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 七十列傳 · 孫子吳起列傳
孫子武者,齊人也。
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
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
”闔廬曰:“可試以婦人乎?”曰:“可。
”於是許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
孫子分爲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爲隊長,皆令持戟。
令之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婦人曰:“知之。
”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後,即視背。
”婦人曰:“諾。
”約束既布,乃設鈇鉞,即三令五申之。
於是鼓之右,婦人大笑。
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
”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
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
”乃欲斬左右隊長。
吳王從臺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
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
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也。
”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爲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遂斬隊長二人以徇。
用其次爲隊長,於是復鼓之。
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
於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
”吳王曰:“將軍罷休就舍,寡人不願下觀。
”孫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
”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爲將。
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
臏生阿、鄄之間,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
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
龐涓既事魏,得爲惠王將軍,而自以爲能不及孫臏,乃陰使召孫臏。
臏至,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
齊使者如樑,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
齊使以爲奇,竊載與之齊。
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數與齊諸公子馳逐重射。
孫子見其馬足不甚相遠,馬有上、中、下、輩。
於是孫子謂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勝。
”田忌信然之,與王及諸公子逐射千金。
及臨質,孫子曰:“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
”既馳三輩畢,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卒得王千金。
於是忌進孫子於威王。
威王問兵法,遂以爲師。
其後魏伐趙,趙急,請救於齊。
齊威王欲將孫臏,臏辭謝曰:“刑餘之人不可。
”於是乃以田忌爲將,而孫子爲師,居輜車中,坐爲計謀。
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桊,救鬬者不搏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爲解耳。
今樑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罷於內。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衝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
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獘於魏也。
”田忌從之,魏果去邯鄲,與齊戰於桂陵,大破樑軍。
後十三歲,魏與趙攻韓,韓告急於齊。
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
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
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爲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
使齊軍入魏地爲十萬竈,明日爲五萬竈,又明日爲三萬竈。
”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
”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
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
馬陵道陝,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於此樹之下”。
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
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
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
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
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吳起者,衛人也,好用兵。
嘗學於曾子,事魯君。
齊人攻魯,魯欲將吳起,吳起取齊女爲妻,而魯疑之。
吳起於是欲就名,遂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
魯卒以爲將。
將而攻齊,大破之。
魯人或惡吳起曰:“起之爲人,猜忍人也。
其少時,家累千金,遊仕不遂,遂破其家,鄉黨笑之,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餘人,而東出衛郭門。
與其母訣,齧臂而盟曰:“起不爲卿相,不復入衛。
”遂事曾子。
居頃之,其母死,起終不歸。
曾子薄之,而與起絕。
起乃之魯,學兵法以事魯君。
魯君疑之,起殺妻以求將。
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
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
”魯君疑之,謝吳起。
吳起於是聞魏文侯賢,欲事之。
文侯問李克曰:“吳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
”於是魏文侯以爲將,擊秦,拔五城。
起之爲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
卒有病疽者,起爲吮之。
卒母聞而哭之。
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爲?”母曰:“非然也。
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於敵。
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是以哭之。
”
文侯以吳起善用兵,廉平,盡能得士心,乃以爲西河守,以拒秦、韓。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
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
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
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
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爲敵國也。
”武侯曰:“善。
”
(即封)吳起爲西河守,甚有聲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田文曰:“可。
”起曰:“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韓趙賓從,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於子乎?屬之於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吳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爲相,尚魏公主,而害吳起。
公叔之僕曰:“起易去也。
”公叔曰:“奈何?”其僕曰:“吳起爲人節廉而自喜名也。
君因先與武侯言曰:“夫吳起賢人也,而侯之國小,又與強秦壤界,臣竊恐起之無留心也。
”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謂武侯曰:“試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則必受之。
無留心則必辭矣。
以此卜之。
”君因召吳起而與歸,即令公主怒而輕君。
吳起見公主之賤君也,則必辭。
”於是吳起見公主之賤魏相,果辭魏武侯。
武侯疑之而弗信也。
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
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
要在強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
於是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
諸侯患楚之強。
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
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並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並中王屍者。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餘家。
太史公曰: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論其行事所施設者。
語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孫子籌策龐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
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
悲夫!
