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者,長洲韓公爲吏部,聽事而歸,喟然嘆。
余問曰:“公何嘆?”公曰:“昔有醫者,與吾故且狎,吾叩焉,曰:‘人皆謂子之醫能殺人,何也?’曰:‘非吾之醫能殺人也,而吾不能不使之罷而死也。
吾固知吾術之不足以已其疾也,而不能不利其酬。
不獲已,以物之泛而緩者試焉。
其感之淺,而與吾方相中者,固嘗有瘳矣。
其浸尋反覆,久而不可振者,吾心惻焉,而無可如何。
’今某地告饑,上命發粟以賑,而大農持之下有司,核所傷分數。
夫民之飢,朝不及夕,而核奏議賑,在三月之外,有不罷而死者乎?吾位在九卿,與其議而不能辨其惑,是吾負醫者之責也。
”
余曰:“公所見,其顯焉者耳。
凡官失其職而事墮於冥昧之中皆足以使人罷而死而特未見其形也姑以所目擊於州縣者徵之水土之政不修而民罷死於旱潦矣;兩造懸而不聽,情僞失端,而民罷死於獄訟矣;弊政之不更,豪猾之不鋤,而民罷死於姦蠹矣。
豈獨殘民以逞者,有殺之形見哉?先己而後民,枉下以逢上,其始皆曰:‘吾不獲已。
’其旣皆曰:‘吾心惻焉,而無可如何。
’此民之疾所以沉痼而無告也。
”
吾友馮君文子將令於禮縣,爲詩四章,自道其心與俗吏異。
因舉昔之所聞於韓公及相語者以告之。
蓋所望於良吏者,謂能已民之疾也,非徒不益之疾而已也。
民之疾常伏於無形,而大吏之爲民疾者,復多端而難御。
令之職環上下而處其中,下以致民之情,而上爲之蔽。
慮於下者不詳,則爲民生疾而不自覺;持於上者不力,將坐視民之罷死而無如何,其術不可不素定也。
君,韓公之門人也,能因是而自審其所處,則韓公之言,庶幾其不曠也夫。
余問曰:“公何嘆?”公曰:“昔有醫者,與吾故且狎,吾叩焉,曰:‘人皆謂子之醫能殺人,何也?’曰:‘非吾之醫能殺人也,而吾不能不使之罷而死也。
吾固知吾術之不足以已其疾也,而不能不利其酬。
不獲已,以物之泛而緩者試焉。
其感之淺,而與吾方相中者,固嘗有瘳矣。
其浸尋反覆,久而不可振者,吾心惻焉,而無可如何。
’今某地告饑,上命發粟以賑,而大農持之下有司,核所傷分數。
夫民之飢,朝不及夕,而核奏議賑,在三月之外,有不罷而死者乎?吾位在九卿,與其議而不能辨其惑,是吾負醫者之責也。
”
余曰:“公所見,其顯焉者耳。
凡官失其職而事墮於冥昧之中皆足以使人罷而死而特未見其形也姑以所目擊於州縣者徵之水土之政不修而民罷死於旱潦矣;兩造懸而不聽,情僞失端,而民罷死於獄訟矣;弊政之不更,豪猾之不鋤,而民罷死於姦蠹矣。
豈獨殘民以逞者,有殺之形見哉?先己而後民,枉下以逢上,其始皆曰:‘吾不獲已。
’其旣皆曰:‘吾心惻焉,而無可如何。
’此民之疾所以沉痼而無告也。
”
吾友馮君文子將令於禮縣,爲詩四章,自道其心與俗吏異。
因舉昔之所聞於韓公及相語者以告之。
蓋所望於良吏者,謂能已民之疾也,非徒不益之疾而已也。
民之疾常伏於無形,而大吏之爲民疾者,復多端而難御。
令之職環上下而處其中,下以致民之情,而上爲之蔽。
慮於下者不詳,則爲民生疾而不自覺;持於上者不力,將坐視民之罷死而無如何,其術不可不素定也。
君,韓公之門人也,能因是而自審其所處,則韓公之言,庶幾其不曠也夫。
桐城之西北,連山殆數百里,及縣治而迤平。
其將平也,兩崖忽合,屛矗墉回,嶄橫若不可徑。
龍溪曲流,出乎其間。
以歲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
積雨始霽,溪上大聲從然,十餘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樅、槐、楓、慄、橡,時有鳴巂。
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馬浴起,振鬣宛首而顧其侶。
援石而登,俯視溶雲,鳥飛若墜。
復西循崖可二里,連石若重樓,翼乎臨於溪右。
或曰:“宋李公麟之垂雲沜也。
”或曰:“後人求公麟地不可識,被而名之。
”石罅生大樹,蔭數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書其上,曰:“媚筆之泉”。
泉漫石上,爲圓池,乃引墜溪內。
左丈學衝於池側方平地爲室,未就,要客九人飲於是。
日暮半陰,山風卒起,肅振巖壁榛莽,群泉磯石交鳴,遊者悚焉,遂還。
是日,姜塢先生與往,鼐從,使鼐爲記。
其將平也,兩崖忽合,屛矗墉回,嶄橫若不可徑。
龍溪曲流,出乎其間。
以歲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
積雨始霽,溪上大聲從然,十餘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樅、槐、楓、慄、橡,時有鳴巂。
