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承祯
〔唐〕 647 - 735 年
唐道士。
洛州温人,字子微。
法号道隐。
事潘师正,传习辟谷道引术。
遍游名山,止于天台山,自号天台白云子。
武则天、睿宗时曾迎入京。
玄宗开元时又两次召至都,令于王屋山置坛室以居。
善篆、隶,书法自成一体,号“金剪刀书”。
以三体写《老子》石经,刊正文句。
初,卢藏用隐居终南山,指终南曰:“此中大有嘉处。
”承祯徐曰:“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
”藏用惭。
卒谥贞一先生。
有《修真秘旨》等。
太上本来真,虚无中有神。
若能心解悟,身外更无身。
假名元始号,元始虚无老。
心源是元始,更无无上道。
七宝为林苑,五明宫殿宽。
人身皆备有,不解向心观。
三世诸天圣,相因一性宗。
一身无万法,万法一身同。
放出光明照,无央世界中。
乾坤明表里,日月觉朦胧。
妙观无静苦,自性不能知。
妄想随缘去,何时有出期。
生灭何时尽,相因浩劫来。
似环蝼蚁转,如毂碾尘埃。
谁言河海阔,深浅尚能知。
爱欲情无底,何年有出时?
水鸟及风林,咸归一法音。
如何颠倒性,自起万般心。
虚无含有象,有象复归无。
心若分明了,知权呼有无。
无空空不空,无色色不色。
若能知色空,色空皆自得。
有有兼无有,无无及有无。
虚心能不动,妙道自来居。
如人入黑暗,目睹又何曾。
若要分明见,须凭浩劫灯。
有相兼无相,迷惑终不知。
未能明觉性,安得决狐疑。
众生情行劣,迷失道根源。
特谓宣宗旨,教令入妙门。
物向无中有,道从有里无。
莫生无有见,迷执自消除。
空色互相生,相缠如纠墨。
要知空色理,自莫分空色。
道性本虚无,虚无亦假呼。
若生无有见,终被法来拘。
不空是真空,不色是真色。
空色便为真,真法何曾得?
是空及是色,究竟总非干。
要认真空色,回心向己难。
空色宜双泯,不须举一隅。
色空无滞碍,本性自如如。
妙音喻虚性,虚心非妙音。
认他毫发事,难得自由心。
一心观一切,一切法皆同。
若能如斯解,方明智慧通。
了悟性根源,名为入妙门方便法,是法勿留存。
决破疑惑网,有无都不干。
正心长自在,如隼入云盘。
心静六根清,六根随性行。
性能无着物,邪障那边生。
妙经无碍性,权立妙经名。
故为众生说,令教悟此经。
一真度一切,如楫济横流。
真性随身有,勿于身外求。
传教虚无理,世间散布行。
诵经能万遍,其义自分明。
真性号神王,飞天无定方。
破邪能自外,坚固喻金刚。
灵童即正性,无染号真人。
威猛喻师子,名殊一法身。
诸天诸圣众,无一亦无二。
性不遂波流,是名真侍卫。
语默及游息,无生一念思。
忘形归恍惚,神鬼不能窥。
正法度邪法,众生见处偏。
若生无有见,即被染心田。
天尊重说偈,直为指心源。
汲引迷惑者,令归解脱门。
道非干视听,视听转生疑。
应物临机用,虚心即可知。
心疑随万境,随境认心田。
道非有为有,方名离种边。
时既暮兮节欲春,山林寂兮怀幽人。
登奇峰兮望白云,怅缅邈兮象欲纷。
白云悠悠去不返,寒风飕飕吹日晚。
不见其人谁与言,归坐弹琴思逾远。
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
不求无谄无曲,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公堂。
味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自长,触则形毙神游,想则梦离尸僵。
气漏形归厚土,念漏神趋死乡,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昌。
转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
造化若知规矩,鬼神莫测形藏,节饮节食少寐,是谓真人坐忘。
  • 1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48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