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严在灵隐西壁。
山下有石,状若笋形,圆削卓立,高可百尺,巑岏秀润,凌空插云。
更喜四顾山峦,若层花吐萼,皱縠迭浪,巍峨曲折,穿幽透深。
林木合抱,皆自岩窦拔起,不土而生。
旧传此山韫玉,故腴润若此。
但山石间水迹波纹,不知何为有之,亦不知有自何时,岂沧海桑田说也?更爱前后石壁,唐宋游人题名甚多。
进此有枫林坞,秋色变幻,种种奇观,窈窕崎岖,不胜腾涉矣。
时当把酒鲸吞,倚云长啸,使山谷骇应,增我济胜之力数倍。
秋风雁来,惟水草空阔处,择为栖止。
湖上三塔基址,草丰沙阔,雁多群呼下集,作解阵息所。
携舟夜坐,时听争栖竞啄,影乱湖烟,宿水眠云,声凄夜月,基畔呖呖嘹嘹,秋声满耳,听之黯然。
不觉一夜西风,使山头树冷浮红。
湖岸露寒生白矣!此听不悦人耳,惟幽赏者能共之。
若彼听鸡声而起舞,听鹊声而感变者,是皆世上有心人也,我则无心。
茶以雪烹,味更清冽,所谓半天河水是也。
不受尘垢,幽人啜此,足以破寒。
时乎南窗日暖,喜无觱发恼人,静展古人画轴,如《风雪归人》、《江天雪桌》、《溪山雪竹》、《关心雪运》等图,即假对真,以观古人摹拟笔趣。
要知世景画图,俱属造化机局,即我把图,是人玩景,对景观我,谓非我在景中?千古尘缘,孰为真假,当就图画中了悟。
老人畏寒,不涉世故,时山居曝背,茅檐看梅初放,邻友善谈,炙?共食,令说宋江最妙回数,欢然抚掌,不觉日暮。
吾观道左丰碑,人间铭颂,是亦《水浒传》耳,岂果真实不虚故说?更惜未必得同此传,世传人口。
雪夜偶宿禅林,从僧拥炉,旋摘山芋,煨剥入口,味较世中美甚,欣然一饱。
因问僧曰:“有为是禅,无为是禅,有无所有,无非所无,是禅乎?”僧曰:“子手执芋是禅,更从何问?”余曰:“何芋是禅?”僧曰:“芋在子手,有耶?无耶?谓有何有?谓无何无?有无相灭,是为真空非空,非非空空无所空,是名曰禅。
执空认禅,又著实相,终不悟禅。
此非精进力到,得慧根缘,未能顿觉。
子喝观芋乎?芋不得火,口不可食,火功不到,此芋犹生。
须火到芋熟,方可就齿舌消灭。
是从有处归无,芋非火熟,子能生嚼芋乎?芋相终在不灭,手芋嚼尽,谓无非无,无从有来,谓有非有,有从无灭。
子手执芋,今著何处?”余时稽首慈尊,禅从言下唤醒。
画中春郊走马,秋溪把钓,策蹇寻梅,莫不以朱为衣色,岂果无为哉?似欲妆点景象,与时相宜,有超然出俗之趣。
且衣朱而游者,亦非常客,故三冬披红毡衫,裹以毡,跨一黑驴,秃发童子挈尊相随。
踏雪溪山,寻梅林壑,忽得梅花数株,便欲傍梅席地,浮觞剧饮,沉醉酣然,梅香扑袂,不知身为花中之我,亦忘花为目中景也。
然寻梅之蹇,扣角之犊,去长安车马,何凉凉卑哉?且为众嗤,究竟幸免覆辙。
三茅乃郡城内山高处,襟带江湖,为胜览最欢喜地。
时乎积雪初晴,疏林开爽,江空漠漠寒烟,山回重重雪色。
江帆片片,风度银梭,村树几家,影寒玉瓦。
山径人迹板桥,客路车翻缟带。
樵歌冻壑,渔钓冰蓑。
目极去鸟归云,感我远怀无际。
时得僧茶烹雪,村酒浮香,坐傍几树梅花,助人清赏更剧。
两山种茶颇蕃,仲冬花发,若月笼万树,每每入山寻茶胜处,对花默共色笑,忽生一种幽香,深可人意。
且花白若剪云绡,心黄俨抱檀屑,归折数枝,插觚为供,枝梢苞萼,颗颗俱开,足可一月清玩。
更喜香沁枯肠,色怜青眼,素艳寒芳,自与春风姿态迥隔。
幽闲佳客,孰过于君?
除夕,惟杭城居民家户架柴燔燎,火光烛天,挝鼓鸣金,放炮起火,谓之松盆。
无论他处无敌,即杭之乡村,亦无此胜。
斯时抱幽趣者,登吴山高旷,就南北望之,红光万道,炎焰火云,巷巷分岐,光为界隔。
聒耳声喧,震腾远近,触目星丸,错落上下,此景是大奇观。
幽立高空,俯眺嚣杂,觉我身在上界。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26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