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龍井山數裏,溪色澄然迎面,九溪之北流也。
溪發源於楊梅塢。
餘之溯溪,則自龍井始。
溪流道萬山中,山不峭而塹,踵趾錯互,蒼碧莫辨途徑。
沿溪取道,東瞥西匿〔6〕,前若有阻而旋得路。
水之未入溪號皆曰澗。
澗以十八,數倍於九也。
餘遇澗即止。
過澗之水,必有大石亙其流。
水石衝激,蒲藻交舞。
溪身廣四五尺,淺者沮洳,由草中行;其稍深者,雖蓄猶見沙石。
其山多茶樹,多楓葉,多鬆。
過小石橋,向安理寺路,石猶詭異。
春籜始解,攢動巖頂,如老人晞髮。
怪石折迭,隱起山腹,若櫥,若幾,若函書狀。
即林表望之,滃然帶雲氣。
杜鵑作花,點綴山路;巖日翳吐。
出山已亭午矣。
時光緒己亥三月六日。
同遊者達縣吳小村、長樂高鳳岐、錢塘邵伯炅。
溪發源於楊梅塢。
餘之溯溪,則自龍井始。
溪流道萬山中,山不峭而塹,踵趾錯互,蒼碧莫辨途徑。
沿溪取道,東瞥西匿〔6〕,前若有阻而旋得路。
水之未入溪號皆曰澗。
澗以十八,數倍於九也。
餘遇澗即止。
過澗之水,必有大石亙其流。
水石衝激,蒲藻交舞。
溪身廣四五尺,淺者沮洳,由草中行;其稍深者,雖蓄猶見沙石。
其山多茶樹,多楓葉,多鬆。
過小石橋,向安理寺路,石猶詭異。
春籜始解,攢動巖頂,如老人晞髮。
怪石折迭,隱起山腹,若櫥,若幾,若函書狀。
即林表望之,滃然帶雲氣。
杜鵑作花,點綴山路;巖日翳吐。
出山已亭午矣。
時光緒己亥三月六日。
同遊者達縣吳小村、長樂高鳳岐、錢塘邵伯炅。
凡民有血氣之性,則翹然而思有以上人。
惡卑而就高,惡貧而覬富,惡寂寂而思赫赫之名。
此世人之恆情。
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者,率常終身幽默,黯然退藏。
彼豈與人異性?誠見乎其大,而知眾人所爭者之不足深較也。
蓋《論語》載,齊景公有馬千駟,曾不得與首陽餓莩挈論短長矣。
余嘗即其説推之,自秦漢以來,迄於今日,達官貴人,何可勝數?當其高據勢要,雍容進止,自以爲材智加人萬萬。
及夫身沒觀之,彼與當日之廝役賤卒、污行賈竪營營而生,草草而死者,無以異也。
而其間又功業文學獵取浮名者,自以爲材智加人萬萬。
及夫身沒觀之,彼與當日之廝役賤卒,污行賈竪,營營而生,草草而死者,亦無以甚異也。
然則今日之處高位而獲浮名者,自謂辭晦而居顯,泰然自處於高明。
曾不知其與眼前之廝役賤卒,污行賈竪之營營者行將同歸於澌盡,而毫毛無以少異。
豈不哀哉!
吾友劉君孟容,湛默而嚴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壯歲則已泊然而外富貴矣。
旣而察物觀變,又能外乎名譽,於是名其所居曰「養晦堂」,而以書抵國藩爲之記。
昔周之末世,莊生閔天下之士湛於勢利,汩於毁譽,故爲戒人以暗默自藏,如所稱董梧、宜僚、壺子之倫,三致意焉。
而揚雄亦稱:「炎炎者滅,隆隆者絶。
高明之家,鬼瞰其室。」君子之道,自得於中,而外無所求。
飢凍不足於事畜而無怨;舉世不見知而無悶。
自以爲晦,天下之至光明也。
若夫奔命於烜赫之途,一旦事盡意索,求如尋常窮約之人而不可得,烏睹可謂焜耀者哉?予爲備陳所以,蓋堅孟容之志;後之君子,亦觀省焉。
惡卑而就高,惡貧而覬富,惡寂寂而思赫赫之名。
此世人之恆情。
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者,率常終身幽默,黯然退藏。
彼豈與人異性?誠見乎其大,而知眾人所爭者之不足深較也。
蓋《論語》載,齊景公有馬千駟,曾不得與首陽餓莩挈論短長矣。
余嘗即其説推之,自秦漢以來,迄於今日,達官貴人,何可勝數?當其高據勢要,雍容進止,自以爲材智加人萬萬。
及夫身沒觀之,彼與當日之廝役賤卒、污行賈竪營營而生,草草而死者,無以異也。
而其間又功業文學獵取浮名者,自以爲材智加人萬萬。
及夫身沒觀之,彼與當日之廝役賤卒,污行賈竪,營營而生,草草而死者,亦無以甚異也。
然則今日之處高位而獲浮名者,自謂辭晦而居顯,泰然自處於高明。
曾不知其與眼前之廝役賤卒,污行賈竪之營營者行將同歸於澌盡,而毫毛無以少異。
豈不哀哉!
