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強圉作噩,盡著雍閹茂,凡二年。
高祖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上之下天福二年(丁酉,公元九三七年)
春,正月,乙卯,日有食之。
詔以前北面招收指揮使安重榮爲成德節度使,以祕瓊爲齊州防禦使。
遣引進使王景崇諭瓊以利害。
重榮與契丹將趙思溫偕如鎮州,瓊不敢拒命。
丙辰,重榮奏已視事。
景崇,邢州人也。
契丹以幽州爲南京。
李崧、呂琦逃匿於伊闕民間。
帝以始鎮河東,崧有力焉,德之;亦不責琦。
乙丑,以琦爲祕書監;丙寅,以崧爲兵部侍郎、判戶部。
初,天雄節度使兼中書令範延光微時,有術士張生語之雲:“必爲將相。
”延光既貴,信重之。
延光嘗夢蛇自臍入腹,以問張生,張生曰:“蛇者龍也,帝王之兆。
”延光由是有非望之志。
唐潞王素與延光善,及趙德鈞敗,延光自遼州引兵還魏州,雖奉表請降,內不自安,以書潛結祕瓊,欲與之爲亂。
瓊受其書不報,延光恨之。
瓊將之齊,過魏境,延光欲滅口,且利其貨,遣兵邀之於夏津,殺之。
丁卯,延光奏稱夏津捕盜兵誤殺瓊;帝不問。
戊寅,以李崧爲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充樞密使,桑維翰兼樞密使。
時晉新得天下,籓鎮多未服從;或雖服從,反仄不安。
兵火之餘,府庫殫竭,民間困窮,而契丹徵求無厭。
維翰勸帝推誠棄怨以撫籓鎮,卑辭厚禮以奉契丹,訓卒繕兵以修武備,務農桑以實倉廩,通商賈以豐貨財。
數年之間,中國稍安。
吳太子璉納齊王知誥女爲妃。
知誥始建太廟、社稷,改金陵爲江寧府,牙城曰宮城,廳堂曰殿;以左、右司馬宋齊丘、徐玠爲左、右丞相,馬步判官周宗、內樞判官黟人周廷玉爲內樞使。
自餘百官皆如吳朝之制。
置騎兵八軍,步兵九軍。
二月,吳主以盧文進爲宣武節度使,兼侍中。
戊子,吳主使宜陽王璪如西都,冊命齊王;王受冊,赦境內。
冊王妃曰王后。
吳越王元瓘之弟順化節度使、同平章事元珦獲罪於元瓘,廢爲庶人。
契丹主自上黨歸,過雲州,大同節度使沙彥旬出迎,契丹主留之,不使還鎮。
節度判官吳巒在城中,謂其衆曰:“吾屬禮義之俗,安可臣於夷狄乎!”衆推巒領州事,閉城不受契丹之命,契丹攻之,不克。
應州馬軍都指揮使金城郭崇威亦恥臣契丹,挺身南歸。
契丹主過新州,命威塞節度使翟璋斂犒軍錢十萬緡。
初,契丹主阿保機強盛,室韋、奚、皆役屬焉,奚王去諸苦契丹貪虐,帥其衆西徙嬀州,依劉仁恭父子,號西奚。
去諸卒,子掃刺立。
唐莊宗滅劉守光,賜掃刺姓李名紹威。
紹威娶契丹逐不魯之姊。
逐不魯獲罪於契丹,奔紹威,紹威納之;契丹怒,攻之,不克。
紹威卒,子拽剌立。
及
高祖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上之下天福二年(丁酉,公元九三七年)
春,正月,乙卯,日有食之。
詔以前北面招收指揮使安重榮爲成德節度使,以祕瓊爲齊州防禦使。
遣引進使王景崇諭瓊以利害。
重榮與契丹將趙思溫偕如鎮州,瓊不敢拒命。
丙辰,重榮奏已視事。
景崇,邢州人也。
契丹以幽州爲南京。
李崧、呂琦逃匿於伊闕民間。
帝以始鎮河東,崧有力焉,德之;亦不責琦。
乙丑,以琦爲祕書監;丙寅,以崧爲兵部侍郎、判戶部。
初,天雄節度使兼中書令範延光微時,有術士張生語之雲:“必爲將相。
”延光既貴,信重之。
延光嘗夢蛇自臍入腹,以問張生,張生曰:“蛇者龍也,帝王之兆。
”延光由是有非望之志。
唐潞王素與延光善,及趙德鈞敗,延光自遼州引兵還魏州,雖奉表請降,內不自安,以書潛結祕瓊,欲與之爲亂。
瓊受其書不報,延光恨之。
瓊將之齊,過魏境,延光欲滅口,且利其貨,遣兵邀之於夏津,殺之。
丁卯,延光奏稱夏津捕盜兵誤殺瓊;帝不問。
戊寅,以李崧爲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充樞密使,桑維翰兼樞密使。
時晉新得天下,籓鎮多未服從;或雖服從,反仄不安。
兵火之餘,府庫殫竭,民間困窮,而契丹徵求無厭。
維翰勸帝推誠棄怨以撫籓鎮,卑辭厚禮以奉契丹,訓卒繕兵以修武備,務農桑以實倉廩,通商賈以豐貨財。
數年之間,中國稍安。
吳太子璉納齊王知誥女爲妃。
知誥始建太廟、社稷,改金陵爲江寧府,牙城曰宮城,廳堂曰殿;以左、右司馬宋齊丘、徐玠爲左、右丞相,馬步判官周宗、內樞判官黟人周廷玉爲內樞使。
自餘百官皆如吳朝之制。
置騎兵八軍,步兵九軍。
二月,吳主以盧文進爲宣武節度使,兼侍中。
戊子,吳主使宜陽王璪如西都,冊命齊王;王受冊,赦境內。
冊王妃曰王后。
吳越王元瓘之弟順化節度使、同平章事元珦獲罪於元瓘,廢爲庶人。
契丹主自上黨歸,過雲州,大同節度使沙彥旬出迎,契丹主留之,不使還鎮。
節度判官吳巒在城中,謂其衆曰:“吾屬禮義之俗,安可臣於夷狄乎!”衆推巒領州事,閉城不受契丹之命,契丹攻之,不克。
應州馬軍都指揮使金城郭崇威亦恥臣契丹,挺身南歸。
契丹主過新州,命威塞節度使翟璋斂犒軍錢十萬緡。
初,契丹主阿保機強盛,室韋、奚、皆役屬焉,奚王去諸苦契丹貪虐,帥其衆西徙嬀州,依劉仁恭父子,號西奚。
去諸卒,子掃刺立。
唐莊宗滅劉守光,賜掃刺姓李名紹威。
紹威娶契丹逐不魯之姊。
逐不魯獲罪於契丹,奔紹威,紹威納之;契丹怒,攻之,不克。
紹威卒,子拽剌立。
及
八月一日,過烽火磯。
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當是其一也。
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
及拋江過其下,嵌巖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亦與它石迥異。
又有一石,不附山,傑然特起,高百餘尺,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
是日風靜,舟行頗遲,又秋深潦縮,故得盡見。
杜老所謂“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也。
過澎浪磯、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
小孤屬舒州宿松縣,有戍兵。
