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
有一善,從而賞之,又從而詠歌嗟嘆之,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之,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
故其吁俞之聲,歡忻慘戚,見於虞、夏、商、周之書。
成、康既沒,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猶命其臣呂侯,而告之以祥刑。
其言憂而不傷,威而不怒,慈愛而能斷,惻然有哀憐無辜之心,故孔子猶有取焉。
《傳》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謹刑也。
”
當堯之時,皋陶爲士,將殺人。
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
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
四岳曰:“鯀可用。
”堯曰:“不可。
鯀方命圮族。
”既而曰:“試之。
”何堯之不聽皋陶之殺人,而從四岳之用鯀也?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
《書》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
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嗚呼!盡之矣。
可以賞,可以無賞,賞之過乎仁;可以罰,可以無罰,罰之過乎義。
過乎仁,不失爲君子;過乎義,則流而入於忍人。
故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
古者賞不以爵祿,刑不以刀鋸。
賞以爵祿,是賞之道,行於爵祿之所加,而不行於爵祿之所不加也。
刑以刀鋸,是刑之威,施於刀鋸之所及,而不施於刀鋸之所不及也。
先王知天下之善不勝賞,而爵祿不足以勸也;知天下之惡不勝刑,而刀鋸不足以裁也。
是故疑則舉而歸之於仁,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於君子長者之道。
故曰:忠厚之至也。
《詩》曰:“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君子如怒,亂庶遄沮。
” 夫君子之已亂,豈有異術哉?制其喜怒,而不失乎仁而已矣。
《春秋》之義,立法貴嚴,而責人貴寬,因其褒貶之義以制賞罰,亦忠厚之至也。
有一善,從而賞之,又從而詠歌嗟嘆之,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之,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
故其吁俞之聲,歡忻慘戚,見於虞、夏、商、周之書。
成、康既沒,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猶命其臣呂侯,而告之以祥刑。
其言憂而不傷,威而不怒,慈愛而能斷,惻然有哀憐無辜之心,故孔子猶有取焉。
《傳》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謹刑也。
”
當堯之時,皋陶爲士,將殺人。
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
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
四岳曰:“鯀可用。
”堯曰:“不可。
鯀方命圮族。
”既而曰:“試之。
”何堯之不聽皋陶之殺人,而從四岳之用鯀也?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
《書》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
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嗚呼!盡之矣。
可以賞,可以無賞,賞之過乎仁;可以罰,可以無罰,罰之過乎義。
過乎仁,不失爲君子;過乎義,則流而入於忍人。
故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
古者賞不以爵祿,刑不以刀鋸。
賞以爵祿,是賞之道,行於爵祿之所加,而不行於爵祿之所不加也。
刑以刀鋸,是刑之威,施於刀鋸之所及,而不施於刀鋸之所不及也。
先王知天下之善不勝賞,而爵祿不足以勸也;知天下之惡不勝刑,而刀鋸不足以裁也。
是故疑則舉而歸之於仁,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於君子長者之道。
故曰:忠厚之至也。
《詩》曰:“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君子如怒,亂庶遄沮。
” 夫君子之已亂,豈有異術哉?制其喜怒,而不失乎仁而已矣。
《春秋》之義,立法貴嚴,而責人貴寬,因其褒貶之義以制賞罰,亦忠厚之至也。
慶曆三年,軾始總角入鄉校,士有自京師來者,以魯人石守道所作《慶曆聖德詩》示鄉先生。
軾從旁窺觀,則能誦習其詞,問先生以所頌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軾曰:“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爲其不可?”先生奇軾言,盡以告之。
且曰:“韓、范、富、歐陽,此四人者,人傑也。
”時雖未盡了,則已私識之矣。
嘉祐二年,始舉進士至京師,則范公歿。
既葬而墓碑出,讀之至流涕,曰:“吾得其爲人。
”蓋十有五年而不一見其面,豈非命也歟?
