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賀字子叔,北地義渠人也。
賀祖父昆邪,景帝時爲隴西守,以將軍擊吳、楚有功,封平曲侯,著書十餘篇。
賀少爲騎士,從軍數有功。
自武帝爲太子時,賀爲舍人,及武帝即位,遷至太僕。
賀夫人君孺,衛皇后姊也,賀由是有寵。
元光中爲輕車將軍。
軍馬邑。
後四歲,出雲中。
後五歲,以車騎將軍從大將軍青出,有功,封南窌侯。
後再以左將軍出定襄,無功,坐酎金,失侯。
復以浮沮將軍出五原二千餘里,無功。
後八歲,遂代石慶爲丞相,封葛繹侯。
時朝廷多事,督責大臣。
自公孫弘後,丞相李蔡、嚴青翟、趙週三人比坐事死。
石慶雖以謹得終,然數被譴。
初,賀引拜爲丞相,不受印綬,頓首涕泣,曰:“臣本邊鄙,以鞍馬騎射爲官,材誠不任宰相。
”上與左右見賀悲哀,感動下泣,曰:“扶起丞相。
”賀不肯起,上乃起雲,賀不得已拜。
出,左右問其故,賀曰:“主上賢明,臣不足以稱,恐負重責,從是殆矣。
”
賀子敬聲,代賀爲太僕,父子並居公卿位。
敬聲以皇后姊子,驕奢不奉法,徵和中擅用北軍錢千九百萬,發覺,下獄。
是時,詔捕陽陵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賀自請逐捕安世以贖敬聲罪。
上許之。
後果得安世。
安世者,京師大俠也,聞賀欲以贖子,笑曰:“丞相禍及宗矣。
南山之行不足受我辭,斜谷之木不足爲我械。
”安世遂從獄中上書,告敬聲與陽石公主私通,及使人巫祭祠詛上,且上甘泉當馳道埋偶人,祝詛有惡言。
下有司案驗賀,窮治所犯,遂父子死獄中,家族。
巫蠱之禍起自朱安世,成於江充,遂及公主、皇后、太子,皆敗。
語在《江充》、《戾園傳》。
劉屈氂,武帝庶兄中山靖王子也,不知其始所以進。
徵和二年春,制詔御史:“故丞相賀倚舊故乘高勢而爲邪,興美田以利子弟賓客,不顧元元,無益邊谷,貨賂上流,朕忍之久矣。
終不自革,乃以邊爲援,使內郡自省作車,又令耕者自轉,以困農煩擾畜者,重馬傷枆,武備衰減;下吏妄賦,百姓流亡;又詐爲詔書,以奸傳朱安世。
獄已正於理。
其以涿郡太守屈氂爲左丞相,分丞相長史爲兩府,以待天下遠方之選。
夫親親任賢,周、唐之道也。
以澎戶二千二百封左丞相爲澎侯。
”
其秋,戾太子爲江充所譖,殺充,發兵入丞相府,屈氂挺身逃,亡其印綬。
是時,上避暑在甘泉宮,丞相長史乘疾置以聞。
上問:“丞相何爲?”對曰:“丞相祕之,未敢發兵。
”上怒曰:“事籍籍如此,何謂祕也?丞相無周公之風矣。
周公不誅管、蔡乎?”乃賜丞相璽書曰:“捕斬反者,自有賞罰。
以牛車爲櫓,毋接短兵,多殺傷士衆。
堅閉城門,毋
賀祖父昆邪,景帝時爲隴西守,以將軍擊吳、楚有功,封平曲侯,著書十餘篇。
賀少爲騎士,從軍數有功。
自武帝爲太子時,賀爲舍人,及武帝即位,遷至太僕。
賀夫人君孺,衛皇后姊也,賀由是有寵。
元光中爲輕車將軍。
軍馬邑。
後四歲,出雲中。
後五歲,以車騎將軍從大將軍青出,有功,封南窌侯。
後再以左將軍出定襄,無功,坐酎金,失侯。
復以浮沮將軍出五原二千餘里,無功。
後八歲,遂代石慶爲丞相,封葛繹侯。
時朝廷多事,督責大臣。
自公孫弘後,丞相李蔡、嚴青翟、趙週三人比坐事死。
石慶雖以謹得終,然數被譴。
初,賀引拜爲丞相,不受印綬,頓首涕泣,曰:“臣本邊鄙,以鞍馬騎射爲官,材誠不任宰相。
”上與左右見賀悲哀,感動下泣,曰:“扶起丞相。
”賀不肯起,上乃起雲,賀不得已拜。
出,左右問其故,賀曰:“主上賢明,臣不足以稱,恐負重責,從是殆矣。
”
賀子敬聲,代賀爲太僕,父子並居公卿位。
敬聲以皇后姊子,驕奢不奉法,徵和中擅用北軍錢千九百萬,發覺,下獄。
是時,詔捕陽陵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賀自請逐捕安世以贖敬聲罪。
上許之。
後果得安世。
安世者,京師大俠也,聞賀欲以贖子,笑曰:“丞相禍及宗矣。
南山之行不足受我辭,斜谷之木不足爲我械。
”安世遂從獄中上書,告敬聲與陽石公主私通,及使人巫祭祠詛上,且上甘泉當馳道埋偶人,祝詛有惡言。
下有司案驗賀,窮治所犯,遂父子死獄中,家族。
巫蠱之禍起自朱安世,成於江充,遂及公主、皇后、太子,皆敗。
語在《江充》、《戾園傳》。
劉屈氂,武帝庶兄中山靖王子也,不知其始所以進。
徵和二年春,制詔御史:“故丞相賀倚舊故乘高勢而爲邪,興美田以利子弟賓客,不顧元元,無益邊谷,貨賂上流,朕忍之久矣。
終不自革,乃以邊爲援,使內郡自省作車,又令耕者自轉,以困農煩擾畜者,重馬傷枆,武備衰減;下吏妄賦,百姓流亡;又詐爲詔書,以奸傳朱安世。
獄已正於理。
其以涿郡太守屈氂爲左丞相,分丞相長史爲兩府,以待天下遠方之選。
夫親親任賢,周、唐之道也。
以澎戶二千二百封左丞相爲澎侯。
”
其秋,戾太子爲江充所譖,殺充,發兵入丞相府,屈氂挺身逃,亡其印綬。
是時,上避暑在甘泉宮,丞相長史乘疾置以聞。
上問:“丞相何爲?”對曰:“丞相祕之,未敢發兵。
”上怒曰:“事籍籍如此,何謂祕也?丞相無周公之風矣。
周公不誅管、蔡乎?”乃賜丞相璽書曰:“捕斬反者,自有賞罰。
以牛車爲櫓,毋接短兵,多殺傷士衆。
堅閉城門,毋
楊王孫者,孝武時人也。
學黃、老之術,家業千餘,厚自奉養生,亡所不致。
及病且終,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
死則爲布囊盛屍,入地七尺,既下,從足引脫其囊,以身親土。
”其子欲默而不從,重廢父命;欲從之,心又不忍,乃往見王孫友人祁侯。
祁侯與王孫書曰:“王孫苦疾,僕迫從上祠雍,未得詣前。
願存精神,省思慮,進醫藥,厚自持。
竊聞王孫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則已,若其有知,是戮屍地下,將裸見先人,竊爲王孫不取也。
且《孝經》曰‘爲之棺槨衣衾’,是亦聖人之遺制,何必區區獨守所聞?願王孫察焉。
”
王孫報曰:“蓋聞古之聖王,緣人情不忍其親,故爲制禮,今則越之,吾是以裸葬,將以矯世也。
夫厚葬誠亡益於死者,而俗人競以相高,靡財單幣,腐之地下。
或乃今日入而明日發,此真與暴骸於中野何異!且夫死者,終生之化,而物之歸者也。
歸者得至,化者得變,是物各反其真也。
反真冥冥,亡形亡聲,乃合道情。
夫飾外以華衆,厚葬以隔真,使歸者不得至,化者不得變,是使物各失其所也。
