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劉子,名禹錫,字夢得。
其先漢景帝賈夫人子勝,封中山王,諡曰靖,子孫因封爲中山人也。
七代祖亮,事北朝爲冀州刺史散騎常侍,遇遷都洛陽,爲北部都昌里人。
世爲儒而仕,墳墓在洛陽北山,其後地狹不可依,乃葬滎陽之檀山原。
由大王父已還,一昭一穆如平生。
曾祖凱,官至博州刺史。
祖[金皇],由洛陽主簿察視行馬外事,歲滿,轉殿中丞、侍御史,贈尚書祠部郎中。
父諱緒,亦以儒學,天寶末應進士,遂及大亂,舉族東遷,以違患難,因爲東諸侯所用,後爲浙西從事。
本府就加鹽鐵副使,遂轉殿中,主務於蛹[yǒng]橋。
其後罷歸浙右,至揚州,遇疾不諱。
小子承夙訓,稟遺教,眇[miǎo,微弱]然一身,奉尊夫人不敢殞滅。
後忝[tiǎn羞辱,愧對;辱]登朝,或領郡,蒙恩澤,先府君累贈至吏部尚書,先太君盧氏由彭城縣太君贈至范陽郡太夫人。
初,禹錫既冠,舉進士,一幸而中試。
間歲,又以文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書。
官司間曠,得以請告奉凊[冫青,qìng]。
是時少年,名浮[過也]於實,士林榮之。
及丁先尚書憂,迫禮不死,([丁]指遇父母之喪。
[先尚書]指劉禹錫的父親。
)因成痼疾。
既免喪,相國揚州節度使杜公領徐泗,素相知,遂請爲掌書記。
捧檄入告,太夫人曰:“吾不樂江淮間,汝宜謀之於始。
”因白丞相以請,曰:“諾。
”居數月而罷徐泗,而河路猶艱難,遂改爲揚州掌書記。
涉二年而道無虞,前約乃行,調補京兆渭南主簿。
明年冬,擢[zhuō提拔]爲監察御史。
貞元二十一年春,德宗新棄天下,東宮即位。
時有寒俊王叔文,以善弈棋得通籍博望,因間隙得言及時事,上大奇之。
如是者積久,衆未知之。
至是起蘇州掾[yuàn,副官],超拜起居舍人,充翰林學士,遂陰薦丞相杜公爲度支鹽鐵等使。
翊日[同“翌日”],叔文以本官及內職兼充副使。
未幾,特遷戶部侍郎,賜紫,貴振一時。
予前已爲杜丞相奏署崇陵使判官,居月餘日,至是改屯田員外郎,判度[duó]支鹽鐵等案。
初,叔文北海人,自言猛之後,有遠祖風,唯東平呂溫、隴西李景儉、河東柳宗元以爲言然。
三子者皆與予厚善,日夕過,言其能。
叔文實工言治道,能以口辯移人。
既得用,自春至秋,其所施爲,人不以爲當非。
(從春到秋的“永貞革新”,所採取的各項措施,人們都認爲是無可非議的。
這是對“永貞革新”的充分肯定。

時上素被疾,至是尤劇。
詔下內禪,自爲太上皇,後諡曰順宗。
東宮即皇帝位,是時太上久寢疾,宰臣及用事者都不得召對。
宮掖[yè]
文之難而詩尢難,古今之喻多矣。
愚以爲辨味而後可以言詩也。
江嶺之南,凡足資於適口者,若酰非不酸也,止於酸而已。
若鹺非不鹹也,止於鹹而已。
中華之人所以充飢而遽輟者,知其鹹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
彼江嶺之人,習之而不辨也宜哉。
詩貫六義,則諷諭抑揚,渟蓄淵雅,皆在其中矣。
然直致所得,以格自奇。
前輩諸集,亦不專工於此,矧其下者耶?王右丞、韋蘇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豈妨於道學哉?賈閬仙誠有警句,然視其全篇,意思殊餒。
大抵附於蹇澀,方可致才。
亦爲體之不備也,矧其下者哉?噫!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然後可以言韻外之致耳。
