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刘子自传
子刘子,名禹锡,字梦得。
其先汉景帝贾夫人子胜,封中山王,谥曰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
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
世为儒而仕,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狭不可依,乃葬荥阳之檀山原。
由大王父已还,一昭一穆如平生。
曾祖凯,官至博州刺史。
祖[金皇],由洛阳主簿察视行马外事,岁满,转殿中丞、侍御史,赠尚书祠部郎中。
父讳绪,亦以儒学,天宝末应进士,遂及大乱,举族东迁,以违患难,因为东诸侯所用,后为浙西从事。
本府就加盐铁副使,遂转殿中,主务於蛹[yǒng]桥。
其后罢归浙右,至扬州,遇疾不讳。
小子承夙训,禀遗教,眇[miǎo,微弱]然一身,奉尊夫人不敢殒灭。
后忝[tiǎn羞辱,愧对;辱]登朝,或领郡,蒙恩泽,先府君累赠至吏部尚书,先太君卢氏由彭城县太君赠至范阳郡太夫人。
初,禹锡既冠,举进士,一幸而中试。
间岁,又以文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
官司间旷,得以请告奉凊[冫青,qìng]。
是时少年,名浮[过也]于实,士林荣之。
及丁先尚书忧,迫礼不死,([丁]指遇父母之丧。
[先尚书]指刘禹锡的父亲。
)因成痼疾。
既免丧,相国扬州节度使杜公领徐泗,素相知,遂请为掌书记。
捧檄入告,太夫人曰:“吾不乐江淮间,汝宜谋之于始。
”因白丞相以请,曰:“诺。
”居数月而罢徐泗,而河路犹艰难,遂改为扬州掌书记。
涉二年而道无虞,前约乃行,调补京兆渭南主簿。
明年冬,擢[zhuō提拔]为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春,德宗新弃天下,东宫即位。
时有寒俊王叔文,以善弈棋得通籍博望,因间隙得言及时事,上大奇之。
如是者积久,众未知之。
至是起苏州掾[yuàn,副官],超拜起居舍人,充翰林学士,遂阴荐丞相杜公为度支盐铁等使。
翊日[同“翌日”],叔文以本官及内职兼充副使。
未几,特迁户部侍郎,赐紫,贵振一时。
予前已为杜丞相奏署崇陵使判官,居月馀日,至是改屯田员外郎,判度[duó]支盐铁等案。
初,叔文北海人,自言猛之后,有远祖风,唯东平吕温、陇西李景俭、河东柳宗元以为言然。
三子者皆与予厚善,日夕过,言其能。
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
既得用,自春至秋,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
(从春到秋的“永贞革新”,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人们都认为是无可非议的。
这是对“永贞革新”的充分肯定。
)
时上素被疾,至是尤剧。
诏下内禅,自为太上皇,后谥曰顺宗。
东宫即皇帝位,是时太上久寝疾,宰臣及用事者都不得召对。
宫掖[yè]事秘,而建桓立顺,功归贵臣[这里指宦官]。
於是叔文首贬渝州,后命终死。
宰相贬崖州。
予出为连州,途至荆南,又贬朗州司马。
居九年,诏征,复授连州。
自连历夔、和二郡,又除主客郎中,分司东都。
明年追入,充集贤殿学士。
转苏州刺史,赐金紫。
移汝州兼御史中丞。
又迁同州,充本州防御长春宫使。
后被足疾,改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又改秘书监分司。
一年,加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行年七十有一,身病之日,自为铭曰:
不夭不贱,天之祺[qí福也]兮。
重屯[zhūn,艰难]累厄,数之奇[jī]兮。
天与所长,不使施兮。
人或加讪[shàn,毁谤],心无疵[cī小毛病]兮。
寝于北牖[yǒu窗],尽所期兮。
葬近大墓,如生时兮。
魂无不之,庸讵[jù岂,怎]知兮。
