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之始也,和順以寂漠,質真而素樸,閒靜而不躁,推移而無故,在內而 合乎道,出外而調於義,發動而成於文,行快而便於物。
其言略而循理,其行亻 兌而順情,其心愉而不僞,其事素而不飾,是以不擇時日,不佔卦兆,不謀所始, 不議所終,安則止,激則行,通體於天地,同精於陰陽,一和於四時,明照於日 月,與造化者相雌雄。
是以天覆以德,地載以樂,四時不失其敘,風雨不降其虐, 日月淑清而揚光,五星循軌而不失其行。
當此之時,玄元至碭而運照,鳳麟至, 著龜兆,甘露下,竹實滿,流黃出,而朱草生,機械詐僞莫藏於心。
逮至衰世,鐫山石,釒挈金玉,レ蚌蜃,消銅鐵,而萬物不滋,刳胎殺夭, 麒麟不遊,覆巢毀卵,鳳凰不翔,鑽燧取火,構木爲臺,焚林而田,竭澤而漁。
人械不足,畜藏有餘,而萬物不繁兆,萌牙卵胎而不成者,處之太半矣。
積壤而 丘處,糞田而種穀,掘地而井飲,疏川而爲利,築城而爲固,拘獸以爲畜,則陰 陽繆戾,四時失敘,雷霆毀折,雹霰降虐,氛霧霜雪不霽,而萬物ㄡ夭。
榛穢, 聚埒畝,芟野,長苗秀,草木之句萌、銜華、戴實而死者,不可勝數。
乃至夏 屋宮駕,縣聯房植,檐榱題,雕琢刻鏤,喬枝菱阿,夫容芰荷,五采爭勝,流 漫陸離,修曲扌交,夭矯曾橈,芒繁紛,以相交持,公輸、王爾無所錯其剞 屈刂削鋸,然猶未能澹人主之慾也。
是以松柏露夏槁,江、河、三川絕而不流, 夷羊在牧,飛蛩滿野,天旱地坼,鳳皇不下,句爪、居牙、戴色、出距之獸,於 是鷙矣。
民之專室蓬廬,無所歸宿,凍餓飢寒死者,相枕蓆也。
及至分山川溪谷, 使有壤界,計人多少衆寡,使有分數,築城掘池,設機械險阻以爲備,飾職事, 制服等,異貴賤,差賢不肖,經誹譽,行賞罰,則兵革興而分爭生,民之滅抑夭 隱,虐殺不辜而刑誅無罪,於是生矣。
天地之合和,陰陽之陶化萬物,皆乘人氣 者也。
是故上下離心,氣乃上蒸,君臣不和,五穀不爲。
距日冬至四十六日,天 含和而未降,地懷氣而未揚,陰陽儲與,呼吸浸潭,包裹風俗,斟酌萬殊,?9薄 衆宜,以相嘔咐醞釀,而成育羣生。
是故春肅秋榮,冬雷夏霜,皆賊氣之所生。
由此觀之,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內,一人之制也。
是故明於性者,天 地不能脅也;審於符者,怪物不能惑也。
故聖人者,由近知遠,而萬殊爲一。
古之 人同氣於天地,與一世而優遊。
當此之時,無慶賀之利,刑罰之威,禮義廉恥不 設,譭譽仁鄙不立,而萬民莫相侵欺暴虐,猶在於混冥之中。
逮至
道至高無上,至深無下,平乎準,直乎繩,圓乎規,方乎矩,包裹宇宙而無 表裏,洞同覆載而無所礙。
是故體道者,不哀不樂,不喜不怒,其坐無慮,其寢 無夢,物來而名,事來而應。
主者,國之心,心治則百節皆安,心擾則百節皆亂。
故其心治者,支體相遺也;其國治者,君臣相忘也。
黃帝曰:“芒芒昧昧,從天 之道,與元同氣。
”故至德者,言同略,事同指,上下一心,無岐道?9見者,遏 障之於邪,開道之於善,而民鄉方矣。
故《易》曰:“同人於野,利涉大川。
” 道者,物之所導也;德者,性之所扶也;仁者,積恩之見證也;義者,比於 人心而合於衆適者也。
故道滅而德用,德衰而仁義生。
故上世體道而不德,中世 守德而弗壞也,末世繩繩乎唯恐失仁義。
君子非仁義無以生,失仁義,則失其所 以生;小人非嗜慾無以活,失嗜慾,則失其所以活。