愚竊嘗自負,既久而愈覺缺然。
然得於早春,則有“草嫩侵沙短,冰輕著雨銷”。
又“人家寒食月。
花影午時天”。
(上句雲“隔谷見雞犬,山苗接楚田”)又“雨微吟足思,花落夢無憀”。
又“夜短猿悲減,風和鵲喜靈。
”得於山中,則有“坡暖冬生筍,鬆涼夏健人。
”又“川明虹照雨,樹密烏沖人”。
得於江南,則有“日帶潮聲晚,煙和楚色秋”。
(一作“戌鼓和潮暗,船燈照島幽”。
本集同)又“曲塘春盡雨,方響夜深船”。
得於塞上,則有”馬色經寒慘,雕聲帶晚飢。
”得於喪亂,則有“驊騮思故第,嬰鵡失佳人”。
又“鯨鯢人海涸,魑魅棘林幽”。
得於道官,則有“棋聲花院閉,幡影石壇高”。
得於夏景,則有“地涼清鶴夢,林靜肅僧儀”。
得於佛寺,則有“鬆日明金像,苔龕響木魚”。
又“解吟僧亦俗,愛舞鶴終卑”。
得於郊園,則有“暖景雞聲美,微風蝶影繁”。
又“遠陂春草滲,猶有水禽飛”。
(上句雲“綠樹連村暗,黃花入麥稀”)得於樂府,則有“晚妝留拜月,春睡更生香”。
得於寂寥,則有“孤螢出荒池,落葉穿破屋”。
得於愜適,則有“客來當意愜,花發遇歌成”。
雖庶幾不濱於淺涸,亦未廢作者之譏訶也。
七言云:“逃難人多分隙地,放生鹿大出寒林。
”又“得劍乍如添健僕,亡書久似憶良朋”。
又“孤嶼池痕春漲滿,小欄花韻午晴初”。
又“五更惆悵回孤枕,猶自殘燈照落花”。
(上句雲“故國春歸未有涯,小樓欄檻別人家”)又“殷勤元旦日,欹午又明年”。
(上句雲“甲子今重數,生涯只自憐”)皆不拘於一概也。
蓋絕句之作,本於詣極。
此外千變萬狀,不知所以神而自神也。
豈容易哉?足下之詩,時輩固有難色。
儻復以全美爲上,即知味外之旨矣。
勉旃。
司空表聖再拜。
微臣每讀經史,見前賢忠孝之事,臣雖小人,竊希大道,未嚐不廢卷長想,思履其跡。
臣以不天,早失父母,犬馬之養,已無所施。
顧來事之可爲者,唯忠義而已。
是以徒步二千裏而自歸於陛下,陛下不以臣愚瞽,過垂齒錄。
竊自顧瞻,無階答謝,輒以微軀丹款,惟陛下所擇。
臣伏見大安宮在宮城之西,其牆宇門闕之制,方之紫極,尚爲卑小。
臣伏以東宮皇太子之宅猶處城中,大安乃至尊所居,反在城外。
雖太上皇遊心道素,志在清儉,陛下重違慈旨,愛惜人力,而蕃夷朝見,及四方觀聽,有不足者。
臣願營築雉堞,修起門觀,務從高顯,以稱萬國之望,則大孝昭乎天下矣。
臣又伏見明敕,以二月二日幸九成宮。
臣竊惟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宜朝夕視膳而晨昏起居,今所幸宮去京三百餘裏,鑾輿動軔,嚴蹕經旬日,非可以旦暮至也。
儻太上皇情或思感,而欲即見陛下者,將何以赴之?且車駕今行,本爲避暑,然則太上皇尚留熱所,而陛下自逐涼處,溫清之道,臣竊未安。
然敕書既出,業已成就,願示速反之期,以開衆惑。
臣又見詔書,令宗室功臣悉就蕃國,貽厥子孫,嗣守其政,非有大故,無或黜免。
臣竊惟陛下封植之者,誠愛之重之,欲其繼嗣承守而與國無疆也。
臣以爲必如詔旨者,陛下宜思所以安存之富貴之,何必使代官也。
何則?以堯舜之父,猶有朱均之子,儻在孩童嗣職,萬一驕愚,則兆庶被其殃,而家國蒙其患。
正欲絕之也,則子文之治猶在;正欲存之也。
則欒黶之惡已彰。
與其毒害於見存之百姓,則寧使割恩於已亡之一臣明矣。
然則向所謂愛之者,乃適所以傷之也。
臣謂宜賦以茅土,疇其戶邑,必有才行,隨器方授。
則雖其翰翮非強,亦可以獲免尤累。
昔漢光武不任功臣以吏事,所以終全其代者,良得其術也。
願陛下深思其宜,使得奉大恩,而子孫終其福祿也。