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
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
”闔廬曰:“可試以婦人乎?”曰:“可。
”於是許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
孫子分爲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爲隊長,皆令持戟。
令之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婦人曰:“知之。
”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後,即視背。
”婦人曰:“諾。
”約束既布,乃設鈇鉞,即三令五申之。
於是鼓之右,婦人大笑。
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
”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
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
”乃欲斬左右隊長。
吳王從臺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
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
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也。
”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爲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遂斬隊長二人以徇。
用其次爲隊長,於是復鼓之。
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
於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
”吳王曰:“將軍罷休就舍,寡人不願下觀。
”孫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
”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爲將。
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
臏生阿、鄄之間,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
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
龐涓既事魏,得爲惠王將軍,而自以爲能不及孫臏,乃陰使召孫臏。
臏至,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
齊使者如樑,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
齊使以爲奇,竊載與之齊。
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數與齊諸公子馳逐重射。
孫子見其馬足不甚相遠,馬有上、中、下、輩。
於是孫子謂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勝。
”田忌信然之,與王及諸公子逐射千金。
及臨質,孫子曰:“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
”既馳三輩畢,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卒得王千金。
於是忌進孫子於威王。
威王問兵法,遂以爲師。
其後魏伐趙,趙急,請救於齊。
齊威王欲將孫臏,臏辭謝曰:“刑餘之人不可。
”於是乃以田忌爲將,而孫子爲師,居輜車中,坐爲計謀。
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桊,救鬬者不搏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爲解耳。
今樑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罷於內。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衝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
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獘於魏也。
”田忌從之,魏果去邯鄲,與齊戰於桂陵,大破樑軍。
後十三歲,魏與趙攻韓,韓告急於齊。
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
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
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爲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
使齊軍入魏地爲十萬竈,明日爲五萬竈,又明日爲三萬竈。
”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
”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
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
馬陵道陝,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於此樹之下”。
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
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
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
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
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吳起者,衛人也,好用兵。
嘗學於曾子,事魯君。
齊人攻魯,魯欲將吳起,吳起取齊女爲妻,而魯疑之。
吳起於是欲就名,遂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
魯卒以爲將。
將而攻齊,大破之。
魯人或惡吳起曰:“起之爲人,猜忍人也。
其少時,家累千金,遊仕不遂,遂破其家,鄉黨笑之,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餘人,而東出衛郭門。
與其母訣,齧臂而盟曰:“起不爲卿相,不復入衛。
”遂事曾子。
居頃之,其母死,起終不歸。
曾子薄之,而與起絕。
起乃之魯,學兵法以事魯君。
魯君疑之,起殺妻以求將。
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
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
”魯君疑之,謝吳起。
吳起於是聞魏文侯賢,欲事之。
文侯問李克曰:“吳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
”於是魏文侯以爲將,擊秦,拔五城。
起之爲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
卒有病疽者,起爲吮之。
卒母聞而哭之。
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爲?”母曰:“非然也。
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於敵。
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是以哭之。
”
文侯以吳起善用兵,廉平,盡能得士心,乃以爲西河守,以拒秦、韓。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
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
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
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
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爲敵國也。
”武侯曰:“善。
”
(即封)吳起爲西河守,甚有聲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田文曰:“可。
”起曰:“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韓趙賓從,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於子乎?屬之於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吳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爲相,尚魏公主,而害吳起。
公叔之僕曰:“起易去也。
”公叔曰:“奈何?”其僕曰:“吳起爲人節廉而自喜名也。
君因先與武侯言曰:“夫吳起賢人也,而侯之國小,又與強秦壤界,臣竊恐起之無留心也。
”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謂武侯曰:“試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則必受之。
無留心則必辭矣。
以此卜之。
”君因召吳起而與歸,即令公主怒而輕君。
吳起見公主之賤君也,則必辭。
”於是吳起見公主之賤魏相,果辭魏武侯。
武侯疑之而弗信也。
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
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
要在強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
於是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
諸侯患楚之強。
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
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並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並中王屍者。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餘家。
太史公曰: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論其行事所施設者。
語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孫子籌策龐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
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
悲夫!