且吾聞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
精神離形,各歸其真,故謂之鬼,鬼之爲言歸也。
其屍塊然獨處,豈有知哉?裹以幣帛,隔以棺槨,支體絡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鬱爲枯臘,千載之後,棺槨朽腐,乃得歸土,就其真宅。
由是言之,焉用久客!昔帝堯之葬也,窾木爲櫝,葛藟爲緘,其穿下不亂泉,上不泄殠。
故聖王生易尚,死易葬也。
不加功於亡用,不損財於亡謂。
今費財厚葬,留歸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謂重惑。
於戲!吾不爲也。
”
祁侯曰:“善。
”遂裸葬。
胡建字子孟,河東人也。
孝武天漢中,守軍正丞,貧亡車馬,常步與走卒起居,所以尉薦走卒,甚得其心。
時監軍御史爲奸,穿北軍壘垣以爲賈區,建欲誅之,乃約其走卒曰:“我欲與公有所誅,吾言取之則取,斬之則斬。
”於是當選士馬日,監御史與護軍諸校列坐堂皇上,建從走卒趨至堂皇下拜謁,因上堂皇,走卒皆上。
建指監御史曰:“取彼。
”走卒前曳下堂皇。
建曰:“斬之。
”遂斬御史。
護軍諸校皆愕驚,不知所以。
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懷中,遂上奏曰:“臣聞軍法,立武以威衆,誅惡以禁邪。
今監御史公穿軍垣以求賈利,私買賣以與士市,不立剛毅之心,勇猛之節,亡以帥先士大夫,尤失理不公。
用文吏議,不至重法。
《黃帝李法》曰:‘壁壘已定,穿窬不由路,是謂奸人,奸人者殺。
’臣謹按軍法曰:‘正亡屬將軍,將軍有罪以聞,二千石以下行法焉。
’丞於用法疑,執事
學黃、老之術,家業千餘,厚自奉養生,亡所不致。
及病且終,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
死則爲布囊盛屍,入地七尺,既下,從足引脫其囊,以身親土。
”其子欲默而不從,重廢父命;欲從之,心又不忍,乃往見王孫友人祁侯。
祁侯與王孫書曰:“王孫苦疾,僕迫從上祠雍,未得詣前。
願存精神,省思慮,進醫藥,厚自持。
竊聞王孫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則已,若其有知,是戮屍地下,將裸見先人,竊爲王孫不取也。
且《孝經》曰‘爲之棺槨衣衾’,是亦聖人之遺制,何必區區獨守所聞?願王孫察焉。
”
王孫報曰:“蓋聞古之聖王,緣人情不忍其親,故爲制禮,今則越之,吾是以裸葬,將以矯世也。
夫厚葬誠亡益於死者,而俗人競以相高,靡財單幣,腐之地下。
或乃今日入而明日發,此真與暴骸於中野何異!且夫死者,終生之化,而物之歸者也。
歸者得至,化者得變,是物各反其真也。
反真冥冥,亡形亡聲,乃合道情。
夫飾外以華衆,厚葬以隔真,使歸者不得至,化者不得變,是使物各失其所也。
且吾聞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
精神離形,各歸其真,故謂之鬼,鬼之爲言歸也。
其屍塊然獨處,豈有知哉?裹以幣帛,隔以棺槨,支體絡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鬱爲枯臘,千載之後,棺槨朽腐,乃得歸土,就其真宅。
由是言之,焉用久客!昔帝堯之葬也,窾木爲櫝,葛藟爲緘,其穿下不亂泉,上不泄殠。
故聖王生易尚,死易葬也。
不加功於亡用,不損財於亡謂。
今費財厚葬,留歸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謂重惑。
於戲!吾不爲也。
”
祁侯曰:“善。
”遂裸葬。
胡建字子孟,河東人也。
孝武天漢中,守軍正丞,貧亡車馬,常步與走卒起居,所以尉薦走卒,甚得其心。
時監軍御史爲奸,穿北軍壘垣以爲賈區,建欲誅之,乃約其走卒曰:“我欲與公有所誅,吾言取之則取,斬之則斬。
”於是當選士馬日,監御史與護軍諸校列坐堂皇上,建從走卒趨至堂皇下拜謁,因上堂皇,走卒皆上。
建指監御史曰:“取彼。
”走卒前曳下堂皇。
建曰:“斬之。
”遂斬御史。
護軍諸校皆愕驚,不知所以。
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懷中,遂上奏曰:“臣聞軍法,立武以威衆,誅惡以禁邪。
今監御史公穿軍垣以求賈利,私買賣以與士市,不立剛毅之心,勇猛之節,亡以帥先士大夫,尤失理不公。
用文吏議,不至重法。
《黃帝李法》曰:‘壁壘已定,穿窬不由路,是謂奸人,奸人者殺。
’臣謹按軍法曰:‘正亡屬將軍,將軍有罪以聞,二千石以下行法焉。
’丞於用法疑,執事
雋不疑字曼倩,勃海人也。
治《春秋》,爲郡文學,進退必以禮,名聞州郡。
武帝末,郡國盜賊羣起,暴勝之爲直指使者,衣繡衣,持斧,逐捕盜賊,督課郡國,東至海,以軍興誅不從命者,威振州郡。
勝之素聞不疑賢,至勃海,遣吏請與相見。
不疑冠進賢冠,帶櫑具劍,佩環玦,褒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謁。
門下欲使解劍,不疑曰:“劍者,君子武備,所以衛身,不可解。
請退。
”吏白勝之。
勝之開閣延請,望見不疑容貌尊嚴,衣冠甚偉,勝之躧履起迎。
登堂坐定,不疑據地曰:“竊伏海瀕,聞暴公子威名舊矣,今乃承顏接辭。
凡爲吏,太剛則折,太柔則廢,威行施之以恩,然後樹功揚名,永終天祿。
”勝之知不疑非庸人,敬納其戒,深接以禮意,問當世所施行。
門下諸從事皆州郡選吏,側聽不疑,莫不驚駭。
至昏夜,罷去。
勝之遂表薦不疑,徵詣公車,拜爲青州刺史。
久之,武帝崩,昭帝即位,而齊孝王孫劉澤交結郡國豪桀謀反,欲先殺青州刺史。
不疑發覺,收捕,皆伏其辜。
擢爲京兆尹,賜錢百萬。
京師吏民敬其威信。
每行縣錄囚徒還,其母輒問不疑:“有所平反,活幾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爲飲食言語異於他時;或亡所出,母怒,爲之不食。
故不疑爲吏,嚴而不殘。
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黃犢車,建黃旐,衣黃襜褕,著黃冒,詣北闕,自謂衛太子。