臣又聞聖人之化天下,莫不以孝爲本,故曰:「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又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孔子亦云:「吾不與祭,如不祭。」是聖人之重祭祀也如此。
伏惟陛下踐祚以來,宗廟之享,未曾親事。
伏緣聖情,獨以鑾輿一出,勞費必多,所以忍其孝思,以便百姓,遂使一代之史,不書皇帝入廟之事,將何以貽厥孫謨,垂則來葉?臣知大孝誠不在俎豆之間,然則聖人之訓人,固有屈已以從時,特願聖恩,顧省愚款。
臣又聞致化之道,在於求賢審官;爲政之基,必自揚清激濁,故孔子曰:「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是言慎舉之爲重也。
臣伏見王長通白明達,本自樂工,輿早雜類,韋槃提斛斯正,則更無他材,獨解調馬,縱使術逾儕輩,能
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行者心之發,觀行而禍福可知。
出納不公平,難得兒孫長育;語言多反覆,應知心腹無依。
消沮閉藏,必是好貪之輩;披肝露膽,決爲英傑之人。
心和氣平,可卜孫榮兼子貴;才偏性執,不遭大禍必奇窮。
轉眼無情,貧寒夭促;時談念舊,富貴期頤。
重富欺貧,焉可託妻寄子;敬老慈幼,必然裕後光前。
輕口出違言,壽元短折;忘恩思小怨,科第難成。
小富小貴易盈,刑災準有;大富大貴不動,厚福無疆。
欺蔽陰私,縱有榮華兒不享;公平正直,雖無子息死爲神。
開口說輕生,臨大節決然規避;逢人稱知己,即深交究竟平常。
處大事不辭勞怨,堪爲橋樑之材;遇小故輒避嫌疑,豈是腹心之寄。
與物難堪,不測亡身還害子;待人有地,無端得福更延年。
迷花戀酒,閫中妻妾參商;利己損人,膝下兒孫悖逆。
賤買田園,決生敗子;尊崇師傅,定產賢郎。
愚魯人,說話尖酸刻薄,既貧窮,必損壽元;聰明子,語言木訥優容,享安康,且膺封誥。
患難中能守者,若讀書,可作朝廷柱石之臣;安樂中若忘者,縱低才,豈非金榜青雲之客。
鄙吝勤勞,亦有大富小康之別,宜觀其量;奢侈靡麗,寧無奇人浪子之分,必視其才。
弗以見小爲守成,惹禍破家難免;莫認惜福爲慳吝,輕財仗義盡多。
處事遲而不急,大器晚成;已機決而能藏,高才早發。
有能吝教,己無成子亦無成;見過隱規,身可託家亦可託。
知足與自滿不同,一則矜而受災,一則謙而獲福;大才與見才自別,一則誕而多敗,一則實而有成。
忮求念勝,圖名利,到底遜人;惻隱心多,遇艱難,中途獲救。
不分德怨,料難至乎遐年;較量錙銖,豈足期乎大受。
過剛者圖謀易就,災傷豈保全元;太柔者作事難成,平福亦能安受,樂處生悲,一生辛苦;怒時反笑,至老奸邪。
好矜己善,弗再望乎功名;樂摘人非,最足傷乎性命。
責人重而責己輕,弗與同謀共事;功歸人而過歸己,儘堪救患扶災。
處家孝弟無虧,簪纓奕世;與世吉凶同患,血食千年。
曲意周全知有後;任情激搏必兇亡。
易變臉,薄福之人奚較;耐久朋,能容之士可宗。
好與人爭,滋培淺而前程有限;必求自反,蓄積厚而事業能伸。
少年飛揚浮動,顏子之限難過;壯歲冒昧昏迷,不惑之期怎免。
喜怒不擇輕重,一事無成;笑罵不審是非,知交斷絕。
濟急拯危,亦有時乎貧乏,福自天來;解紛排難,恐亦涉乎囹圄,名揚海內。
餓死豈在紋描,拋衣撒飯;
自古爲文者,多以九、七爲題目。
乃有《九歌》、《九辨》、《九章》、《七發》、《七啓》,其流不一。
餘以爲天有五星,地有五嶽,人有五常,禮有五禮,樂有五聲。