《孫子吳起列傳》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於《史記》中。
該文實際上是我國古代三位著名軍事家的合傳。
作者着重寫了孫武“吳宮教戰”,孫臏以兵法“圍魏救趙”、馬陵道與龐涓智鬥,以及吳起在魏、楚兩國一展軍事才能,使之富國強兵的事蹟。
全篇以兵法起,以兵法結,中間以兵法作骨貫穿始末。
該文實際上是我國古代三位著名軍事家的合傳。
作者着重寫了孫武“吳宮教戰”,孫臏以兵法“圍魏救趙”、馬陵道與龐涓智鬥,以及吳起在魏、楚兩國一展軍事才能,使之富國強兵的事蹟。
全篇以兵法起,以兵法結,中間以兵法作骨貫穿始末。
孫武:春秋時代著名的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
臏:古代的一種刑罰,挖去膝蓋骨。
周代改臏刑爲刖刑,砍斷兩足;但典籍中仍常用“臏”來指刖刑。
孫臏的名字不傳於後世,因爲受過刖刑,所以稱之爲“孫臏”。
阿:齊國地名,在今山東陽谷縣附近。
鄄:齊國地名,在今山東鄄城縣。
事魏:位魏國服務。
陰:暗地裏,祕密地。
使:派人。
疾:妒忌。
這個意義後來寫作“嫉”
以法刑斷其兩足:指對他實行刖刑。
以法刑:根據法律用刑。
黥:古代的一種刑罰,刺面後塗上墨,又稱“墨刑”。
隱:這裏是使動用法,“使……隱”,“使……不顯露”的意思。
見:出現。
這句是說,想使孫臏不能露面。
如:到……去。
樑:魏國從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後,又稱爲“樑”。
以:以……的身份。
刑徒:受過刑的罪犯。
奇:指有特別的才能。
竊載:偷偷地載到車上。
與之齊:和他一起到齊國去。
“與”後面省略代詞賓語“之”(他),文中的“之”是動詞,“到……去”的意思。
田忌:齊國的宗室。
善:意思是認爲他有才能。
客待之:把他當做客人對待。
“客”是名詞作狀語。
數:屢次。
諸公子:指諸侯的不繼承君位的各個兒子。
馳逐:駕馬比賽。
重射:下很大的賭注打賭。
射:打賭。
馬足:指馬的足力。
輩:等級。
弟:但,只管。
臣:古人對人講話時常謙稱自己爲臣,並非只對君才能稱臣。
信然之:相信孫臏的話,認爲孫臏的話對。
這句中“信”、“然”共一個賓語“之”。
逐射千金:下千金的賭注賭駕馬比賽的勝負。
及:等到。
臨質:指臨比賽的時候。
質:雙方找人評定是非。
這裏指比賽。
駟:古代稱同駕一車的四馬爲“駟”。
與:對付。
再勝:勝兩次。
進:推薦。
將:以……爲將。
謝:婉言推辭。
刑餘之人:受過刑的人。
師:此處指軍師,和上文“遂以爲師”的“師”不同。
輜車:有帷的車。
大意是,解亂絲的人不能握緊拳頭。
雜亂紛糾:指亂絲。
控:攥緊,拉。
卷:通“拳”,拳頭。
大意是,勸解打架不能在雙方相持很緊張的地方去搏擊。
撠:彎起胳膊去拉住東西。
這裏指打架的人互相揪住。
批亢:指打擊要害處。
批:擊。
亢:喉嚨。
搗虛:指衝擊敵人的空虛之處。
形格勢禁:是兩個並列的主謂結構,指形式禁止相鬥。
格:止。
輕兵:輕裝的士兵。
罷:通“疲”。
走:趨向,奔向。
大梁:魏的國都,在今河南開封市。
