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歐陽公作州之二年,構亭曰“豐樂”,自爲記,以見其名義。
既又直豐樂之東幾百步,得山之高,構亭曰“醒心”,使鞏記之。
凡公與州之賓客者遊焉,則必即豐樂以飲。
或醉且勞矣,則必即醒心而望,以見夫群山之相環,雲煙之相滋,曠野之無窮,草樹衆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聞,則其心灑然而醒,更欲久而忘歸也。
故即其所以然而爲名,取韓子退之《北湖》之詩云。
噫!其可謂善取樂於山泉之間,而名之以見其實,又善者矣。
雖然,公之樂,吾能言之。
吾君優遊而無爲於上,吾民給足而無憾於下。
天下之學者,皆爲材且良;夷狄鳥獸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樂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豈公樂哉?乃公所寄意於此也。
若公之賢,韓子歿數百年而始有之。
今同遊之賓客,尚未知公之難遇也。
後百千年,有慕公之爲人而覽公之跡,思欲見之,有不可及之嘆,然後知公之難遇也。
則凡同遊於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歟!而鞏也,又得以文詞託名於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歟!
慶曆七年八月十五日記。
既又直豐樂之東幾百步,得山之高,構亭曰“醒心”,使鞏記之。
凡公與州之賓客者遊焉,則必即豐樂以飲。
或醉且勞矣,則必即醒心而望,以見夫群山之相環,雲煙之相滋,曠野之無窮,草樹衆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聞,則其心灑然而醒,更欲久而忘歸也。
故即其所以然而爲名,取韓子退之《北湖》之詩云。
噫!其可謂善取樂於山泉之間,而名之以見其實,又善者矣。
雖然,公之樂,吾能言之。
吾君優遊而無爲於上,吾民給足而無憾於下。
天下之學者,皆爲材且良;夷狄鳥獸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樂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豈公樂哉?乃公所寄意於此也。
若公之賢,韓子歿數百年而始有之。
今同遊之賓客,尚未知公之難遇也。
後百千年,有慕公之爲人而覽公之跡,思欲見之,有不可及之嘆,然後知公之難遇也。
則凡同遊於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歟!而鞏也,又得以文詞託名於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歟!
慶曆七年八月十五日記。
閩,故隸周者也。
至秦,開其地,列於中國,始併爲閩中郡。
自粵之太末,與吳之豫章,爲其通路。
其路在閩者,陸出則阸於兩山之間,山相屬無間斷,累數驛乃一得平地,小爲縣,大爲州,然其四顧亦山也。
其途或逆阪如緣絙,或垂崖如一髮,或側徑鉤出於不測之溪上:皆石芒峭發,擇然後可投步。
負戴者雖其土人,猶側足然後能進。
非其土人,罕不躓也。
其溪行,則水皆自高瀉下,石錯出其間,如林立,如士騎滿野,千里下上,不見首尾。
水行其隙間,或衡縮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狀若蚓結,若蟲鏤,其旋若輪,其激若矢。
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輒破溺。
雖其土長川居之人,非生而習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
其水陸之險如此。
漢嘗處其衆江淮之間而虛其地,蓋以其陿多阻,豈虛也哉?
福州治侯官,於閩爲土中,所謂閩中也。
其地於閩爲最平以廣,四出之山皆遠,而長江在其南,大海在其東,其城之內外皆塗,旁有溝,溝通潮汐,舟載者晝夜屬於門庭。
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麗相矜,雖下貧必豐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宮又特盛。
城之中三山,西曰閩山,東曰九仙山,北曰粵王山,三山者鼎趾立。
其附山,蓋佛、老子之宮以數十百,其瑰詭殊絕之狀,蓋已盡人力。
光祿卿、直昭文館程公爲是州,得閩山嶔崟之際,爲亭於其處,其山川之勝,城邑之大,宮室之榮,不下簟席而盡於四矚。
程公以謂在江海之上,爲登覽之觀,可比於道家所謂蓬萊、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
閩以險且遠,故仕者常憚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樂,非獨忘其遠且險,又將抗其思於埃壒之外,其志壯哉!