公車以聞,詔使公卿、將軍、中二千石雜識視。
長安中吏民聚觀者數萬人。
右將軍勒兵闕下,以備非常。
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並莫敢發言。
京兆尹不疑後到,叱從吏收縛。
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
”不疑曰:“諸君何患於衛太子!昔蒯聵違命出奔,輒距而不納,《春秋》是之。
衛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來自詣,此罪人也。
”遂送詔獄。
天子與大將軍霍光聞而嘉之,曰:“公卿大臣當用經術明於大誼。
”由是名聲重於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
大將軍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辭,不肯當。
久之,以病免,終於家。
京師紀之。
後趙廣漢爲京兆尹,言:“我禁奸止邪,行於吏民,至於朝廷事,不及不疑遠甚。
”廷尉驗治何人,竟得奸詐。
本夏陽人,姓成名方遂,居湖,以卜筮爲事。
有故太子舍人嘗從方遂卜,謂曰:“子狀貌甚似衛太子。
”方遂心利其言,幾得以富貴,即詐自稱詣闕,廷尉逮召鄉里知識者張宗祿等,方遂坐誣罔不道,要斬東市。
一雲姓張名延年。
疏廣字仲翁,東海蘭陵人也。
少好學,明《春秋》,家居教授,學者自遠方至。
徵爲博士、太中大夫。
地節三年,立皇太子,選丙吉爲太傅,廣爲少傅,數月,吉遷御史大
治《春秋》,爲郡文學,進退必以禮,名聞州郡。
武帝末,郡國盜賊羣起,暴勝之爲直指使者,衣繡衣,持斧,逐捕盜賊,督課郡國,東至海,以軍興誅不從命者,威振州郡。
勝之素聞不疑賢,至勃海,遣吏請與相見。
不疑冠進賢冠,帶櫑具劍,佩環玦,褒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謁。
門下欲使解劍,不疑曰:“劍者,君子武備,所以衛身,不可解。
請退。
”吏白勝之。
勝之開閣延請,望見不疑容貌尊嚴,衣冠甚偉,勝之躧履起迎。
登堂坐定,不疑據地曰:“竊伏海瀕,聞暴公子威名舊矣,今乃承顏接辭。
凡爲吏,太剛則折,太柔則廢,威行施之以恩,然後樹功揚名,永終天祿。
”勝之知不疑非庸人,敬納其戒,深接以禮意,問當世所施行。
門下諸從事皆州郡選吏,側聽不疑,莫不驚駭。
至昏夜,罷去。
勝之遂表薦不疑,徵詣公車,拜爲青州刺史。
久之,武帝崩,昭帝即位,而齊孝王孫劉澤交結郡國豪桀謀反,欲先殺青州刺史。
不疑發覺,收捕,皆伏其辜。
擢爲京兆尹,賜錢百萬。
京師吏民敬其威信。
每行縣錄囚徒還,其母輒問不疑:“有所平反,活幾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爲飲食言語異於他時;或亡所出,母怒,爲之不食。
故不疑爲吏,嚴而不殘。
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黃犢車,建黃旐,衣黃襜褕,著黃冒,詣北闕,自謂衛太子。
公車以聞,詔使公卿、將軍、中二千石雜識視。
長安中吏民聚觀者數萬人。
右將軍勒兵闕下,以備非常。
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並莫敢發言。
京兆尹不疑後到,叱從吏收縛。
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
”不疑曰:“諸君何患於衛太子!昔蒯聵違命出奔,輒距而不納,《春秋》是之。
衛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來自詣,此罪人也。
”遂送詔獄。
天子與大將軍霍光聞而嘉之,曰:“公卿大臣當用經術明於大誼。
”由是名聲重於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
大將軍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辭,不肯當。
久之,以病免,終於家。
京師紀之。
後趙廣漢爲京兆尹,言:“我禁奸止邪,行於吏民,至於朝廷事,不及不疑遠甚。
”廷尉驗治何人,竟得奸詐。
本夏陽人,姓成名方遂,居湖,以卜筮爲事。
有故太子舍人嘗從方遂卜,謂曰:“子狀貌甚似衛太子。
”方遂心利其言,幾得以富貴,即詐自稱詣闕,廷尉逮召鄉里知識者張宗祿等,方遂坐誣罔不道,要斬東市。
一雲姓張名延年。
疏廣字仲翁,東海蘭陵人也。
少好學,明《春秋》,家居教授,學者自遠方至。
徵爲博士、太中大夫。
地節三年,立皇太子,選丙吉爲太傅,廣爲少傅,數月,吉遷御史大
韋賢字長孺。
魯國鄒人也。
其先韋孟,家本彭城,爲楚元王傅,傅子夷王及孫王戊。
戊荒淫不遵道,孟作詩風諫。
後遂去位,徒家於鄒,又作一篇。
其諫詩曰:
肅肅我祖,國自豕韋,黼衣朱紱,四牡龍旂。
彤弓斯徵,撫寧遐荒,總齊羣邦,以翼大商,迭披大彭,勳績惟光。
至於有周,歷世會同。
王赧聽譖,實絕我邦。
我邦既絕,厥政斯逸,賞罰之行,非由王室。
庶尹羣后,靡扶靡衛,五服崩離,宗周以隊。
我祖斯微,遷於彭城,在予小子,勤誒厥生,厄此嫚秦,耒耜以耕。
悠悠嫚秦,上天不寧,乃眷南顧,授漢於京。
於赫有漢,四方是徵,靡適不懷,萬國逌平。
乃命厥弟,建侯於楚,俾我小臣,惟傅是輔。
兢兢元王,恭儉淨一,惠此黎民,納彼輔弼。
饗國漸世,垂烈於後,乃及夷王,克奉厥緒。
諮命不永,唯王統祀,左右陪臣,此惟皇士。
如何我王,不思守保,不惟履冰,以繼祖考!邦事是廢,逸遊是娛,犬馬繇繇,是放是驅。
務彼鳥獸,忽此稼苗,烝民以匱,我王以愉。
所弘非德,所親非悛,唯囿是恢,唯諛是信。
睮睮諂夫,咢咢黃髮,如何我王,曾不是察!既藐下臣,追欲從逸,嫚彼顯祖,輕茲削黜。
嗟嗟我王,漢之睦親,曾不夙夜,以休令聞!穆穆天子,臨爾下土,明明羣司,執憲靡顧。
正遐由近,殆其怙茲,嗟嗟我王,曷不此思!
非思非鑑,嗣其罔則,瀰瀰其失,岌岌其國。
致冰匪霜,致隊靡嫚,瞻惟我王,昔靡不練。
興國救顛,孰違悔過,追思黃髮,秦繆以霸。
歲月其徂,年其逮耇,於昔君子,庶顯於後。
我王如何,曾不斯覺!黃髮不近,胡不時監!
