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書錄
周室自文、武始興,崇道德,隆禮義,設辟雍、泮宮、庠序之教[1],陳禮樂、絃歌、移風之化,敘人倫,正夫婦,天下莫不曉然。
論孝悌之義,惇篤之行,故仁義之道滿乎天下,卒致之刑錯[2]四十餘年。
遠方慕義,莫不賓服。
《雅》、《頌》歌詠,以思其德。
下及康、昭[3]之後,雖有衰德,其綱紀尚明。
及春秋時已四五百載矣[4],然其餘業遺烈,流而未滅。
五伯[5]之起,尊事周室。
五伯之後,時君雖無德,人臣輔其君者,若鄭之子產、晉之叔向、齊之晏嬰[6],挾君輔政,以並立於中國,猶以義相支持,歌說以相感,聘覲以相交,期會以相一[7],盟誓以相救。
天子之命,猶有所行;會享之國,猶有所恥[8];小國得有所依,百姓得有所息。
故孔子曰:“能以禮讓爲國乎,何有[9]?”周之流化,豈不大哉!
及春秋之後,衆賢輔國者既沒,而禮義衰矣。
孔子雖論《詩》、《書》,定《禮》、《樂》,王道粲然分明,以匹夫無勢,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皆天下之俊也。
時君莫尚之,是以王道遂用不興。
故曰:“非威不立,非勢不行。
”仲尼既沒之後,田氏取齊[10]瑏瑠,六卿分晉[11],道德大廢,上下失序。
至秦孝公捐禮讓而貴戰爭,棄仁義而用詐譎,苟以取強而已矣[12]。
夫篡盜之人,列爲侯王[13];詐譎之國,興立爲強[14]。
是以轉相放效[15],後生師之,遂相吞滅,並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野。
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安,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絕矣。
晚世益甚,萬乘之國七[16],千乘之國五[17],敵侔爭權,盡爲戰國。
貪饕無恥,競進無厭;國異政教,各自制斷;上無天子,下無方伯。
力功爭強,勝者爲右。
兵革不休,詐僞並起。
當此之時,雖有道德,不得施設。
有謀之強[18],負阻而恃固,連與交質[19],重約結誓,以守其國。
故孟子、孫卿[20]儒術之士,棄捐於世;而遊說權謀之徒,見貴於俗。
是以蘇秦、張儀、公孫衍、陳軫、代、厲之屬[21],生從橫短長之說[22],左右傾側。
蘇秦爲從,張儀爲橫。
橫則秦帝[23],從則楚王[24]。
所在國重,所去國輕。
然當此之時,秦國最雄,諸侯方弱,蘇秦結之,時六國爲一,以儐背秦[25]。
秦人恐懼,不敢窺兵於關中[26],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
然秦國勢便形利,權謀之士,鹹先馳之。
蘇秦初欲橫,秦弗用,故東合從。
及蘇秦死後,張儀連橫,諸侯聽之,西向事秦。
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27],據崤、函[28]之阻,跨隴、蜀[29]之饒,聽衆人之策,乘六世之烈[30],以蠶食六國,兼諸侯,並有天下。
仗於謀詐之弊,終於[31]信篤之誠,無道德之教,仁義之化,以綴天下之心;任刑罰以爲治,信小術以爲道;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上小堯、舜,下邈三王。
二世愈甚,惠不下施,情不上達;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淺薄,綱紀壞敗;民不見義而懸於不寧。
撫天下十四歲,天下大潰,詐僞之弊也。
其比王德,豈不遠哉!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32]。
”夫使天下有所恥,故化可致也。
苟以詐僞偷活取容,自上爲之,何以率下?秦之敗也,不亦宜乎?
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爲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爲資,據時而爲故[33]。
其謀扶急持傾,爲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
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爲安,運亡爲存。
亦可喜,皆可觀。
暂无
[1]辟雍泮宮:西周爲天子所設的大學。
《禮記·王制》:“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頖(同泮)宮。
”辟雍“取其四面周水,圜如璧”(蔡邕《明堂月令論》)。
泮宮,古時學宮前的水池,狀如半月形。
“泮之言半也。
半水者,蓋東西門以南通水,北無也。
”(《詩·魯頌·泮水》鄭玄箋)庠序:中國古代學校名。
《孟子·滕文公上》:“設爲庠、序、學、校以教之。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

