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园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本诗结构简单,却以意境胜。
以画写诗,唐王维时已发展得极好了,而黎简此作,与其称为画诗,不如看作是现在的「微电影」一类的东西,从一个摄像者的视角描绘了一段时间里诗人眼中的小园美景。
镜头首先对准的是平静的池水,水面倒映着层层深树,亦远亦近,微风一起,水面轻摇,树影也跟着迷乱起来,更显深远有致。
镜头上移,诗人开始眺望远处的山峦,有趣的是,他并没有用「山光入短墙」一类俗语,而是变换角度,反客为主,偏偏说成是山光越过短墙,正探头探脑地偷窥着园中景色。
一个「窥」字,让整联都活了起来,移诗人情感于山峦,不仅写出了山光之可爱,也借山光之「窥」有力地烘托出了小园之可爱,其匠心令人叫绝。
稍稍调小焦距,诗人又注意到了秋村中的黄叶。
入秋之后,黄叶挂满树木,缀满村庄。
此处黄叶之黄,不是枯黄,不是蔫黄,而是一种绚丽夺目的鲜黄,是镜头中的亮色。
诗人就在这悦目的鲜黄中,时而左顾,时而右盼,发现自己东侧的黄叶平平无奇,而西侧黄叶却能化其鲜亮之颜色入落日之斜辉,奇绝美绝。
是谓「一半」。
诗人何以知黄叶之满?自然是各个方向都曾长凝久驻,也正因此才能比较出「一半」来,有了前句作底,后句才站得住,也更有韵味。
此外,这一联两句在全诗皆对的情况下看似不工整,实则拗有拗的好处,诗人正是为了突出「一半入斜阳」着心之苦,景色之美,才故设拗句,引为亮色。
接着,镜头转到身边,幽竹静立,菊花沁芳,正是文人最喜之物。
诗人在如斯美景中,为何说小园只宜「小立」呢?原来新月已上,冷似新霜。
诗人从「斜阳」看到「新月」,实在已有一段时间,此时不耐寒冷,只好归去,也是无可奈何。
用月来写寒,这不是什么新发明,「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等早已有之,但把月比霜,写出寒冷的同时,又双层比喻出清静高洁之品质的,似不多见。
可能有人认为,本诗前两联写景,颈联过渡,尾联写人,这样说不是没有道理,但失之呆板。
作为一篇微电影式的小诗,因为一个镜头(亦即摄像者)的存在,本诗实际上句句有人,处处有人。
树影迷乱是人眼所见,山光窥园是人心所想,一半黄叶入斜阳,更暗含着诗人痴立园中之状。
幽竹为淡泊,寒花表清高,明月新霜都是诗人高洁品质的象征。
景色固然是外物,但选景则是只有人才能做到的,尤其是此诗的景物描写加入了大量的主观发挥。
所以这首诗不仅表现了小园之美,也着意写出了诗人自身的高雅情怀。
暂无
暂无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2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