吾友劉君孟容,湛默而嚴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壯歲則已泊然而外富貴矣。
旣而察物觀變,又能外乎名譽,於是名其所居曰「養晦堂」,而以書抵國藩爲之記。
昔周之末世,莊生閔天下之士湛於勢利,汩於毁譽,故爲戒人以暗默自藏,如所稱董梧、宜僚、壺子之倫,三致意焉。
而揚雄亦稱:「炎炎者滅,隆隆者絶。
高明之家,鬼瞰其室。」君子之道,自得於中,而外無所求。
飢凍不足於事畜而無怨;舉世不見知而無悶。
自以爲晦,天下之至光明也。
若夫奔命於烜赫之途,一旦事盡意索,求如尋常窮約之人而不可得,烏睹可謂焜耀者哉?予爲備陳所以,蓋堅孟容之志;後之君子,亦觀省焉。
距樂清六十里,有村曰芙蓉,倚天而濱海。
餘以歲辛巳四月三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嶺,至能仁寺。
坐少頃,出寺門裏許,有泉曰燕尾泉。
水自大龍湫來,爲錦溪。
錦溪之水至此從巨石落下,成小瀑布。
石中高而旁低,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
循錦溪而行,凡三四里,有峯屹立溪水中,旁無所倚,高數百丈,兩股如蟹螯,望之若剪刀然,曰剪刀峯。
至峯下行百餘步,又變爲石帆,張於空中,曰一帆峯。
又行百餘步,又變爲石柱,孤撐雲表,曰天柱峯。
左右皆石壁峭削,詭狀殊態,不可勝數。
又行百餘步,徑窮路轉,得大龍湫,爲天下第一奇觀。
水自雁湖合諸溪澗,會成巨淵,淵深黑不可測。
其側有石檻,中作凹,水從凹中瀉下,望之若懸布,隨風作態,遠近斜正,變幻不一:或如珠,或如毬,如驟雨,如雲,如煙,如霧;或飄轉而中斷,或左右分散而落,或直下如注,或屈如婉蜒。
下爲深潭,觀者每立於潭外,相去數十步,水忽轉舞向人,灑衣裾間,皆沾溼。
忽大注如雷,忽爲風所遏,盤溪橫而不下。
蓋其石壁高五千尺,水懸空下,距石約一二尺許,流數丈,輒已勢遠而力弱,飄飄濛濛,形狀頓異。
他處瀑布皆沿崖直走,無此變態也。
潭之外有亭,曰忘歸亭;其側有亭,曰觀不足亭。
而龍湫右側絕壁,曰連雲障,障上有風洞,每洞口木葉飛舞,則大風疾作。
相傳大龍湫上數裏,復有上龍湫,飛流懸瀉,亦數百丈,與大龍湫相似。
昔有白雲,雲外二僧居之,地僻無人跡,今不知其處矣。
餘性好山水,而既遊雁蕩,觀大龍湫,御風,恍惚仙去。
今追而記之,不能詳也。
餘以歲辛巳四月三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嶺,至能仁寺。
坐少頃,出寺門裏許,有泉曰燕尾泉。
水自大龍湫來,爲錦溪。
錦溪之水至此從巨石落下,成小瀑布。
石中高而旁低,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
循錦溪而行,凡三四里,有峯屹立溪水中,旁無所倚,高數百丈,兩股如蟹螯,望之若剪刀然,曰剪刀峯。
至峯下行百餘步,又變爲石帆,張於空中,曰一帆峯。
又行百餘步,又變爲石柱,孤撐雲表,曰天柱峯。
左右皆石壁峭削,詭狀殊態,不可勝數。
又行百餘步,徑窮路轉,得大龍湫,爲天下第一奇觀。
水自雁湖合諸溪澗,會成巨淵,淵深黑不可測。
其側有石檻,中作凹,水從凹中瀉下,望之若懸布,隨風作態,遠近斜正,變幻不一:或如珠,或如毬,如驟雨,如雲,如煙,如霧;或飄轉而中斷,或左右分散而落,或直下如注,或屈如婉蜒。
下爲深潭,觀者每立於潭外,相去數十步,水忽轉舞向人,灑衣裾間,皆沾溼。
忽大注如雷,忽爲風所遏,盤溪橫而不下。
蓋其石壁高五千尺,水懸空下,距石約一二尺許,流數丈,輒已勢遠而力弱,飄飄濛濛,形狀頓異。
他處瀑布皆沿崖直走,無此變態也。
潭之外有亭,曰忘歸亭;其側有亭,曰觀不足亭。
而龍湫右側絕壁,曰連雲障,障上有風洞,每洞口木葉飛舞,則大風疾作。
