ,次臣詹,晋武帝批答,次谢方回,次郗 ,次谢尚,内谢安帖,有开元印,缝两小玺,建中翰林印。
安及万帖有王涯永存珍秘印,大卷前有梁秀收阅古书印,后有殷浩印,殷浩以丹,梁秀以赭,是唐末赏鉴之家,其间有太平公主胡书印,王溥之印。
自五代相家宝藏。
侍中,国婿,丞相子也。
太宗皇帝文德化成,靖无他好,留意翰墨,润色太平。
淳化中尝借王氏所收书,集人《阁帖》十卷,内郗 两行《二十四日帖》,乃此卷中者,仍于谢安帖尾御书亲跋三字以还王氏,其帖在李玮家。
余同王涣之饮于李氏园池,阅书画产竟日,末出此帖:枣木大轴,古青藻花锦作标,破烂,无竹模,晋帖,上反安冠簪样古玉轴。
余寻制掷枣轴池中,拆玉轴,王涣之加糊,共装焉。
一坐大笑,要余题跋,乃题曰:“李氏法书第一”(亦天下法书第一也)。
又晋谢奕、桓温、谢安三帖为一卷,上有窦蒙审定印,谢安帖后以浓墨模榻,遂全晕过,后归副车王诜家,分为三帖,云失谢安帖,以墨重晕。
唐人意宝此帖,而反害之也。
后人可以为戒。
李玮云:“亦购于王氏。
”
又黄素《黄庭经》一卷,是六朝人书。
绢完,并无唐人气格。
缝有书印字,是曾入钟绍京家。
黄素缜密,上下是为丝织成栏,期间用未墨界行。
卷末跋台仙二字,有 陈氏图书字印,及钱氏忠孝之家印。
陶谷跋云:“山阴道士刘君,以群鹅献右军,乞书《黄庭经》,此是也。
此书乃明州刺史李振景福中罢官过浚郊,遗光禄朱卿; 卿名友文,即梁祖之子,后封博王;王薨,余获于旧邸,时贞明庚辰秋也。
晋都梁苑。
因重背之。
中书舍人陶谷记。
”是日降制,以京兆尹安彦威兼副都统。
余跋云:“书印字,唐越国公钟绍京印也。
《晋史》载:为写《道德经》,当举群鹅相赠。
因李白诗《送贺监》云:‘镜湖流水春始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世人遂以《黄庭经》为‘换鹅经’,甚可笑也。
此名因开元后,世传《黄庭经》多恶札,皆是伪作,唐人以画赞犹为非真,则《黄庭》内多钟法者,犹是好事者为之耳。
”
又有唐摹右军帖,双钩,蜡纸摹。
末后一帖,是“奉橘三百颗,霜末降,未可我得”。
韦应物诗云:“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更待满林霜”。
盖用此事。
开皇十八年三月二十七日,参军学士诸葛颖、咨议参军开府学士柳顾言、释智果跋其尾。
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行书帖真迹,天下法书第二,右军行书第一也。
帖辞云:“羲之死罪。
伏想朝廷清和,稚恭遂进镇,东西齐举,想克定有期也。
羲之死罪。
”长庆某年月日,太常少卿萧祐鉴定。
在王禹玉家,后有禹玉跋,以门下省印印之。
时贵多跋。
后为章子厚借去不归。
其子仲 ,专遣介请未至。
是竹丝干笔所书,锋势郁勃,挥霍浓淡如云烟,变怪多态。
“清”字破损,余亲临得之。
王羲之《玉润帖》,是唐人冷金纸上双钩摹。
帖云:“官奴小女玉润,病来十余日,了不令民知,昨来忽发痼,至今转笃;又苦头痈。
头痈已溃,尚未足忧,痼病少有差者,优之焦心,良不可言。
顷者艰疾未之有,良由民为家长,不能克已勤修,训化上下,多犯科诫,以至于此。
民惟归诚待罪而已。
此非复常言常辞,想官奴辞已具,不复多白。
上负道德,下愧先生,夫复何言!”此帖连在《稚恭帖》后,字大小一如《兰亭》,想其真迹神妙。
右军《快雪时晴帖》云:“羲之顿首。
快雪时 晴,佳。
想安善。
未果,为结力不次。
王羲之顿首。
山阴张侯。
”是真字,数字带行,今民无右军真字帖。