其在鄒詩曰:
微微小子,既耇且陋,豈不牽位,穢我王朝。
王朝肅清。
唯俊之庭,顧瞻餘躬,懼穢此徵。
我之退徵,請於天子,天子我恤,矜我發齒。
赫赫天子,明哲且仁,懸車之義,以洎小臣。
嗟我小子,豈不懷土?庶我王寤,越遷於魯。
既去禰祖,惟懷惟顧,祁祁我徒,戴負盈路。
爰戾於鄒,剪茅作堂,我徒我環,築室於牆。
我即逝,心存我舊,夢我瀆上,立於王朝。
其夢如何?夢爭王室。
其爭如何?夢王我弼。
寤其外邦,嘆其喟然,念我祖考,泣涕其漣。
微微老夫,諮既遷絕,洋洋仲尼,視我遺烈。
濟濟鄒魯,禮義唯恭,誦習絃歌,於異他邦。
我雖鄙耇,心其好而,我徒侃爾,樂亦在而。
孟卒於鄒。
或曰其子孫好事,述先人之志而作是詩也。
自孟至賢五世。
賢爲人質樸少欲,篤志於學,兼能《禮》、《尚書》,以《詩》教授,號稱鄒魯大儒。
徵爲博士,給事中,進授昭帝《詩》,稍遷光祿大夫、詹事,至大鴻臚。
魯國鄒人也。
其先韋孟,家本彭城,爲楚元王傅,傅子夷王及孫王戊。
戊荒淫不遵道,孟作詩風諫。
後遂去位,徒家於鄒,又作一篇。
其諫詩曰:
肅肅我祖,國自豕韋,黼衣朱紱,四牡龍旂。
彤弓斯徵,撫寧遐荒,總齊羣邦,以翼大商,迭披大彭,勳績惟光。
至於有周,歷世會同。
王赧聽譖,實絕我邦。
我邦既絕,厥政斯逸,賞罰之行,非由王室。
庶尹羣后,靡扶靡衛,五服崩離,宗周以隊。
我祖斯微,遷於彭城,在予小子,勤誒厥生,厄此嫚秦,耒耜以耕。
悠悠嫚秦,上天不寧,乃眷南顧,授漢於京。
於赫有漢,四方是徵,靡適不懷,萬國逌平。
乃命厥弟,建侯於楚,俾我小臣,惟傅是輔。
兢兢元王,恭儉淨一,惠此黎民,納彼輔弼。
饗國漸世,垂烈於後,乃及夷王,克奉厥緒。
諮命不永,唯王統祀,左右陪臣,此惟皇士。
如何我王,不思守保,不惟履冰,以繼祖考!邦事是廢,逸遊是娛,犬馬繇繇,是放是驅。
務彼鳥獸,忽此稼苗,烝民以匱,我王以愉。
所弘非德,所親非悛,唯囿是恢,唯諛是信。
睮睮諂夫,咢咢黃髮,如何我王,曾不是察!既藐下臣,追欲從逸,嫚彼顯祖,輕茲削黜。
嗟嗟我王,漢之睦親,曾不夙夜,以休令聞!穆穆天子,臨爾下土,明明羣司,執憲靡顧。
正遐由近,殆其怙茲,嗟嗟我王,曷不此思!
非思非鑑,嗣其罔則,瀰瀰其失,岌岌其國。
致冰匪霜,致隊靡嫚,瞻惟我王,昔靡不練。
興國救顛,孰違悔過,追思黃髮,秦繆以霸。
歲月其徂,年其逮耇,於昔君子,庶顯於後。
我王如何,曾不斯覺!黃髮不近,胡不時監!
其在鄒詩曰:
微微小子,既耇且陋,豈不牽位,穢我王朝。
王朝肅清。
唯俊之庭,顧瞻餘躬,懼穢此徵。
我之退徵,請於天子,天子我恤,矜我發齒。
赫赫天子,明哲且仁,懸車之義,以洎小臣。
嗟我小子,豈不懷土?庶我王寤,越遷於魯。
既去禰祖,惟懷惟顧,祁祁我徒,戴負盈路。
爰戾於鄒,剪茅作堂,我徒我環,築室於牆。
我即逝,心存我舊,夢我瀆上,立於王朝。
其夢如何?夢爭王室。
其爭如何?夢王我弼。
寤其外邦,嘆其喟然,念我祖考,泣涕其漣。
微微老夫,諮既遷絕,洋洋仲尼,視我遺烈。
濟濟鄒魯,禮義唯恭,誦習絃歌,於異他邦。
我雖鄙耇,心其好而,我徒侃爾,樂亦在而。
孟卒於鄒。
或曰其子孫好事,述先人之志而作是詩也。
自孟至賢五世。
賢爲人質樸少欲,篤志於學,兼能《禮》、《尚書》,以《詩》教授,號稱鄒魯大儒。
徵爲博士,給事中,進授昭帝《詩》,稍遷光祿大夫、詹事,至大鴻臚。
趙充國字翁孫,隴西上邽人也,後徙金城鄰居。
始爲騎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騎射補羽林。
爲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將帥之節,而學兵法,通知四夷事。
武帝時,以假司馬從貳師將軍擊匈奴,大爲虜所圍。
漢軍乏食數日,死傷者多,充國乃與壯士百餘人潰圍陷陳,貳師引兵隨之,遂得解。
身被二十餘創,貳師奏狀,詔徵充國詣行在所。
武帝親見視其創,嗟嘆之,拜爲中郎,遷連騎將軍長史。
昭帝時,武都氐人反,充國以大將軍、護軍都尉將兵擊定之,遷中郎將,將屯上谷,還爲水衡都尉。
擊匈奴,獲西祁王,擢爲後將軍,兼水衡如故。
與大將軍霍光定冊尊立宣帝,封營平侯。
本始中,爲蒲類將軍徵匈奴,斬虜數百級,還爲後將軍、少府。
匈奴大發十餘萬騎,南旁塞,至符奚廬山,欲入爲寇。
亡者題除渠堂降漢言之,遣充國將四萬騎屯緣邊九郡。
單于聞之,引去。
是時,光祿大夫義渠安國使行諸羌,先零豪言願時渡湟水北,逐民所不田處畜牧。
安國以聞。
充國劾安國奉使不敬。
是後,羌人旁緣前言,抵冒渡湟水,郡縣不能禁。
元康三年,先零遂與諸羌種豪二百餘人解仇交質盟詛。
上聞之,以問充國,對曰:“羌人所以易制者,以其種自有豪,數相攻擊,勢不一也。
往三十餘歲,西羌反時,亦先解仇合約攻令居,與漢相距,五六年乃定。
至徵和五年,先零豪封煎等通使匈奴,匈奴使人至小月氏,傳告諸羌曰:‘漢貳師將軍衆十餘萬人降匈奴。
羌人爲漢事苦。
張掖、酒泉本我地,地肥美,可共擊居之。
’以此觀匈奴欲與羌合,非一世也。
間者匈奴困於西方,聞烏桓來保塞,恐兵復從東方起,數使使尉黎、危須諸國,設以子女貂裘,欲沮解之。
其計不合。
疑匈奴更遣使至羌中,道從沙陰地,出鹽澤,過長坑,入窮水塞,南抵屬國,與先零相直。
臣恐羌變未止此,且復結聯他種,宜及未然爲之備。
”後月餘,羌侯狼何果遣使至匈奴借兵,欲擊善阝善、敦煌以絕漢道。
充國以爲:“狼何,小月氏種,在陽光西南,勢不能獨造此計,疑匈奴使已至羌中,先零、罕、開乃解仇作約。
到秋馬肥,變必起矣。
宜遣使者行邊兵豫爲備,敕視諸羌,毋令解仇,以發覺其謀。
”於是兩府復白遣義渠安國行視諸羌,分別善惡。
安國至,召先零諸豪三十餘人,以尤桀黠,皆斬之。
縱兵擊其種人,斬首千餘級。
於是諸降羌及歸義羌侯楊玉等恐怒,亡所信鄉,遂劫略小種,背畔犯塞,攻城邑,殺長吏。
安國以騎都尉將騎三千屯備羌,至浩亹,爲虜所擊,失亡車重兵器甚衆。
安國引還,至令居,以聞。
是歲,神爵元年春也。
時,充國年七十餘,上老之
始爲騎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騎射補羽林。