其先汉景帝贾夫人子胜,封中山王,谥曰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
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
世为儒而仕,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狭不可依,乃葬荥阳之檀山原。
由大王父已还,一昭一穆如平生。
曾祖凯,官至博州刺史。
祖[金皇],由洛阳主簿察视行马外事,岁满,转殿中丞、侍御史,赠尚书祠部郎中。
父讳绪,亦以儒学,天宝末应进士,遂及大乱,举族东迁,以违患难,因为东诸侯所用,后为浙西从事。
本府就加盐铁副使,遂转殿中,主务於蛹[yǒng]桥。
其后罢归浙右,至扬州,遇疾不讳。
小子承夙训,禀遗教,眇[miǎo,微弱]然一身,奉尊夫人不敢殒灭。
后忝[tiǎn羞辱,愧对;辱]登朝,或领郡,蒙恩泽,先府君累赠至吏部尚书,先太君卢氏由彭城县太君赠至范阳郡太夫人。
初,禹锡既冠,举进士,一幸而中试。
间岁,又以文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
官司间旷,得以请告奉凊[冫青,qìng]。
是时少年,名浮[过也]于实,士林荣之。
及丁先尚书忧,迫礼不死,([丁]指遇父母之丧。
[先尚书]指刘禹锡的父亲。
)因成痼疾。
既免丧,相国扬州节度使杜公领徐泗,素相知,遂请为掌书记。
捧檄入告,太夫人曰:“吾不乐江淮间,汝宜谋之于始。
”因白丞相以请,曰:“诺。
”居数月而罢徐泗,而河路犹艰难,遂改为扬州掌书记。
涉二年而道无虞,前约乃行,调补京兆渭南主簿。
明年冬,擢[zhuō提拔]为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春,德宗新弃天下,东宫即位。
时有寒俊王叔文,以善弈棋得通籍博望,因间隙得言及时事,上大奇之。
如是者积久,众未知之。
至是起苏州掾[yuàn,副官],超拜起居舍人,充翰林学士,遂阴荐丞相杜公为度支盐铁等使。
翊日[同“翌日”],叔文以本官及内职兼充副使。
未几,特迁户部侍郎,赐紫,贵振一时。
予前已为杜丞相奏署崇陵使判官,居月馀日,至是改屯田员外郎,判度[duó]支盐铁等案。
初,叔文北海人,自言猛之后,有远祖风,唯东平吕温、陇西李景俭、河东柳宗元以为言然。
三子者皆与予厚善,日夕过,言其能。
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
既得用,自春至秋,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
(从春到秋的“永贞革新”,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人们都认为是无可非议的。
这是对“永贞革新”的充分肯定。
)
时上素被疾,至是尤剧。
诏下内禅,自为太上皇,后谥曰顺宗。
东宫即皇帝位,是时太上久寝疾,宰臣及用事者都不得召对。
宫掖[yè]事秘,而建桓立顺,功归贵臣[这里指宦官]。
於是叔文首贬渝州,后命终死。
宰相贬崖州。
予出为连州,途至荆南,又贬朗州司马。
居九年,诏征,复授连州。
自连历夔、和二郡,又除主客郎中,分司东都。
明年追入,充集贤殿学士。
转苏州刺史,赐金紫。
移汝州兼御史中丞。
又迁同州,充本州防御长春宫使。
后被足疾,改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又改秘书监分司。
一年,加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行年七十有一,身病之日,自为铭曰:
不夭不贱,天之祺[qí福也]兮。
重屯[zhūn,艰难]累厄,数之奇[jī]兮。
天与所长,不使施兮。
人或加讪[shàn,毁谤],心无疵[cī小毛病]兮。
寝于北牖[yǒu窗],尽所期兮。
葬近大墓,如生时兮。
魂无不之,庸讵[jù岂,怎]知兮。
暂无
暂无
刘子名禹锡,字梦得。
祖先是汉景帝贾夫人的儿子刘胜,受封为中山王,谥号为“靖”,子孙因此成为中山人。