是歲登第,始見知於歐陽公,因公以識韓、富,皆以國士待軾,曰:“恨子不識范文正公。
”其後三年,過許,始識公之仲子今丞相堯夫。
又六年,始見其叔彝叟京師。
又十一年,遂與其季德孺同僚于徐。
皆一見如舊,且以公遺稿見屬爲敘。
又十三年,乃克爲之。
嗚呼!公之功德,蓋不待文而顯,其文亦不待敘而傳。
然不敢辭者,自以八歲知敬愛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傑者,皆得從之遊,而公獨不識,以爲平生之恨。
若獲掛名其文字中,以自託於門下士之末,豈非疇昔之願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樂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於畎畝中,非仕而後學者也。
淮陰侯見高帝於漢中,論劉、項短長,畫取三秦,如指諸掌。
及佐帝定天下,漢中之言,無一不酬者。
諸葛孔明臥草廬中,與先主論曹操、孫權,規取劉璋,因蜀之資,以爭天下,終身不易其言。
此豈口傳耳受,嘗試爲之,而僥倖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聖中,居太夫人憂,則已有憂天下致太平之意,故爲萬言書以遺宰相,天下傳誦。
至用爲將,擢爲執政,考其平生所爲,無出此書者。
今其集二十卷,爲詩賦二百六十八,爲文一百六十五。
其於仁、義、禮、樂,忠、信、孝、弟,蓋如飢渴之於飲食,欲須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熱,如水之溼,蓋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雖弄翰戲語,率然而作,必歸於此。
故天下信其誠,爭師尊之。
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
”非有言也,德之發於口者也。
又曰:“我戰則克,祭則受福。
”非能戰也,德之見於怒者也。
元祐四年四月十一日。
軾從旁窺觀,則能誦習其詞,問先生以所頌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軾曰:“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爲其不可?”先生奇軾言,盡以告之。
且曰:“韓、范、富、歐陽,此四人者,人傑也。
”時雖未盡了,則已私識之矣。
嘉祐二年,始舉進士至京師,則范公歿。
既葬而墓碑出,讀之至流涕,曰:“吾得其爲人。
”蓋十有五年而不一見其面,豈非命也歟?
是歲登第,始見知於歐陽公,因公以識韓、富,皆以國士待軾,曰:“恨子不識范文正公。
”其後三年,過許,始識公之仲子今丞相堯夫。
又六年,始見其叔彝叟京師。
又十一年,遂與其季德孺同僚于徐。
皆一見如舊,且以公遺稿見屬爲敘。
又十三年,乃克爲之。
嗚呼!公之功德,蓋不待文而顯,其文亦不待敘而傳。
然不敢辭者,自以八歲知敬愛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傑者,皆得從之遊,而公獨不識,以爲平生之恨。
若獲掛名其文字中,以自託於門下士之末,豈非疇昔之願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樂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於畎畝中,非仕而後學者也。
淮陰侯見高帝於漢中,論劉、項短長,畫取三秦,如指諸掌。
及佐帝定天下,漢中之言,無一不酬者。
諸葛孔明臥草廬中,與先主論曹操、孫權,規取劉璋,因蜀之資,以爭天下,終身不易其言。
此豈口傳耳受,嘗試爲之,而僥倖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聖中,居太夫人憂,則已有憂天下致太平之意,故爲萬言書以遺宰相,天下傳誦。
至用爲將,擢爲執政,考其平生所爲,無出此書者。
今其集二十卷,爲詩賦二百六十八,爲文一百六十五。
其於仁、義、禮、樂,忠、信、孝、弟,蓋如飢渴之於飲食,欲須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熱,如水之溼,蓋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雖弄翰戲語,率然而作,必歸於此。
故天下信其誠,爭師尊之。
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
”非有言也,德之發於口者也。
又曰:“我戰則克,祭則受福。
”非能戰也,德之見於怒者也。
元祐四年四月十一日。
近奉違,亟辱問訊,具審起居佳勝,感慰深矣。
某受性剛簡,學迂材下,坐廢累年,不敢復齒縉紳。
自還海北,見平生親舊,惘然如隔世人,況與左右無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數賜見臨,傾蓋如故,幸甚過望,不可言也。
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觀之熟矣。
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遠。
”又曰:“辭達而已矣。
”夫言止於達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繫風捕景,能使是物瞭然於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
而況能使瞭然於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
辭至於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
揚雄好爲艱深之辭,以文淺易之說,若正言之,則人人知之矣。
此正所謂雕蟲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類也。
而獨悔於賦,何哉?終身雕篆,而獨變其音節,便謂之經,可乎?屈原作《離騷經》,蓋風雅之再變者,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可以其似賦而謂之雕蟲乎?使賈誼見孔子,升堂有餘矣,而乃以賦鄙之,至與司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衆,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因論文偶及之耳。
歐陽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價,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貴賤也。
紛紛多言,豈能有益於左右,愧悚不已!