故君子懼失仁義,小人懼失 利。
觀其所懼,知各殊矣。
易曰:“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 吝。
”其施厚者其報美,其怨大者其禍深。
薄施而厚望,畜怨而無患者,古今未 之有也。
是故聖人察其所以往,則知其所以來者。
聖人之道,猶中衢而致尊邪: 過者斟酌,多少不同,各得其所宜。
是故得一人,所以得百人也。
人以其所願於 上,以交其下,誰弗戴?以其所欲於下,以事其上,誰弗喜?《詩》雲:“媚茲 一人,應侯慎德。
”慎德大矣,一人小矣。
能善小,其能善大矣。
君子見過忘罰,故能諫;見賢忘賤,故能讓;見不足忘貧,故能施。
情繫於 中,行形於外。
凡行戴情,雖過無怨;不戴其情,雖忠來惡。
后稷廣利天下,猶 不自矜。
禹無廢功,無廢財,自視猶觖如也。
滿如陷,實如虛,盡之者也。
凡人 各賢其所說,而說其所快。
世莫不舉賢,或以治,或以亂,非自遁,求同乎己者 也。
己未必得賢,而求與己同者,而欲得賢,亦不幾矣!使堯度舜則可,使桀度 堯,是猶以升量石也。
今謂狐狸,則必不知狐,又不知狸。
非未嘗見狐者,必未 嘗見狸也。
狐、狸非異,同類也。
而謂狐狸,則不知狐、狸。
是故謂不肖者賢, 則必不知賢;謂賢者不肖,則必不知不肖者矣。
聖人在上,則民樂其治;在下,則民慕其意。
小人在上位,如寢關曝纊,不 得須臾寧。
故《易》曰:“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言小人處非其位,不可長也。
物莫無所不用,天雄烏喙,藥之兇毒也,良醫以活人;侏儒鼓師,人之困慰者也, 人主以備樂。
是故聖人制其刂材,無所不用矣。
勇士一呼,三軍皆闢,其出之也 誠。
故倡而不和,意而不戴,
率性而行謂之道,得其天性謂之德。
性失然後貴仁,道失然後貴義。
是故仁 義立而道德遷矣,禮樂飾則純樸散矣,是非形則百姓眩矣,珠玉尊則天下爭矣。
凡此四者,衰世之造也,末世之用也。
夫禮者,所以別尊卑,異貴賤;義者,所以合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 友之際也。
今世之爲禮者,恭敬而忮;爲義者,佈施而德。
君臣以相非,骨肉以 生怨,則失禮義之本也。
故構而多責。
夫水積則生相食之魚,圭積則生自肉之獸, 禮義飾則生僞匿之本。
夫吹灰而欲無眯,涉水而欲無濡,不可得也。
古者,民童 蒙不知東西,貌不羨乎情,而言不溢乎行。
其衣致暖而無文,其兵戈銖而無刃, 其歌樂而無轉,其哭哀而無聲。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無所施其美,亦不求得。
親戚不相譭譽,朋友不相怨德。
及至禮義之生,貨財之貴,而詐僞萌興,非譽相 紛,怨德並行。
於是乃有曾參、孝己之美,而生盜跖、莊喬之邪。
故有大路龍 旌,羽蓋垂,結駟連騎,則必有穿窬拊楗,抽箕逾備之奸;有詭文繁繡,弱糹 易羅紈,必有菅ハ此,短褐不完者。
故高下之相傾也,短修之相形也,亦明 矣。
夫蝦蟆爲鶉,水蠆爲?19?20,皆生非其類,唯聖人知其化。
夫胡人見? 不知其可以爲布也;越人見毳,不知其可以爲旃也。
故不通於物者,難與言化。
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見。