七世祖刘亮,在北朝做官,担任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上迁都到洛阳,成为北部都昌里人。
世代以儒学做官,祖先的坟墓原在洛阳北山,后来因为地方狭小不可依凭,就葬在荥阳的檀山原。
从曾祖父以来,父葬在左边,子葬在右边,就像在世那样长幼有序。
曾祖刘凯,做官至博州刺史。
祖父刘[金皇],开始任洛阳主簿,察视行马外事,一年期满,转任殿中丞、侍御史,追赠为尚书祠部郎中。
父亲刘绪,也因儒学在天宝末年考中进士。
后遭遇“安史之乱”,全族向东迁徙,以避祸患灾难,于是被关中以东的节度使所聘用。
后来担任了淮西从事。
在淮西府又兼任盐铁副使,后转为殿中省官员,在蛹桥主持政务。
后来罢官回到浙西,行到扬州,病故。
我接受父亲平日的训示,秉承他的遗教,孤独一身,侍奉母亲不敢自毁。
后来我在朝廷任职,或在郡里做官,蒙受恩泽,父亲被多次追赠,直到吏部尚书。
母亲卢氏,由彭城县太君追赠为范阳郡太夫人。
当初,我二十多岁,应考进士,幸而一次得中。
第二年,又以文才经吏部取士科考试合格,被授予太子校书的官职。
我官事清闲,有时间侍奉父母,问寒问暖。
我当时年轻,名声超过实际,在读书人中享有盛誉。
及至父亲去世,我迫于礼教而不敢轻死,因而得了久治不愈的病。
我守丧期满后,正逢宰相、扬州节度使杜佑兼管徐州和泗州,由于我和他素来互相了解,就经请求后去出任掌书记。
我捧着任命的文书人告母亲,母亲说:“我不喜欢江淮一带地方,你从开始就要考虑到这一点。
”我就禀告丞相,以请求照顾。
丞相说:“可以。
”我过了几个月离开了徐州、泗州,由于河路还难走,就改做扬州掌书记。
过了两年,道路畅通,前约得以实行,我就调补为渭南县主簿。
第二年冬天,我提升为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春,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诵即位。
当时有出身寒微、才华出众的王叔文,以擅长下棋,得以进出太子的宫苑。
因有机会与太子李诵谈论时事,李诵非常赏识他。
他们这样交往很久了,众人都不知道。
到这时王叔文由苏州府属官,破格提拔为起居舍人,充任翰林学士。
于是他密荐丞相杜佑,任度支、盐铁等使。
第二天,王叔文以翰林学士及起居舍人兼任度支、盐铁副使。
不久,又特升任户部侍郎,皇帝赐他紫服,贵振一时。
我以前已由杜丞相奏请委派为崇陵使判官,任职一个多月,到这时改任屯田员外郎,兼管度支、盐铁等方面的公事。
当初,王叔文是北海人,自称是王猛的后代,具有远祖的风度。
只有东平吕温、陇西李景俭、河东柳宗元,认为确实如此。
这三位都和我交情深厚,日夕相处,称赞王叔文的才能。
叔文确实善于谈论法治的道理,能以口辩服人。
得到重用后,从春到秋,他所采取的革新措施,人们都认为是无可非议的。
皇帝经常遭遇疾病,到这时病情加剧。
下诏让位,自为太上皇,死后谥为顺宗。
太子李纯及皇帝位。
这时太上皇的顺宗久病卧床,宰相、大臣和百官都不得召对。
宫廷事情诡秘,像东汉桓帝和顺帝那样,拥立新君的功劳完全归于宦官。
于是,王叔文首先被贬到渝州,后来又诏命赐死。
宰相韦执谊被贬到崖州。
我被贬为连州刺史,走到荆南,又被贬为朗州司马。
过了九年,召回朝廷,复授连州刺史,自连州历任夔、和二州刺史,后升为主客郎中,分司东都。
第二年追回入朝,充任集贤殿学士,转任苏州刺史,赐金印紫绶,改任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
又改任同州刺史,兼本州防御使、长春宫使。
以后遭遇足疾,改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又改任秘书监,分司东都。
一年,加官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活了七十一岁。
在这患病的时候,自己写的铭文说:
没有早亡也不卑贱,是天生的福分啊。
多灾多难,是遭遇的不好啊。
天赋的才能,不让我来施展啊。
即使有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啊。
躺在这窗子下,我到了终期啊。
葬近祖坟,还像活着一样啊。
灵魂无处不到,这怎能知道啊!
