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未央,長毋相忘。
人君之慾平治天下而垂榮名者,必尊賢而下士。
易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又曰:“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也,將懷遠而致近也。
夫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遊江海者託於船,致遠道者託於乘,欲霸王者託於賢;伊尹、呂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之船乘也。
釋父兄與子孫,非疏之也;任庖人釣屠與仇讎僕虜,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
猶大匠之爲宮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比功效而知人數矣。
是故呂尚聘而天下知商將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齊秦之必霸也,豈特船乘哉!夫成王霸固有人,亡國破家亦固有人;桀用於莘,紂用惡來,宋用唐鞅,齊用蘇秦,秦用趙高,而天下知其亡也;非其人而欲有功,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長也,射魚指天而欲發之當也;雖舜禹猶亦困,而又況乎俗主哉!
春秋之時,天子微弱,諸侯力政,皆叛不朝;衆暴寡,強劫弱,南夷與北狄交侵,中國之不絕若線。
桓公於是用管仲、鮑叔、隰朋、賓胥無、甯戚,三存亡國,一繼絕世,救中國,攘戎狄,卒脅荊蠻,以尊周室,霸諸侯。
晉文公用咎犯、先軫、陽處父,強中國,敗強楚,合諸侯,朝天子,以顯周室。
楚莊王用孫叔敖、司馬子反、將軍子重,徵陳從鄭,敗強晉,無敵於天下。
秦穆公用百里子、蹇叔子、王子廖及由余,據有雍州,攘敗西戎。
吳用延州萊季子,幷翼州,揚威於雞父。
鄭僖公富有千乘之國,貴爲諸侯,治義不順人心,而取弒於臣者,不先得賢也。
至簡公用子產、裨諶、世叔、行人子羽,賊臣除,正臣進,去強楚,閤中國,國家安寧,二十餘年,無強楚之患。
故虞有宮之奇,晉獻公爲之終夜不寐;楚有子玉得臣,文公爲之側席而坐,遠乎賢者之厭難折衝也。
夫宋襄公不用公子目夷之言,大辱於楚;曹不用僖負羈之諫,敗死於戎。
故共惟五始之要,治亂之端,在乎審己而任賢也。
國家之任賢而吉,任不肖而兇,案往世而視己事,其必然也,如合符,此爲人君者,不可以不慎也。
國家惛亂而良臣見,魯國大亂,季友之賢見,僖公即位而任季子,魯國安寧,外內無憂,行政二十一年,季子之卒後,邾擊其南,齊伐其北,魯不勝其患,將乞師於楚以取全耳(或作身),故傳曰:患之起必自此始也。
公子買不可使戍衛,公子遂不聽君命而擅之晉,內侵於臣下,外困於兵亂,弱之患也。
僖公之性,非前二十一年常賢,而後乃漸變爲不肖也,此季子存之所益,亡之所損也。
夫得賢失賢,其損益之驗如此,而人主忽於所用,
聖人之於天下百姓也,其猶赤子乎!飢者則食之,寒者則衣之;將之養之,育之長之;惟恐其不至於大也。
詩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傳曰:自陝以東者周公主之,自陜以西者召公主之。
召公述職當桑蠶之時,不欲變民事,故不入邑中,舍於甘棠之下而聽斷焉,陜間之人皆得其所。
是故後世思而歌誄之,善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歌詠之。
夫詩思然後積,積然後滿,滿然後發,發由其道而致其位焉;百姓嘆其美而致其敬,甘棠之不伐也,政教惡乎不行!孔子曰:“吾於甘棠,見宗廟之敬也。
”甚尊其人,必敬其位,順安萬物,古聖之道幾哉!仁人之德教也,誠惻隱於中,悃愊於內,不能已於其心;故其治天下也,如救溺人,見天下強陵弱,衆暴寡;幼孤羸露,死傷系虜,不忍其然,是以孔子歷七十二君,冀道之一行而得施其德,使民生於全育,烝庶安土,萬物熙熙,各樂其終,卒不遇,故睹麟而泣,哀道不行,德澤不洽,於是退作春秋,明素王之道,以示後人,恩施其惠,未嘗輟忘,是以百王尊之,志士法焉,誦其文章,傳今不絕,德及之也。
詩曰:“載馳載驅,周爰諮謀。
”此之謂也。
聖王布德施惠,非求報於百姓也;郊望禘嘗,非求報於鬼神也。
山致其高,雲雨起焉;水致其深,蛟龍生焉;君子致其道德而福祿歸焉。
夫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隱行者必有昭名,古者溝防不修,水爲人害,禹鑿龍門,闢伊闕,平治水土,使民得陸處;百姓不親,五品不遜,契教以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辨,長幼之序;田野不修,民食不足,后稷教之,闢地墾草,糞土樹谷,令百姓家給人足;故三後之後,無不王者,有陰德也。
周室衰,禮義廢,孔子以三代之道,教導於後世,繼嗣至今不絕者,有隱行也。