太公問周公曰:“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 親親。
”太公曰:“魯從此弱矣。
”周公問太公曰:“何以治齊?”太公曰:“ 舉賢而上功。
”周公曰:“後世必有劫殺之君。
”其後,齊日以大,至於霸,二 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魯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
故《易》曰:“履霜,堅冰至。
”聖人之見終始微言。
故糟丘生乎象著,炮烙生乎熱鬥。
子路扌登溺而受牛謝。
孔子曰:“魯國必好救人於患。
”子贛贖人,而不受金於府,孔子曰:“魯國不 復贖人矣。
”子路受而勸德,子贛讓而止善。
孔子之明,以小知大,以近知遠, 通於論者也。
由此觀之,廉有所在,而不可公行也。
故行齊於俗,可隨也;事周於能,易 爲也。
矜僞以惑世,伉行以違衆,聖人不以爲民俗。
廣廈闊屋,連闥通房,人之 所安也;鳥入之而憂。
高山險阻,深林叢薄,虎豹之所樂也;人入之而畏。
川穀 通原,積水重泉,黿鼉之所便也;人入之而死。
咸池、承雲,九韶、六英,人之 所樂也;鳥獸聞之而驚。
深溪峭岸,峻木尋枝,猿之所樂也;人上之而慄。
形 殊性詭,所以爲樂者,乃所以爲哀;所以爲安者,乃所以爲危也。
乃至天地之所 覆載,
洞同天地,渾沌爲樸,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
同出於一,所爲各異,有鳥、 有魚、有獸,謂之分物。
方以類別,物以羣分,性命不同,皆形於有。
隔而不通, 分而爲萬物,莫能及宗,故動而謂之生,死而謂之窮。
皆爲物矣,非不物而物物 者也,物物者亡乎萬物之中。
稽古太初,人生於無,形於有,有形而制於物。
能 反其所生,故未有形,謂之真人。
真人者,未始分於太一者也。
聖人不爲名屍, 不爲謀府,不爲事任,不爲智主。
藏無形,行無跡,遊無朕,不爲福先,不爲禍 始,保於虛無,動於不得已。
欲福者或爲禍,欲利者或離害。
故無爲而寧者,失 其所以寧則危;無事而治者,失其所以治則亂。
星列於天而明,故人指之;義列 於德而見,故人視之。
人之所指,動則有章;人之所視,行則有跡。
動有章則詞, 行有跡則議。
故聖人掩明於不形,藏跡於無爲。
王子慶忌死於劍,羿死於桃棓, 子路菹於衛,蘇秦死於口。
人莫不貴其所有,而賤其所短,然而皆溺其所貴,而 極其所賤。
所貴者有形,所賤者無朕也。
故虎豹之強來射,蝯狖之捷來措。
人 能貴其所賤,賤其所貴,可與言至論矣。
自信者,不可以誹譽遷也;知足者,不可以勢利誘也。
故通性情者,不務性 之所無以爲;通命之情者,不憂命之所無奈何;通於道者,物莫不足滑其調。
詹 何曰:“未嘗聞身治而國亂者也,未嘗聞身亂而國治者也。
”矩不正,不可以爲 方;規不正,不可以爲員;身者,事之規矩也。
未聞枉己而能正人者也。
原天命, 治心術,理好憎,適情性,則治道通矣。
原天命,則不惑禍福;治心術,則不妄 喜怒;理好憎,則不貪無用;適情性,則欲不過節。
不惑禍福,則動靜循理;不 妄喜怒,則賞罰不阿;不貪無用,則不以欲用害性;欲不過節,則養性知足。
凡 此四者,弗求於外,弗假於人,反己而得矣。
天下不可以智爲也,不可以慧識也,不可以事治也,不可以仁附也,不可以 強勝也。
五者皆人才也,德不盛,不能成一焉。