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
自數十里外望之,碧峯巉然孤起,上干雲霄,已非它山可擬,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
但祠宇極於荒殘,若稍飾以樓觀亭榭,與江山相發揮,自當高出金山之上矣。
廟在山之西麓,額曰“惠濟”,神曰“安濟夫人”。
紹興初,張魏公自湖湘還,嘗加營葺,有碑載其事。
又有別祠在澎浪磯,屬江州彭澤縣,三面臨江,倒影水中,亦佔一山之勝。
舟過磯,雖無風,亦浪涌,蓋以此得名也。
昔人詩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傳者因謂小孤廟有彭郎像,澎浪廟有小姑像,實不然也。
晚泊沙夾,距小孤一里。
微雨,復以小艇遊廟中,南望彭澤、都昌諸山,煙雨空濛,鷗鷺滅沒,極登臨之勝,徙倚久之而歸。
方立廟門,有俊鶻摶水禽,掠江東南去,甚可壯也。
廟祝雲,山有棲鶻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風雲騰涌,急繫纜。
俄復開霽,遂行泛彭蠡口,四望無際,乃知太白“開帆入天鏡”之句爲妙。
始見廬山及大孤。
大孤狀類西樑,雖不可擬小姑之秀麗,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葦,大孤則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爲南江,蓋江西路也。
江水渾濁,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過夕乃可飲。
南江則極清澈,合處如引繩,不相亂。
晚抵江州。
州治德化縣,即唐之潯陽縣,柴桑、慄里,皆其地也;南唐爲奉化軍節度,今爲定江軍。
岸土赤而壁立,東坡先生所謂“舟人指點岸如赬”者也。
泊湓浦,水亦甚清,不與江水亂。
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間一日阻風不行,實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當是其一也。
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
及拋江過其下,嵌巖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亦與它石迥異。
又有一石,不附山,傑然特起,高百餘尺,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
是日風靜,舟行頗遲,又秋深潦縮,故得盡見。
杜老所謂“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也。
過澎浪磯、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
小孤屬舒州宿松縣,有戍兵。
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
自數十里外望之,碧峯巉然孤起,上干雲霄,已非它山可擬,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
但祠宇極於荒殘,若稍飾以樓觀亭榭,與江山相發揮,自當高出金山之上矣。
廟在山之西麓,額曰“惠濟”,神曰“安濟夫人”。
紹興初,張魏公自湖湘還,嘗加營葺,有碑載其事。
又有別祠在澎浪磯,屬江州彭澤縣,三面臨江,倒影水中,亦佔一山之勝。
舟過磯,雖無風,亦浪涌,蓋以此得名也。
昔人詩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傳者因謂小孤廟有彭郎像,澎浪廟有小姑像,實不然也。
晚泊沙夾,距小孤一里。
微雨,復以小艇遊廟中,南望彭澤、都昌諸山,煙雨空濛,鷗鷺滅沒,極登臨之勝,徙倚久之而歸。
方立廟門,有俊鶻摶水禽,掠江東南去,甚可壯也。
廟祝雲,山有棲鶻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風雲騰涌,急繫纜。
俄復開霽,遂行泛彭蠡口,四望無際,乃知太白“開帆入天鏡”之句爲妙。
始見廬山及大孤。
大孤狀類西樑,雖不可擬小姑之秀麗,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葦,大孤則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爲南江,蓋江西路也。
江水渾濁,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過夕乃可飲。
南江則極清澈,合處如引繩,不相亂。
晚抵江州。
州治德化縣,即唐之潯陽縣,柴桑、慄里,皆其地也;南唐爲奉化軍節度,今爲定江軍。
岸土赤而壁立,東坡先生所謂“舟人指點岸如赬”者也。
泊湓浦,水亦甚清,不與江水亂。
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間一日阻風不行,實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水經》雲:「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爲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是說也,人常疑之。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餘韻徐歇。
自以爲得之矣。
然是說也,餘尤疑之。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鐃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餘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洪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爲此也。