周頌曰:“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萬億及秭,爲酒爲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降福孔偕。
”禮記曰:“上牲損則用下牲,下牲損則祭不備物。
”以其舛之爲不樂也。
故聖人之於天下也,譬猶一堂之上也,今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獨索然向隅而泣,則一堂之人皆不樂矣;聖人之於天下也,譬猶一堂之上也,有一人不得其所,則孝子不敢以其物薦進。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謂吳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國之寶也。
”吳起對曰:“在德不在險。
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而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殷紂之國,左孟門而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太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伐之。
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
若君
惟此三月,春氣始陽,衆鳥皆昌②,蟄蟲彷徨③。
蠉飛之類④,烏最可貴。
其性好仁,反哺於親。
行義淑茂⑤,頗得人道。
今歲不祥,一烏被殃⑥。
何命不壽,拘罹此咎。
欲循南山,畏懼猴猿。
去危就安,自託府官⑦。
高樹輪囷,枝格相連。
府君之德,洋溢不測。
仁恩孔隆,澤及昆蟲。
莫敢摳去,因巢而處。
爲狸狌得⑧,圍樹以棘。
道作宮㭙⑨,雄行求材⑩。
雌往索菆⑾,材見盜取。
未得遠去,道與相遇。
見我不利,忽然如故⑿。
[我見]發忿,追而呼之:“咄!盜還來,吾自取材,於彼深萊。
趾胻[皸]臘⒀,毛羽墮落。
子不作身⒁,但行盜人。
雖就宮[室],豈不怠哉?”盜鳥不服,反怒作色:“[海始]作涌,家姓自[此]⒂。
今子相意⒃,甚泰不事⒄。
”亡烏曰:“吾聞君子,不行貪鄙。
天地綱紀,各有分理。
今子自己,尚可爲士。
夫惑知返,失路不遠。
悔過遷臧⒅,至今不晚。
”盜鳥潰然⒆,怒曰:“甚哉!子之不仁。
吾聞君子,不臆不[疑]⒇。
今子[狂妄,罪及無辜。
夫惑知返],毋[自]得辱。
”亡烏怫然而大怒,張目揚眉,奮翼伸頸,攘而大[呼]:“[慣盜屢屢],乃詳車薄21。
汝不亟走,尚敢鼓口。
”遂相拂傷,亡烏被創。
墮起擊耳,昏不能起。
賊[鳥]捕取,系之於柱。
幸得免去,至其故處22。
絕繫有餘,環樹欋梀23。
自解不能,卒上傅之。
不肯他拱,縛之愈固24。
其雄惕而驚,扶翼伸頸,仰天而鳴:“蒼天蒼天!視彼不仁。
方生產之時25,何與其[難]?”顧謂其雌曰:“命也夫!吉凶浮泭,願與汝俱26。
”雌曰:“佐子佐子27!”涕泣疾下:“何[慮及]家,[我死而]己。
[養]子[教子],我[將]不[及]。
死生有期,各不同時。
今雖隨我,將何益哉?見危受命,妾志所持。
以死傷生,聖人禁之。
疾行去矣,更索賢婦。
毋聽後母,愁苦孤子。
詩云詩云,‘營營青蠅,止於樊。
愷悌君子,毋信讒言28。
’懼惶向論,不得極言。
”遂縛兩翼,投於污廁。
肢躬折傷,卒以死亡。
其雄大哀,躑躅徘徊。
徜徉其旁,涕泣縱橫。
長[籲]太息,憂懣唬呼,毋所告訴。
盜反得免,亡烏被患。
遂棄故處,高翔而去。
《傳》曰:“衆鳥罹於羅網,鳳凰孤而高翔。
魚鱉得於笓笱29,蛟龍蟄而深藏。
良馬僕于衡下30,騏驥爲之徐行。
”鳥獸且相擾31,何況人乎?哀哉哀哉!窮通其菑32。
誠寫懸以意賦之。
曾子曰:“鳥之將死,其鳴哀。
”此之謂也。
周室自文、武始興,崇道德,隆禮義,設辟雍、泮宮、庠序之教[1],陳禮樂、絃歌、移風之化,敘人倫,正夫婦,天下莫不曉然。
論孝悌之義,惇篤之行,故仁義之道滿乎天下,卒致之刑錯[2]四十餘年。
遠方慕義,莫不賓服。
《雅》、《頌》歌詠,以思其德。
下及康、昭[3]之後,雖有衰德,其綱紀尚明。
及春秋時已四五百載矣[4],然其餘業遺烈,流而未滅。
五伯[5]之起,尊事周室。
五伯之後,時君雖無德,人臣輔其君者,若鄭之子產、晉之叔向、齊之晏嬰[6],挾君輔政,以並立於中國,猶以義相支持,歌說以相感,聘覲以相交,期會以相一[7],盟誓以相救。
天子之命,猶有所行;會享之國,猶有所恥[8];小國得有所依,百姓得有所息。
故孔子曰:“能以禮讓爲國乎,何有[9]?”周之流化,豈不大哉!
及春秋之後,衆賢輔國者既沒,而禮義衰矣。
孔子雖論《詩》、《書》,定《禮》、《樂》,王道粲然分明,以匹夫無勢,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皆天下之俊也。
時君莫尚之,是以王道遂用不興。
故曰:“非威不立,非勢不行。
”仲尼既沒之後,田氏取齊[10]瑏瑠,六卿分晉[11],道德大廢,上下失序。
