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书录
周室自文、武始兴,崇道德,隆礼义,设辟雍、泮宫、庠序之教[1],陈礼乐、弦歌、移风之化,叙人伦,正夫妇,天下莫不晓然。
论孝悌之义,惇笃之行,故仁义之道满乎天下,卒致之刑错[2]四十馀年。
远方慕义,莫不宾服。
《雅》、《颂》歌咏,以思其德。
下及康、昭[3]之后,虽有衰德,其纲纪尚明。
及春秋时已四五百载矣[4],然其馀业遗烈,流而未灭。
五伯[5]之起,尊事周室。
五伯之后,时君虽无德,人臣辅其君者,若郑之子产、晋之叔向、齐之晏婴[6],挟君辅政,以并立于中国,犹以义相支持,歌说以相感,聘觐以相交,期会以相一[7],盟誓以相救。
天子之命,犹有所行;会享之国,犹有所耻[8];小国得有所依,百姓得有所息。
故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9]?”周之流化,岂不大哉!
及春秋之后,众贤辅国者既没,而礼义衰矣。
孔子虽论《诗》、《书》,定《礼》、《乐》,王道粲然分明,以匹夫无势,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皆天下之俊也。
时君莫尚之,是以王道遂用不兴。
故曰:“非威不立,非势不行。
”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10]瑏瑠,六卿分晋[11],道德大废,上下失序。
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12]。
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13];诈谲之国,兴立为强[14]。
是以转相放效[15],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
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
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16],千乘之国五[17],敌侔争权,尽为战国。
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
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当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设。
有谋之强[18],负阻而恃固,连与交质[19],重约结誓,以守其国。
故孟子、孙卿[20]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
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代、厉之属[21],生从横短长之说[22],左右倾侧。
苏秦为从,张仪为横。
横则秦帝[23],从则楚王[24]。
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然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之,时六国为一,以傧背秦[25]。
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26],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
然秦国势便形利,权谋之士,咸先驰之。
苏秦初欲横,秦弗用,故东合从。
及苏秦死后,张仪连横,诸侯听之,西向事秦。
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27],据崤、函[28]之阻,跨陇、蜀[29]之饶,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30],以蚕食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
仗于谋诈之弊,终于[31]信笃之诚,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以缀天下之心;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
二世愈甚,惠不下施,情不上达;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浅薄,纲纪坏败;民不见义而悬于不宁。
抚天下十四岁,天下大溃,诈伪之弊也。
其比王德,岂不远哉!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32]。
”夫使天下有所耻,故化可致也。
苟以诈伪偷活取容,自上为之,何以率下?秦之败也,不亦宜乎?
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故[33]。
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势也。
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亦可喜,皆可观。
论孝悌之义,惇笃之行,故仁义之道满乎天下,卒致之刑错[2]四十馀年。
远方慕义,莫不宾服。
《雅》、《颂》歌咏,以思其德。
下及康、昭[3]之后,虽有衰德,其纲纪尚明。
及春秋时已四五百载矣[4],然其馀业遗烈,流而未灭。
五伯[5]之起,尊事周室。
五伯之后,时君虽无德,人臣辅其君者,若郑之子产、晋之叔向、齐之晏婴[6],挟君辅政,以并立于中国,犹以义相支持,歌说以相感,聘觐以相交,期会以相一[7],盟誓以相救。
天子之命,犹有所行;会享之国,犹有所耻[8];小国得有所依,百姓得有所息。
故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9]?”周之流化,岂不大哉!