爲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將帥之節,而學兵法,通知四夷事。
武帝時,以假司馬從貳師將軍擊匈奴,大爲虜所圍。
漢軍乏食數日,死傷者多,充國乃與壯士百餘人潰圍陷陳,貳師引兵隨之,遂得解。
身被二十餘創,貳師奏狀,詔徵充國詣行在所。
武帝親見視其創,嗟嘆之,拜爲中郎,遷連騎將軍長史。
昭帝時,武都氐人反,充國以大將軍、護軍都尉將兵擊定之,遷中郎將,將屯上谷,還爲水衡都尉。
擊匈奴,獲西祁王,擢爲後將軍,兼水衡如故。
與大將軍霍光定冊尊立宣帝,封營平侯。
本始中,爲蒲類將軍徵匈奴,斬虜數百級,還爲後將軍、少府。
匈奴大發十餘萬騎,南旁塞,至符奚廬山,欲入爲寇。
亡者題除渠堂降漢言之,遣充國將四萬騎屯緣邊九郡。
單于聞之,引去。
是時,光祿大夫義渠安國使行諸羌,先零豪言願時渡湟水北,逐民所不田處畜牧。
安國以聞。
充國劾安國奉使不敬。
是後,羌人旁緣前言,抵冒渡湟水,郡縣不能禁。
元康三年,先零遂與諸羌種豪二百餘人解仇交質盟詛。
上聞之,以問充國,對曰:“羌人所以易制者,以其種自有豪,數相攻擊,勢不一也。
往三十餘歲,西羌反時,亦先解仇合約攻令居,與漢相距,五六年乃定。
至徵和五年,先零豪封煎等通使匈奴,匈奴使人至小月氏,傳告諸羌曰:‘漢貳師將軍衆十餘萬人降匈奴。
羌人爲漢事苦。
張掖、酒泉本我地,地肥美,可共擊居之。
’以此觀匈奴欲與羌合,非一世也。
間者匈奴困於西方,聞烏桓來保塞,恐兵復從東方起,數使使尉黎、危須諸國,設以子女貂裘,欲沮解之。
其計不合。
疑匈奴更遣使至羌中,道從沙陰地,出鹽澤,過長坑,入窮水塞,南抵屬國,與先零相直。
臣恐羌變未止此,且復結聯他種,宜及未然爲之備。
”後月餘,羌侯狼何果遣使至匈奴借兵,欲擊善阝善、敦煌以絕漢道。
充國以爲:“狼何,小月氏種,在陽光西南,勢不能獨造此計,疑匈奴使已至羌中,先零、罕、開乃解仇作約。
到秋馬肥,變必起矣。
宜遣使者行邊兵豫爲備,敕視諸羌,毋令解仇,以發覺其謀。
”於是兩府復白遣義渠安國行視諸羌,分別善惡。
安國至,召先零諸豪三十餘人,以尤桀黠,皆斬之。
縱兵擊其種人,斬首千餘級。
於是諸降羌及歸義羌侯楊玉等恐怒,亡所信鄉,遂劫略小種,背畔犯塞,攻城邑,殺長吏。
安國以騎都尉將騎三千屯備羌,至浩亹,爲虜所擊,失亡車重兵器甚衆。
安國引還,至令居,以聞。
是歲,神爵元年春也。
時,充國年七十餘,上老之
傅介子,北地人也,以從軍爲官。
先是,龜茲、樓蘭皆嘗殺漢使者,語在《西域傳》。
至元鳳中,介子以駿馬監求使大宛,因詔令青樓蘭、龜茲國。
介子至樓蘭,責其王教匈奴遮殺漢使:“大兵方至,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過至諸國,何爲不言?”王謝服,言:“匈奴使屬過,當至烏孫,道過龜茲。
”介子至龜茲,復責其王,王亦服罪。
介子從大宛還到龜茲,龜茲言:“匈奴使從烏孫還,在此。
”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誅斬匈奴使者。
還奏事,詔拜介子爲中郎,遷平樂監。
介子謂大將軍霍光曰:“樓蘭、龜茲數反覆而不誅,無所懲艾。
介子過龜茲時,其王近就人,易得也,願往刺之,以威示諸國。
”大將軍曰:“龜茲道遠,且驗之於樓蘭。
”於是白遣之。
介子與士卒俱齎金幣,揚言以賜外國爲名。
至樓蘭,樓蘭王意不親介子,介子陽引去,至其西界,使譯謂曰:“漢使者持黃金、錦繡行賜諸國,王不來受,我去之西國矣。
”即出金幣以示譯。
譯還報王,王貪漢物,來見使者。
介子與坐飲,陳物示之。
飲酒皆醉,介子謂王曰:“天子使我私報王。
”王起隨介子入帳中,屏語,壯士二人從後刺之,刃交胸,立死。
其貴人左右皆散走。
介子告諭以:“王負漢罪,天子遣我業誅王,當更立前太子質在漢者。
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遂持王首還詣闕,公卿將軍議者鹹嘉其功。
上乃下詔曰:“樓蘭王安歸嘗爲匈奴間,候遮漢使者,發兵殺略衛司馬安樂、光祿大夫忠、期門郎遂成等三輩,及安息、大宛使,盜取節印、獻物,甚逆天理。
平樂監傅介子持節使誅斬樓蘭王安歸首,縣之北闕,以直報怨,不煩師從。
其封介子爲義陽侯,食邑七百戶。
士刺王者皆補侍郎。
”
介子薨,子敞有罪不得嗣,國除。
元始中,繼功臣世,復封介子曾孫長爲義陽侯,王莽敗,乃絕。
常惠,太原人也。
少時家貧,自奮應募,隨移中監蘇武使匈奴,並見拘留十餘年,昭帝時乃還。
漢嘉其勤勞,拜爲光祿大夫。
是時,烏孫公主上書言:“匈奴發騎田車師,車師與匈奴爲一,共侵烏孫,唯天子救之!”漢養士馬,議欲擊匈奴。
會昭帝崩,宣帝初即位,本始二年,遣惠使烏孫。
公主及昆彌皆遣使,因惠言:“匈奴連發大兵擊烏孫,取車延、惡師地,收其人民去,使使脅求公主,欲隔絕漢。
昆彌願發國半精兵,自給人馬五萬騎,盡力擊匈奴。
唯天子出兵以救公主、昆彌!”於是漢大發十五萬騎,五將軍分道出,語在《匈奴傳》。
以惠爲校尉,持節護烏孫兵。
昆彌自將翕侯以下五萬餘騎,從西方入至右谷蠡庭,獲單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騎將以
先是,龜茲、樓蘭皆嘗殺漢使者,語在《西域傳》。
至元鳳中,介子以駿馬監求使大宛,因詔令青樓蘭、龜茲國。
介子至樓蘭,責其王教匈奴遮殺漢使:“大兵方至,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過至諸國,何爲不言?”王謝服,言:“匈奴使屬過,當至烏孫,道過龜茲。
”介子至龜茲,復責其王,王亦服罪。
介子從大宛還到龜茲,龜茲言:“匈奴使從烏孫還,在此。
”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誅斬匈奴使者。
還奏事,詔拜介子爲中郎,遷平樂監。
介子謂大將軍霍光曰:“樓蘭、龜茲數反覆而不誅,無所懲艾。
介子過龜茲時,其王近就人,易得也,願往刺之,以威示諸國。
