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名
象豆、盍子、合子。
氣味
(仁)澀、甘、平、無毒。
主治
喉痹腫痛。
用盍藤子燒過,研細,酒送服一錢。
五痔下血。
用盍藤子燒存性,每服二錢,米湯送下。
腸風下血。
用盍藤子兩個、完好的皂莢子四十九個,共燒存性,研爲末。
每服二錢,溫酒送下。
又方:用盍藤子三枚(選厚重者),溼紙七層包好煨熟、去殼,取肉,研爲末。
每服一錢,飯前服,黃芪湯送下。
一天服一次。
象豆、盍子、合子。
氣味
(仁)澀、甘、平、無毒。
主治
喉痹腫痛。
用盍藤子燒過,研細,酒送服一錢。
五痔下血。
用盍藤子燒存性,每服二錢,米湯送下。
腸風下血。
用盍藤子兩個、完好的皂莢子四十九個,共燒存性,研爲末。
每服二錢,溫酒送下。
又方:用盍藤子三枚(選厚重者),溼紙七層包好煨熟、去殼,取肉,研爲末。
每服一錢,飯前服,黃芪湯送下。
一天服一次。
釋名
薜荔、木饅頭、鬼饅頭。
氣味
(葉)酸、平、無毒。
(果實)甘、平、澀、無毒。
主治
遺精。
用木蓮(炒)、白牽牛,等分爲末,每服二錢,米湯調下。
腎囊腫大。
用木蓮燒存性,研爲末,酒送服二錢。
又方:木蓮子、小茴香,等分爲末。
每服二錢,空心服,酒送下。
大便下血。
用木蓮(燒)、枳殼(炒),等分爲末。
每服二錢,槐花酒送下。
又方:用木蓮,棕櫚皮,各燒存性,加烏梅(去核)、粉草(炙),等分爲末。
每取二錢,加水一碗煎服。
脫肛。
用木蓮連皮、子切細,炒過,加茯苓、豬苓,等分爲末。
每服二錢,米湯送下。
此方名“銷陽丹”。
亦治夢遺。
癰疸初起。
用木蓮四十九個,揩去毛,研細,酒化開,溫服。
作用與忍冬草相當。
乳汁不通。
用木蓮二個、豬前蹄一個,煮爛連汁服,一日即可通乳。
血淋。
用木蓮葉一握、甘草(炙)一分,每日小煎服。
白癜風、疥癬等。
用木蓮藤汁塗搽。
薜荔、木饅頭、鬼饅頭。
氣味
(葉)酸、平、無毒。
(果實)甘、平、澀、無毒。
主治
遺精。
用木蓮(炒)、白牽牛,等分爲末,每服二錢,米湯調下。
腎囊腫大。
用木蓮燒存性,研爲末,酒送服二錢。
又方:木蓮子、小茴香,等分爲末。
每服二錢,空心服,酒送下。
大便下血。
用木蓮(燒)、枳殼(炒),等分爲末。
每服二錢,槐花酒送下。
又方:用木蓮,棕櫚皮,各燒存性,加烏梅(去核)、粉草(炙),等分爲末。
每取二錢,加水一碗煎服。
脫肛。
用木蓮連皮、子切細,炒過,加茯苓、豬苓,等分爲末。
每服二錢,米湯送下。
此方名“銷陽丹”。
亦治夢遺。
癰疸初起。
用木蓮四十九個,揩去毛,研細,酒化開,溫服。
作用與忍冬草相當。
乳汁不通。
用木蓮二個、豬前蹄一個,煮爛連汁服,一日即可通乳。
血淋。
用木蓮葉一握、甘草(炙)一分,每日小煎服。
白癜風、疥癬等。
用木蓮藤汁塗搽。
釋名
甘蒲、醮石。
化上黃粉名蒲黃。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乳癰。
用香蒲草根搗爛貼患處,同時煎汁邊根服下。
熱毒下痢。
用香蒲根二兩、粟米二合,小煎服。
一天服二次。
舌脹滿口。
用蒲黃頻搽,或用蒲黃、乾薑末,等分幹搽,都有速效。
吐血唾血。
用蒲黃末二兩,每日以溫酒或冷水送服三錢。
小便出血。
用蒲黃末,每服半錢,生地黃汁調下。
或加入發灰等分亦可。
