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
〔周〕 前483 - 前402 年
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
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
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生卒年则不详。
按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受儒教祭祀。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子曰:“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
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
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35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