所須惠力法雨堂兩字,軾本不善作大字,強作終不佳;又舟中局迫難寫,未能如教。
然軾方過臨江,當往遊焉。
或僧有所欲記錄,當爲作數句留院中,慰左右念親之意。
今日至峽山寺,少留即去。
愈遠,惟萬萬以時自愛。
某受性剛簡,學迂材下,坐廢累年,不敢復齒縉紳。
自還海北,見平生親舊,惘然如隔世人,況與左右無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數賜見臨,傾蓋如故,幸甚過望,不可言也。
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觀之熟矣。
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遠。
”又曰:“辭達而已矣。
”夫言止於達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繫風捕景,能使是物瞭然於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
而況能使瞭然於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
辭至於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
揚雄好爲艱深之辭,以文淺易之說,若正言之,則人人知之矣。
此正所謂雕蟲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類也。
而獨悔於賦,何哉?終身雕篆,而獨變其音節,便謂之經,可乎?屈原作《離騷經》,蓋風雅之再變者,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可以其似賦而謂之雕蟲乎?使賈誼見孔子,升堂有餘矣,而乃以賦鄙之,至與司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衆,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因論文偶及之耳。
歐陽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價,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貴賤也。
紛紛多言,豈能有益於左右,愧悚不已!
所須惠力法雨堂兩字,軾本不善作大字,強作終不佳;又舟中局迫難寫,未能如教。
然軾方過臨江,當往遊焉。
或僧有所欲記錄,當爲作數句留院中,慰左右念親之意。
今日至峽山寺,少留即去。
愈遠,惟萬萬以時自愛。
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
少時慕朱家、郭解爲人,閭里之俠皆宗之。
稍壯,折節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
晚乃遁於光、黃間,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
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
見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豈古方山冠之遺象乎?”因謂之方山子。
余謫居於黃,過岐亭,適見焉。
曰:“嗚呼!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
何爲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問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環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聳然異之,獨念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見方山子從兩騎,挾二矢,遊西山。
鵲起於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
方山子怒馬獨出,一發得之。
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
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於眉間,而豈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勳閥,當得官,使從事於其間,今已顯聞。
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
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
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余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見。
方山子儻見之歟?
少時慕朱家、郭解爲人,閭里之俠皆宗之。
稍壯,折節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
晚乃遁於光、黃間,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
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
見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豈古方山冠之遺象乎?”因謂之方山子。
余謫居於黃,過岐亭,適見焉。
曰:“嗚呼!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
何爲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問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環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聳然異之,獨念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見方山子從兩騎,挾二矢,遊西山。
鵲起於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
方山子怒馬獨出,一發得之。
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
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於眉間,而豈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勳閥,當得官,使從事於其間,今已顯聞。
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
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
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余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見。
方山子儻見之歟?
國於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飲食與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於終南;而都邑之麗山者,莫近於扶風。
以至近求最高,其勢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嘗知有山焉。
雖非事之所以損益,而物理有不當然者,此凌虛之所爲築也。
方其未築也,太守陳公,杖屨逍遙於其下。
見山之出於林木之上者,纍纍如人之旅行於牆外,而見其髻也。
曰:「是必有異。」使工鑿其前爲方池,以其土築臺,高出於屋之檐而止。
然後人之至於其上者,怳然不知臺之高,而以爲山之踴躍奮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凌虛。」以告其從事蘇軾,而求文以爲記。
軾復於公曰:「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竄伏;方是時,豈知有凌虛臺邪?廢興成毀,相尋於無窮。
則臺之復爲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嘗試與公登臺而望:其東則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則漢武之長楊、五柞,而其北則隋之仁壽、唐之九成也。
計其一時之盛,宏傑詭麗,堅固而不可動者,豈特百倍於臺而已哉?然而數世之後,欲求其髣髴,而破瓦頹垣,無復存者,既已化爲禾黍荊棘,丘墟隴畝矣,而況於此臺歟?