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
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款坎鏜嗒者,魏莊子之歌鐘也。
古之人不餘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爲得其實,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是說也,人常疑之。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餘韻徐歇。
自以爲得之矣。
然是說也,餘尤疑之。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鐃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餘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洪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爲此也。
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
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款坎鏜嗒者,魏莊子之歌鐘也。
古之人不餘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爲得其實,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
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至於顛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
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荊卿爲計,始速禍焉。
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洎牧以讒誅,邯鄲爲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嚮,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爲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爲國者無使爲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
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至於顛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
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荊卿爲計,始速禍焉。
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洎牧以讒誅,邯鄲爲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嚮,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爲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爲國者無使爲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
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漢沔,其勢益張。
至於赤壁之下,波流浸灌,與海相若。
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爲亭,以覽觀江流之勝,而餘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東西一舍。
濤瀾洶涌,風雲開闔。
晝則舟楫出沒於其前,夜則魚龍悲嘯於其下,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舉目而足。
西望武昌諸山,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
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
此其所以爲“快哉”者也。
至於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騁騖,其流風遺蹟,亦足以稱快世俗。
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於蘭臺之宮,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風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蓋有諷焉。
夫風無雌雄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
楚王之所以爲樂,與庶人之所以爲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今張君不以謫爲患,竊會計之餘功,而自放山水之間,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
將蓬戶甕牖無所不快,而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雲,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烏睹其爲快也哉!
