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之陽有盤谷。
盤谷之間,泉甘而土肥,草木叢茂,居民鮮少。
或曰:“謂其環兩山之間,故曰盤。
”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勢阻,隱者之所盤旋。
”友人李願居之。
願之言曰:“人之稱大丈夫者,我知之矣。
利澤施於人,名聲昭於時,坐於廟朝,進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其在外,則樹旗旄,羅弓矢。
武夫前呵,從者塞途,供給之人,各執其物,夾道而疾馳。
喜有賞,怒有刑。
才峻滿前,道古今而譽盛德,入耳而不煩。
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慧中,飄輕裾,翳長袖,粉白黛綠者,列屋而閒居,妒寵而負恃,爭妍而取憐。
大丈夫之遇知於天子,用力於當世者之所爲也。
吾非惡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
採于山,美可茹;釣於水,鮮可食。
起居無時,惟適之安。
與其有譽於前,孰若無毀於其後;與其有樂於身,孰若無憂於其心。
車服不維,刀鋸不加,理亂不知,黜陟不聞。
大丈夫不遇於時者之所爲也,我則行之。
伺候於公卿之門,奔走於形勢之途,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處污穢而不羞,觸刑辟而誅戮。
僥倖於萬一,老死而後止者,其於爲人賢而不肖何如也!”
昌黎韓愈,聞其言而壯之。
與之酒,而爲之歌曰:“盤之中,維子之宮。
盤之土,可以稼。
盤之泉,可濯可沿。
盤之阻,誰爭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繚而曲,如往而復。
嗟!盤之樂兮,樂且無央。
虎豹遠跡兮,蛟龍遁藏;鬼神守護兮,呵禁不祥。
飲且食兮壽而康,無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於盤兮,終吾生以徜徉!”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
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
仁與義爲定名,道與德爲虛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
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彼以煦煦爲仁,孑孑爲義,其小之也則宜。
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
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
凡吾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老子之所謂道德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沒,火於秦,黃老於漢,佛於晉、魏、梁、隋之間。
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於楊,則入於墨。
不入於老,則入於佛。
入於彼,必出於此。
入者主之,出者奴之。
入者附之,出者汙之。
噫!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爲孔子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亦曰:「吾師亦嘗師之云爾。」不惟舉之於其口,而又筆之於其書。
噫!後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
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怪之欲聞。
古之爲民者四,今之爲民者六。
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
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
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
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
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
古之時,人之害多矣。
有聖人者立,然後教之以相生養之道。
爲之君,爲之師,驅其蟲蛇禽獸,而處之中土。
寒,然後爲之衣。
飢,然後爲之食。
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然後爲之宮室。
爲之工,以贍其器用。
爲之賈,以通其有無。
爲之醫藥,以濟其夭死。
爲之葬埋祭祀,以長其恩愛。
爲之禮,以次其先後。
爲之樂,以宣其湮鬱。
爲之政,以率其怠倦。
爲之刑,以鋤其強梗。
相欺也,爲之符璽,斗斛權衡以信之。
相奪也,爲之城郭甲兵以守之。
害至而爲之備,患生而爲之防。
今其言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爭。」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無聖人,人之類滅久矣。
何也?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無爪牙以爭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
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
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
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爲君。
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失其所以爲臣。
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
今其法曰:「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靜寂滅者。
嗚呼!其亦幸而出於三代之後,不見黜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
其亦不幸而不出於三代之前,不見正於禹、湯、文
愈與李賀書,勸賀舉進士。
賀舉進士有名,與賀爭名者毀之曰:「賀父名晉肅,賀不舉進士爲是,勸之舉者爲非。」聽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辭,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與賀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諱。」釋之者曰:謂若言「征」不稱「在」,言「在」不稱「征」是也。
《律》曰:「不諱嫌名。」釋之者曰:謂若「禹」與 「雨」,「邱」與「蓲」之類是也。
今賀父名晉肅,賀舉進士,爲犯「二名律」乎?爲犯「嫌名律」乎?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爲人乎?