”大將軍曰:“龜茲道遠,且驗之於樓蘭。
”於是白遣之。
介子與士卒俱齎金幣,揚言以賜外國爲名。
至樓蘭,樓蘭王意不親介子,介子陽引去,至其西界,使譯謂曰:“漢使者持黃金、錦繡行賜諸國,王不來受,我去之西國矣。
”即出金幣以示譯。
譯還報王,王貪漢物,來見使者。
介子與坐飲,陳物示之。
飲酒皆醉,介子謂王曰:“天子使我私報王。
”王起隨介子入帳中,屏語,壯士二人從後刺之,刃交胸,立死。
其貴人左右皆散走。
介子告諭以:“王負漢罪,天子遣我業誅王,當更立前太子質在漢者。
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遂持王首還詣闕,公卿將軍議者鹹嘉其功。
上乃下詔曰:“樓蘭王安歸嘗爲匈奴間,候遮漢使者,發兵殺略衛司馬安樂、光祿大夫忠、期門郎遂成等三輩,及安息、大宛使,盜取節印、獻物,甚逆天理。
平樂監傅介子持節使誅斬樓蘭王安歸首,縣之北闕,以直報怨,不煩師從。
其封介子爲義陽侯,食邑七百戶。
士刺王者皆補侍郎。
”
介子薨,子敞有罪不得嗣,國除。
元始中,繼功臣世,復封介子曾孫長爲義陽侯,王莽敗,乃絕。
常惠,太原人也。
少時家貧,自奮應募,隨移中監蘇武使匈奴,並見拘留十餘年,昭帝時乃還。
漢嘉其勤勞,拜爲光祿大夫。
是時,烏孫公主上書言:“匈奴發騎田車師,車師與匈奴爲一,共侵烏孫,唯天子救之!”漢養士馬,議欲擊匈奴。
會昭帝崩,宣帝初即位,本始二年,遣惠使烏孫。
公主及昆彌皆遣使,因惠言:“匈奴連發大兵擊烏孫,取車延、惡師地,收其人民去,使使脅求公主,欲隔絕漢。
昆彌願發國半精兵,自給人馬五萬騎,盡力擊匈奴。
唯天子出兵以救公主、昆彌!”於是漢大發十五萬騎,五將軍分道出,語在《匈奴傳》。
以惠爲校尉,持節護烏孫兵。
昆彌自將翕侯以下五萬餘騎,從西方入至右谷蠡庭,獲單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騎將以
翟方進字子威,汝南上蔡人也。
家世微賤,至方進父翟公,好學,爲郡文學。
方進年十二三,失父孤學,給事太守府爲小史,號遲頓不及事,數爲掾史所詈辱。
方進自傷,乃從汝南蔡父相問己能所宜。
蔡父大奇其形貌,謂曰:“小史有封侯骨,當以經術進,努力爲諸生學問。
”方進既厭爲小史,聞蔡父言,心喜,因病歸家,辭其後母,欲西至京師受經。
母憐其幼,隨之長安,織屨以給。
方進讀經博士,受《春秋》。
積十餘年,經學明習,徒衆日廣,諸儒稱之。
以射策甲科爲郎。
二三歲,舉明經,遷議郎。
是時,宿儒有清河胡常,與方進同經。
常爲先進,名譽出方進下,心害其能,論議不右方進。
方進知之,候伺常大都授時,遣門下諸生至常所問大義疑難,因記其說。
如是者久之,常知方進之宗讓己,內不自得,其後居士大夫之間未嘗不稱述方進,遂相親友。
河平中,方進轉爲博士。
數年,遷朔方刺史,居官不煩苛,所察應條輒舉,甚有威名。
再三奏事,遷爲丞相司直。
從上甘泉,行馳道中,司隸校尉陳慶劾奏方進,沒入車馬。
既至甘泉宮,會殿中,慶與廷尉範延壽語,時慶有章劾,自道:“行事以贖論,今尚書持我事來,當於此決。
前我爲尚書時,嘗有所奏事,忽忘之,留月餘。
”方進於是舉劾慶曰:“案慶奉使刺舉大臣,故爲尚書,知機事周密一統,明主躬親不解。
慶有罪未伏誅,無恐懼心,豫自設不坐之比。
又暴揚尚書事,言遲疾無所在,虧損聖德之聰明,奉詔不謹,皆不敬,臣謹以劾。
”慶坐免官。
會北地浩商爲義渠長所捕,亡,長取其母,與豭豬連繫都亭下。
商兄弟會賓客,自稱司隸掾、長安縣尉,殺義渠長妻子六人,亡。
丞相、御史請遣掾史與司隸校尉、部刺史併力逐捕,察無狀者,奏可。
司隸校尉涓勳奏言:“《春秋》之義,王人微者序乎諸侯之上,尊王命也。
臣幸得奉使,以督察公卿以下爲職,今丞相宣請遣掾史,以宰士督察天子奉使命大夫,甚悖逆順之理。
宣本不師受經術,因事以立奸威,案浩商所犯,一家之禍耳,而宣欲專權作威,乃害於國,不可之大者。
願下中朝特進列侯、將軍以下,正國法度。
”議者以爲,丞相掾不宜移書皆趣司隸。
會浩商捕得伏誅,家屬徙合浦。
故事,司隸校尉位在司直下,初除,謁兩府,其有所會,居中二千石前,與司直並迎丞相、御史。
初,方進新視事,而涓勳亦初拜爲司隸,不肯謁丞相、御史大夫,後朝會相見,禮節又倨。
方進陰察之,勳私過光祿勳辛慶忌,又出逢帝舅成都侯商道路,下車立,■過,乃就車。
於是方進舉奏其狀,因曰:“臣聞國家之興,尊尊
家世微賤,至方進父翟公,好學,爲郡文學。
方進年十二三,失父孤學,給事太守府爲小史,號遲頓不及事,數爲掾史所詈辱。
方進自傷,乃從汝南蔡父相問己能所宜。
蔡父大奇其形貌,謂曰:“小史有封侯骨,當以經術進,努力爲諸生學問。
”方進既厭爲小史,聞蔡父言,心喜,因病歸家,辭其後母,欲西至京師受經。
母憐其幼,隨之長安,織屨以給。
方進讀經博士,受《春秋》。
積十餘年,經學明習,徒衆日廣,諸儒稱之。
以射策甲科爲郎。
二三歲,舉明經,遷議郎。
是時,宿儒有清河胡常,與方進同經。
常爲先進,名譽出方進下,心害其能,論議不右方進。
方進知之,候伺常大都授時,遣門下諸生至常所問大義疑難,因記其說。
如是者久之,常知方進之宗讓己,內不自得,其後居士大夫之間未嘗不稱述方進,遂相親友。
河平中,方進轉爲博士。
數年,遷朔方刺史,居官不煩苛,所察應條輒舉,甚有威名。
再三奏事,遷爲丞相司直。
從上甘泉,行馳道中,司隸校尉陳慶劾奏方進,沒入車馬。
既至甘泉宮,會殿中,慶與廷尉範延壽語,時慶有章劾,自道:“行事以贖論,今尚書持我事來,當於此決。
前我爲尚書時,嘗有所奏事,忽忘之,留月餘。
”方進於是舉劾慶曰:“案慶奉使刺舉大臣,故爲尚書,知機事周密一統,明主躬親不解。
慶有罪未伏誅,無恐懼心,豫自設不坐之比。
又暴揚尚書事,言遲疾無所在,虧損聖德之聰明,奉詔不謹,皆不敬,臣謹以劾。
”慶坐免官。
會北地浩商爲義渠長所捕,亡,長取其母,與豭豬連繫都亭下。
商兄弟會賓客,自稱司隸掾、長安縣尉,殺義渠長妻子六人,亡。
丞相、御史請遣掾史與司隸校尉、部刺史併力逐捕,察無狀者,奏可。
司隸校尉涓勳奏言:“《春秋》之義,王人微者序乎諸侯之上,尊王命也。