德立則五無殆,五見則德無位矣。
故得道則愚者有餘,失道則智者不足。
渡水而無遊數,雖強必沉;有遊數,雖羸 必遂。
又況託於舟航之上乎!爲政之本,務在於安民;安民之本,在於足用;足 用之本,在於勿奪時;勿奪時之本,在於省事;省事之本,在於節慾;節慾之本, 在於反性;反性之本,在於去載。
去載則虛,虛則平。
平者,道之素也;虛者, 道之舍也。
能有天下者,必不失其國;能有其國者,必不喪其家;能治其家者, 必不遺其身;能修其身者,必不忘其心;能原其心者
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廣而貪金玉之略,將以存亡繼絕,平天下之亂,而 除萬民之害也。
凡有血氣之蟲,含牙帶角,前爪後距,有角者觸,有齒者噬,有 毒者螫,有蹄者趹。
喜而相戲,怒而相害,天之性也。
人有衣食之情,而物弗 能足也。
故羣居雜處,分不均,求不澹,則爭;爭,則強脅弱,而勇侵怯。
人無 筋骨之強,爪牙之利,故割革而爲甲,鑠鐵而爲刃。
貪昧饕餮之人,殘賊天下, 萬人搔動,莫寧其所。
有聖人勃然而起,乃討強暴,平亂世,夷險除穢,以濁爲 清,以危爲寧,故不得不中絕。
兵之所由來者遠矣!黃帝嘗與炎帝戰矣,顓頊嘗 與共工爭矣。
故黃帝戰於涿鹿之野,堯戰于丹水之浦,舜伐有苗,啓攻有扈。
自 五帝而弗能偃也,又況衰世乎!
夫兵者,所以禁暴討亂也。
炎帝爲火災,故黃帝禽之;共工爲水害,故顓頊 誅之。
教之以道,導之以德而不聽,則臨之以威武;臨之威武而不從,則制之以 兵革。
故聖人之用兵也,若櫛發耨苗,所去者少,而所利者多。
殺無辜之民,而 養無義之君,害莫大焉;殫天下之財,而澹一人之慾,禍莫深焉。
使夏桀、殷紂 有害於民而立被其患,不至於爲炮烙;晉厲、宋康行一不義而身死國亡,不至於 侵奪爲暴。
此四君者,皆有小過而莫之討也,故至於攘天下,害百姓,肆一人之 邪,而長海內之禍,此大倫之所不取也。
所爲立君者,以禁暴討亂也。
今乘萬民 之力,而反爲殘賊,是爲虎傅翼,曷爲弗除!夫畜池魚者必去猵獺,養禽獸者 必去豺狼,又況治人乎!
故霸王之兵,以論慮之,以策圖之,以義扶之,非以亡存也,將以存亡也。
故聞敵國之君,有加虐於民者,則舉兵而臨其境,責之以不義,刺之以過行。
兵 至其郊,乃令軍師曰:“毋伐樹木,毋抉墳墓,毋燒五穀,毋焚積聚,毋捕民虜, 毋收六畜。
”乃發號施令曰:“其國之君,傲天悔鬼,決獄不辜,殺戮無罪,此 天之所以誅也,民之所以仇也。
兵之來也,以廢不義而復有德也。
有逆天之道, 帥民之賊者,身死族滅!以家聽者,祿以家;以裏聽者,賞以裏;以鄉聽者,封 以鄉;以縣聽者,侯以縣。
”克國不及其民,廢其君而易其政。
尊其秀士而顯其 賢良,振其孤寡,恤其貧窮,出其囹圄,賞其有功,百姓開門而待之,淅米而儲 之,唯恐其不來也。
此湯、武之所以致王,而齊桓之所以成霸也。
故君爲無道, 民之思兵也,若旱而望雨,渴而求飲。
夫有誰與交兵接刃乎!故義兵之至也,至 於不戰而止。
晚世之兵,君雖無道,莫不設渠塹,傅堞而守,攻者非以禁暴除害也,欲以
魄問於魂曰:“道何以爲體?”曰:“以無有爲體。
”魄曰:“無有有形乎? ”魂曰:“無有。
”“何得而聞也?”魂曰:“吾直有所遇之耳。
視之無形,聽 之無聲,謂之幽冥。
幽冥者,所以喻道,而非道也。
魄曰:“吾聞得之矣。
乃內 視而自反也。
”魂曰:“凡得道者,形不可得而見,名不可得而揚。