藥量可根據病人情況斟酌加減。
刀傷出血。
用蒲黃半兩,熱酒送下。
痔瘡出血。
用蒲黃末一匙,水送服。
一天服三次。
脫肛。
用蒲黃和豬油調塗,每日三至五次。
胎動欲產(日月未足者)。
用蒲黃二錢,水沖服。
催生。
用蒲黃、地龍(洗淨、焙乾)、陳桔皮,等分爲末。
分別收存,臨用時各一錢,以新汲水調服,立產。
胞衣不下。
用蒲黃二錢,井水送服。
產後下血。
用蒲黃二兩,加水二升煎成八合,一次服下。
跌傷瘀血。
用蒲黃末,空心服三錢,溫酒送下。
關節疼痛。
用蒲黃八兩,熟附子一兩,共研爲末。
每服一錢,涼水送下。
一天服一次。
陰部溼癢。
用蒲黃末敷三、四次即愈。
耳出膿。
用蒲黃末摻敷。
屙血或血痢。
用蒲黃篩出的紅色渣滓(名爲“蒲萼”),炒過服用。
甘蒲、醮石。
化上黃粉名蒲黃。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乳癰。
用香蒲草根搗爛貼患處,同時煎汁邊根服下。
熱毒下痢。
用香蒲根二兩、粟米二合,小煎服。
一天服二次。
舌脹滿口。
用蒲黃頻搽,或用蒲黃、乾薑末,等分幹搽,都有速效。
吐血唾血。
用蒲黃末二兩,每日以溫酒或冷水送服三錢。
小便出血。
用蒲黃末,每服半錢,生地黃汁調下。
或加入發灰等分亦可。
藥量可根據病人情況斟酌加減。
刀傷出血。
用蒲黃半兩,熱酒送下。
痔瘡出血。
用蒲黃末一匙,水送服。
一天服三次。
脫肛。
用蒲黃和豬油調塗,每日三至五次。
胎動欲產(日月未足者)。
用蒲黃二錢,水沖服。
催生。
用蒲黃、地龍(洗淨、焙乾)、陳桔皮,等分爲末。
分別收存,臨用時各一錢,以新汲水調服,立產。
胞衣不下。
用蒲黃二錢,井水送服。
產後下血。
用蒲黃二兩,加水二升煎成八合,一次服下。
跌傷瘀血。
用蒲黃末,空心服三錢,溫酒送下。
關節疼痛。
用蒲黃八兩,熟附子一兩,共研爲末。
每服一錢,涼水送下。
一天服一次。
陰部溼癢。
用蒲黃末敷三、四次即愈。
耳出膿。
用蒲黃末摻敷。
屙血或血痢。
用蒲黃篩出的紅色渣滓(名爲“蒲萼”),炒過服用。
釋名
石革、石皮、石蘭。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小便淋痛。
用石韋、滑石,等分爲末,每取一小撮,水送服。
便前有血。
用石韋研爲末,以茄子枝煎湯送服二錢。
氣熱咳嗽。
用石韋、檳榔,等分爲末,每服二錢,薑湯送下。
崩中漏下。
用石韋研爲末,每服三錢,溫酒送下。
石革、石皮、石蘭。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小便淋痛。
用石韋、滑石,等分爲末,每取一小撮,水送服。
便前有血。
用石韋研爲末,以茄子枝煎湯送服二錢。
氣熱咳嗽。
用石韋、檳榔,等分爲末,每服二錢,薑湯送下。
崩中漏下。
用石韋研爲末,每服三錢,溫酒送下。
釋名
離婁、掘據、白色者名草閭茹。
氣味
(根)辛、寒、有小毒。
主治
癰疽腫痛。
用閭茹一兩,研爲末,每服一匙,溫水送下。
疥瘡。
用閭茹研爲末,加輕粉、香油調勻敷塗。
傷寒咽痛(毒氣上攻發腫)。
用指甲大小的閭茹一塊,放口中嚼汁嚥下。
離婁、掘據、白色者名草閭茹。
氣味
(根)辛、寒、有小毒。
主治
癰疽腫痛。
用閭茹一兩,研爲末,每服一匙,溫水送下。
疥瘡。
