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謂也?
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中工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中工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曰: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何也?
然:人胃中當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鬥五升,而水谷盡矣。
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盡,即死矣。
然:人胃中當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鬥五升,而水谷盡矣。
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盡,即死矣。
曰:經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何謂也?
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之,然後瀉之。
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
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之,然後瀉之。
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
曰:病有欲得溫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見人者,有不欲得見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臟腑也?
然:病欲得寒,而欲見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溫,而不欲見人者,病在髒也。
何以言之?腑者陽也,陽病欲得寒,又欲見人;髒者,陰也,陰病欲得溫,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
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
然:病欲得寒,而欲見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溫,而不欲見人者,病在髒也。
何以言之?腑者陽也,陽病欲得寒,又欲見人;髒者,陰也,陰病欲得溫,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
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
曰:《十變》又言,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
陰陽皆不同,其意何也?
然:是剛柔之事也。
陰井乙木,陽井庚金。
陽井庚,庚者,乙之剛也;陰井乙,乙者,庚之柔也。
乙爲木,故言陰井木也;庚爲金,故言陽井金也。
餘皆仿此。
陰陽皆不同,其意何也?
然:是剛柔之事也。
陰井乙木,陽井庚金。
陽井庚,庚者,乙之剛也;陰井乙,乙者,庚之柔也。
乙爲木,故言陰井木也;庚爲金,故言陽井金也。
餘皆仿此。
曰;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何謂也?
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
其肝、心、脾、肺、腎,而繫於春、夏、秋、冬者,何也?
然:五臟一病,輒有五也(色)。
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
其病衆多,不可盡言也。
四時有數,而並繫於春、夏、秋、冬者也。
針之要妙,在於秋毫者也。
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
其肝、心、脾、肺、腎,而繫於春、夏、秋、冬者,何也?
然:五臟一病,輒有五也(色)。
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
其病衆多,不可盡言也。
四時有數,而並繫於春、夏、秋、冬者也。
針之要妙,在於秋毫者也。
曰:經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
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
東方木也,西方金也。
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
東方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肺也,則知肺虛。
瀉南方火,補北方水。
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
水勝火。
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
經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
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
東方木也,西方金也。
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
東方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肺也,則知肺虛。
瀉南方火,補北方水。
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
水勝火。
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
經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