今汝已有形 名矣,何道之所能乎!”魄曰:“言者,獨何爲者?”“吾將反吾宗矣。
”魄反 顧,魂忽然不見,反而自存,亦以淪於無形矣。
人不小學,不大迷;不小慧,不大愚。
人莫鑑於沫雨,而鑑於澄水者,以其 休止不蕩也。
詹公之釣,千歲之鯉不能避;曾子攀柩車,引楯者爲之止也;老母 行歌而動申喜,精之至也;瓠巴鼓瑟,而淫魚出聽;伯牙鼓琴,駟馬仰秣;介子 歌龍蛇,而文君垂泣。
故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岸不枯。
螾無筋骨之強, 爪牙之利,上食晞堁,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清之爲明,杯水見眸子;濁之爲 暗,河水不見太山。
視日者眩,聽雷者聾;人無爲則治,有爲則傷。
無爲而治者, 載無也;爲者,不能有也;不能無爲者,不能有爲也。
人無言而神,有言則傷。
無言而神者載無,有言則傷其神。
之神者,鼻之所以息,耳之所以聽,終以其無 用者爲用矣。
物莫不因其所有,而用其所無。
以爲不信,視籟與竽。
念慮者不得臥,止念 慮,則有爲其所止矣,兩者俱忘,則至德純矣。
聖人終身言治,所用者非其言也, 用所以言也。
歌者有詩,然使人善之者,非其詩也。
鸚鵡能言,而不可使長。
是 何則?得其所言,而不得其所以言。
故循跡者,非能生跡者也。
神蛇能斷而復續, 而不能使人勿斷也;神龜能見夢元王,而不能自出漁者之籠。
四方皆道之門戶牖 向也,在所從窺之。
故釣可以教騎,騎可以教御,御可以教刺舟。
越人學遠射, 參天而發,適在五步之內,不易儀也。
世已變矣,而守其故,譬猶越人之射也。
月望,日奪其光,陰不可以乘陽也。
日出星不見,不能與之爭光也。
故末不可以 強本,指不可以大於臂。
下輕上重,其覆必易。
一淵不兩鮫。
水定則清正,動則 失平。
故惟不動,則所以無不動也。
江河所以能長百穀者,能下之也。
夫惟能下之,是以能上之。
天下莫相憎於 膠漆,而莫相愛於冰炭。
膠漆相賊,冰炭相息也。
牆之壞,愈其立也;冰之泮, 愈其凝也,以其反宗。
泰山之容,巍巍然高,去之千里,不見埵堁,遠之故 也。
秋豪之末,淪於不測。
是故小不可以爲內者,大不可以爲外矣。
蘭生幽谷, 不爲莫服而不芳。
舟在江海,不爲莫乘而不浮。
君子
以一世之度制治天下,譬猶客之乘舟,中流遺其劍,遽契其舟桅,暮薄而求之,其不知物類亦甚矣!夫隨一隅之跡,而不知因天地以遊,惑莫大焉。
雖時有所合,然而不足貴也。
譬若旱歲之土龍,疾疫之芻狗,是時爲帝者也。
曹氏之裂布,蛷者貴之,然非夏后氏之璜。
無古無今,無始無終,未有天地而生天地,至深微廣大矣。
足以蹍者淺矣,然待所不蹍而後行;智所知者偏矣,然待所不知而後明。
遊者以足■,以手扌市,不得其數,愈■愈敗。
及其能遊者,非手足者矣。
鳥飛反鄉,兔走歸窟,狐死首丘,寒將翔水,各哀其所生。
毋貽盲者鏡,毋予躄者履,毋賞越人章甫,非其用也。
椎固有柄,不能自椓;目見百步之外,不能自見其眥。
狗彘不擇甂甌而食,偷肥其體而顧近其死。
鳳皇高翔千仞之上,故莫之能致。
月照天下,蝕於詹諸。
騰蛇遊霧,而殆於蝍蛆。
鳥力勝日,而服於鵻禮,能有修短也。
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爲夭矣。
短綆不可以汲深,器小不可以盛大,非其任也。
怒出於不怒,爲出於不爲。
