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 · 去者日以疏
去者日以疏,來者日已親。
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
古墓犁爲田,松柏摧爲薪。
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
思還故里閭,欲歸道無因。
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
古墓犁爲田,松柏摧爲薪。
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
思還故里閭,欲歸道無因。
此詩爲《古詩十九首》的第十四首,是出於遊子所作。
詩中主角路出城郊,看到墟墓,生髮出世路艱難、人生如寄之情;作者在死生大限的問題上,憤激地抒發了世亂懷歸而不可得的愴痛之感。
詩中主角路出城郊,看到墟墓,生髮出世路艱難、人生如寄之情;作者在死生大限的問題上,憤激地抒發了世亂懷歸而不可得的愴痛之感。
「去者日以疏,來者日已親」句:「去者」和「來者」,指客觀現象中的一切事物。
「來者」一作「生者」。
「生者」,猶言新生的事物,與「來」同意。
「疏」,疏遠。
「親」,親近。
「日以親」,猶言一天比一天迫近。
「以」,古「以」「已」通用,意同。
郭門:城外曰郭,「郭門」就是外城的城門。
「古墓犂爲田,松柏摧爲薪」句:「犂」是農具。
這裏作動詞用,就是耕的意思。
「摧」折也。
上句是説,古墓已平,被人犂成田地;下句是説,墓上的柏樹,被人斫斷,當做柴燒。
白楊:也是種在丘墓間的樹木。
「思還故里閭,欲歸道無因」句:古代五家爲鄰居,二十五家爲里,後來泛指居所,凡是人戸聚居的地方通稱作「裏」。
「閭」是里門也。
「故里閭」,猶言故居。
「還」,通「環」,環繞的意思。
「因」,由也。
「來者」一作「生者」。
「生者」,猶言新生的事物,與「來」同意。
「疏」,疏遠。
「親」,親近。
「日以親」,猶言一天比一天迫近。
「以」,古「以」「已」通用,意同。
郭門:城外曰郭,「郭門」就是外城的城門。
「古墓犂爲田,松柏摧爲薪」句:「犂」是農具。
這裏作動詞用,就是耕的意思。
「摧」折也。
上句是説,古墓已平,被人犂成田地;下句是説,墓上的柏樹,被人斫斷,當做柴燒。
白楊:也是種在丘墓間的樹木。
「思還故里閭,欲歸道無因」句:古代五家爲鄰居,二十五家爲里,後來泛指居所,凡是人戸聚居的地方通稱作「裏」。
「閭」是里門也。
「故里閭」,猶言故居。
「還」,通「環」,環繞的意思。
「因」,由也。
死去的人歲月長了,印象不免由模糊而轉爲空虛,幻滅。
新生下來的一輩,原來自己不熟悉他們,可經過一次次接觸,就會印象加深而更加親切。
走出郭門,看到遍野古墓,油然愴惻,萌起了生死存亡之痛。
他們的墓被平成耕地了,墓邊的松柏也被摧毀而化爲禾薪。
白楊爲勁風所吹,發出蕭蕭的嗚聲猶如悲鳴自我的哀痛,蕭蕭的哀鳴聲裏,肅殺的秋意愁煞了人們的心裏。
人生如寄,歲月消逝得如此迅速,長期旅客的遊子,怎不觸目驚心只有及早返回故鄉,以期享受亂離中的骨肉團圓之樂。
想要歸返故里,尋找過去的親情,就是這個原因了。
新生下來的一輩,原來自己不熟悉他們,可經過一次次接觸,就會印象加深而更加親切。
走出郭門,看到遍野古墓,油然愴惻,萌起了生死存亡之痛。
他們的墓被平成耕地了,墓邊的松柏也被摧毀而化爲禾薪。
白楊爲勁風所吹,發出蕭蕭的嗚聲猶如悲鳴自我的哀痛,蕭蕭的哀鳴聲裏,肅殺的秋意愁煞了人們的心裏。
人生如寄,歲月消逝得如此迅速,長期旅客的遊子,怎不觸目驚心只有及早返回故鄉,以期享受亂離中的骨肉團圓之樂。
想要歸返故里,尋找過去的親情,就是這個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