夫諱始於何時?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歟?周公作詩不諱,孔子不偏諱二名,《春秋》不譏不諱嫌名,康王釗之孫實爲昭王,曾參之父名皙,曾子不諱「昔」。
周之時有騏期,漢之時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諱?將諱其嫌,遂諱其姓乎?將不諱其嫌者乎?漢諱武帝名徹爲「通」,不聞又諱「車轍」之「轍」爲某字也;諱呂后名雉爲「野雞」,不聞又諱「治天下」之「治」爲某字也。
今上章及詔,不聞諱「滸」、「勢」、「秉」。
「機」也。
惟宦者宮妾,乃不敢言「諭」及 「機」,以爲觸犯。
士君子言語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於經,質之於律,稽之以國家之典,賀舉進士爲可耶,爲不可耶?
凡事父母得如曾參,可以無譏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務行曾參、周公、孔子之行,而諱親之名則務勝於曾參、周公、孔子,亦見其惑也。
夫周公、孔子、曾參卒不可勝;勝周公、孔子、曾參,乃比於宦者宮妾:則是宦者宮妾之孝於其親,賢於周公、孔子、曾參者耶?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鳴乍大乍細。
渠之廣或咫尺或倍尺,其長可十許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蘚環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墮小潭。
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鯈魚。
又北曲行紆餘,睨若無窮,然卒入於渴。
其側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休焉。
風搖其巔,韻動崖谷。
視之既靜,其聽始遠。
予從州牧得之,攬去翳朽,決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而盈。
惜其未始有傳焉者,故累記其所屬,遺之其人,書之其陽,俾後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
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
渠之美於是始窮也。
正月二十五日,伯伯以果子弄物,招送寄寄體魂,歸大塋之旁。
哀哉!爾生四年,方複本族。
既複數月,奄然歸無。
於鞠育而未深,結悲傷而何極!來也何故,去也何緣?念當稚戲之辰,孰測死生之位?
時吾赴調京下,移家關中。
事故紛綸,光陰遷貿。
寄瘞爾骨,五年於茲。
白草枯荄,荒塗古陌。
朝饑誰飽,夜渴誰憐?爾之棲棲,吾有罪矣。
今吾仲姊,返葬有期。
遂遷爾靈,來複先域。
平原卜穴,刊石書銘。
明知過禮之文,何忍深情所屬!自爾沒後,侄輩數人。
竹馬玉環,繡襜文褓。
堂前階下,日裏風中,弄藥爭花,紛吾左右。
獨爾精誠,不知何之。
況吾別娶已來,嗣緒未立。
猶子之誼,倍切他人。
念往撫存,五情空熱。
嗚呼!滎水之上,檀山之側。
汝乃曾乃祖,松檟森行。
伯姑仲姑,塚墳相接。
汝來往於此,勿怖勿驚。
華彩衣裳,甘香飲食。
汝來受此,無少無多。
汝伯祭汝,汝父哭汝,哀哀寄寄,汝知之耶!
碑者,悲也,古者懸而窆,用木。
後人書之,以表其功德。
因留之不忍去,碑之名由是而得。
自秦漢以降,生而有功德政事者亦碑之,而又易之以石,失其稱矣。
余之碑野廟也,非有功德政事可紀,直悲夫竭其力,以奉無名之土木而已矣。
甌粵間好事鬼,山椒水濱多淫祀。
其廟貌有雄而毅黝而碩者,則曰將軍。
有溫而願哲而少者,則曰某郎。
有媼而尊嚴者,則曰姥。
有婦而容豔者,則曰姑。
其居處則敞之以庭室,峻之以陛級。
左右老木,攢植森拱。
蔦蘿翳於上,梟鶚室其間。
車馬徒隸,叢雜怪狀,農作之怖之,走畏恐後。
大者椎牛,次者擊豕,小不下犬雞魚菽之薦。
牲酒之奠,缺於家可也,缺於神不可也。
一日懈怠,禍亦隨作。
耋孺畜牧,栗栗然疾病死喪,不曰適丁其時耶,而自惑其生,悉歸之於神。
雖然,若以古言之則戾,以今言之,則庶乎神之不足過也。
何者?豈不以生能禦大災捍大患,其死也則血食於生人,無名之土木,不當與禦災捍患者爲比,是戾於古也明矣。
今之雄毅而碩者有之,溫願而少者有之,升階級,坐堂筵,耳絃匏,口粱肉,載車馬,擁徒隸者,皆是也。
解民之懸,清民之瞎,未嚐貯於胸中。
民之當奉者一日懈怠,則發悍吏,肆淫刑,敺之以就事。
較神之禍福,孰爲輕重哉?平居無事,指爲賢良。
一旦有天下之憂,當報國之日,則恇撓脆怯,顛躓竄踣,乞爲囚虜之不暇。
此乃纓弁言語之土木耳,又何責其真土木耶?故曰以今言之,則庶乎神之不足過也。
既而爲詩,以亂其末。
土木其形,竊吾民之酒牲,固無以名。
土木其智,竊吾君之祿位,宜如何可議。
祿位頎頎,酒牲甚微。
神之饗也,孰云其非。
視吾之碑,知斯文之可悲。
京兆杜牧爲李長吉集敘,狀長吉之奇甚盡,世傳之。
長吉姊嫁王氏者,語長吉之事尤備。
長吉細瘦,通眉,長指爪,能苦吟疾書。
最先爲昌黎韓愈所知。
所與遊者,王參元、楊敬之、權璩、崔植輩爲密,每旦日出與諸公遊,未嘗得題然後爲詩,如他人思量牽合,以及程限爲意。
恆從小奚奴,騎距驢,背一古破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
及暮歸。
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見所書多。
輒曰:“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
”上燈,與食。
長吉從婢取書,研墨疊紙足成之,投他囊中。
非大醉及弔喪日率如此,過亦不復省。
王、楊輩時復來探取寫去。
長吉往往獨騎往還京、洛,所至或時有著,隨棄之,故沈子明家所餘四卷而已。