五者,亦在天地之數。
今造五悲,以伸萬物之情,傳之好事耳。
皆知敵之仇,而不知爲益之尤;皆知敵之害,而不知爲利之大。
秦有六國,兢兢以強;六國既除,訑訑乃亡。
晉敗楚鄢,範文爲患;厲之不圖,舉國造怨。
孟孫惡臧,孟死臧恤,“藥石去矣,吾亡無日”。
智能知之,猶卒以危,矧今之人,曾不是思。
敵存而懼,敵去而舞,廢備自盈,只益爲愈。
敵存滅禍,敵去召過。
有能知此,道大名播。
懲病克壽,矜壯死暴;縱慾不戒,匪愚伊耄。
我作戒詩,思者無咎。
維乾寧四年,歲次丁巳,八月甲辰朔四日丁未,皇帝若曰:諮爾鎮海鎮東等軍節度浙江東西等道觀察處置營田招討等使兼兩浙鹽鐵製置發運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中書令使持節潤越等州諸軍事兼潤越等州刺史上柱國彭城郡王食邑五千戶食實封一百戶錢鏐,朕聞銘鄧騭之勳,言垂漢典;載孔悝之德,事美魯經。
則知襃德策勳,古今一致。
頃者董昌僣僞,爲昏鏡水,狂謀惡貫,渫染齊人。
而爾披攘兇渠,蕩定江表,忠以衛社稷,惠以福生靈。
其機也氛祲清,其化也疲羸泰。
拯於粵於塗炭之上,師無私焉;保餘杭成金湯之固,政有經矣。
志獎王室,績冠侯藩,溢於旂常,流在丹素。
雖鍾繇刊五熟之釜,竇憲勒燕然之山,未足顯功,抑有異數。
是用錫其金版,申以誓辭,長河有似帶之期,泰華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將延祚子孫,使卿長襲寵榮,克保富貴。
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
承我信誓,往惟欽哉!宜付史館,頒示天下。
臣某言:賊泚逋誅,尚穴宮禁。
陛下思念宗廟,痛傷黎元,仁孝交感,至於憤激,猥以急務,下詢微臣。
臣雖鄙懦,尊慕仁義,荷陛下知巳之遇,感陛下思理之誠,愚衷所懷,承問輒發。
不以淺深自揆,不以喜怒上虞,誠缺於周防承順之規,是亦忠於陛下一至之分也。
前奉詔問,尋具上陳,請延羣臣,稍與親接,廣諮訪之路,開諫諍之門,通壅鬱之情,宏採拔之道。
自獻答奏,迨茲彌旬,不聞施行,不賜酬詰,未審宸旨,以爲何如?昧於忖量,但務竭盡,恐由辭理蹇拙,不能暢達事情,慺慺血誠,敢願披瀝,頻煩黷冒,豈不慚惶,蓋犬馬感恩思效之心,卷卷而不能自止者也,
臣聞立國之本,在乎得衆,得衆之要,在乎見情。
故仲尼以謂人情者聖王之田,言理道所由生也。
是則時之否泰,事之損益,萬化所繫,必因人情。
情有通塞,故否泰生;情有厚薄,故損益生。
通天下之情者,莫智於聖人,盡聖人之心者,莫深於《易》象。
其別卦也,乾下坤上則曰泰,坤下乾上則曰否;其取象也,損上益下則曰益,損下益上則爲損。
乾爲天爲君,坤爲地爲臣。
天在下而地處上,於位乖矣,而反謂之泰者,上下交故也。
君在上而臣處下,於義順矣,而反謂之否者,上下不交故也。
氣不交則庶物不育,情不交則萬邦不和。
天氣下降,地氣上騰,然後歲功成;君澤下流,臣誠上達,然後理道立。
損益之義,亦猶是焉。
上約巳而裕於人,人必悅而奉上矣,豈不謂之益乎!上蔑人而肆諸巳,人必怨而叛上矣,豈不謂之損乎!然則上下交而泰,不交而否,自損者人益,自益者人損,情之得失,豈容易哉。
故喻君爲舟,喻人爲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舟即君道,水即人情。
舟順水之道乃浮,違則沒;君得人之情乃固,失則危。
是以古先聖王之居人上也,必以其心從天下之心,而不敢以天下之人從其欲。