末有君倩二字,疑是梁秀。
缝有褚氏字印,是褚令所印。
苏氏有三本,在诸房,一余易得之,一刘泾巨济易得,无褚印。
晋太宰中书令王献之字子敬《十二月帖》,黄麻纸,辞云:“十二月割至否?中秋不复,不得想,未复还恸,理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庆等大军”,下一 印曰“铎书”,是唐相王铎印;后有君倩字;前有绢小帖,是褚遂良,题曰“大令十二月帖”。
此帖运笔如火筋画灰,边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元与《快雪帖》相连,苏太简家物,上有国老才翁子美题跋,云:“卤僧守一所藏,先令以命服得之。
”子美子激,字志东,与余分藏,以书画宝玩易之。
王羲之《笔精帖》,内两字集在诸家碑上,缝有正观半印。
王献之《日寒帖》,有唐氏杂迹印,后有两行谢安批,所谓批后为答也。
唐太宗不敬献之《慰问帖》,故 于帖上刮去不次献之白字,谓之羊欣以应募,而以前帖为薄绍之书。
跋尾书官姓名,云:“大历某年月日,下刮去石姓名。
”五代人题曰:“薛邕记之。
”后题一行 曰:“某年和传遗余。
”押字是薛也,其后归王文惠家。
文惠孙居高邮,并收得褚遂良黄绢上临《兰亭》一本。
乏赀之官,许余以五十千质之。
余时迁葬丹徒,约王 君,友婿宗室时监罗务令辊亦欲往,别约至彼交帖。
王君后余五日至,余方襄大事,未暇见之。
事意见,云:“适沈存中借去。
”吾拊髀惊曰:“此书不复归矣。
” 余遂过沈,问焉。
沈曰:“且勿惊破得之,当易公王维雪图,其父尝许见与也。
”余因不复言。
后数日,王君携褚书见过,大叹曰:沈使其媚有二十星资其行,请以 二十千留褚书。
余因不复取。
后十年,王君卒,其子居高邮,欲成姻事,因贺铸持至仪真,求以二十千售之,后苏颂丞相家与沈之子博毅同会,问所在,曰:“分与其弟矣。
”翌日,苏舜元子云屡见之。
吕夏卿子通直君有欧阳询草书《千文》,蔡襄跋为智永。
通直出示余,欲跋,答以必改平乃跋。
君欣然。
遂于古纸上跋正。
通直君,失其名字。
唐人临智永《千文》半卷,在丞相苏颂家。
苏耆家《兰亭》三本。
一是参政苏易简题赞,曰:“有若像夫子,尚兴阙里门。
虎贲类蔡邕,犹旁文举尊。
昭陵自一闭,真迹不复存。
今余获此本,可以比□。
”第圩本在苏舜元房,上有易简子耆天圣岁跋。
范文正、王尧臣参政跋云:“才翁东斋书,尝尽览焉。
”苏泊,才翁子也,与余友善,以王维雪景六幅、李王翎毛 一幅、徐熙梨花大折枝易得之。
毫发备尽。
“少长”字,世传众本皆不及。
“长”字其中二笔相近,末后捺笔钩回,笔锋直至起笔处。
“怀”字内折笔、抹笔,皆转 侧,褊而见锋。
“ ”字内“斤”字“足”字转笔,贼毫随之,于斫和处,贼毫直出其中。
世之摹本,未尝有也。
此定是冯承素、汤普彻、韩道政、赵模、诸葛正之流拓赐王公者。
碾花真玉轴,紫锦装背。
在苏氏舜元房。
题为褚遂良摹。
余跋曰:“《乐毅论》正书第一,此乃行书第一也。
观其改误字,多率意为之,咸有褚体,余皆尽妙。
此书下真迹一等,非深知书者,未易道也。
赞曰:熠熠客星,岂晋所得。
养器泉石,留腴翰墨。
戏著标谈,书存焉式。
郁郁昭陵,玉碗已出。
戎温无类,谁宝真物?水月非 虚,移模夺质。
绣缫金□,琼机绵绋。
猗欤元章,守之勿失。
”第三本唐粉蜡纸摹,在舜钦房。
第二本所论数字,精妙处此本咸不及,然固在第一本上也。
是其族人沂摹。
盖第二本毫发不 差。
世当有十余本。
一绢本,在蒋长源处。
一纸本,在其子之文处,是舜钦本。
一本在腾中处,是归余家本也。
一本在之友处。