街路:指要道。
方虛:正當空虛之處。
是:這樣。
收獘於魏:對魏可以收到使它疲憊的效果。
獘:通“弊”,疲憊,指力量削弱。
邯鄲:趙的國都。
在今河北邯鄲市。
桂陵:魏地。
在今山東菏澤市東北。
“圍魏救趙”的事發生於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3年)。
根據銀雀山出土的《孫臏兵法》記載,在桂陵之戰中龐涓被擒。
齊軍已經越過(國境)而向西進了。
三晉之兵:指魏軍。
三晉:指魏、趙、韓。
晉是春秋時一個強大的諸侯國,後來它的三家大夫分晉,成了魏、趙、韓三國。
號爲怯:被稱爲膽小的。
因其勢:根據客觀情勢。
利導之:順着有利的方向加以引導。
趣利:跑去爭利。
趣:通“趨”,趨向。
蹶:跌,挫折。
這裏是使動用法,“使……受挫折”的意思。
軍半至:軍隊只有一半能到達,意思是在行軍途中軍隊損耗過半。
這些話見《孫子·軍爭》,文字不盡相同。
逐日減竈是爲了造成齊軍逐日逃亡的假象,引誘魏軍“倍日兼行”,使之處於“百里而趣利”的不利地位。
輕銳:輕兵銳卒。
倍日兼行:兩天的路程並作一天走。
度其行:估量其行程。
馬陵:魏地,在今山東鄄城縣。
陝:“狹”的本字,與“陝”不同。
斫大樹白:把大樹砍白了。
指把樹皮砍掉。
斫:砍。
書:寫。
善射者萬弩:善射箭的弩手一萬人。
期:約。
發:(箭)射出去。
見白書:看到樹白上的字。
書:字。
鑽火:鑽木取火,這裏指取火。
燭:照。
相失:彼此失去聯繫。
剄:用刀割脖子。
《史記·魏世家》說龐涓是被殺的。
太子申:魏惠王的太子,名申。
馬陵之役,魏以太子申爲上將軍,以龐涓爲將。
以:而。
嘗:曾經。
取:同“娶”。
就名:成就名聲。
就,完成。
不與齊:不親附齊國。
與,親附。
或:有的人。
惡:詆譭,說壞話。
猜忍:猜疑而殘忍。
遊仕:外出謀求作官。
遂:遂心、如願。
鄉黨:鄉里。
《周禮》二十五家爲閭,四閭爲族,五族爲黨,五黨爲州,五州爲鄉。
郭門:古代外城城門。
訣:決絕、長別。
齧(niè,聶)臂而盟:咬胳膊發誓。
薄:輕視,瞧不起。
絕:斷絕關係。
圖:算計,謀取。
魯衛兄弟之國:魯衛兩國皆出姬姓,所以叫兄弟之國。
謝:疏遠而不信任。
貪:貪戀。
此指貪求成就名聲。
拔:攻克,奪取。
贏糧:剩餘的軍糧。
病疽:患毒瘡病。
吮:聚攏嘴脣吸,嘬。
非然也:不是這麼說啊。
意思說,不是爲其子受寵而哭。
旋踵:快得看不見腳跟轉動。
旋,旋轉。
踵,腳跟。
廉平:廉潔不貪,待人公平。
浮西河而下:從西河泛舟,順流而下。
浮,泛舟。
中流:水流的中央。
這一句的意思是說,要使國家政權穩固,在於施德於民,而不在於地理形勢的險要。
德義不修:不施德政,不講信義。
放:放逐。
這一句的意思是說,同舟共濟的人,也會都變成敵人。
敵國,仇敵。
子孰與起:您跟我比,哪一個更好。
孰與,與……比,哪一個……。
不敢東鄉:不敢向東侵犯。
鄉,同“向”。
面對着。
賓從:服從、歸順。
實爲結成同盟。
加:任,居其位。
主少國疑:國君年輕,國人疑慮。
屬:同“囑”。
委託、託付。
尚:匹配。
古代臣娶君之女叫尚。
害:畏忌。
節廉而自喜名:有骨氣而又好名譽聲望。
節,氣節、節操。