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於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則過矣。
蓋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臺之存亡也。」既已言於公,退而爲之記。
四方之山,莫高於終南;而都邑之麗山者,莫近於扶風。
以至近求最高,其勢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嘗知有山焉。
雖非事之所以損益,而物理有不當然者,此凌虛之所爲築也。
方其未築也,太守陳公,杖屨逍遙於其下。
見山之出於林木之上者,纍纍如人之旅行於牆外,而見其髻也。
曰:「是必有異。」使工鑿其前爲方池,以其土築臺,高出於屋之檐而止。
然後人之至於其上者,怳然不知臺之高,而以爲山之踴躍奮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凌虛。」以告其從事蘇軾,而求文以爲記。
軾復於公曰:「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竄伏;方是時,豈知有凌虛臺邪?廢興成毀,相尋於無窮。
則臺之復爲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嘗試與公登臺而望:其東則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則漢武之長楊、五柞,而其北則隋之仁壽、唐之九成也。
計其一時之盛,宏傑詭麗,堅固而不可動者,豈特百倍於臺而已哉?然而數世之後,欲求其髣髴,而破瓦頹垣,無復存者,既已化爲禾黍荊棘,丘墟隴畝矣,而況於此臺歟?
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於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則過矣。
蓋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臺之存亡也。」既已言於公,退而爲之記。
嗚呼哀哉!公之生於世,六十有六年。
民有父母,國有蓍龜,斯文有傳,學者有師,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爲。
譬如大川喬嶽,不見其運動,而功利之及於物者,蓋不可以數計而周知。
今公之沒也,赤子無所仰芘,朝廷無所稽疑,斯文化爲異端,而學者至於用夷。
君子以爲無爲爲善,而小人沛然自以爲得時。
譬如深淵大澤,龍亡而虎逝,則變怪雜出,舞鰍鱔而號狐貍。
昔其未用也,天下以爲病;而其既用也,則又以爲遲;及其釋位而去也,莫不冀其復用;至其請老而歸也,莫不惆悵失望;而猶庶幾於萬一者,幸公之未衰。
孰謂公無復有意於斯世也,奄一去而莫予追。
豈厭世混濁,潔身而逝乎?將民之無祿,而天莫之遺?
昔我先君,懷寶遁世,非公則莫能致。
而不肖無狀,因緣出入,受教於門下者,十有六年於茲。
聞公之喪,義當匍匐往救,而懷祿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緘詞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
蓋上以爲天下慟,而下以哭其私。
嗚呼哀哉!
民有父母,國有蓍龜,斯文有傳,學者有師,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爲。
譬如大川喬嶽,不見其運動,而功利之及於物者,蓋不可以數計而周知。
今公之沒也,赤子無所仰芘,朝廷無所稽疑,斯文化爲異端,而學者至於用夷。
君子以爲無爲爲善,而小人沛然自以爲得時。
譬如深淵大澤,龍亡而虎逝,則變怪雜出,舞鰍鱔而號狐貍。
昔其未用也,天下以爲病;而其既用也,則又以爲遲;及其釋位而去也,莫不冀其復用;至其請老而歸也,莫不惆悵失望;而猶庶幾於萬一者,幸公之未衰。
孰謂公無復有意於斯世也,奄一去而莫予追。
豈厭世混濁,潔身而逝乎?將民之無祿,而天莫之遺?
昔我先君,懷寶遁世,非公則莫能致。
而不肖無狀,因緣出入,受教於門下者,十有六年於茲。
聞公之喪,義當匍匐往救,而懷祿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緘詞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
蓋上以爲天下慟,而下以哭其私。
嗚呼哀哉!
凡物,皆有可觀。
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瑋麗者也。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
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夫所謂求福而辭禍者,以福可喜而禍可悲也。
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
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福。
夫求禍而辭福,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
彼遊於物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
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覆,如隙中之觀鬥,又焉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牆之美,而庇採椽之居;背湖山之觀,而行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
人固疑予之不樂也。
處之期年,而貌加豐,發之白者,日以反黑。
予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於是治其園囿,潔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爲苟完之計。
而園之北,因城以爲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
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
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廬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
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猶有存者。
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吊其不終。
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
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予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
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曰:“樂哉遊乎!”
方是時,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
以見予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
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瑋麗者也。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
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夫所謂求福而辭禍者,以福可喜而禍可悲也。
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
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福。
夫求禍而辭福,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
彼遊於物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
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覆,如隙中之觀鬥,又焉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牆之美,而庇採椽之居;背湖山之觀,而行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
人固疑予之不樂也。
處之期年,而貌加豐,發之白者,日以反黑。
予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於是治其園囿,潔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爲苟完之計。
而園之北,因城以爲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
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
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廬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
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猶有存者。
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吊其不終。
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
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予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
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曰:“樂哉遊乎!”
方是時,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
以見予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