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馬浴起,振鬣宛首而顧其侶。
援石而登,俯視溶雲,鳥飛若墜。
復西循崖可二里,連石若重樓,翼乎臨於溪右。
或曰:“宋李公麟之垂雲沜也。
”或曰:“後人求公麟地不可識,被而名之。
”石罅生大樹,蔭數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書其上,曰:“媚筆之泉”。
泉漫石上,爲圓池,乃引墜溪內。
左丈學衝於池側方平地爲室,未就,要客九人飲於是。
日暮半陰,山風卒起,肅振巖壁榛莽,群泉磯石交鳴,遊者悚焉,遂還。
是日,姜塢先生與往,鼐從,使鼐爲記。
於堂左潔一室,爲書齋,明窗素壁,泊如也。
設几二:一陳筆墨,一置香爐、茗碗之屬。
竹牀一,坐以之;木榻一,臥以之。
書架書筒各四,古今籍在焉。
琴磬塵尾諸什物,亦雜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頭。
拂案上塵,注水硯中,硏墨及丹鉛,飽飲筆以俟。
隨意抽書一帙,據坐批閲之。
頃至會心處,則朱墨淋灕清漬紙上,字大半爲之隱。
有時或歌或嘆,或哭或泣,或怒駡,或悶欲絶,或大叫稱快,或咄咄詫異,或臥而思、起而狂走。
家人喇見者悉駭愕,罔測所指。
乃竊相議,俟稍定,始散去。
婢子送酒茗來,都不省取。
或誤觸之,傾濕書册,輒怒而加責,後乃不復持至。
逾時或猶未食,無敢前請者,惟內子時映簾窺余。
得間始進,曰:“日午矣,可以飯乎?”余應諾。
內子出,復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數四。
及就食,仍挾一册與俱,且啖且閲。
羹炙雖寒,或且味變,亦不覺也。
至或誤以雙箸亂點所閲書,良久,始悟非筆,而內子及婢輩,罔不竊笑者。
夜坐,漏常午,顧僮侍,無人在側,俄而鼾震左右,起視之,皆爛漫睡地上矣。
客或訪余者,刺已入,値余方校書,不遽見。
客伺久,輒大怒詬,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
蓋余性旣嚴急。
家中人啓事不以時,即叱出,而事之緊緩不更問,以故倉卒不得白。
而家中鹽米諸瑣務,皆內子主之,頗有序,余以是無所顧慮,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謀立誓戒之,商於內子。
內子笑曰:“君無效劉伶斷炊法,衹賺余酒脯,補五臟勞耶?吾亦惟坐視君沈湎耳,不能贊成君謀。
”余悄然久之。
因思余於書,洵不異伶於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爲文字飲,不猶愈於紅裙耶!遂笑應之曰:“如卿言,亦復佳。
但爲李白婦、太常妻不易耳!”乃不復立戒,而采其語意以名吾齋,曰“醉書”。
設几二:一陳筆墨,一置香爐、茗碗之屬。
竹牀一,坐以之;木榻一,臥以之。
書架書筒各四,古今籍在焉。
琴磬塵尾諸什物,亦雜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頭。
拂案上塵,注水硯中,硏墨及丹鉛,飽飲筆以俟。
隨意抽書一帙,據坐批閲之。
頃至會心處,則朱墨淋灕清漬紙上,字大半爲之隱。
有時或歌或嘆,或哭或泣,或怒駡,或悶欲絶,或大叫稱快,或咄咄詫異,或臥而思、起而狂走。
家人喇見者悉駭愕,罔測所指。
乃竊相議,俟稍定,始散去。
婢子送酒茗來,都不省取。
或誤觸之,傾濕書册,輒怒而加責,後乃不復持至。
逾時或猶未食,無敢前請者,惟內子時映簾窺余。
得間始進,曰:“日午矣,可以飯乎?”余應諾。
內子出,復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數四。
及就食,仍挾一册與俱,且啖且閲。
羹炙雖寒,或且味變,亦不覺也。
至或誤以雙箸亂點所閲書,良久,始悟非筆,而內子及婢輩,罔不竊笑者。
夜坐,漏常午,顧僮侍,無人在側,俄而鼾震左右,起視之,皆爛漫睡地上矣。
客或訪余者,刺已入,値余方校書,不遽見。
客伺久,輒大怒詬,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
蓋余性旣嚴急。
家中人啓事不以時,即叱出,而事之緊緩不更問,以故倉卒不得白。
而家中鹽米諸瑣務,皆內子主之,頗有序,余以是無所顧慮,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謀立誓戒之,商於內子。
