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
〔唐〕 710 - 805 年
王冰,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
约生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卒于贞元二十年(805年),里居籍贯不详,唐宝应中(762~763年)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
王冰年轻时笃好养生之术,留心医学,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
他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为整理保存古医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后人的《素问》研究多是在王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
另袭《素问》而铺张为《灵枢》一部。
王氏另有《玄珠》一书,宋代己佚。
世传还有《玄珠密语》十卷,《昭明隐旨》三卷、《天元玉册》三十卷,《元和纪用经》一卷等,皆后人托名之作。
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歧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黄帝曰:何者为神?歧伯曰:血气以和,营卫以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
歧伯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榖,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歧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
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歧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黄帝曰: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歧伯曰: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可得闻乎?伯高曰: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可刺,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
黄帝曰:候之奈何?伯高曰:兵法曰无迎逢逢之之,无击堂堂之阵。
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
黄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
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
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
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歧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
房昴为纬,虚张为经。
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
阳主昼,阴主夜。
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
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
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
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
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间。
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
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
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
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
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黄帝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
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毋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
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
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
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
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
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
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八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十三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刺有五禁,何谓五禁?歧伯曰:禁其不可刺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夺。
歧伯曰:无泻其不可夺者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过。
歧伯曰:补泻无过其度。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逆。
歧伯曰:病与脉相逆,命曰五逆。
黄帝曰:余闻刺有九宜。
歧伯曰:明知九针之论,是谓九宜。
黄帝曰:何谓五禁,愿闻其不可刺之时。
歧伯曰:甲乙日自乘,无刺头,无发曚于耳内。
丙丁日自乘,无振埃于肩喉廉泉。
戊已日自乘四季,无刺腹,去爪泻水。
庚辛日自乘四季,无刺关节于股膝。
壬癸日自乘,无刺足胫,是谓五禁。
黄帝曰:何谓五夺?歧伯曰: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
此皆不可泻。
黄帝曰:何谓五逆?歧伯曰: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着痹不移□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乃后下衃,血衃笃重,是谓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五逆也。
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黄帝日: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
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
天地之精,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黄帝曰:谷之五味,可得闻乎?伯高曰:请尽言之。
五榖:杭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
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
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
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
凡此五者,各有所宜。
五宜:所言五色者,脾病者,宜食杭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粟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
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肝色青,宜食甘,杭米饭、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
脾黄色,宜食咸,大豆、猪肉、粟、藿皆咸。
肺白色,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黄帝日: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
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
天地之精,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黄帝曰:谷之五味,可得闻乎?伯高曰:请尽言之。
五榖:杭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
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
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
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
凡此五者,各有所宜。
五宜:所言五色者,脾病者,宜食杭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20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