程公於是州以治行聞,既新其城,又新其學,而其餘功又及於此。
蓋其歲滿就更廣州,拜諫議大夫,又拜給事中、集賢殿修撰,今爲越州,字公闢,名師孟云。
至秦,開其地,列於中國,始併爲閩中郡。
自粵之太末,與吳之豫章,爲其通路。
其路在閩者,陸出則阸於兩山之間,山相屬無間斷,累數驛乃一得平地,小爲縣,大爲州,然其四顧亦山也。
其途或逆阪如緣絙,或垂崖如一髮,或側徑鉤出於不測之溪上:皆石芒峭發,擇然後可投步。
負戴者雖其土人,猶側足然後能進。
非其土人,罕不躓也。
其溪行,則水皆自高瀉下,石錯出其間,如林立,如士騎滿野,千里下上,不見首尾。
水行其隙間,或衡縮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狀若蚓結,若蟲鏤,其旋若輪,其激若矢。
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輒破溺。
雖其土長川居之人,非生而習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
其水陸之險如此。
漢嘗處其衆江淮之間而虛其地,蓋以其陿多阻,豈虛也哉?
福州治侯官,於閩爲土中,所謂閩中也。
其地於閩爲最平以廣,四出之山皆遠,而長江在其南,大海在其東,其城之內外皆塗,旁有溝,溝通潮汐,舟載者晝夜屬於門庭。
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麗相矜,雖下貧必豐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宮又特盛。
城之中三山,西曰閩山,東曰九仙山,北曰粵王山,三山者鼎趾立。
其附山,蓋佛、老子之宮以數十百,其瑰詭殊絕之狀,蓋已盡人力。
光祿卿、直昭文館程公爲是州,得閩山嶔崟之際,爲亭於其處,其山川之勝,城邑之大,宮室之榮,不下簟席而盡於四矚。
程公以謂在江海之上,爲登覽之觀,可比於道家所謂蓬萊、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
閩以險且遠,故仕者常憚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樂,非獨忘其遠且險,又將抗其思於埃壒之外,其志壯哉!
程公於是州以治行聞,既新其城,又新其學,而其餘功又及於此。
蓋其歲滿就更廣州,拜諫議大夫,又拜給事中、集賢殿修撰,今爲越州,字公闢,名師孟云。
鞏頓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
反覆觀誦,感與慚並。
夫銘志之著於世,義近於史,而亦有與史異者。
蓋史之於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後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
或納於廟,或存於墓,一也。
苟其人之惡,則於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
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
而善人喜於見傳,則勇於自立;惡人無有所紀,則以愧而懼。
至於通材達識,義烈節士,嘉言善狀,皆見於篇,則足爲後法。
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將安近?
及世之衰,爲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其親而不本乎理。
故雖惡人,皆務勒銘,以誇後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爲,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於是乎銘始不實。
後之作銘者,常觀其人。
苟託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後。
故千百年來,公卿大夫至於里巷之士,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
其故非他,託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然則孰爲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爲也。
蓋有道德者之於惡人,則不受而銘之,於衆人則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有實大於名,有名侈於實。
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能辨之不惑,議之不徇?不惑不徇,則公且是矣。
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於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爲也,豈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並世而有,亦或數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傳之難如此,其遇之難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後無疑也。
而世之學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則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況其子孫也哉?況鞏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繇,則知先生推一賜於鞏而及其三世。
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抑又思若鞏之淺薄滯拙,而先生進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顯之,則世之魁閎豪傑不世出之士,其誰不願進於庭?潛遁幽抑之士,其誰不有望於世?善誰不爲,而惡誰不愧以懼?爲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孫?爲人之子孫者,孰不欲寵榮其父祖?此數美者,一歸於先生。
既拜賜之辱,且敢進其所以然。
所諭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詳焉?愧甚,不宣。
鞏再拜。
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
反覆觀誦,感與慚並。
夫銘志之著於世,義近於史,而亦有與史異者。
蓋史之於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後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
或納於廟,或存於墓,一也。
苟其人之惡,則於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
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
而善人喜於見傳,則勇於自立;惡人無有所紀,則以愧而懼。
至於通材達識,義烈節士,嘉言善狀,皆見於篇,則足爲後法。
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將安近?