視於無形,則得其所見矣;聽於無聲,則得其所聞矣。
至味不慊,至言不文,至樂不笑,至音不叫,大匠不斫,大豆不具,大勇不鬥,得道而德從之矣。
譬若黃鐘之比宮,太簇之比商,無更調焉。
以瓦鉒者全,以金釒主者跋,以玉鉒者發,是故所重者在外,則內爲之掘。
逐獸者目不見太山,嗜慾在外,則明所蔽矣。
聽有音之音者聾,聽無音之音者聰;不聾不聰,與神明通。
卜者操龜,筮者端策,以問於數,安所問之哉!舞者舉節,坐者不期而皆如一,所極同也。
日出暘谷,入於虞淵,莫知其動,須臾之間,俯人之頸。
人莫欲學御龍,而皆欲學御馬;莫欲學治鬼,而欲學治人。
急所用也。
解門以爲薪,塞井以爲臼,人之從事,或時相似,水火相憎,鏏在其間,五味以和。
骨肉相愛,讒賊間之,而父子相危。
夫所以養而害所養,譬猶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
昌羊去蚤蝨而來蚙窮,除小害而致大賊,欲小快而害大利。
牆之壞也,不若無也,然逾屋之覆。
璧瑗成器,礛諸之功;鏌邪斷割,砥礪之力。
狡兔得而獵犬烹,高鳥盡而強弩藏。
虻與驥,致千里而不飛,無糗糧之資而不飢。
失火而遇雨,失火則不幸,遇雨則幸也。
故禍中有福也。
鬻棺者,欲民之疾病也;畜粟者,欲歲之荒飢也。
水靜則平,平則清,清則見物之形,弗能匿也。
故可以爲正。
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塞,脣竭而齒寒,河水之深,其壤在山。
鈞之縞也,一端以爲冠,一端以爲糹末,冠則戴致之,糹末則蹍履之。
知己者不可誘以物,明於死生者,不可卻以危。
故善遊
或曰:“無爲者,寂然無聲,漠然不動,引之不來,推之不往。
如此者,乃 得道之像。
”吾以爲不然。
嘗試問之矣:“若夫神農、堯、舜、禹、湯,可謂聖 人乎?”有論者必不能廢。
以五聖觀之,則莫得無爲,明矣。
古者,民茹草飲水, 採樹木之實,食蠃蠬之肉。
時多疾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穀, 相土地宜,燥溼肥墝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闢就。
當此 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
堯立孝慈仁愛,使民如子弟。
西教沃民,東至黑齒,北 撫幽都,南道交趾。
放讙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流共工於幽州,殛鯀於羽山。
舜作室,築牆茨屋,闢地樹谷,令民皆知去巖穴,各有家室。
南征三苗,道死蒼 梧。
禹沐浴霪雨,櫛扶風,決江疏河,鑿龍門,闢伊闕,修彭蠡之防,乘四載, 隨山刊木,平治水土,定千八百國。
湯夙興夜寐,以致聰明,輕賦薄斂,以寬民 氓,布德施惠,以振困窮,弔死問疾,以養孤孀。
百姓親附,政令流行,乃整兵 鳴條,困夏南巢,譙以其過,放之歷山。
此五聖者,天下之盛主,勞形盡慮,爲 民興利除害而不懈。
奉一爵酒不知於色,挈一石之尊則白汗交流,又況贏天下之 憂,而海內事者乎?其重於尊亦遠也!且夫聖人者,不恥身之賤,而愧道之不行; 不憂命之短,而憂百姓之窮。
是故禹之爲水,以身解於陽盱之河。
湯旱,以身禱 於桑山之林。
聖人憂民,如此其明也,而稱以“無爲”,豈不悖哉!