臣幸得奉使,以督察公卿以下爲職,今丞相宣請遣掾史,以宰士督察天子奉使命大夫,甚悖逆順之理。
宣本不師受經術,因事以立奸威,案浩商所犯,一家之禍耳,而宣欲專權作威,乃害於國,不可之大者。
願下中朝特進列侯、將軍以下,正國法度。
”議者以爲,丞相掾不宜移書皆趣司隸。
會浩商捕得伏誅,家屬徙合浦。
故事,司隸校尉位在司直下,初除,謁兩府,其有所會,居中二千石前,與司直並迎丞相、御史。
初,方進新視事,而涓勳亦初拜爲司隸,不肯謁丞相、御史大夫,後朝會相見,禮節又倨。
方進陰察之,勳私過光祿勳辛慶忌,又出逢帝舅成都侯商道路,下車立,■過,乃就車。
於是方進舉奏其狀,因曰:“臣聞國家之興,尊尊
薛宣字贛君,東海郯人也。
少爲廷尉書佐、都船獄吏。
後以大司農斗食屬察廉,補不其丞。
琅邪太守趙貢行縣,見宣,甚說其能。
從宣歷行屬縣,還至府,令妻子與相見,戒曰:“贛君至丞相,我兩子亦中丞相史。
”察宣廉,遷樂浪都尉丞。
幽州刺史舉茂材,爲宛句令。
大將軍王鳳聞其能,薦宣爲長安令,治果有名,以明習文法詔補御史中丞。
是時,成帝初即位,宣爲中丞,執法殿中,外總部刺史,上疏曰:“陛下至德仁厚,哀閔元元,躬有日仄之勞,而亡佚豫之樂,允執聖道,刑罰惟中,然而嘉氣尚凝,陰陽不和,是臣下未稱,而聖化獨有不洽者也。
臣竊伏思其一端,殆吏多苛政,政教煩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條職,舉錯各以其意,多與郡縣事,至開私門,聽讒佞,以求吏民過失,譴呵及細微,責義不量力。
郡縣相迫促,亦內相刻,流至衆庶。
是故鄉黨闕於嘉賓之歡,九族忘其親親之恩,飲食周急之厚彌衰,送往勞來之禮不行。
夫人道不通,則陰陽否隔,和氣不興,未必不由此也。
《詩》雲:‘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鄙語曰:‘苛政不親,煩苦傷恩。
’方刺史奏事時,宜明申敕,使昭然知本朝之要務。
臣愚不知治道,唯明主察焉。
”上嘉納之。
宣數言政事便宜,舉奏部刺史郡國二千石,所貶退稱進,白黑分明,繇是知名。
出爲臨淮太守,政教大行。
會陳留郡有大賊廢亂,上徙宣爲陳留太守,盜賊禁止,吏民敬其威信。
入守左馮翊,滿歲稱職爲真。
始高陵令楊湛、櫟陽令謝遊皆貪猾不遜,持郡短長,前二千石數案不能竟。
及宣視事,詣府謁,宣設酒飯與相對,接待甚備。
已而陰求其罪臧,具得所受取。
宣察湛有改節敬宣之效,乃手自牒書,條其奸臧,封與湛曰:“吏民條言君如牒,或議以爲疑於主守盜。
馮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
故密以手書相曉,欲君自圖進退,可復伸眉於後。
即無其事,復封還記,得爲君分明之。
”湛自知罪臧皆應記,而宣辭語溫潤,無傷害意。
湛即時解印綬付吏,爲記謝宣,終無怨言。
而櫟陽令遊自以大儒有名,輕宣。
宣獨移書顯,責之曰:“告櫟陽令:吏民言令治行煩苛,適罰作使千人以上;賊取錢財數十萬,給爲非法;賣買聽任富吏,賈數不可知。
證驗以明白,欲遣吏考案,恐負舉者,恥辱儒士,故使掾平鐫令。
孔子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令詳思之,方調守。
”遊得檄,亦解印綬去。
又頻陽縣北當上郡、西河,爲數郡湊,多盜賊。
其令平陵薛恭本縣孝者,功次稍遷,未嘗治民,職不辦。
而慄邑縣小,闢在山中,民謹樸易治。
令鉅鹿尹賞久郡用事吏,
少爲廷尉書佐、都船獄吏。
後以大司農斗食屬察廉,補不其丞。
琅邪太守趙貢行縣,見宣,甚說其能。
從宣歷行屬縣,還至府,令妻子與相見,戒曰:“贛君至丞相,我兩子亦中丞相史。
”察宣廉,遷樂浪都尉丞。
幽州刺史舉茂材,爲宛句令。
大將軍王鳳聞其能,薦宣爲長安令,治果有名,以明習文法詔補御史中丞。
是時,成帝初即位,宣爲中丞,執法殿中,外總部刺史,上疏曰:“陛下至德仁厚,哀閔元元,躬有日仄之勞,而亡佚豫之樂,允執聖道,刑罰惟中,然而嘉氣尚凝,陰陽不和,是臣下未稱,而聖化獨有不洽者也。
臣竊伏思其一端,殆吏多苛政,政教煩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條職,舉錯各以其意,多與郡縣事,至開私門,聽讒佞,以求吏民過失,譴呵及細微,責義不量力。
郡縣相迫促,亦內相刻,流至衆庶。
是故鄉黨闕於嘉賓之歡,九族忘其親親之恩,飲食周急之厚彌衰,送往勞來之禮不行。
夫人道不通,則陰陽否隔,和氣不興,未必不由此也。
《詩》雲:‘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鄙語曰:‘苛政不親,煩苦傷恩。
’方刺史奏事時,宜明申敕,使昭然知本朝之要務。
臣愚不知治道,唯明主察焉。
”上嘉納之。
宣數言政事便宜,舉奏部刺史郡國二千石,所貶退稱進,白黑分明,繇是知名。
出爲臨淮太守,政教大行。
會陳留郡有大賊廢亂,上徙宣爲陳留太守,盜賊禁止,吏民敬其威信。
入守左馮翊,滿歲稱職爲真。
始高陵令楊湛、櫟陽令謝遊皆貪猾不遜,持郡短長,前二千石數案不能竟。
及宣視事,詣府謁,宣設酒飯與相對,接待甚備。
已而陰求其罪臧,具得所受取。
宣察湛有改節敬宣之效,乃手自牒書,條其奸臧,封與湛曰:“吏民條言君如牒,或議以爲疑於主守盜。
馮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
故密以手書相曉,欲君自圖進退,可復伸眉於後。
即無其事,復封還記,得爲君分明之。
”湛自知罪臧皆應記,而宣辭語溫潤,無傷害意。
湛即時解印綬付吏,爲記謝宣,終無怨言。
而櫟陽令遊自以大儒有名,輕宣。
宣獨移書顯,責之曰:“告櫟陽令:吏民言令治行煩苛,適罰作使千人以上;賊取錢財數十萬,給爲非法;賣買聽任富吏,賈數不可知。
證驗以明白,欲遣吏考案,恐負舉者,恥辱儒士,故使掾平鐫令。
孔子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令詳思之,方調守。
”遊得檄,亦解印綬去。