及世之衰,爲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其親而不本乎理。
故雖惡人,皆務勒銘,以誇後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爲,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於是乎銘始不實。
後之作銘者,常觀其人。
苟託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後。
故千百年來,公卿大夫至於里巷之士,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
其故非他,託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然則孰爲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爲也。
蓋有道德者之於惡人,則不受而銘之,於衆人則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有實大於名,有名侈於實。
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能辨之不惑,議之不徇?不惑不徇,則公且是矣。
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於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爲也,豈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並世而有,亦或數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傳之難如此,其遇之難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後無疑也。
而世之學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則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況其子孫也哉?況鞏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繇,則知先生推一賜於鞏而及其三世。
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抑又思若鞏之淺薄滯拙,而先生進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顯之,則世之魁閎豪傑不世出之士,其誰不願進於庭?潛遁幽抑之士,其誰不有望於世?善誰不爲,而惡誰不愧以懼?爲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孫?爲人之子孫者,孰不欲寵榮其父祖?此數美者,一歸於先生。
既拜賜之辱,且敢進其所以然。
所諭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詳焉?愧甚,不宣。
鞏再拜。
予幼則從先生受書,然是時,方樂與家人童子嬉戲上下,未知好也。
十六七時,窺六經之言,與古今文章有過人者,知好之,則於是銳意欲與之並。
而是時,家事亦滋出。
由斯以來,西北則行陳、蔡、譙、苦、淮、汴、睢、泗,出於京師;東方則絕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並封、禺、會稽之山,出於東海上;南方則載大江,臨夏口而望洞庭,轉彭蠡,上庾嶺,由湞陽之瀧,至南海上。
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
蛟魚洶涌湍石之川,巔崖莽林貙虺之聚,與夫雨暘寒燠、風波霧毒不測之危,此予之所單遊遠寓而冒犯以勤也。
衣食藥物,廬舍器用,箕筥碎細之間,此予之所經營以養也。
天傾地壞,殊州獨哭,數千裏之遠,抱喪而南,積時之勞,乃畢大事,此予之所遘禍而憂艱也。
太夫人所志,與夫弟婚妹嫁,四時之祠,屬人外親之問,王事之輸,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