用閭茹研爲末,加輕粉、香油調勻敷塗。
傷寒咽痛(毒氣上攻發腫)。
用指甲大小的閭茹一塊,放口中嚼汁嚥下。
釋名
土萆解、刺豬苓、山豬糞、草禹餘糧、仙遺糧、冷飯糰、硬飯、山地慄。
氣味
(根)甘、淡、平、無毒。
主治
梅毒。
用土茯苓四兩、皁角子七個,煎水代茶飲。
骨攣癰漏(筋骨疼痛,潰爛成癰,積年累月,終身成爲廢疾)。
用土茯苓一兩,有熱加黃苓、黃連,氣虛加四君子湯,血虛加四物湯,煎水代茶飲。
又方:用土茯苓四兩、四物湯一兩、皁角子七個、川椒四十九粒、燈心七根,煎水代茶飲。
瘰癧潰爛。
用土茯苓切片,或研爲末,水煎服,或加在粥內吃下。
多吃爲好。
土萆解、刺豬苓、山豬糞、草禹餘糧、仙遺糧、冷飯糰、硬飯、山地慄。
氣味
(根)甘、淡、平、無毒。
主治
梅毒。
用土茯苓四兩、皁角子七個,煎水代茶飲。
骨攣癰漏(筋骨疼痛,潰爛成癰,積年累月,終身成爲廢疾)。
用土茯苓一兩,有熱加黃苓、黃連,氣虛加四君子湯,血虛加四物湯,煎水代茶飲。
又方:用土茯苓四兩、四物湯一兩、皁角子七個、川椒四十九粒、燈心七根,煎水代茶飲。
瘰癧潰爛。
用土茯苓切片,或研爲末,水煎服,或加在粥內吃下。
多吃爲好。
釋名
蜀漆是常山的苗,功用是相同。
氣味
辛、平、有毒。
主治
截瘧:
截瘧諸湯:用常山三兩、漿水三升,泡一夜,煎取一升。
發病前一次服完,能吐爲好。
又方:用常山一兩秫米一百粒,加水六升,煮成三升,分三次服(先一夜、未發時、臨發時各一次)。
又方:常山(酒煮後曬乾)、知母、貝母草果各一錢半,加水一杯,煎半熟,五更時熱服。
藥渣泡酒,發病前取飲。
截瘧諸酒:用常山一兩,酒一升,泡二、三日後,分三次服完:清早一服,過一會再服,發病前第三次服。
又方:治間日瘧:常山一錢二分、大黃二錢半、炙甘草一錢二分,加水一碗半,煎至五成,叫做“醇”,發病日蝗五更溫服;原藥再加水一碗,煎至五成,叫做“”,未發病之日溫服。
此方名“醇湯”,甚驗。
又方:治久瘧不止:常山一錢半、檳榔一錢、丁香五分、烏梅一個,酒一盞,泡藥一夜,五更時飲下。
一服便止,永不發病。
截瘧諸丸:常山三兩,研爲末。
加雞蛋白和成丸子,如梧子在。
瓦器內煮熟,取出曬乾收存。
每服二十丸,竹葉湯送上,五更一服,天明後一服,發病前一服,此方名“恆山丸”。
數年不愈的瘧疾,服兩劑即愈;一月左右者,只須一劑。
又方;常山搗成末,取三兩,黃丹一兩,加白蜜共搗勻,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病發前服三丸,過一會再服三丸,臨歸病時又服三丸,酒送下。
此方名“丹砂丸”。
又方:常山二兩、黃丹半兩、烏梅(連核瓦焙)一兩,共研爲末,加糯米粉糊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涼酒送下。
先一夜一服,天明時一服,午後才進食,此方名“黃丹丸”。
又方:用常山三兩、知母一兩、甘劃昱兩,共研爲末,加蜜和丸,如梧子大。
發病前服十丸,稍後服七丸,再後服五、六丸。
又方:治一切瘧,用常山四兩,炒存性,草果二兩,炒存性,共研爲末,加薄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臥時服五十丸,冷酒送下。
五更時再服一次。
忌鵝羊熱物。
此方名“瞻仰丸”。