又頻陽縣北當上郡、西河,爲數郡湊,多盜賊。
其令平陵薛恭本縣孝者,功次稍遷,未嘗治民,職不辦。
而慄邑縣小,闢在山中,民謹樸易治。
令鉅鹿尹賞久郡用事吏,
魏相字弱翁,濟陰定陶人也,徙平陵。
少學《易》,爲郡卒史,舉賢良,以對策高第,爲茂陵令。
頃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詐稱御史止傳,丞不以時謁,客怒縛丞。
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論棄客市,茂陵大治。
後遷河南太守,禁止奸邪,豪強畏服。
會丞相車千秋死,先是千秋子爲雒陽武庫令,自見失父,而相治郡嚴,恐久獲罪,乃自免去。
相使掾追呼之,遂不肯還。
相獨恨曰:“大將軍聞此令去官,必以爲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
使當世貴人非我,殆矣!”武庫令西至長安,大將軍霍光果以責過相曰:“幼主新立,以爲函谷京師之固,武庫精兵所聚,故以丞相弟爲關都尉,子爲武庫令。
今河南太守不深惟國家大策,苟見丞相不在而斥逐其子,何淺薄也!”後人有告相賊殺不辜,事下有司。
河南卒戍中都官者二三千人,遮大將軍,自言願復留作一年以贖太守罪。
河南老弱萬餘人守關欲入上書,關吏以聞。
大將軍用武庫令事,遂下相廷尉獄。
久系逾冬,會赦出。
復有詔守茂陵令,遷楊州刺史。
考案郡國守相,多所貶退。
相與丙吉相善,時吉爲光祿大夫,與相書曰:“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
願少慎事自重,臧器於身。
”相心善其言,爲霽威嚴。
居部二歲,徵爲諫大夫,復爲河南太守。
數年,宣帝即位,徵相入爲大司農,遷御史大夫。
四歲,大將軍霍光薨,上思其功德,以其子禹爲右將軍,兄子樂平侯山復領尚書事。
相因平恩侯許伯奏封事,言:“《春秋》譏世卿,惡宋三世爲大夫,及魯季孫之專權,皆危亂國家。
自後元以來,祿去王室,政繇冢宰。
今光死,子復爲大將軍,兄子秉樞機,昆弟諸婿據權勢,在兵官。
光夫人顯及諸女皆通籍長信宮,或夜詔門出入,驕奢放縱,恐浸不制。
宜有以損奪其權,破散陰謀,以固萬世之基,全功臣之世。
”又故事諸上書者皆爲二封,署其一曰副,領尚書者先發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
相復因許伯白,去副封以防雍蔽。
宣帝善之,詔相給事中,皆從其議。
霍氏殺許後之謀始得上聞。
乃罷其三侯,令就第,親屬皆出補吏。
於是韋賢以老病免,相遂代爲丞相,封高平侯,食邑八百戶。
及霍氏怨相,又憚之,謀矯太后詔,先召斬丞相,然後廢天子。
事發覺,伏誅。
宜帝始親萬機,厲精爲治,練羣臣,核名實,而相總領衆職,甚稱上意。
元康中,匈奴遣兵擊漢屯田車師者,不能下。
上與後將軍趙充國等議,欲因匈奴衰弱,出兵擊其右地,使不敢復擾西域。
相上書諫曰:臣聞之,救亂誅暴,謂之義兵,兵義者王;敵加於己,不得已而起者,謂之應兵,兵應者勝;爭恨小故,
少學《易》,爲郡卒史,舉賢良,以對策高第,爲茂陵令。
頃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詐稱御史止傳,丞不以時謁,客怒縛丞。
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論棄客市,茂陵大治。
後遷河南太守,禁止奸邪,豪強畏服。
會丞相車千秋死,先是千秋子爲雒陽武庫令,自見失父,而相治郡嚴,恐久獲罪,乃自免去。
相使掾追呼之,遂不肯還。
相獨恨曰:“大將軍聞此令去官,必以爲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
使當世貴人非我,殆矣!”武庫令西至長安,大將軍霍光果以責過相曰:“幼主新立,以爲函谷京師之固,武庫精兵所聚,故以丞相弟爲關都尉,子爲武庫令。
今河南太守不深惟國家大策,苟見丞相不在而斥逐其子,何淺薄也!”後人有告相賊殺不辜,事下有司。
河南卒戍中都官者二三千人,遮大將軍,自言願復留作一年以贖太守罪。
河南老弱萬餘人守關欲入上書,關吏以聞。
大將軍用武庫令事,遂下相廷尉獄。
久系逾冬,會赦出。
復有詔守茂陵令,遷楊州刺史。
考案郡國守相,多所貶退。
相與丙吉相善,時吉爲光祿大夫,與相書曰:“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
願少慎事自重,臧器於身。
”相心善其言,爲霽威嚴。
居部二歲,徵爲諫大夫,復爲河南太守。
數年,宣帝即位,徵相入爲大司農,遷御史大夫。
四歲,大將軍霍光薨,上思其功德,以其子禹爲右將軍,兄子樂平侯山復領尚書事。
相因平恩侯許伯奏封事,言:“《春秋》譏世卿,惡宋三世爲大夫,及魯季孫之專權,皆危亂國家。
自後元以來,祿去王室,政繇冢宰。
今光死,子復爲大將軍,兄子秉樞機,昆弟諸婿據權勢,在兵官。
光夫人顯及諸女皆通籍長信宮,或夜詔門出入,驕奢放縱,恐浸不制。
宜有以損奪其權,破散陰謀,以固萬世之基,全功臣之世。
”又故事諸上書者皆爲二封,署其一曰副,領尚書者先發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
相復因許伯白,去副封以防雍蔽。
宣帝善之,詔相給事中,皆從其議。
霍氏殺許後之謀始得上聞。
乃罷其三侯,令就第,親屬皆出補吏。
於是韋賢以老病免,相遂代爲丞相,封高平侯,食邑八百戶。
及霍氏怨相,又憚之,謀矯太后詔,先召斬丞相,然後廢天子。
事發覺,伏誅。
宜帝始親萬機,厲精爲治,練羣臣,核名實,而相總領衆職,甚稱上意。
元康中,匈奴遣兵擊漢屯田車師者,不能下。
上與後將軍趙充國等議,欲因匈奴衰弱,出兵擊其右地,使不敢復擾西域。
相上書諫曰:臣聞之,救亂誅暴,謂之義兵,兵義者王;敵加於己,不得已而起者,謂之應兵,兵應者勝;爭恨小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