予於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蓋其一二之粗也。
得其閒時,挾書以學,於夫爲身治人,世用之損益,考觀講解,有不能至者。
故不得專力盡思,琢雕文章,以載私心難見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爲並,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視而嗟也。
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擾多事故益甚,予之力無以爲,乃休於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學。
或疾其卑,或議其隘者,予顧而笑曰:“是予之宜也。
予之勞心困形,以役於事者,有以爲之矣。
予之卑巷窮廬,冗衣礱飯,芑莧之羹,隱約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
予之疾則有之,可以進於道者,學之有不至。
至於文章,平生之所好慕,爲之有不暇也。
若夫土堅木好、高大之觀,固世之聰明豪雋挾長而有恃者所得爲,若予之拙,豈能易而志彼哉?”遂歷道其少長出處,與夫好慕之心,以爲《學舍記》。
十六七時,窺六經之言,與古今文章有過人者,知好之,則於是銳意欲與之並。
而是時,家事亦滋出。
由斯以來,西北則行陳、蔡、譙、苦、淮、汴、睢、泗,出於京師;東方則絕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並封、禺、會稽之山,出於東海上;南方則載大江,臨夏口而望洞庭,轉彭蠡,上庾嶺,由湞陽之瀧,至南海上。
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
蛟魚洶涌湍石之川,巔崖莽林貙虺之聚,與夫雨暘寒燠、風波霧毒不測之危,此予之所單遊遠寓而冒犯以勤也。
衣食藥物,廬舍器用,箕筥碎細之間,此予之所經營以養也。
天傾地壞,殊州獨哭,數千裏之遠,抱喪而南,積時之勞,乃畢大事,此予之所遘禍而憂艱也。
太夫人所志,與夫弟婚妹嫁,四時之祠,屬人外親之問,王事之輸,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
予於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蓋其一二之粗也。
得其閒時,挾書以學,於夫爲身治人,世用之損益,考觀講解,有不能至者。
故不得專力盡思,琢雕文章,以載私心難見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爲並,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視而嗟也。
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擾多事故益甚,予之力無以爲,乃休於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學。
或疾其卑,或議其隘者,予顧而笑曰:“是予之宜也。
予之勞心困形,以役於事者,有以爲之矣。
予之卑巷窮廬,冗衣礱飯,芑莧之羹,隱約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
予之疾則有之,可以進於道者,學之有不至。
至於文章,平生之所好慕,爲之有不暇也。
若夫土堅木好、高大之觀,固世之聰明豪雋挾長而有恃者所得爲,若予之拙,豈能易而志彼哉?”遂歷道其少長出處,與夫好慕之心,以爲《學舍記》。
熙寧元年七月甲申,河北地大震,壞城郭屋室,瀛州爲甚。
是日再震,民訛言大水且至,驚欲出走。
諫議大夫李公肅之爲高陽關路都總管安撫使,知瀛州事,使人分出慰曉,訛言乃止。
是日大雨,公私暴露,倉儲庫積,無所覆冒。
公開示便宜,使有攸處,遂行倉庫,經營蓋障。
雨止,粟以石數之,至一百三十萬,兵器他物稱是,無壞者。
初變作,公命授兵警備,訖於既息,人無爭偷,里巷安輯。
維北邊自通使契丹,城壁樓櫓御守之具,寢弛不治,習以爲故。
公因災變之後,以興壞起廢爲己任,知民之不可重困也,乃請於朝,力取於旁路之羨卒,費取於備河之餘材,又以錢千萬市木於真定。
既集,乃築新城,方十五里,高廣堅壯,率加於舊。
其上爲敵樓,戰屋凡四千六百間。