及春秋之后,众贤辅国者既没,而礼义衰矣。
孔子虽论《诗》、《书》,定《礼》、《乐》,王道粲然分明,以匹夫无势,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皆天下之俊也。
时君莫尚之,是以王道遂用不兴。
故曰:“非威不立,非势不行。
”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10]瑏瑠,六卿分晋[11],道德大废,上下失序。
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12]。
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13];诈谲之国,兴立为强[14]。
是以转相放效[15],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
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
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16],千乘之国五[17],敌侔争权,尽为战国。
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
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当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设。
有谋之强[18],负阻而恃固,连与交质[19],重约结誓,以守其国。
故孟子、孙卿[20]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
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代、厉之属[21],生从横短长之说[22],左右倾侧。
苏秦为从,张仪为横。
横则秦帝[23],从则楚王[24]。
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然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之,时六国为一,以傧背秦[25]。
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26],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
然秦国势便形利,权谋之士,咸先驰之。
苏秦初欲横,秦弗用,故东合从。
及苏秦死后,张仪连横,诸侯听之,西向事秦。
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27],据崤、函[28]之阻,跨陇、蜀[29]之饶,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30],以蚕食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
仗于谋诈之弊,终于[31]信笃之诚,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以缀天下之心;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
二世愈甚,惠不下施,情不上达;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浅薄,纲纪坏败;民不见义而悬于不宁。
抚天下十四岁,天下大溃,诈伪之弊也。
其比王德,岂不远哉!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32]。
”夫使天下有所耻,故化可致也。
苟以诈伪偷活取容,自上为之,何以率下?秦之败也,不亦宜乎?
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故[33]。
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势也。
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亦可喜,皆可观。
暂无
[1]辟雍泮宫:西周为天子所设的大学。
《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同泮)宫。
”辟雍“取其四面周水,圜如璧”(蔡邕《明堂月令论》)。
泮宫,古时学宫前的水池,状如半月形。
“泮之言半也。
半水者,盖东西门以南通水,北无也。
”(《诗·鲁颂·泮水》郑玄笺)庠序:中国古代学校名。
《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
[2]刑错(cù醋):通“措”。
《史记·周本纪》:“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集解》引应劭曰:“错,置也。
民不犯法,无所置刑。
”
[3]康:周康王姬钊。
昭:康王之子昭王姬瑕。
[4]“及春秋时”句:一般研究者认为,西周开始约当公元前1066年,于前722年(鲁隐公元年)进入春秋时代,二者相距尚不足四百年。
此所云“四五百载”,或计算有出入;或以年代难考,约略计之而已。
[5]五伯:即五霸,通行的说法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6]子产:即公孙侨,春秋时郑国执政。
叔向:羊舌氏,名肸,春秋时晋国大夫。
晏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大夫。
[7]歌:赋诗言志。
说:申说己意。
聘:遣使聘问。
觐:诸侯朝见天子。
期会以相一:诸侯会见,以求意见一致。
[8]有所耻:以其可耻而不为。
[9]“孔子曰”二句:所引孔子的话见《论语·里仁》。
何有,有何困难之意。
[10]瑏瑠田氏取齐: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周天子正式承认田和为齐国诸侯。
[11]六卿分晋:春秋晚期,晋国由赵、韩、魏、知、范、中行六卿专权,时孔子尚在。
[12]秦孝公:秦国国君,名渠梁,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
即位之初,布恩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
下令国中曰:“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见《史记·秦本纪》)后用商鞅变法,国以富强。
[13]篡盗之人,列为侯王:指赵、魏、韩及田和。
[14]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指秦。
[15]放效:即仿效。
[16]万乘之国七:此指战国时之大国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
[17]千乘之国五:指七雄之外的鲁、宋、卫、郑、中山五国,至战国时尚存者。
[18]不得施设。
有谋之强:一本作“不得施谋。
有设之强”,“设”谓军备及要塞之类,亦通。
[19]连与:国与国之间结成同盟。
交质:相互以亲属作抵押以取信对方。
[20]孙卿:即荀子,名况。
时人尊而号为“卿”。
汉人避宣帝刘询嫌名讳,称为孙卿。