祖先是汉景帝贾夫人的儿子刘胜,受封为中山王,谥号为“靖”,子孙因此成为中山人。
七世祖刘亮,在北朝做官,担任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上迁都到洛阳,成为北部都昌里人。
世代以儒学做官,祖先的坟墓原在洛阳北山,后来因为地方狭小不可依凭,就葬在荥阳的檀山原。
从曾祖父以来,父葬在左边,子葬在右边,就像在世那样长幼有序。
曾祖刘凯,做官至博州刺史。
祖父刘[金皇],开始任洛阳主簿,察视行马外事,一年期满,转任殿中丞、侍御史,追赠为尚书祠部郎中。
父亲刘绪,也因儒学在天宝末年考中进士。
后遭遇“安史之乱”,全族向东迁徙,以避祸患灾难,于是被关中以东的节度使所聘用。
后来担任了淮西从事。
在淮西府又兼任盐铁副使,后转为殿中省官员,在蛹桥主持政务。
后来罢官回到浙西,行到扬州,病故。
我接受父亲平日的训示,秉承他的遗教,孤独一身,侍奉母亲不敢自毁。
后来我在朝廷任职,或在郡里做官,蒙受恩泽,父亲被多次追赠,直到吏部尚书。
母亲卢氏,由彭城县太君追赠为范阳郡太夫人。
当初,我二十多岁,应考进士,幸而一次得中。
第二年,又以文才经吏部取士科考试合格,被授予太子校书的官职。
我官事清闲,有时间侍奉父母,问寒问暖。
我当时年轻,名声超过实际,在读书人中享有盛誉。
及至父亲去世,我迫于礼教而不敢轻死,因而得了久治不愈的病。
我守丧期满后,正逢宰相、扬州节度使杜佑兼管徐州和泗州,由于我和他素来互相了解,就经请求后去出任掌书记。
我捧着任命的文书人告母亲,母亲说:“我不喜欢江淮一带地方,你从开始就要考虑到这一点。
”我就禀告丞相,以请求照顾。
丞相说:“可以。
”我过了几个月离开了徐州、泗州,由于河路还难走,就改做扬州掌书记。
过了两年,道路畅通,前约得以实行,我就调补为渭南县主簿。
第二年冬天,我提升为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春,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诵即位。
当时有出身寒微、才华出众的王叔文,以擅长下棋,得以进出太子的宫苑。
因有机会与太子李诵谈论时事,李诵非常赏识他。
他们这样交往很久了,众人都不知道。
到这时王叔文由苏州府属官,破格提拔为起居舍人,充任翰林学士。
于是他密荐丞相杜佑,任度支、盐铁等使。
第二天,王叔文以翰林学士及起居舍人兼任度支、盐铁副使。
不久,又特升任户部侍郎,皇帝赐他紫服,贵振一时。
我以前已由杜丞相奏请委派为崇陵使判官,任职一个多月,到这时改任屯田员外郎,兼管度支、盐铁等方面的公事。
当初,王叔文是北海人,自称是王猛的后代,具有远祖的风度。
只有东平吕温、陇西李景俭、河东柳宗元,认为确实如此。
这三位都和我交情深厚,日夕相处,称赞王叔文的才能。
叔文确实善于谈论法治的道理,能以口辩服人。
得到重用后,从春到秋,他所采取的革新措施,人们都认为是无可非议的。
皇帝经常遭遇疾病,到这时病情加剧。
下诏让位,自为太上皇,死后谥为顺宗。
太子李纯及皇帝位。
这时太上皇的顺宗久病卧床,宰相、大臣和百官都不得召对。
宫廷事情诡秘,像东汉桓帝和顺帝那样,拥立新君的功劳完全归于宦官。
于是,王叔文首先被贬到渝州,后来又诏命赐死。
宰相韦执谊被贬到崖州。
我被贬为连州刺史,走到荆南,又被贬为朗州司马。
过了九年,召回朝廷,复授连州刺史,自连州历任夔、和二州刺史,后升为主客郎中,分司东都。
第二年追回入朝,充任集贤殿学士,转任苏州刺史,赐金印紫绶,改任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
又改任同州刺史,兼本州防御使、长春宫使。
以后遭遇足疾,改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又改任秘书监,分司东都。
一年,加官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活了七十一岁。
在这患病的时候,自己写的铭文说:
没有早亡也不卑贱,是天生的福分啊。
多灾多难,是遭遇的不好啊。
天赋的才能,不让我来施展啊。
即使有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啊。
躺在这窗子下,我到了终期啊。
葬近祖坟,还像活着一样啊。
灵魂无处不到,这怎能知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