至秦孝公捐禮讓而貴戰爭,棄仁義而用詐譎,苟以取強而已矣[12]。
夫篡盜之人,列爲侯王[13];詐譎之國,興立爲強[14]。
是以轉相放效[15],後生師之,遂相吞滅,並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野。
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安,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絕矣。
晚世益甚,萬乘之國七[16],千乘之國五[17],敵侔爭權,盡爲戰國。
貪饕無恥,競進無厭;國異政教,各自制斷;上無天子,下無方伯。
力功爭強,勝者爲右。
兵革不休,詐僞並起。
當此之時,雖有道德,不得施設。
有謀之強[18],負阻而恃固,連與交質[19],重約結誓,以守其國。
故孟子、孫卿[20]儒術之士,棄捐於世;而遊說權謀之徒,見貴於俗。
是以蘇秦、張儀、公孫衍、陳軫、代、厲之屬[21],生從橫短長之說[22],左右傾側。
蘇秦爲從,張儀爲橫。
橫則秦帝[23],從則楚王[24]。
所在國重,所去國輕。
然當此之時,秦國最雄,諸侯方弱,蘇秦結之,時六國爲一,以儐背秦[25]。
秦人恐懼,不敢窺兵於關中[26],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
然秦國勢便形利,權謀之士,鹹先馳之。
蘇秦初欲橫,秦弗用,故東合從。
及蘇秦死後,張儀連橫,諸侯聽之,西向事秦。
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27],據崤、函[28]之阻,跨隴、蜀[29]之
先生諱泰,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1]。
其先出自有周王季之穆,有虢叔者[2],實有懿德,文王諮焉。
建國命氏[3],或謂之郭,即其後也。
先生誕應天衷[4],聰睿明哲,孝友溫恭,仁篤慈惠。
夫其器量弘深[5],姿度廣大[6],浩浩焉,汪汪焉,奧乎不可測已[7]。
若乃砥節厲行[8],直道正辭,貞固足以幹事[9],隱括足以矯時[10]瑏瑠。
遂考覽六經,探綜圖緯[11],周流華夏,隨集帝學[12]。
收文武之將墜[13],拯微言之未絕[14]。
於是纓緌之徒[15],紳佩之士[16],望形表而影附,聆嘉聲而響和者,猶百川之歸巨海,鱗介之宗龜龍也[17]。
爾乃潛隱衡門[18],收朋勤誨,童蒙賴焉,用祛其蔽[19]。
州郡聞德,虛己備禮,莫之能致。
羣公休之[20],遂闢司徒掾[21],又舉有道[22],皆以疾辭。
將蹈鴻涯之遐跡[23],紹巢許之絕軌[24],翔區外以舒翼[25],超天衢以高峙[26]。
稟命不融[27],享年四十有二,以建寧二年正月乙亥卒[28]。
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懷哀悼,靡所置念。
乃相與惟先生之德,以謀不朽之事[29],僉以爲先民既沒[30],而德音猶存者,亦賴之於見述也。
今其如何,而闕斯禮?於是樹碑表墓,昭銘景行[31],俾芳烈奮於百世,令問顯於無窮[32]。
其詞曰:
於休先生[33],明德通玄,純懿淑靈,受之自天。
崇壯幽浚[34],如山如淵。
禮樂是悅,詩書是敦[35]。
匪惟摭華,乃尋厥根[36]。
宮牆重仞,允得其門[37]。
懿乎其純,確乎其操[38]。
洋洋搢紳,言觀其高[39]。
棲遲泌丘[40],善誘能教。
赫赫三事[41],幾行其招。
委辭召貢[42],保此清妙。
降年不永,民斯悲悼。
爰勒茲銘,摛其光耀[43]。
嗟爾來世,是則是效[44]!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爲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詩》雲:「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諠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康誥》曰:「克明德。」《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詩》雲:「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爲人子,止於孝;爲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
此謂知本。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之其所賤惡而闢焉,之其所畏敬而闢焉,之其所哀矜而闢焉,之其所敖
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
短毋見膚,長毋被土。
續衽,鉤邊。
要縫半下;袼之高下,可以運肘;袂之長短,反詘之及肘。
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
