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 灵枢 · 痈疽
黄帝曰:余闻肠胃受榖,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
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
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
切而调之,从虚去实,泻则不足,疾则气减,留则先实。
从实去虚,补则有余,血气已调,形气乃持。
余已知血气之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有远近,何以度之,可得闻乎?
歧伯曰:经脉留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
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萓不成,五榖不殖;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则别离异处。
血气犹然,请言其故。
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
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
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
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藏伤故死矣。
黄帝曰:愿尽闻痈疽之形,与忌日名。
歧伯曰: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
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
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发于颈,名曰夭疽。
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
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阳留大发,消脑留项,名曰脑烁。
其色不乐,项痛而如刺以针。
烦心者,死不可治。
发于肩及臑,名曰疵痈。
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
痈发四五日,逞□之。
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
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瘿,急治之。
发于胸,名曰井疽。
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发于膺,名曰甘疽。
色青,其状如榖实□□,常苦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十岁死,死后出脓。
发于胁,名曰败疵。
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锉陵翘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则强饮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
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发于尻,名曰锐疽。
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发于股阴,名曰赤施。
不急治,六十日死。
在两股之内,不治,十日而当死。
发于膝,名曰疵痈。
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如坚石,勿石,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
诸痈疽之发于节而相应者,不可治也。
发于阳者,百日死;发于阴者,三十日死。
发于胫,名曰兔啮,其状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发于内踝,名曰走缓。
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
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
其状大痈,急治之,百日死。
发于足傍,名曰厉痈。
其状不大,初如小指,发,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辄益,不治,百日死。
发于足趾,名脱痈。
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
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黄帝曰:夫子言痈疽,何以别之?歧伯曰: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
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
黄帝曰:何谓疽?歧伯曰: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
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
痈者,其皮上薄以泽。
此其候也。
暂无
暂无
暂无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4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