內子笑曰:“君無效劉伶斷炊法,衹賺余酒脯,補五臟勞耶?吾亦惟坐視君沈湎耳,不能贊成君謀。
”余悄然久之。
因思余於書,洵不異伶於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爲文字飲,不猶愈於紅裙耶!遂笑應之曰:“如卿言,亦復佳。
但爲李白婦、太常妻不易耳!”乃不復立戒,而采其語意以名吾齋,曰“醉書”。
先君子嘗言,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
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
廡下一生伏案臥,文方成草。
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爲掩戶,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
及試,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視。
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窺獄門外。
逆閹防伺甚嚴,雖家僕不得近。
久之,聞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卒感焉。
一日使史公更敝衣草屨,背筐,手長鑱,爲除不潔者,引入,微指左公處,則席地倚牆而坐,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脫矣。
史前跪,抱公膝而嗚咽。
公辨其聲,而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撥眥,目光如炬。
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前來!國家之事,糜爛至此。
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拄者!不速去,無俟姦人構陷,吾今即撲殺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擲勢。
史噤不敢發聲,趨而出。
後常流涕述其事以語人曰:「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
崇禎末,流賊張獻忠出沒蘄、黃、潛、桐間,史公以鳳廬道奉檄守禦,每有警,輒數月不就寢,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擇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則番代。
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鏗然有聲。
或勸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史公治兵,往來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於堂上。
余宗老塗山,左公甥也,與先君子善,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云。
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
廡下一生伏案臥,文方成草。
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爲掩戶,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
及試,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視。
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窺獄門外。
逆閹防伺甚嚴,雖家僕不得近。
久之,聞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卒感焉。
一日使史公更敝衣草屨,背筐,手長鑱,爲除不潔者,引入,微指左公處,則席地倚牆而坐,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脫矣。
史前跪,抱公膝而嗚咽。