元豐六年十一月朔日,趙郡蘇轍記。
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漢沔,其勢益張。
至於赤壁之下,波流浸灌,與海相若。
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爲亭,以覽觀江流之勝,而餘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東西一舍。
濤瀾洶涌,風雲開闔。
晝則舟楫出沒於其前,夜則魚龍悲嘯於其下,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舉目而足。
西望武昌諸山,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
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
此其所以爲“快哉”者也。
至於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騁騖,其流風遺蹟,亦足以稱快世俗。
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於蘭臺之宮,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風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蓋有諷焉。
夫風無雌雄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
楚王之所以爲樂,與庶人之所以爲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今張君不以謫爲患,竊會計之餘功,而自放山水之間,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
將蓬戶甕牖無所不快,而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雲,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烏睹其爲快也哉!
元豐六年十一月朔日,趙郡蘇轍記。
予以罪廢,無所歸。
扁舟吳中,始僦舍以處。
時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狹,不能出氣,思得高爽虛闢之地,以舒所懷,不可得也。
一日過郡學,東顧草樹鬱然,崇阜廣水,不類乎城中。
並水得微徑於雜花修竹之間。
東趨數百步,有棄地,縱廣合五六十尋,三向皆水也。
槓之南,其地益闊,旁無民居,左右皆林木相虧蔽。
訪諸舊老,雲錢氏有國,近戚孫承右之池館也。
坳隆勝勢,遺意尚存。
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亭北碕,號“滄浪”焉。
前竹後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
澄川翠幹,光影會合於軒戶之間,尤與風月爲相宜。
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
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
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動物耳。
情橫於內而性伏,必外寓於物而後遣。
寓久則溺,以爲當然;非勝是而易之,則悲而不開。
惟仕宦溺人爲至深。
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於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勝之道。
予既廢而獲斯境,安於衝曠,不與衆驅,因之復能乎內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閔萬古。
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爲勝焉!
扁舟吳中,始僦舍以處。
時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狹,不能出氣,思得高爽虛闢之地,以舒所懷,不可得也。
一日過郡學,東顧草樹鬱然,崇阜廣水,不類乎城中。
並水得微徑於雜花修竹之間。
東趨數百步,有棄地,縱廣合五六十尋,三向皆水也。
槓之南,其地益闊,旁無民居,左右皆林木相虧蔽。
訪諸舊老,雲錢氏有國,近戚孫承右之池館也。
坳隆勝勢,遺意尚存。
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亭北碕,號“滄浪”焉。
前竹後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
澄川翠幹,光影會合於軒戶之間,尤與風月爲相宜。
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
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
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動物耳。
情橫於內而性伏,必外寓於物而後遣。
寓久則溺,以爲當然;非勝是而易之,則悲而不開。
惟仕宦溺人爲至深。
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於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勝之道。
予既廢而獲斯境,安於衝曠,不與衆驅,因之復能乎內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閔萬古。
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爲勝焉!