先時,州之正門,弊在狹陋,及是始斥而大之。
其餘凡圮壞之屋,莫不繕理,復其故常。
周而覽之,聽斷有所,燕休有次,食有高廩,貨有深藏,賓屬士吏,各有寧宇。
又以其餘力爲南北甬道若干裏,人去污淖,即於夷途。
自七月庚子始事,至十月己未落成。
其用人之力,積若干萬若干千若干百工;其竹葦木瓦之用,積若干萬若干千若干百。
蓋遭變之初,財匱民流,此邦之人,以謂役巨用艱,不累數稔,城壘室屋未可以復也。
至於始作逾時,功以告具。
蓋公經理勸督,內盡其心,外盡其力,故能易壞爲成,如是之敏。
事聞,有詔嘉獎。
昔鄭火災,子產救災補敗,得宜當理,史實書之。
衛有狄人之難,文公治其城市宮室,合於時制,詩人歌之。
今瀛地震之所摧敗,與鄭之火災、衛之寇難無異。
公御備構築不失其方,亦猶古也。
故瀛之士大夫皆欲刻石著公之功,而予之從父兄適與軍政,在公幕府,乃以書來,屬予記之。
予不得辭,故爲之記,尚俾來世知公之嘗勤於是邦也。
是日再震,民訛言大水且至,驚欲出走。
諫議大夫李公肅之爲高陽關路都總管安撫使,知瀛州事,使人分出慰曉,訛言乃止。
是日大雨,公私暴露,倉儲庫積,無所覆冒。
公開示便宜,使有攸處,遂行倉庫,經營蓋障。
雨止,粟以石數之,至一百三十萬,兵器他物稱是,無壞者。
初變作,公命授兵警備,訖於既息,人無爭偷,里巷安輯。
維北邊自通使契丹,城壁樓櫓御守之具,寢弛不治,習以爲故。
公因災變之後,以興壞起廢爲己任,知民之不可重困也,乃請於朝,力取於旁路之羨卒,費取於備河之餘材,又以錢千萬市木於真定。
既集,乃築新城,方十五里,高廣堅壯,率加於舊。
其上爲敵樓,戰屋凡四千六百間。
先時,州之正門,弊在狹陋,及是始斥而大之。
其餘凡圮壞之屋,莫不繕理,復其故常。
周而覽之,聽斷有所,燕休有次,食有高廩,貨有深藏,賓屬士吏,各有寧宇。
又以其餘力爲南北甬道若干裏,人去污淖,即於夷途。
自七月庚子始事,至十月己未落成。
其用人之力,積若干萬若干千若干百工;其竹葦木瓦之用,積若干萬若干千若干百。
蓋遭變之初,財匱民流,此邦之人,以謂役巨用艱,不累數稔,城壘室屋未可以復也。
至於始作逾時,功以告具。
蓋公經理勸督,內盡其心,外盡其力,故能易壞爲成,如是之敏。
事聞,有詔嘉獎。
昔鄭火災,子產救災補敗,得宜當理,史實書之。
衛有狄人之難,文公治其城市宮室,合於時制,詩人歌之。
今瀛地震之所摧敗,與鄭之火災、衛之寇難無異。
公御備構築不失其方,亦猶古也。
故瀛之士大夫皆欲刻石著公之功,而予之從父兄適與軍政,在公幕府,乃以書來,屬予記之。
予不得辭,故爲之記,尚俾來世知公之嘗勤於是邦也。
尙書司門員外郎晉國裴君,治撫之二年,因城之東隅作臺以遊,而命之曰擬峴臺,謂其山溪之形,擬乎峴山也。
數與其屬與州之寄客者遊其間,獨求記於予。
初,州之東,其城因大丘,其隍因大溪;其隅因客土以出溪上。
其外連山高陵,野林荒墟,遠近高下,壯大閎廓,怪奇可喜之觀,環撫之東南者,可坐而見也。
然而雨隳潦毁,蓋藏棄委於榛叢茀草之間,未有即而愛之者也。
君得之而喜,增甓與土,易其破缺,去榛與草,發其亢爽,繚以橫檻,覆以高甍,因而爲臺,以脫埃氛,絶煩囂,出雲氣而臨風雨。
然後溪之平沙漫流,微風遠響,與夫浪波洶涌,破山拔木之奔放。
至於高桅勁櫓,沙禽水獸,下上而浮沉者,皆出乎履舄之下。
山之蒼顔秀壁,巓巖拔出,挾光景而薄星辰。
至於平岡長陸,虎豹居而龍蛇走,與夫荒蹊叢落,樹陰晻暖,遊人行旅,隱見而斷續者,皆出乎衽席之內。
若夫雲煙開斂,日光出沒,四時朝暮,雨暘明晦,變化不同,則雖覽之不厭,而雖有智者,亦不能窮其狀也。
或飲者淋灕,歌者激烈;或靚觀微步,旁皇徙倚,則得於耳目與得之於心者,雖所寓之樂有殊,而亦各適其適也。
撫非通道,故貴人蓄賈之遊不至。
多良田,故水旱螟螣之災少。
其民樂於耕桑以自足,故牛馬之牧於山谷者不收,五穀之積於郊野者不垣,而晏然不知枹鼓之警,發召之役也。
君旣因其主俗,而治以簡靜,故得以休其暇日,而寓其樂於此。
州人士女,樂其安且治,而又得遊觀之美,亦將同其樂也。
故予爲之記。
其成之年月日,嘉祐二年之九月九日也。
數與其屬與州之寄客者遊其間,獨求記於予。
初,州之東,其城因大丘,其隍因大溪;其隅因客土以出溪上。
其外連山高陵,野林荒墟,遠近高下,壯大閎廓,怪奇可喜之觀,環撫之東南者,可坐而見也。
然而雨隳潦毁,蓋藏棄委於榛叢茀草之間,未有即而愛之者也。
君得之而喜,增甓與土,易其破缺,去榛與草,發其亢爽,繚以橫檻,覆以高甍,因而爲臺,以脫埃氛,絶煩囂,出雲氣而臨風雨。
然後溪之平沙漫流,微風遠響,與夫浪波洶涌,破山拔木之奔放。