長吉將死時,忽晝見一緋衣人,駕赤虯,持一板,書若太古篆或霹靂石文者,云當召長吉。
長吉了不能讀,欻下榻叩頭,言:“阿彌老且病,賀不願去。
”緋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樓,立召君爲記。
天上差樂,不苦也。
”長吉獨泣,邊人盡見之。
少之,長吉氣絕。
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煙氣,聞行車嘒管之聲。
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許時,長吉竟死。
王氏姊非能造作謂長吉者,實所見如此。
嗚呼,天蒼蒼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宮室、觀閣之玩耶?苟信然,則天之高邈,帝之尊嚴,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獨眷眷於長吉而使其不壽耶?噫,又豈世所謂才而奇者,不獨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長吉生二十七年,位不過奉禮太常,時人亦多排擯毀斥之,又豈才而奇者,帝獨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豈人見會勝帝耶?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
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
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
人之於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後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爲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樂也者,鬱於中而泄於外者也,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鳴者也。
維天之於時也亦然,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
是故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鳴冬,四時之相推敓,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於人也亦然。
人聲之精者爲言,文辭之於言,又其精也,尤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
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鳴者也,而假以鳴。
夔弗能以文辭鳴,又自假於《韶》以鳴。
夏之時,五子以其歌鳴。
伊尹鳴殷,周公鳴周。
凡載於《詩》《書》六藝,皆鳴之善者也。
周之衰,孔子之徒鳴之,其聲大而遠。
《傳》曰:「天將以夫子爲木鐸。」其弗信矣乎!其末也,莊周以其荒唐之辭鳴。
楚,大國也,其亡也,以屈原鳴。
臧孫辰、孟軻、荀卿,以道鳴者也。
楊朱、墨翟、管夷吾、晏嬰、老聃、申不害、韓非、昚到、田駢、鄒衍、尸佼、孫武、張儀、蘇秦之屬,皆以其術鳴。
秦之興,李斯鳴之。
漢之時,司馬遷、相如、揚雄,最其善鳴者也。
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於古,然亦未嘗絕也。
就其善鳴者,其聲清以浮,其節數以急,其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爲言也,亂雜而無章。
將天醜其德,莫之顧耶?何爲乎不鳴其善鳴者也?
唐之有天下,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皆以其所能鳴。
其存而在下者,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其高出魏晉,不懈而及於古,其他浸淫乎漢氏矣。
從吾遊者,李翱、張籍其尤也。
三子者之鳴信善矣,抑不知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耶?抑將窮餓其身,思愁其心腸而使自鳴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則懸乎天矣。
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東野之役於江南也,有若不釋然者,故吾道其命於天者以解之。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
其上爲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
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
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
及是愈以爲誠有。
又怪其不爲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爲偉人,而獨爲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予未信之。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9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