相傳大龍湫上數裏,復有上龍湫,飛流懸瀉,亦數百丈,與大龍湫相似。
昔有白雲,雲外二僧居之,地僻無人跡,今不知其處矣。
餘性好山水,而既遊雁蕩,觀大龍湫,御風,恍惚仙去。
今追而記之,不能詳也。
新城令崔懋,以康熙戊辰往濟南。
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婦人,可三十餘,高髻如宮妝,髻上加氊笠,錦衣弓鞋,結束爲急裝。
腰劍,騎黑衛極神駿,婦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駛。
試問何人,停騎漫應曰:「不知何許人。」「將往何處?」又漫應曰:「去處去。」頃刻東逝,疾若飛隼。
崔云;「惜赴郡匆匆,未暇躡其蹤迹,疑劍俠也。」
從姪鵷因述萊陽王生言:順治初,其縣設某,解官銀數千兩赴濟南,以木夾函之。
晚將宿逆旅,主人辭焉,且言鎮西北里許有尼庵,凡有行橐者,皆往投宿。
因導之往。
方入旅店時,門外有男子著紅帩頭,狀貌甚獰。
至尼庵,入門,有廨三間,東向,牀榻甚設;北爲觀音大士殿;殿側有小門,扃焉。
叩門久之,有老嫗出應。
告以故,嫗云:「但宿西廨,無妨。」久之,持硃封鐍山門而入。
役相戒勿寢,明燈燭、手弓刀以待曙。
至三更,大風驟作,山門砉然而闢。
方愕然相顧,倏聞呼門聲甚厲,眾急持械謀拒之。
廨門已啓,視之,即紅帩頭人也。
徒手握束香擲地,眾皆僕。
比天曉,始蘇,銀已亡矣。
急往市詢逆旅主人。
主人曰:「此人時遊市上,無敢誰何者,唯投尼庵客,輒無恙,今當往訴耳。
然尼異人,吾須自往求之。」
至則嫗出問故。
曰:「非爲夜失官銀事耶?」曰:「然。」入白。
頃之,尼出,命嫗挾蒲團趺坐。
逆旅主人跪白前事。
尼笑曰:「此奴敢來作此狡獪,罪合死。
吾當爲一決!」顧嫗入,牽一黑衛出,取劍背之,跨衛嚮南山徑去。
其行如飛,倏忽不見。
市人集觀者數百人。
移時,尼徒步手人頭驅衛返,驢背負木夾函數千金,殊無所苦。
入門呼役曰:「來,視汝木夾函官封如故乎?」驗之,良是。
擲人頭地上,曰:「視此賊不錯殺卻否?」眾聚觀,果紅帩頭人也。
羅拜謝去。
比東歸,再往訪之,庵已空無人矣。
尼高髻盛妝,衣錦綺,行纏,羅襪,年十八九好女子也。
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挾嫗俱來,不知何許人。
嘗有惡少夜入其室,腰斬擲垣外,自是無敢犯者。
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婦人,可三十餘,高髻如宮妝,髻上加氊笠,錦衣弓鞋,結束爲急裝。
腰劍,騎黑衛極神駿,婦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駛。
試問何人,停騎漫應曰:「不知何許人。」「將往何處?」又漫應曰:「去處去。」頃刻東逝,疾若飛隼。
崔云;「惜赴郡匆匆,未暇躡其蹤迹,疑劍俠也。」
從姪鵷因述萊陽王生言:順治初,其縣設某,解官銀數千兩赴濟南,以木夾函之。
晚將宿逆旅,主人辭焉,且言鎮西北里許有尼庵,凡有行橐者,皆往投宿。
因導之往。
方入旅店時,門外有男子著紅帩頭,狀貌甚獰。
至尼庵,入門,有廨三間,東向,牀榻甚設;北爲觀音大士殿;殿側有小門,扃焉。
叩門久之,有老嫗出應。
告以故,嫗云:「但宿西廨,無妨。」久之,持硃封鐍山門而入。
役相戒勿寢,明燈燭、手弓刀以待曙。
至三更,大風驟作,山門砉然而闢。
方愕然相顧,倏聞呼門聲甚厲,眾急持械謀拒之。
廨門已啓,視之,即紅帩頭人也。
徒手握束香擲地,眾皆僕。
比天曉,始蘇,銀已亡矣。
急往市詢逆旅主人。
主人曰:「此人時遊市上,無敢誰何者,唯投尼庵客,輒無恙,今當往訴耳。
然尼異人,吾須自往求之。」
至則嫗出問故。
曰:「非爲夜失官銀事耶?」曰:「然。」入白。
頃之,尼出,命嫗挾蒲團趺坐。
