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 · 和王潛齋韻
今日事。
何人弄得如此。
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
關河萬里寂無煙,月明空照蘆葦。
謾哀痛,無及矣。
無情莫問江水。
西風落日慘新亭,幾人墜淚。
戰和何者是良籌,扶危但看天意。
只今寂寞藪澤裏。
豈無人、高臥閭里。
試問安危誰寄。
定相將、有詔催公起。
須信前書言猶未。
何人弄得如此。
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
關河萬里寂無煙,月明空照蘆葦。
謾哀痛,無及矣。
無情莫問江水。
西風落日慘新亭,幾人墜淚。
戰和何者是良籌,扶危但看天意。
只今寂寞藪澤裏。
豈無人、高臥閭里。
試問安危誰寄。
定相將、有詔催公起。
須信前書言猶未。
曹豳因敢於在皇帝面前直言勸諫而與同時代的王萬、郭磊卿、徐清叟被稱爲「嘉熙四諫」。
王潛齋,即是王埜,曹豳與王埜(號潛齋)同爲浙江人,同在寧宗朝先後中進士第,在政治上兩人有著共同的愛國進步主張。
王埜的《西河》,一開篇就責問蒼天,曹詞則直率地直指到人,責問「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這是不言自明的。
王詞引理宗端平元年獻陵圖一事以泄內心的憂國結愁,曹詞則化用曹操《蒿裏行》詩名「百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入詞,對人民橫遭屠戮的慘狀滿懷同情,深感悲憤,對南宋當權者昏庸腐敗、喪權辱國的行徑含恨不已,語帶譏刺。
王詞嘆老抱恨,感慨「千古恨,吾老矣。」曹詞寛慰他不必空自悲傷:「謾哀痛,無及矣!」王詞弔淮水、望江水,扼腕淚,悲憤難已。
曹詞用新亭對泣事,感嘆幷譏刺南宋當權者無意恢復中原,優柔寡斷,喪權誤國,隱含王導語:「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對泣邪?」激勵友人共同尋求抗戰救國的良策,來匡正天下。
王埜當時被劾下臺,不在其位,詞中慨嘆縱有雄心,無所寄託。
曹豳則感嘆如今有才能的人被埋沒於草野之間,扶危安邦的大任由誰來擔負。
其實,曹詞有著弦外之音:「高臥閭里」隱居不仕的王埜,正是可以負起國家安危之責的人材。
因此,兩首詞的結韻表現出了作者的各自情懷:王埜在沉痛中虛幻地呼喚著歷史人物張騫,曹豳卻能冷靜地著眼於客觀現實,將目光眞誠地投向自己的老友:「定相將有詔催公起,須信前書猶未?」積極喚起處於絶望中的王埜,堅信他不久將東山再起,能够象張騫一樣扶危安邦,收復中原。
將曹豳和詞與王埜原詞兩相比照,不難看出,曹、王兩人是志同道合的鬬士,也是文學領域的知音。
兩人詞作在格調上相互契合,在旨意上同氣相求。
這首詞運轉自如,熨貼無間,在詞的格律上與王詞旣環環相扣,又自然流麗,在詞的情致上與王詞旣息息相應,又新意疊出。
曹詞的整箇基調比王詞顯得高亢,激越,明快,其中充滿對戰友與詞友一片拳拳期許之忱。
當然,這也是對國家、對人民的期待。
王潛齋,即是王埜,曹豳與王埜(號潛齋)同爲浙江人,同在寧宗朝先後中進士第,在政治上兩人有著共同的愛國進步主張。
王埜的《西河》,一開篇就責問蒼天,曹詞則直率地直指到人,責問「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這是不言自明的。
王詞引理宗端平元年獻陵圖一事以泄內心的憂國結愁,曹詞則化用曹操《蒿裏行》詩名「百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入詞,對人民橫遭屠戮的慘狀滿懷同情,深感悲憤,對南宋當權者昏庸腐敗、喪權辱國的行徑含恨不已,語帶譏刺。
王詞嘆老抱恨,感慨「千古恨,吾老矣。」曹詞寛慰他不必空自悲傷:「謾哀痛,無及矣!」王詞弔淮水、望江水,扼腕淚,悲憤難已。
曹詞用新亭對泣事,感嘆幷譏刺南宋當權者無意恢復中原,優柔寡斷,喪權誤國,隱含王導語:「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對泣邪?」激勵友人共同尋求抗戰救國的良策,來匡正天下。
王埜當時被劾下臺,不在其位,詞中慨嘆縱有雄心,無所寄託。
曹豳則感嘆如今有才能的人被埋沒於草野之間,扶危安邦的大任由誰來擔負。
其實,曹詞有著弦外之音:「高臥閭里」隱居不仕的王埜,正是可以負起國家安危之責的人材。
因此,兩首詞的結韻表現出了作者的各自情懷:王埜在沉痛中虛幻地呼喚著歷史人物張騫,曹豳卻能冷靜地著眼於客觀現實,將目光眞誠地投向自己的老友:「定相將有詔催公起,須信前書猶未?」積極喚起處於絶望中的王埜,堅信他不久將東山再起,能够象張騫一樣扶危安邦,收復中原。
將曹豳和詞與王埜原詞兩相比照,不難看出,曹、王兩人是志同道合的鬬士,也是文學領域的知音。
兩人詞作在格調上相互契合,在旨意上同氣相求。
這首詞運轉自如,熨貼無間,在詞的格律上與王詞旣環環相扣,又自然流麗,在詞的情致上與王詞旣息息相應,又新意疊出。
曹詞的整箇基調比王詞顯得高亢,激越,明快,其中充滿對戰友與詞友一片拳拳期許之忱。
當然,這也是對國家、對人民的期待。
暂无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