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名
大蒜、茆蒜、葷菜。
今人謂葫爲大蒜,蒜爲小蒜,以其氣類相似也。
氣味
(根)辛、溫、有毒。
久食損人目。
主治
歸五臟,散癰腫除風邪,殺毒氣。
下氣,消谷,化肉。
附方
腸毒下血。
蒜連丸:用獨蒜煨搗,和黃連末爲丸,日日米湯服之。
釋名
解蠡、芑實、莘米、回回米、薏珠子。
氣味
(仁、根)甘、微寒、無毒。
主治
風溼身疼,日暮加劇。
用麻黃三兩,杏仁二十枚,甘草、薏苡仁各一兩,加水四升,煮成二升,分兩次服。
水腫喘急。
用郁李仁二兩,研細,以水濾取汁,煮薏苡仁飯,一天吃兩次。
沙石熱淋。
用薏苡仁(子、葉、根皆可)水煎熱飲(夏月次飲),以通爲度。
消渴。
用薏苡仁煮粥吃。
肺痿咳嗽,有膿血。
用薏苡仁十兩,搗破,加水三升煎成一升,以酒少許送服。
癰疽不潰。
吞服薏苡仁一枚。
蟲牙痛。
用薏苡仁、桔梗研末點服。
疝疾。
用薏苡(以東壁黃土炒過),加水煮成膏服下。
黃疸。
用薏苡根煎湯頻服。
殺蛔蟲。
用薏苡根一斤,世細,加水七升煮成三升服下,能將蟲殺死打出。
月經不通。
有薏苡根一兩,水煎服。
牙齒風痛。
用薏苡根四兩,水煮含漱。
釋名
阿片。
俗作鴉片。
氣味
酸、澀、溫、微毒。
主治
久痢。
用阿芙蓉如小豆大小,每日空心服一次,溫水化下。
忌食蔥蒜等物。
赤白痢下。
用阿芙蓉、木香、黃連、白朮各一分,共研爲末,加飯做成丸子,如小豆大。
每服壯者一分,老幼半分,空心服,米湯送下。
忌食酸物、生冷、油膩、茶、酒、面。
又方;罌粟花未開時,外有兩片青葉包着。
花開即落,收取研末。
每服一錢,米湯送下。
赤痢用紅花的包葉,白痢用白花的包葉。
釋名
菽。
角名莢,葉名藿,莖名萁。
氣味
黑大豆:甘、平、無毒。
主治
黑大豆:
中風口歪。
用大豆三升,熬熟,至微煙出,放入瓶中,泡酒五升。
經過一天以上,服酒一升,厚蓋被令稍稍出汗。
如已噤口,可加獨活半斤,微微捶破同泡酒中。
產後亦宜照此服藥以防風氣,又消結血。
熱毒攻眼,紅痛、臉腫。
用黑豆一升,分作十袋,沸湯中蒸過,交替着熨患處。
身面浮腫。
用烏豆一升,加水五升煮成三升,再加酒五升,又煮成三升,分三次溫服。
不愈再服。
又方:用烏豆煮至皮幹,研爲末。
每服二錢,米湯送下。
腹中痞硬。
用大豆半升、生薑作分,加水三升,煎成一升,一次服下。
水痢不止。
用大豆一升(炒過)、白朮半兩,共研爲末。
每服三錢,米湯送下。
男子便血。
用黑豆一升,炒焦,研爲末,熱酒淋過,去豆飲酒,極效。
一切下血。
用黑豆在皁角湯中微浸,炒熟去皮,研爲末,加煉豬油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陳米湯送下。
折傷、墮墜、瘀血在腹。
用大豆五升,加水一斗,煮汁成二升,一次服完。
三服可愈。
牙齒疼痛。
用黑豆煮酒,頻頻漱口。
胞衣不下。
用大豆半升,加醇酒三升,煮成一升半,分三次服。
大豆皮:生用,治痘瘡目翳;嚼爛,敷小兒尿灰瘡。
釋名

氣味
甘、大溫、無毒。
主治
老人煩渴。
用大麥一升,加水七升煎至五升,再加入赤餳二合,渴即取飲。
魚臍疔瘡(按:此瘡形如長弓,一端有準確出點,點上有孔,如魚臍)。
用飴糖塗搽,如糖已幹,則燒灰塗搽。
毒瘡,火燒傷。
治方同上。
釋名
茭米、雕蓬、雕苽、雕胡
氣味
甘,冷,無毒。
主治
止渴。
解煩熱,調腸胃。
附方
菰本作苽,茭草也。
其中生菌如瓜形,可食,故謂之苽。
其米須霜雕時採之,故謂之凋苽。
或訛爲雕胡。
氣味
(稗米)辛、甘、苦、微寒、無毒。
主治
(稗米)益氣,健胃。
(苗、根)搗敷或研末,可治刀傷出血。
氣味
甘、鹹、平、無毒。
主治
理中無益氣,補腎健胃。
治吐逆泄痢、小便頻數。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35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