公辨其聲,而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撥眥,目光如炬。
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前來!國家之事,糜爛至此。
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拄者!不速去,無俟姦人構陷,吾今即撲殺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擲勢。
史噤不敢發聲,趨而出。
後常流涕述其事以語人曰:「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
崇禎末,流賊張獻忠出沒蘄、黃、潛、桐間,史公以鳳廬道奉檄守禦,每有警,輒數月不就寢,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擇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則番代。
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鏗然有聲。
或勸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史公治兵,往來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於堂上。
余宗老塗山,左公甥也,與先君子善,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云。
昔吾友未生、北固在京師,數言白雲、浮渡之勝,相期築室課耕於此。
康熙己丑,余至浮山,二君子猶未歸,獨與宗六上人遊。
每天氣澄清,步山下,巖影倒入方池;及月初出,坐華嚴寺門廡,望最高峰之出木末者,心融神釋,莫可名狀。
將行,宗六謂余曰:“茲山之勝,吾身所歷,殆未有也。
然有患焉!方春時,士女雜至。
吾常閉特室,外鍵以避之。
夫山而名,尙爲遊者所敗壞若此!”辛卯冬,《南山集》禍作,余牽連被逮,竊自恨曰:“是宗六所謂也。
”
又十有二年,雍正甲辰,始荷聖恩,給假歸葬。
八月上旬至樅陽,卜日奉大父柩改葬江寧,因展先墓在桐者。
時未生已死,其子移居東鄉;將往哭,而取道白雲以返於樅。
至浮山,計日已迫,乃爲一昔之期,招未生子秀起會於宗六之居而遂行。
白雲去浮山三十里,道曲艱,遇陰雨則不達,又無僧舍旅廬可託宿,故余再欲往觀而未能。
旣與宗六別,忽憶其前者之言爲不必然。
蓋路遠處幽,而遊者無所取資,則其迹自希,不繫乎山之名不名也。
旣而思楚、蜀、百粤間,與永、柳之山比勝而人莫知者眾矣;惟子厚所經,則遊者亦浮慕焉。
今白雲之遊者,特不若浮渡之雜然耳。
旣爲眾所指目,徒以路遠處幽,無所取資而幸至者之希,則曷若一無聞焉者,爲能常保其清淑之氣,而無遊者猝至之患哉!然則宗六之言蓋終無以易也。
余之再至浮山,非遊也,無可記者,而斯言之義則不可沒,故總前後情事而幷識之。
康熙己丑,余至浮山,二君子猶未歸,獨與宗六上人遊。
每天氣澄清,步山下,巖影倒入方池;及月初出,坐華嚴寺門廡,望最高峰之出木末者,心融神釋,莫可名狀。
將行,宗六謂余曰:“茲山之勝,吾身所歷,殆未有也。
然有患焉!方春時,士女雜至。
吾常閉特室,外鍵以避之。
夫山而名,尙爲遊者所敗壞若此!”辛卯冬,《南山集》禍作,余牽連被逮,竊自恨曰:“是宗六所謂也。
”
又十有二年,雍正甲辰,始荷聖恩,給假歸葬。
八月上旬至樅陽,卜日奉大父柩改葬江寧,因展先墓在桐者。
時未生已死,其子移居東鄉;將往哭,而取道白雲以返於樅。
至浮山,計日已迫,乃爲一昔之期,招未生子秀起會於宗六之居而遂行。
白雲去浮山三十里,道曲艱,遇陰雨則不達,又無僧舍旅廬可託宿,故余再欲往觀而未能。
旣與宗六別,忽憶其前者之言爲不必然。
蓋路遠處幽,而遊者無所取資,則其迹自希,不繫乎山之名不名也。
旣而思楚、蜀、百粤間,與永、柳之山比勝而人莫知者眾矣;惟子厚所經,則遊者亦浮慕焉。
今白雲之遊者,特不若浮渡之雜然耳。
旣爲眾所指目,徒以路遠處幽,無所取資而幸至者之希,則曷若一無聞焉者,爲能常保其清淑之氣,而無遊者猝至之患哉!然則宗六之言蓋終無以易也。
余之再至浮山,非遊也,無可記者,而斯言之義則不可沒,故總前後情事而幷識之。
吾友舉用方自代,朋友之交,君臣之義,幷見於斯,可以風世砥俗。
但大臣爲國求賢,尤貴得之山林草野、疏遠卑冗中,以其登進之道甚難,而眞賢往往伏匿於此也。
若惟求之於平生久故、聲績夙著之人,則其塗隘矣。
萬一聖主命以旁招俊義,列於庶位,將何以應哉!