乃至”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
夫幾者,事之微也,以聖人之德,天子之尊,且猶慎事之微,乃至一日萬慮,豈不以居上接下,懼失其情歟!《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微則萬幾之慮,不得不精也;危則覆舟之戒,不得不畏也。
夫揆物以意,宣意以言,言或是非,莫若考於有跡,跡或成敗,莫若驗於已行。
自昔王業盛衰君道得失,史冊盡在,粲然可徵。
與衆同欲靡不興,違衆自用靡不廢,從善納諫靡不固,遠賢恥過靡不危。
故《詩》、《書》稱堯德,則曰:”稽於衆,舍巳從人。
”數舜之功,則曰:”明四目,達四聰。
”言務同欲也。
序禹之所由興,則曰:”益贊於禹”,”禹拜昌言”。
述湯之所以王,則曰:”用人惟已,改過不吝。
”言
蓋聞天地作極,不能遷否泰之期;川嶽薦靈,不能改窮通之數。
豈非聖賢同業,存乎我者所謂才;榮辱異流,牽乎彼者所謂命?是以龍驤鳳峙,伊周成翊贊之功;含糗羹藜,顏冉困棲遲之病。
或先號而後笑,或始吉而終兇。
事不可量,功未必定。
則知洪濤未接,長鯨多陸死之憂;層風未翔,大鵬有?傾之勢。
池酋井鮒,亦將鼓鱗而輕之;田鳩野,亦將騫翮而侮之,及其衡溟渤,接扶搖,吹波則江漢倒流,騰氣則虹霓掩彩,摩赤岸,負蒼天,然後知其力焉。
籲,韓信之無津也,昌亭之一餓夫耳;馬卿之失路也。
臨邛之一食客耳。
武不足以服衆,文不足以動時,長劍屈於無知,洪筆淪於不用。
洎乎雄圖躡運,至尊納背水之謀;麗藻朝,天子嘗凌?之作。
威加海嶽,聲振廊廟。
彼淮陰之俠少,成都之遺老也,又焉能知遠近哉?是以鑑物於肇不於成,賞士於窮不於達。
是知卞和之得玉也,精存於岸谷之間;張華之得劍也,氣發於星辰之際。
夫豈琢磨成器,然後知其寶;斷爲能,然後知其用哉?
仰惟鄉耆等,並玉山高族,金堤勝侶,列子弟於千城,耀衣冠於百代。
或以風?去國,公孫躍馬之年;鐘鼎從王,諸葛攀龍之日。
門庭相接,雕薨將綺棟連陳;機杼相和,鳳鑷將虯梭交響。
金漿玉饌,食客三千;綠幘青裳,家僮數百。
沖襟涉識,人多江漢之靈;麗藻華文,代有?淵之氣。
北齋開敞,南館虛閒,詩酒同歸,琴書合契。
忘機得意,恥嵇阮之交疏;虛席延賓,恨原嘗之客少,實煙霞之藪澤,風月之津樑者乎?劉仲文之遠識,不以乾沒詣樑城;閔仲叔之高風,不以口腹累安邑。
雖共已沒,生氣猶存,況乎屬宇宙之明,當天下之泰,不能俯拾青紫,高視紳?攀北極而謁帝王,入南宮而取卿相。
脅肩側足,求哀鍾釜之間;低首俯眉,取濟斗升之未。
嗟乎!誠下官所以仰天漢而鬱拂,臨江山而慷慨者也。
但時可以未遇,道可以未行,志願可以未成,功業可以未就。
古之才足以輔王業,躡跡屠釣之門;功可以濟巨川,藏身版築之下。
百里奚之負販,陳湯之丐貸,而況於庸者哉?此僕所以駿奔於顧盼之餘,自致於恩光之末也。
且夫精誠所感,尚動神明;意氣相交,豈慚車馬?倘能投心季子,遙存素之恩;援手應侯,先立綈袍之贈。
豈人之情也,無報乎?方今白藏紹序,朱律謝期。
天高而林野疏,候肅而江山靜。
輕蟬送夏,驚晚吹於風園;旅雁乘秋,動宵吟於露渚。
絲纊成於南畝,亢黍被於東阡。
時計有儲,願履多福。
下官薄遊綿載,飄寓淹時,歡躓相仍,憂虞自積。
陟梁鴻之峻嶽,何暇長謠?臨阮籍之長途,惟知慟哭。
庶憑給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43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