至於高桅勁櫓,沙禽水獸,下上而浮沉者,皆出乎履舄之下。
山之蒼顔秀壁,巓巖拔出,挾光景而薄星辰。
至於平岡長陸,虎豹居而龍蛇走,與夫荒蹊叢落,樹陰晻暖,遊人行旅,隱見而斷續者,皆出乎衽席之內。
若夫雲煙開斂,日光出沒,四時朝暮,雨暘明晦,變化不同,則雖覽之不厭,而雖有智者,亦不能窮其狀也。
或飲者淋灕,歌者激烈;或靚觀微步,旁皇徙倚,則得於耳目與得之於心者,雖所寓之樂有殊,而亦各適其適也。
撫非通道,故貴人蓄賈之遊不至。
多良田,故水旱螟螣之災少。
其民樂於耕桑以自足,故牛馬之牧於山谷者不收,五穀之積於郊野者不垣,而晏然不知枹鼓之警,發召之役也。
君旣因其主俗,而治以簡靜,故得以休其暇日,而寓其樂於此。
州人士女,樂其安且治,而又得遊觀之美,亦將同其樂也。
故予爲之記。
其成之年月日,嘉祐二年之九月九日也。
趙郡蘇軾,余之同年友也。
自蜀以書至京師遺余,稱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既而黎生攜其文數十萬言,安生攜其文亦數千言,辱以顧余。
讀其文,誠閎壯雋偉,善反復馳騁,窮盡事理。
而其材力之放縱,若不可極者也。
二生固可謂魁奇特起之士,而蘇君固可謂善知人者也。
頃之,黎生補江陵府司法參軍。
將行,請余言以爲贈。
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於心矣,乃將以言相求於外邪?」黎生曰﹕「生與安生之學於斯文,里之人皆笑以爲迂闊。
今求子之言,蓋將解惑於里人。」
余聞之,自顧而笑。
夫世之迂闊,孰有甚於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此余所以困於今而不自知也。
世之迂闊,孰有甚於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爲笑於里之人。
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歸,且重得罪,庸詎止於笑乎?
然則若余之於生,將何言哉?謂余之迂爲善,則其患若此。
謂爲不善,則有以合乎世,必違乎古;有以同乎俗,必離乎道矣。
生其無急於解里人之惑,則於是焉,必能擇而取之。
遂書以贈二生,并示蘇君,以爲何如也?
自蜀以書至京師遺余,稱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既而黎生攜其文數十萬言,安生攜其文亦數千言,辱以顧余。
讀其文,誠閎壯雋偉,善反復馳騁,窮盡事理。
而其材力之放縱,若不可極者也。
二生固可謂魁奇特起之士,而蘇君固可謂善知人者也。
頃之,黎生補江陵府司法參軍。
將行,請余言以爲贈。
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於心矣,乃將以言相求於外邪?」黎生曰﹕「生與安生之學於斯文,里之人皆笑以爲迂闊。
今求子之言,蓋將解惑於里人。」
余聞之,自顧而笑。
夫世之迂闊,孰有甚於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此余所以困於今而不自知也。
世之迂闊,孰有甚於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爲笑於里之人。
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歸,且重得罪,庸詎止於笑乎?
然則若余之於生,將何言哉?謂余之迂爲善,則其患若此。
謂爲不善,則有以合乎世,必違乎古;有以同乎俗,必離乎道矣。
生其無急於解里人之惑,則於是焉,必能擇而取之。
遂書以贈二生,并示蘇君,以爲何如也?
金溪尉汪君名遘,爲尉之三月,斥其四垣爲射亭。
既成,教士於其間,而名之曰飲歸之亭。
以書走臨川,請記於予。
請數反不止。
予之言何可取?汪君徒深望予也。
既不得辭,乃記之曰:
射之用事已遠,其先之以禮樂以辨德,《記》之所謂賓、燕、鄉飲,大射之射是也;其貴力而尚技以立武,《記》之所謂四時教士貫革之射是也。
古者海內洽和,則先禮射,而弓矢以立武,亦不廢於有司。
及三代衰,王政缺,禮樂之事相屬而盡壞,揖讓之射滋亦熄。
至其後,天下嘗集,國家嘗閒暇矣。
先王之禮,其節文皆在,其行之不難。
然自秦漢以來千有餘歲,衰微絀塞,空見於六藝之文,而莫有從事者,由世之苟簡者勝也。
爭奪興而戰禽攻取之黨奮,則強弓疾矢巧技之出不得而廢,其不以勢哉?