制:十有二幅以應十有二月。
袂圜以應規;曲袷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下齊如權衡以應平。
故規者,行舉手以爲容;負繩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義也。
故《易》曰:坤,「六二之動,直以方」也。
下齊如權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
五法已施,故聖人服之。
故規矩取其無私,繩取其直,權衡取其平,故先王貴之。
故可以爲文,可以爲武,可以擯相,可以治軍旅,完且弗費,善衣之次也。
具父母、大父母,衣純以繢;具父母,衣純以青。
如孤子,衣純以素。
純袂、緣、純邊,廣各寸半。
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
天子之三公之田視公侯,天子之卿視伯,天子之大夫視子男,天子之元士視附庸。
制農田百畝。
百畝之分,上農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農夫食五人。
庶人在官者,其祿以是爲差也。
諸侯之下士視上農夫,祿足以代其耕也。
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下大夫倍上士。
卿,四大夫祿。
君,十卿祿。
次國之卿,三大夫祿,君,十卿祿。
小國之卿,倍大夫祿,君十卿祿。
次國之上卿,位當大國之中,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
小國之上卿,位當大國之下卿,中當其上大夫,下當其下大夫。
其有中士下士者,數各居其上之三分。
凡四海之內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國三十,七十里之國六十,五十里之國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國,名山大澤不以封,其餘以爲附庸間田。
八州,州二百一十國。
天子之縣內,方百里之國九,七十里之國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國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國。
名山大澤不以分,其餘以祿士,以爲間田。
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國,天子之元士,諸侯之附庸不與。
天子百里之內以共官,千里之內以爲御。
千里之外,設方伯。
五國以爲屬,屬有長;十國以爲連,連有帥;三十國以爲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國以爲州,州有伯,八州八伯。
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帥,三百三十六長。
八伯各以其屬,屬於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爲左右,曰二伯。
千里之內曰甸,千里之外,曰採曰流。
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大國、三卿,皆命於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次國,三卿,二卿命於天子,一卿命於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小國二卿皆命於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天子使其大夫爲三監,監於方伯之國,國三人。
天子之縣內諸侯,祿也;外諸侯,嗣也。
制:三公,一命卷;若有加,則賜也,不過九命。
次國之君,不過七命,小國之君,不過五命。
大國之卿,不過三命,下卿再命;小國之卿與下大夫一命。
凡官民材,必先論之。
論辨然後使之,任事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祿之。
爵人於朝,與士共之。
刑人於市,與衆棄之。
是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養,士遇之塗弗與言也。
屏之四方,唯其所之,不及以政,亦弗故生也。
諸侯之於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天子五年一巡守,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覲諸侯;問百年者就見之。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9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