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説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故雖有名馬,袛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雜説》又名《馬説》,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説文體,原爲韓愈所作《韓愈文選》中《雜説》的第四篇,「馬説」這個標題爲後人所加。
此文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公元795元—公元800元)。
「説」是「談談」的意思,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裁。
這篇文章以馬爲喻,談的是人才問題,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視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
伯樂:春秋時期秦穆公時人,本名孫陽,擅長相馬。
現指能夠發現人才的人。
祗:只是。
辱:這裏指受屈辱而埋沒的才能。
奴隸人:古代也指僕役,這裏指餵馬的人。
駢死:並列而死。
駢:兩馬並駕。
槽櫪:喂牲口用的食器。
櫪:馬棚、馬廄。
不以千里稱也:不以千里馬被稱道。
以,按照,介詞。
稱,稱頌,稱道。
馬之千里者:馬(當中)能行千里的。
之,助詞。
此句「馬」和「千里者」是部分復指關係。
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
或:有時。
盡粟一石:吃盡一石粟。
盡,這裏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石,十鬥爲一石,一石約爲一百二十斤。
食(sì):通「飼」,餵養。
其:指千里馬,代詞。
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這,指示代詞。
能:才能。
才美不外見:才能和長處不能表現在外。
見,同「現」,表露。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且:猶,尚且。
欲:想要,要。
等:相當。
不可得:不可能。
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安:怎麼,哪裏,疑問代詞。
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
之,指千里馬,代詞。
以其道:用(對待)它的辦法。
盡其材:發揮它的全部才能。
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鳴之:(馬)嘶鳴。
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執策:拿着馬鞭。
策,趕馬的鞭子,名詞。
臨之:臨視着馬。
臨,從高處往下看。
嗚呼:表示驚歎,相當於「唉」。
其:難道,表示推測。
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其:其實。
知:懂得。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纔會有千里馬。
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
因此即使有千里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裏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並列死在馬廄裏,不能以千里馬著稱。
一匹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一石食。
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的食量多加飼料來餵養它。
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質也就不能表現出來,想要和一般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卻不按照正確的方法,餵養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時,説:「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吧!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6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