太尉執事:轍生好爲文,思之至深。
以爲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
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爲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轍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與遊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
恐遂汩沒,故決然捨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
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
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後知天下之巨麗。
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辨,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遊,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
而轍也未之見焉。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爲?轍之來也,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爲未見太尉也。
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
向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
然幸得賜歸待選,便得優遊數年之間,將以益治其文,且學爲政。
太尉苟以爲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以爲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
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爲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轍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與遊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
恐遂汩沒,故決然捨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
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
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後知天下之巨麗。
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辨,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遊,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
而轍也未之見焉。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爲?轍之來也,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爲未見太尉也。
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
向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
然幸得賜歸待選,便得優遊數年之間,將以益治其文,且學爲政。
太尉苟以爲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攘夷狄,終其身齊國富強,諸侯不敢叛。
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威公薨於亂,五公子爭立,其禍蔓延,訖簡公,齊無寧歲。
夫功之成,非成於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
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
何則?豎刁、易牙、開方三子,彼固亂人國者,顧其用之者,威公也。
夫有舜而後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後知去少正卯。
彼威公何人也?顧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問之相。
當是時也,吾意以仲且舉天下之賢者以對。
而其言乃不過曰:豎刁、易牙、開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嗚呼!仲以爲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與威公處幾年矣,亦知威公之爲人矣乎?威公聲不絕於耳,色不絕於目,而非三子者則無以遂其欲。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無仲,則三子者可以彈冠而相慶矣。
仲以爲將死之言可以縶威公之手足耶?夫齊國不患有三子,而患無仲。
有仲,則三子者,三匹夫耳。
不然,天下豈少三子之徒哉?雖威公幸而聽仲,誅此三人,而其餘者,仲能悉數而去之耶?嗚呼!仲可謂不知本者矣。
因桓公之問,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則仲雖死,而齊國未爲無仲也。
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於威、文,文公之才,不過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靈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寬厚。
文公死,諸侯不敢叛晉,晉習文公之餘威,猶得爲諸侯之盟主百餘年。
何者?其君雖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威公之薨也,一亂塗地,無惑也,彼獨恃一管仲,而仲則死矣。
夫天下未嘗無賢者,蓋有有臣而無君者矣。
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復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仲之書,有記其將死論鮑叔、賓胥無之爲人,且各疏其短。
是其心以爲數子者皆不足以託國。
而又逆知其將死,則其書誕謾不足信也。
吾觀史鰌,以不能進蘧伯玉,而退彌子瑕,故有身後之諫。
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
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夫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
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故必復有賢者,而後可以死。
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威公薨於亂,五公子爭立,其禍蔓延,訖簡公,齊無寧歲。
夫功之成,非成於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
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
何則?豎刁、易牙、開方三子,彼固亂人國者,顧其用之者,威公也。
夫有舜而後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後知去少正卯。
彼威公何人也?顧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問之相。
當是時也,吾意以仲且舉天下之賢者以對。
而其言乃不過曰:豎刁、易牙、開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嗚呼!仲以爲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與威公處幾年矣,亦知威公之爲人矣乎?威公聲不絕於耳,色不絕於目,而非三子者則無以遂其欲。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無仲,則三子者可以彈冠而相慶矣。
仲以爲將死之言可以縶威公之手足耶?夫齊國不患有三子,而患無仲。
有仲,則三子者,三匹夫耳。
不然,天下豈少三子之徒哉?雖威公幸而聽仲,誅此三人,而其餘者,仲能悉數而去之耶?嗚呼!仲可謂不知本者矣。
因桓公之問,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則仲雖死,而齊國未爲無仲也。
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於威、文,文公之才,不過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靈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寬厚。
文公死,諸侯不敢叛晉,晉習文公之餘威,猶得爲諸侯之盟主百餘年。
何者?其君雖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威公之薨也,一亂塗地,無惑也,彼獨恃一管仲,而仲則死矣。
夫天下未嘗無賢者,蓋有有臣而無君者矣。
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復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仲之書,有記其將死論鮑叔、賓胥無之爲人,且各疏其短。
是其心以爲數子者皆不足以託國。
而又逆知其將死,則其書誕謾不足信也。
吾觀史鰌,以不能進蘧伯玉,而退彌子瑕,故有身後之諫。
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
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夫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
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故必復有賢者,而後可以死。
彼管仲者,何以死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