[2]刑錯(cù醋):通“措”。
《史記·周本紀》:“故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
”《集解》引應劭曰:“錯,置也。
民不犯法,無所置刑。

[3]康:周康王姬釗。
昭:康王之子昭王姬瑕。
[4]“及春秋時”句:一般研究者認爲,西周開始約當公元前1066年,於前722年(魯隱公元年)進入春秋時代,二者相距尚不足四百年。
此所云“四五百載”,或計算有出入;或以年代難考,約略計之而已。
[5]五伯:即五霸,通行的說法爲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6]子產:即公孫僑,春秋時鄭國執政。
叔向:羊舌氏,名肸,春秋時晉國大夫。
晏嬰:字平仲,春秋時齊國大夫。
[7]歌:賦詩言志。
說:申說己意。
聘:遣使聘問。
覲:諸侯朝見天子。
期會以相一:諸侯會見,以求意見一致。
[8]有所恥:以其可恥而不爲。
[9]“孔子曰”二句:所引孔子的話見《論語·里仁》。
何有,有何困難之意。
[10]瑏瑠田氏取齊: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周天子正式承認田和爲齊國諸侯。
[11]六卿分晉:春秋晚期,晉國由趙、韓、魏、知、範、中行六卿專權,時孔子尚在。
[12]秦孝公:秦國國君,名渠樑,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
即位之初,布恩惠,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
下令國中曰:“賓客羣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見《史記·秦本紀》)後用商鞅變法,國以富強。
[13]篡盜之人,列爲侯王:指趙、魏、韓及田和。
[14]詐譎之國,興立爲強:指秦。
[15]放效:即仿效。
[16]萬乘之國七:此指戰國時之大國秦、齊、楚、趙、魏、韓、燕七國。
[17]千乘之國五:指七雄之外的魯、宋、衛、鄭、中山五國,至戰國時尚存者。
[18]不得施設。
有謀之強:一本作“不得施謀。
有設之強”,“設”謂軍備及要塞之類,亦通。
[19]連與:國與國之間結成同盟。
交質:相互以親屬作抵押以取信對方。
[20]孫卿:即荀子,名況。
時人尊而號爲“卿”。
漢人避宣帝劉詢嫌名諱,稱爲孫卿。
[21]蘇秦、張儀、公孫衍、陳軫、(蘇)代、(蘇)厲:六人均爲戰國時縱橫家,《史記》皆有傳,其事蹟《戰國策》都有記載。
[22]生從橫短長之說:生,興起。
《史記·六國年表序》:“三國終之卒分晉,田和亦滅齊而有之,六國之盛自此始。
務在強兵並敵,謀詐用而從衡(即“縱橫”)短長之說起。
”可參。
故《戰國策》亦稱《短長書》。
[23]橫則秦帝:謂實行連橫,可使秦國達成帝業。
[24]從則楚王(wàng旺):實行合縱,則楚便成爲山東六國聯合抗秦的領袖。
[25]儐:通“擯”,排斥。
[26]“不敢窺兵”句:《史記·蘇秦列傳》:“蘇秦既約六國從親,歸趙,趙肅侯封爲武安君,乃投從約書於秦。
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

[27]四塞(sài賽)之固:謂國境四面險要。
《史記·蘇秦列傳》:“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此天府也。

[28]崤:崤山。
函:函谷關。
[29]隴:今甘肅蘭州以東一帶。
蜀,今四川省。
[30]六世:指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六代。
烈:功績。
[31]終於:一本“於”作“無”。
[32]“道之以政”六句:見《論語·爲政》。
這一段歷來解說頗有分歧。
茲採用楊伯峻《論語譯註》譯文:“用政法來誘導他們,使用刑罰來整頓他們,人民只是暫時地免於罪過,卻沒有廉恥之心。
如果用道德來誘導他們,使用禮教來整頓他們,人民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人心歸服。

[33]據時而爲故:一本“爲”字下有“畫”字,“故”字屬下句。
暂无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4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