今尉之教射,不比乎禮樂而貴乎技力。
其衆雖小,然而旗旄鐲鼓,五兵之器,便習之利,與夫行止步趨遲速之節,皆宜有法,則其所教亦非獨射也。
其幸而在乎無事之時,則得以自休守境而填衛百姓。
其不幸殺越剽攻,駭驚閭巷,而並逐於大山長谷之間,則將犯晨夜,濛霧露,蹈厄馳危,不避矢石之患,湯火之難,出入千里,而與之有事,則士其可以不素教哉?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謂古者師還必飲至於廟,以紀軍實。
今廟廢不設,亦欲士勝而歸則飲之於此,遂以名其亭。
汪君之志,與其職可謂協矣!
或謂汪君儒生,尉文吏,以禮義禁盜宜可止,顧乃習鬥而喜勝,其是與?夫治固不可以不兼文武,而施澤於堂廡之上,服冕搢笏,使士民化、奸宄息者,固亦在彼而不在此也。
然而天下之事能大者固可以兼小,未有小不治而能大也。
故汪君之汲汲於斯,不忽乎任小,其非所謂有志者邪!
既成,教士於其間,而名之曰飲歸之亭。
以書走臨川,請記於予。
請數反不止。
予之言何可取?汪君徒深望予也。
既不得辭,乃記之曰:
射之用事已遠,其先之以禮樂以辨德,《記》之所謂賓、燕、鄉飲,大射之射是也;其貴力而尚技以立武,《記》之所謂四時教士貫革之射是也。
古者海內洽和,則先禮射,而弓矢以立武,亦不廢於有司。
及三代衰,王政缺,禮樂之事相屬而盡壞,揖讓之射滋亦熄。
至其後,天下嘗集,國家嘗閒暇矣。
先王之禮,其節文皆在,其行之不難。
然自秦漢以來千有餘歲,衰微絀塞,空見於六藝之文,而莫有從事者,由世之苟簡者勝也。
爭奪興而戰禽攻取之黨奮,則強弓疾矢巧技之出不得而廢,其不以勢哉?
今尉之教射,不比乎禮樂而貴乎技力。
其衆雖小,然而旗旄鐲鼓,五兵之器,便習之利,與夫行止步趨遲速之節,皆宜有法,則其所教亦非獨射也。
其幸而在乎無事之時,則得以自休守境而填衛百姓。
其不幸殺越剽攻,駭驚閭巷,而並逐於大山長谷之間,則將犯晨夜,濛霧露,蹈厄馳危,不避矢石之患,湯火之難,出入千里,而與之有事,則士其可以不素教哉?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謂古者師還必飲至於廟,以紀軍實。
今廟廢不設,亦欲士勝而歸則飲之於此,遂以名其亭。
汪君之志,與其職可謂協矣!
或謂汪君儒生,尉文吏,以禮義禁盜宜可止,顧乃習鬥而喜勝,其是與?夫治固不可以不兼文武,而施澤於堂廡之上,服冕搢笏,使士民化、奸宄息者,固亦在彼而不在此也。
然而天下之事能大者固可以兼小,未有小不治而能大也。
故汪君之汲汲於斯,不忽乎任小,其非所謂有志者邪!