泗州 南山 杜氏,父为尚书郎,家世杜陵人,收唐刻板本《兰亭》,与吾家所收不差。
有锋势,笔活。
余得之,以其本刻板,回视定本及近世妄刻之本,异也。
此书不亡于后世者,赖存此本。
遇好事者见求,即与一本,不可再得。
民谓之三米《兰亭》。
宗室叔盎收《兰亭》,遂不及吾家本,在舜钦本上,因重背,易其后背纸,遂乏精彩。
然在都门,最为佳本。
王巩见求余家印本,曰:“此汤普彻所摹,与赠王诜家摹本一同。
”今甚思之,欲得此以自解尔。
钱塘关景仁收唐石本《兰亭》,佳于定本,不及余家板本也。
唐太师颜真卿《不审》、《乞米》二帖,在苏澥处。
背缝有吏部尚书铨印,与安师文家《争坐位帖》、《责峡州别驾帖》缝印一同。
《争坐位帖》是唐畿县狱状捶熟 纸。
韩退之以用生纸录文为不敏也。
生纸当是草上所用,内小字是于行间添注,不尽,又于行下空纸边横写,与刻本不同。
此帖在颜最为杰思。
想其忠义愤发,顿挫 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
石刻粗存梗概尔。
余少时临一本,不复记所在。
后二十年,宝文谢景温尹京云:大豪郭氏分,内一房欲此帖,至折八百千, 众乃许。
取视之,缝有“元章戏笔”字印,中间笔气甚有如余书者,面喻之。
乃云:“家世收久,不以公言为然。
”
《峡州别驾帖》,白麻纸,真字。
云“疏拙抵罪,圣慈含弘。
犹佐列藩,不远伊迩”是也。
字类《纠宗碑》,清甚。
又《祭濠州使君文》、《鹿肉帖》,并是鲁公真迹。
山阳簿张君,齐贤丞相之后,收鲁公二帖,云“奏事官至”,又曰“为宪之功”。
后帖“张溆郎官求辟”,类《乞米帖》及《李太保帖》。
《朱巨川告》,颜书,其孙灌园屡持入秀州崇德邑中,不用为荫。
余以金梭易之。
又一告,类徐浩书,在邑人王衷处,亦《巨川告》也。
刘泾得余颜《告》背纸,上有五分墨,至今装为秘玩。
然如徐告,粗有徐法尔。
王诜与余厚善,爱之笃。
一日见,语曰:“固愿得之”。
遂以韩马易去。
马寻于刘泾处换一石也。
此书至今在王诜处。
《送刘太冲序》,碧笺书,王钦臣故物,后有王参政名印。
王云:因与唐两出书,各误收卷去。
以“将才不偶命,而德其无邻”字剪去,碧笺宜墨,神彩艳发,龙蛇生动,睹之惊人。
不装背,揭去背纸,以厚纸散卷之。
略一出,即卷去。
其子云“与智永《千字文》、柳公权书《柳尊师志》、欧阳《鄱阳帖》,并同葬矣”,亦可叹息也。
或谓密为王诜购去。
苏之才收碧笺文殊一幅,鲁公妙迹。
又有《与夫人帖》一幅,当是其嫂。
今在王诜家。
鲁公《寒食帖》,绫纸书,在钱勰处。
世多石刻。
鲁公一轴五帖,见石裔言在兄处,副车之孙也。
怀素绢帖第一帖“胸中刺痛”,第二帖“恨不识颜尚书”,第三帖“律公好事”,是怀素老笔,并在安师文处。
元祐戊辰岁,安公携至,留吾家月余,临学乃还。
后有吕汲公大防已下题。
今归章公。
怀素《千文》绢本真迹,在苏液家,沈遘家刻板本。
是后归章家。
怀素诗一首,绢上真迹,王巩易与王诜家。
怀素绢帖一轴杂论故事,后人分剪为二十余处,王诜累年遂求足元数。
又一云“史陵者”绢帖,以六朝古贤一帧,易与王诜。
怀素书《任华歌》,真迹两幅,绢书,字法清逸,歌辞奇伟。
在王诜家。
诜云:“尚方有其后三幅。
”
怀素草书“祝融高坐对寒峰”,绿绢帖,两行。
此字最佳。
石紫常刻石有六行,今不见前四行。
问夷庚,云:“与王钦臣家杂色缬级绢背以诗代怀帖同轴。
”今闻王之子,为宗室所购。
是怀素天下第一好收也。
暂无
暂无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