抑又聞當道守官,固貴於堅,而察言服善,尤貴於勇。
前世正直君子,自謂無私,固執己見,或偏聽小人先入之言,雖有灼見事理以正議相規者,反視爲浮言,而聽之藐藐,其後情見勢屈,誤國事,犯清議,而百口無以自明者多矣。
必如季路之聞過則喜,諸葛亮之諄戒屬吏勤攻己過,然後能用天下之耳目以爲聰明,盡天下之材力以恢功業。
吾友此時正宜用力於此,且與二三同志者交相勖,時相警也。
余不贅。
但大臣爲國求賢,尤貴得之山林草野、疏遠卑冗中,以其登進之道甚難,而眞賢往往伏匿於此也。
若惟求之於平生久故、聲績夙著之人,則其塗隘矣。
萬一聖主命以旁招俊義,列於庶位,將何以應哉!
抑又聞當道守官,固貴於堅,而察言服善,尤貴於勇。
前世正直君子,自謂無私,固執己見,或偏聽小人先入之言,雖有灼見事理以正議相規者,反視爲浮言,而聽之藐藐,其後情見勢屈,誤國事,犯清議,而百口無以自明者多矣。
必如季路之聞過則喜,諸葛亮之諄戒屬吏勤攻己過,然後能用天下之耳目以爲聰明,盡天下之材力以恢功業。
吾友此時正宜用力於此,且與二三同志者交相勖,時相警也。
余不贅。
季子禮,旣倦於遊,南極瓊海,北抵燕,於是作屋於勺庭之左肩,曰:“此眞吾廬矣!”名曰吾廬。
廬於翠微址最高,群山宮之,平疇崇田,參錯其下,目之所周,大約數十里,故視勺庭爲勝焉。
於是高下其徑,折而三之。
松鳴於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之華,蔭於徑下,架曲直之木爲檻,堊以蜃灰,光耀林木。
客曰:“斗絶之山,取蔽風雨足矣。
季子舉債而飾之,非也。
”或曰:“其少衰乎!其將懷安也。
”
方季子之南遊也,驅車瘴癩之鄉,蹈不測之波,去朋友,獨身無所事事,而之瓊海,至則颶風夜發屋,臥星露之下。
兵變者再,索人而殺之,金鐵鳴於堂戶,尸交於衢,流血溝瀆。
客或以聞諸家。
家人憂恐泣下,余談笑飲食自若也。
及其北遊山東,方大饑,飢民十百爲群,煮人肉而食。
千里之地,草絶根,樹無靑皮。
家人聞之,益憂恐,而季子竟至燕。
客有讓余者曰:“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之從。
今季子好舉債遊,往往無故衝危難,冒險阻,而子不禁,何也?”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無死也。
吾之視季之舉債冒險危而遊,與舉債而飾其廬,一也。
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爲適。
終身守閨門之內,選耎趑趄,蓋井而觀,腰舟而渡,遇三尺之溝,則色變不敢跳越,若是者,吾不強之適江湖。
好極山川之奇,求朋友,攬風土之變,視客死如家,死亂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強使守其家。
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溝壑。
’夫若是者,吾所不能而子弟能之,其志且樂爲之,而吾何暇禁!”