且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養其欲也;聖人踐位者,非以逸樂其身也。
爲天下 強掩弱,衆暴寡,詐欺愚,勇侵怯,懷知而不以相教,積財而不以相分,故立天 子以齊一之。
爲一人聰明而不足以遍照海內,故立三公九卿以輔翼之。
絕國殊俗、 僻遠幽間之處,不能被德承澤,故立諸侯以教誨之。
是以地無不任,時無不應, 官無隱事,國無遺利。
所以衣寒食飢,養老弱而息勞倦也。
若以布衣徒步之人觀 之,則伊尹負鼎而幹湯,呂望鼓刀而入周,百里奚轉鬻,管仲束縛,孔子無黔■, 墨子無暖席。
是以聖人不高山,不廣河,蒙恥辱以幹世主,非以貪祿慕位,欲事 起天下利,而除萬民之害。
蓋聞傳書曰:“神農憔悴,堯瘦癯,舜黴黑,禹胼胝。
”由此觀之,則聖人之憂勞百姓甚矣。
故自天子以下至於庶人,四胑不動,思 慮不用,事治求澹者,未之聞也。
夫地勢,水東流,人必事焉,然後水潦得谷行。
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 五穀得遂長。
聽其自流,待其自生,則鯀、禹之功不立,而後稷之智不用。
若吾 所謂無爲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慾不得
夫作爲書論者,所以紀綱道德,經緯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諸理, 雖未能抽引玄妙之中才,繁然足以觀終始矣。
總要舉凡,而語不剖判純樸,靡■ 大宗,懼爲人之惽惽然弗能知也;故多爲之辭,博爲之說,又恐人之離本就 末也。
故言道而不言事,則無以與世浮沉;言事而不言道,則無以與化遊息。
故 著二十篇,有《原道》、有《俶真》、有《天文》、有《墜形》、有《時則》、 有《覽冥》、有《精神》、有《本經》、有《主術》、有《繆稱》、有《齊俗》、 有《道應》、有《氾論》、有《詮言》、有《兵略》、有《說山》、有《說林》、 有《人間》、有《修務》、有《泰族》也。
《原道》者,盧牟六合,混沌萬物,象太一之容,測窈冥之深,以翔虛無之 軫,託小以苞大,守約以治廣,使人知先後之禍富,動靜之利害。
誠通其志,浩 然可以大觀矣。
欲一言而寤,則尊天而保真;欲再言而通,則賤物而貴身;欲參 言而究,則外物而反情。
執其大指,以內治五藏,瀸濇肌膚,被服法則,而 與之終身,所以應待萬方,鑑耦百變也。
若轉丸掌中,足以自樂也。
《俶真》者,窮逐終始之化,嬴垀有無之精,離別萬物之變,合同死生之 形。
使人遺物反己,審仁義之間,通同異之理,觀至德之統,知變化之紀,說符 玄妙之中,通回造化之母也。
《天文》者,所以和陰陽之氣,理日月之光,節開塞之時,列星辰之行,知 逆順之變,避忌諱之殃,順時運之應,法五神之常,使人有以仰天承順,而不亂 其常者也。
《地形》者,所以窮南北之修,極東西之廣,經山陵之形,區川穀之居,明 萬物之主,知生類之衆,列山淵之數,規遠近之路。
使人通回周備,不可動以物, 不可驚以怪者也。
《時則》者,所以上因天時,下盡地力,據度行當,合諸人則,形十二節, 以爲法式,終而復始,轉於無極,因循仿依,以知禍福,操舍開塞,各有龍忌, 發號施令,以時教期。
使君人者知所以從事。
《覽冥》者,所以言至精之通九天也,至微之淪無形也,純粹之入至清也, 昭昭之通冥冥也。
乃始攬物引類,覽取撟掇,浸想宵類,物之可以喻意象形者, 乃以穿通窘滯,決瀆壅塞,引人之意,系之無極,乃以明物類之感,同氣之應, 陰陽之合,形埒之朕,所以令人遠觀博見者也。
《精神》者,所以原本人之所由生,而曉寤其形骸九竅,取象與天,合同其 血氣,與雷霆風雨比類其喜怒,與晝宵寒暑並明,審死生之分,別同異之跡,節 動靜之機,以反其性命之宗,所以使人愛養其精神,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43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