又方:常山八兩,酒浸後先蒸後焙,加要檳榔二兩,生研末,攔糊作丸,如梧子大。
如上方服法服丸子,此方名“勝金丸”。
又方:常山、檳榔各一兩,生研,加穿山甲的甲片(煨焦)一兩半,共三工業區末。
以糯米粉和末做成丸子,如綠豆大,黃丹爲衣。
每服三十至五十丸,服法同上此方名“二聖丸”。
牝瘧(只寒不熱)。
用蜀漆(去母煅三日暗傷)龍骨各二錢,共研爲末。
每服半錢,臨發病之昌早晨一服,發病前再一服,漿水調下。
如系溫瘧(熱多於寒)又加蜀漆一錢,此方名“蜀漆散”。
牡瘧(只熱不寒
蜀漆是常山的苗,功用是相同。
氣味
辛、平、有毒。
主治
截瘧:
截瘧諸湯:用常山三兩、漿水三升,泡一夜,煎取一升。
發病前一次服完,能吐爲好。
又方:用常山一兩秫米一百粒,加水六升,煮成三升,分三次服(先一夜、未發時、臨發時各一次)。
又方:常山(酒煮後曬乾)、知母、貝母草果各一錢半,加水一杯,煎半熟,五更時熱服。
藥渣泡酒,發病前取飲。
截瘧諸酒:用常山一兩,酒一升,泡二、三日後,分三次服完:清早一服,過一會再服,發病前第三次服。
又方:治間日瘧:常山一錢二分、大黃二錢半、炙甘草一錢二分,加水一碗半,煎至五成,叫做“醇”,發病日蝗五更溫服;原藥再加水一碗,煎至五成,叫做“”,未發病之日溫服。
此方名“醇湯”,甚驗。
又方:治久瘧不止:常山一錢半、檳榔一錢、丁香五分、烏梅一個,酒一盞,泡藥一夜,五更時飲下。
一服便止,永不發病。
截瘧諸丸:常山三兩,研爲末。
加雞蛋白和成丸子,如梧子在。
瓦器內煮熟,取出曬乾收存。
每服二十丸,竹葉湯送上,五更一服,天明後一服,發病前一服,此方名“恆山丸”。
數年不愈的瘧疾,服兩劑即愈;一月左右者,只須一劑。
又方;常山搗成末,取三兩,黃丹一兩,加白蜜共搗勻,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病發前服三丸,過一會再服三丸,臨歸病時又服三丸,酒送下。
此方名“丹砂丸”。
又方:常山二兩、黃丹半兩、烏梅(連核瓦焙)一兩,共研爲末,加糯米粉糊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涼酒送下。
先一夜一服,天明時一服,午後才進食,此方名“黃丹丸”。
又方:用常山三兩、知母一兩、甘劃昱兩,共研爲末,加蜜和丸,如梧子大。
發病前服十丸,稍後服七丸,再後服五、六丸。
又方:治一切瘧,用常山四兩,炒存性,草果二兩,炒存性,共研爲末,加薄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臥時服五十丸,冷酒送下。
五更時再服一次。
忌鵝羊熱物。
此方名“瞻仰丸”。
又方:常山八兩,酒浸後先蒸後焙,加要檳榔二兩,生研末,攔糊作丸,如梧子大。
如上方服法服丸子,此方名“勝金丸”。
又方:常山、檳榔各一兩,生研,加穿山甲的甲片(煨焦)一兩半,共三工業區末。
以糯米粉和末做成丸子,如綠豆大,黃丹爲衣。
每服三十至五十丸,服法同上此方名“二聖丸”。
牝瘧(只寒不熱)。
用蜀漆(去母煅三日暗傷)龍骨各二錢,共研爲末。
每服半錢,臨發病之昌早晨一服,發病前再一服,漿水調下。
如系溫瘧(熱多於寒)又加蜀漆一錢,此方名“蜀漆散”。
牡瘧(只熱不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