逆旅主人跪白前事。
尼笑曰:「此奴敢來作此狡獪,罪合死。
吾當爲一決!」顧嫗入,牽一黑衛出,取劍背之,跨衛嚮南山徑去。
其行如飛,倏忽不見。
市人集觀者數百人。
移時,尼徒步手人頭驅衛返,驢背負木夾函數千金,殊無所苦。
入門呼役曰:「來,視汝木夾函官封如故乎?」驗之,良是。
擲人頭地上,曰:「視此賊不錯殺卻否?」眾聚觀,果紅帩頭人也。
羅拜謝去。
比東歸,再往訪之,庵已空無人矣。
尼高髻盛妝,衣錦綺,行纏,羅襪,年十八九好女子也。
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挾嫗俱來,不知何許人。
嘗有惡少夜入其室,腰斬擲垣外,自是無敢犯者。
季逑足下:
日來用力何似?亮吉三千里外,每有造述,手未握管,心縣此人。
雖才分素定,亦契慕有獨至也!
吾輩好尙旣符,嗜欲又寡。
幼不隨搔首弄姿、顧影促步之客,以求一時之憐;長實思硏精蓄神、忘寢與食,以希一得之獲。
惟吾年差長,憂患頻集,坐此不逮足下耳。
然犬馬之齒,三十有四,距強仕之日,尙復六年。
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報先人;下庶幾垂竹帛之聲,傳姓名以無慚生我。
每覽子桓之論:「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及長沙所述:「佚遊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感此數語,掩卷而悲,幷日而學。
又傭力之暇,餘晷尙富,疏野之質,本乏知交,雞膠膠則隨暗影以披衣,燭就跋則攜素册以到枕。
衣上落蝨,多而不嫌;凝塵浮寇,日以積寸。
非門外入刺,巷側過車,不知所處在京邑之內,所居界公卿之間也。
夫人之智力有限,今世之士,或縣心於貴勢,或役志於高名,在人者款來,在已者已失。
又或放情於博奕之趣,畢命於花鳥之硏,勞瘁旣同,歲月共盡。
若此,皆巧者之失也。
間常自思,使揚子雲移硏經之術以媚世,未必勝漢廷諸人,而坐廢深沉之思。
韋宏嗣捨著史之長以事棋,未必充吳國上選,而幷忘漸漬之效。
二子者,專其所獨至,而棄其所不能,爲足妒耳。
每以自慰,亦惟敢告足下也。
日來用力何似?亮吉三千里外,每有造述,手未握管,心縣此人。
雖才分素定,亦契慕有獨至也!
吾輩好尙旣符,嗜欲又寡。
幼不隨搔首弄姿、顧影促步之客,以求一時之憐;長實思硏精蓄神、忘寢與食,以希一得之獲。
惟吾年差長,憂患頻集,坐此不逮足下耳。
然犬馬之齒,三十有四,距強仕之日,尙復六年。
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報先人;下庶幾垂竹帛之聲,傳姓名以無慚生我。
每覽子桓之論:「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及長沙所述:「佚遊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感此數語,掩卷而悲,幷日而學。
又傭力之暇,餘晷尙富,疏野之質,本乏知交,雞膠膠則隨暗影以披衣,燭就跋則攜素册以到枕。
衣上落蝨,多而不嫌;凝塵浮寇,日以積寸。
非門外入刺,巷側過車,不知所處在京邑之內,所居界公卿之間也。
夫人之智力有限,今世之士,或縣心於貴勢,或役志於高名,在人者款來,在已者已失。
又或放情於博奕之趣,畢命於花鳥之硏,勞瘁旣同,歲月共盡。
若此,皆巧者之失也。
間常自思,使揚子雲移硏經之術以媚世,未必勝漢廷諸人,而坐廢深沉之思。
韋宏嗣捨著史之長以事棋,未必充吳國上選,而幷忘漸漬之效。
二子者,專其所獨至,而棄其所不能,爲足妒耳。
每以自慰,亦惟敢告足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