季子爲余言,渡海時舟中人眩怖不敢起,獨起視海中月,作《乘月渡海歌》一首;兵變,闔而坐,作《海南道中詩》三十首。
余乃笑吾幸不憂恐泣下也。
廬旣成,易堂諸子,自伯兄而下皆有詩,四方之士聞者,咸以詩來會,而余爲之記。
廬於翠微址最高,群山宮之,平疇崇田,參錯其下,目之所周,大約數十里,故視勺庭爲勝焉。
於是高下其徑,折而三之。
松鳴於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之華,蔭於徑下,架曲直之木爲檻,堊以蜃灰,光耀林木。
客曰:“斗絶之山,取蔽風雨足矣。
季子舉債而飾之,非也。
”或曰:“其少衰乎!其將懷安也。
”
方季子之南遊也,驅車瘴癩之鄉,蹈不測之波,去朋友,獨身無所事事,而之瓊海,至則颶風夜發屋,臥星露之下。
兵變者再,索人而殺之,金鐵鳴於堂戶,尸交於衢,流血溝瀆。
客或以聞諸家。
家人憂恐泣下,余談笑飲食自若也。
及其北遊山東,方大饑,飢民十百爲群,煮人肉而食。
千里之地,草絶根,樹無靑皮。
家人聞之,益憂恐,而季子竟至燕。
客有讓余者曰:“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之從。
今季子好舉債遊,往往無故衝危難,冒險阻,而子不禁,何也?”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無死也。
吾之視季之舉債冒險危而遊,與舉債而飾其廬,一也。
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爲適。
終身守閨門之內,選耎趑趄,蓋井而觀,腰舟而渡,遇三尺之溝,則色變不敢跳越,若是者,吾不強之適江湖。
好極山川之奇,求朋友,攬風土之變,視客死如家,死亂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強使守其家。
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溝壑。
’夫若是者,吾所不能而子弟能之,其志且樂爲之,而吾何暇禁!”
季子爲余言,渡海時舟中人眩怖不敢起,獨起視海中月,作《乘月渡海歌》一首;兵變,闔而坐,作《海南道中詩》三十首。
余乃笑吾幸不憂恐泣下也。
廬旣成,易堂諸子,自伯兄而下皆有詩,四方之士聞者,咸以詩來會,而余爲之記。
行文之道,神爲主,氣輔之。
曹子桓、蘇子由論文,以氣爲主,是矣。
然氣隨神轉,神渾則氣灝,神遠則氣逸,神偉則氣高,神變則氣奇,神深則氣靜,故神爲氣之主。
至專以理爲主,則未盡其妙。
蓋人不窮理讀書,則出詞鄙倍空疏。
人無經濟,則言雖累牘,不適於用。
故義理、書卷、經濟者,行文之實,若行文自另是—事。
譬如大匠操斤,無土木材料,縱有成風盡堊手段,何處設施?然有土木材料,而不善設施者甚多,終不可爲大匠。
故文人者,大匠也。
神氣音節者,匠人之能事也,義理、書卷、經濟者,匠人之材料也。
神者,文家之寶。
文章最要氣盛,然無神以主之,則氣無所附,蕩乎不知其所歸也。
神者氣之主,氣者神之用。
神衹是氣之精處。
古人文章可告人者惟法耳,然不得其神而徒守其法,則死法而已。
要在自家於讀時微會之。
李翰云:“文章如千軍萬馬;風恬雨霽,寂無人聲。
”此語最形容得氣好。
論氣不論勢,文法總不備。
文章最要節奏;管之管絃繁奏中,必有希聲竊渺處。
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
然余謂論文而至於字句,則文之能事盡矣。
蓋音節者,神氣之迹也;字句者,音節之矩也。
神氣不可見,於音節見之;音節無可準,以字句準之。
音節高則神氣必高,音節下則神氣必下,故音節爲神氣之迹。
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聲,或用仄聲;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則音節迥異,故字句爲音節之矩。