[21]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苏)代、(苏)厉:六人均为战国时纵横家,《史记》皆有传,其事迹《战国策》都有记载。
[22]生从横短长之说:生,兴起。
《史记·六国年表序》:“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
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即“纵横”)短长之说起。
”可参。
故《战国策》亦称《短长书》。
[23]横则秦帝:谓实行连横,可使秦国达成帝业。
[24]从则楚王(wàng旺):实行合纵,则楚便成为山东六国联合抗秦的领袖。
[25]傧:通“摈”,排斥。
[26]“不敢窥兵”句:《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既约六国从亲,归赵,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乃投从约书于秦。
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
[27]四塞(sài赛)之固:谓国境四面险要。
《史记·苏秦列传》:“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
”
[28]崤:崤山。
函:函谷关。
[29]陇:今甘肃兰州以东一带。
蜀,今四川省。
[30]六世:指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代。
烈:功绩。
[31]终于:一本“于”作“无”。
[32]“道之以政”六句:见《论语·为政》。
这一段历来解说颇有分歧。
兹采用杨伯峻《论语译注》译文:“用政法来诱导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
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
[33]据时而为故:一本“为”字下有“画”字,“故”字属下句。
《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同泮)宫。
”辟雍“取其四面周水,圜如璧”(蔡邕《明堂月令论》)。
泮宫,古时学宫前的水池,状如半月形。
“泮之言半也。
半水者,盖东西门以南通水,北无也。
”(《诗·鲁颂·泮水》郑玄笺)庠序:中国古代学校名。
《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
[2]刑错(cù醋):通“措”。
《史记·周本纪》:“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集解》引应劭曰:“错,置也。
民不犯法,无所置刑。
”
[3]康:周康王姬钊。
昭:康王之子昭王姬瑕。
[4]“及春秋时”句:一般研究者认为,西周开始约当公元前1066年,于前722年(鲁隐公元年)进入春秋时代,二者相距尚不足四百年。
此所云“四五百载”,或计算有出入;或以年代难考,约略计之而已。
[5]五伯:即五霸,通行的说法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6]子产:即公孙侨,春秋时郑国执政。
叔向:羊舌氏,名肸,春秋时晋国大夫。
晏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大夫。
[7]歌:赋诗言志。
说:申说己意。
聘:遣使聘问。
觐:诸侯朝见天子。
期会以相一:诸侯会见,以求意见一致。
[8]有所耻:以其可耻而不为。
[9]“孔子曰”二句:所引孔子的话见《论语·里仁》。
何有,有何困难之意。
[10]瑏瑠田氏取齐: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周天子正式承认田和为齐国诸侯。
[11]六卿分晋:春秋晚期,晋国由赵、韩、魏、知、范、中行六卿专权,时孔子尚在。
[12]秦孝公:秦国国君,名渠梁,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
即位之初,布恩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
下令国中曰:“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见《史记·秦本纪》)后用商鞅变法,国以富强。
[13]篡盗之人,列为侯王:指赵、魏、韩及田和。
[14]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指秦。
[15]放效:即仿效。
[16]万乘之国七:此指战国时之大国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
[17]千乘之国五:指七雄之外的鲁、宋、卫、郑、中山五国,至战国时尚存者。
[18]不得施设。
有谋之强:一本作“不得施谋。
有设之强”,“设”谓军备及要塞之类,亦通。
[19]连与:国与国之间结成同盟。
交质:相互以亲属作抵押以取信对方。
[20]孙卿:即荀子,名况。
时人尊而号为“卿”。
汉人避宣帝刘询嫌名讳,称为孙卿。
[21]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苏)代、(苏)厉:六人均为战国时纵横家,《史记》皆有传,其事迹《战国策》都有记载。
[22]生从横短长之说:生,兴起。
《史记·六国年表序》:“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
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即“纵横”)短长之说起。
”可参。
故《战国策》亦称《短长书》。
[23]横则秦帝:谓实行连横,可使秦国达成帝业。
[24]从则楚王(wàng旺):实行合纵,则楚便成为山东六国联合抗秦的领袖。
[25]傧:通“摈”,排斥。
[26]“不敢窥兵”句:《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既约六国从亲,归赵,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乃投从约书于秦。
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
[27]四塞(sài赛)之固:谓国境四面险要。
《史记·苏秦列传》:“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
”
[28]崤:崤山。
函:函谷关。
[29]陇:今甘肃兰州以东一带。
蜀,今四川省。
[30]六世:指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代。
烈:功绩。
[31]终于:一本“于”作“无”。
[32]“道之以政”六句:见《论语·为政》。
这一段历来解说颇有分歧。
兹采用杨伯峻《论语译注》译文:“用政法来诱导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
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
[33]据时而为故:一本“为”字下有“画”字,“故”字属下句。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