熙寧八年夏,吳越大旱。
九月,資政殿大學士知越州趙公,前民之未飢,爲書問屬縣災所被者幾鄉,民能自食者有幾,當廩於官者幾人,溝防構築可僦民使治之者幾所,庫錢倉粟可發者幾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幾家,僧道士食之羨粟書於籍者其幾具存,使各書以對,而謹其備。
州縣吏錄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萬一千九百餘人以告。
故事,歲廩窮人,當給粟三千石而止。
公斂富人所輸,及僧道士食之羨者,得粟四萬八千餘石,佐其費。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憂其衆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異日,而人受二日之食。
憂其流亡也,於城市郊野爲給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給。
計官爲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職而寓於境者,給其食而任以事。
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能自食者,爲之告富人無得閉糶。
又爲之官粟,得五萬二千餘石,平其價予民。
爲糶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糴者自便如受粟。
又僦民完成四千一百丈,爲工三萬八千,計其傭與錢,又與粟再倍之。
民取息錢者,告富人縱予之而待熟,官爲責其償。
棄男女者,使人得收養之。
明年春,大疫。
爲病坊,處疾病之無歸者。
募僧二人,屬以視醫藥飲食,令無失所恃。
凡死者,使在處隨收瘞之。
法,廩窮人盡三月當止,是歲盡五月而止。
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屬。
有上請者,或便宜多輒行。
公於此時,蚤夜憊心力不少懈,事細巨必躬親。
給病者藥食多出私錢。
民不幸罹旱疫,得免於轉死;雖死得無失斂埋,皆公力也。
是時旱疫被吳越,民饑饉疾癘,死者殆半,災未有巨於此也。
天子東向憂勞,州縣推布上恩,人人盡其力。
公所拊循,民尤以爲得其依歸。
所以經營綏輯先後終始之際,委曲纖悉,無不備者。
其施雖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雖行於一時,其法足以傳後。
蓋災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無,而能爲之備。
民病而後圖之,與夫先事而爲計者,則有間矣;不習而有爲,與夫素得之者,則有間矣。
予故採于越,得公所推行,樂爲之識其詳,豈獨以慰越人之思,半使吏之有志於民者不幸而遇歲之災,推公之所已試,其科條可不待頃而具,則公之澤豈小且近乎!
公元豐二年以大學士加太子保致仕,家於衢。
其直道正行在於朝廷,豈弟之實在於身者,此不著。
著其荒政可師者,以爲《越州趙公救災記》云。
九月,資政殿大學士知越州趙公,前民之未飢,爲書問屬縣災所被者幾鄉,民能自食者有幾,當廩於官者幾人,溝防構築可僦民使治之者幾所,庫錢倉粟可發者幾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幾家,僧道士食之羨粟書於籍者其幾具存,使各書以對,而謹其備。
州縣吏錄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萬一千九百餘人以告。
故事,歲廩窮人,當給粟三千石而止。
公斂富人所輸,及僧道士食之羨者,得粟四萬八千餘石,佐其費。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憂其衆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異日,而人受二日之食。
憂其流亡也,於城市郊野爲給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給。
計官爲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職而寓於境者,給其食而任以事。
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能自食者,爲之告富人無得閉糶。
又爲之官粟,得五萬二千餘石,平其價予民。
爲糶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糴者自便如受粟。
又僦民完成四千一百丈,爲工三萬八千,計其傭與錢,又與粟再倍之。
民取息錢者,告富人縱予之而待熟,官爲責其償。
棄男女者,使人得收養之。
明年春,大疫。
爲病坊,處疾病之無歸者。
募僧二人,屬以視醫藥飲食,令無失所恃。
凡死者,使在處隨收瘞之。
法,廩窮人盡三月當止,是歲盡五月而止。
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屬。
有上請者,或便宜多輒行。
公於此時,蚤夜憊心力不少懈,事細巨必躬親。
給病者藥食多出私錢。
民不幸罹旱疫,得免於轉死;雖死得無失斂埋,皆公力也。
是時旱疫被吳越,民饑饉疾癘,死者殆半,災未有巨於此也。
天子東向憂勞,州縣推布上恩,人人盡其力。
公所拊循,民尤以爲得其依歸。
所以經營綏輯先後終始之際,委曲纖悉,無不備者。
其施雖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雖行於一時,其法足以傳後。
蓋災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無,而能爲之備。
民病而後圖之,與夫先事而爲計者,則有間矣;不習而有爲,與夫素得之者,則有間矣。
予故採于越,得公所推行,樂爲之識其詳,豈獨以慰越人之思,半使吏之有志於民者不幸而遇歲之災,推公之所已試,其科條可不待頃而具,則公之澤豈小且近乎!
公元豐二年以大學士加太子保致仕,家於衢。
其直道正行在於朝廷,豈弟之實在於身者,此不著。
著其荒政可師者,以爲《越州趙公救災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