積字成句,積句成章,積章成篇,合而讀之,音節見矣,歌而詠之,神氣出矣。
文貴奇,所謂“珍愛者必非常物”。
然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有奇在筆者,有奇在丘壑者,有奇在氣者,有奇在神者。
字句之奇,不足爲奇;氣奇則眞奇矣;神奇則古來亦不多見。
次第雖如此,然字句亦不可不奇、自是文家能事。
揚子《太玄》、《法言》,昌黎甚好之,故昌黎文奇。
奇氣最難識,大約忽起忽落,其來無端,其去無迹。
讀古人文,於起滅轉接之間,覺有不可測識處,便是奇氣。
奇,正與平相對。
氣雖盛大,一片行去,不可謂奇。
奇者,於一氣行走之中,時時提起。
太史公《伯夷傳》可謂神奇。
文貴簡。
凡文,筆老則簡,意眞則簡,辭切則簡,理當則簡,味淡則簡,氣蘊則簡,品貴則簡,神遠而含藏不盡則簡。
故簡爲文章盡境。
程子云:“立言貴含蓄意思,勿使天德者眩,知德者厭。
”此語最有味。
文貴變。
《易》曰:“虎變文炳,豹變文蔚。
”又曰:“物相雜,故曰文。
”故文者,
曹子桓、蘇子由論文,以氣爲主,是矣。
然氣隨神轉,神渾則氣灝,神遠則氣逸,神偉則氣高,神變則氣奇,神深則氣靜,故神爲氣之主。
至專以理爲主,則未盡其妙。
蓋人不窮理讀書,則出詞鄙倍空疏。
人無經濟,則言雖累牘,不適於用。
故義理、書卷、經濟者,行文之實,若行文自另是—事。
譬如大匠操斤,無土木材料,縱有成風盡堊手段,何處設施?然有土木材料,而不善設施者甚多,終不可爲大匠。
故文人者,大匠也。
神氣音節者,匠人之能事也,義理、書卷、經濟者,匠人之材料也。
神者,文家之寶。
文章最要氣盛,然無神以主之,則氣無所附,蕩乎不知其所歸也。
神者氣之主,氣者神之用。
神衹是氣之精處。
古人文章可告人者惟法耳,然不得其神而徒守其法,則死法而已。
要在自家於讀時微會之。
李翰云:“文章如千軍萬馬;風恬雨霽,寂無人聲。
”此語最形容得氣好。
論氣不論勢,文法總不備。
文章最要節奏;管之管絃繁奏中,必有希聲竊渺處。
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
然余謂論文而至於字句,則文之能事盡矣。
蓋音節者,神氣之迹也;字句者,音節之矩也。
神氣不可見,於音節見之;音節無可準,以字句準之。
音節高則神氣必高,音節下則神氣必下,故音節爲神氣之迹。
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聲,或用仄聲;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則音節迥異,故字句爲音節之矩。
積字成句,積句成章,積章成篇,合而讀之,音節見矣,歌而詠之,神氣出矣。
文貴奇,所謂“珍愛者必非常物”。
然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有奇在筆者,有奇在丘壑者,有奇在氣者,有奇在神者。
字句之奇,不足爲奇;氣奇則眞奇矣;神奇則古來亦不多見。
次第雖如此,然字句亦不可不奇、自是文家能事。
揚子《太玄》、《法言》,昌黎甚好之,故昌黎文奇。
奇氣最難識,大約忽起忽落,其來無端,其去無迹。
讀古人文,於起滅轉接之間,覺有不可測識處,便是奇氣。
奇,正與平相對。
氣雖盛大,一片行去,不可謂奇。
奇者,於一氣行走之中,時時提起。
太史公《伯夷傳》可謂神奇。
文貴簡。
凡文,筆老則簡,意眞則簡,辭切則簡,理當則簡,味淡則簡,氣蘊則簡,品貴則簡,神遠而含藏不盡則簡。
故簡爲文章盡境。
程子云:“立言貴含蓄意思,勿使天德者眩,知德者厭。
”此語最有味。
文貴變。
《易》曰:“虎變文炳,豹變文蔚。
”又曰:“物相雜,故曰文。
”故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