廉,鋒利、有棱角。
“而侯之國”二句:當時秦未變法,國力未強;而魏國之文侯、武侯時代,國力爲天下第一,今乃謂其“國小”,皆與實情不合,顯爲後人編造。
壤界:國土相連。
延:聘請,邀請。
這句的意思是說,用請吳起娶魏公主的辦法探試。
卜:判斷、推斷的意思。
輕:鄙薄,輕視。
賤:蔑視。
弗信:不信任。
明法:使法規明確,依法辦事。
審令:令出必行。
審,察。
捐不急之官:淘汰裁減無關緊要的冗員。
捐,棄置。
這一句的意思是,把疏遠的王族成員的按例供給停止了。
要:致力於。
破:揭穿,剖析。
馳說:往來奔走的遊說。
縱橫:齊、楚、趙、韓、魏、燕六國形成南北關係的縱線聯合,用以抵抗泰國,叫合縱;六國分別與秦國形成東西關係的聯盟,叫連橫。
注:吳起相楚先於蘇秦說趙五十年,距秦孝公用商鞅變法尚早,不應有縱橫家。
卻:打退。
故楚之貴戚:指以往被吳起停止供給的疏遠貴族。
宗室:同一祖宗的貴族。
走之王屍而伏之:逃跑過去俯伏在悼王的屍體上。
中:正着目標。
坐:因犯……罪。
夷宗:滅族。
夷,滅盡,殺絕。
稱:稱道,稱譽。
師旅:古代軍制以二千五百人爲師,五百人爲旅,因以師旅作爲軍隊的通稱。
施設:設施、安排。
語曰:常言道,俗話說。
籌策:謀劃。
蚤:通“早”。
刻暴少恩:指前文“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
刻,刻薄。
少恩,少施恩惠。
亡:喪送。
臏:古代的一種刑罰,挖去膝蓋骨。
周代改臏刑爲刖刑,砍斷兩足;但典籍中仍常用“臏”來指刖刑。
孫臏的名字不傳於後世,因爲受過刖刑,所以稱之爲“孫臏”。
阿:齊國地名,在今山東陽谷縣附近。
鄄:齊國地名,在今山東鄄城縣。
事魏:位魏國服務。
陰:暗地裏,祕密地。
使:派人。
疾:妒忌。
這個意義後來寫作“嫉”
以法刑斷其兩足:指對他實行刖刑。
以法刑:根據法律用刑。
黥:古代的一種刑罰,刺面後塗上墨,又稱“墨刑”。
隱:這裏是使動用法,“使……隱”,“使……不顯露”的意思。
見:出現。
這句是說,想使孫臏不能露面。
如:到……去。
樑:魏國從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後,又稱爲“樑”。
以:以……的身份。
刑徒:受過刑的罪犯。
奇:指有特別的才能。
竊載:偷偷地載到車上。
與之齊:和他一起到齊國去。
“與”後面省略代詞賓語“之”(他),文中的“之”是動詞,“到……去”的意思。
田忌:齊國的宗室。
善:意思是認爲他有才能。
客待之:把他當做客人對待。
“客”是名詞作狀語。
數:屢次。
諸公子:指諸侯的不繼承君位的各個兒子。
馳逐:駕馬比賽。
重射:下很大的賭注打賭。
射:打賭。
馬足:指馬的足力。
輩:等級。
弟:但,只管。
臣:古人對人講話時常謙稱自己爲臣,並非只對君才能稱臣。
信然之:相信孫臏的話,認爲孫臏的話對。
這句中“信”、“然”共一個賓語“之”。
逐射千金:下千金的賭注賭駕馬比賽的勝負。
及:等到。
臨質:指臨比賽的時候。
質:雙方找人評定是非。
這裏指比賽。
駟:古代稱同駕一車的四馬爲“駟”。
與:對付。
再勝:勝兩次。
進:推薦。
將:以……爲將。
謝:婉言推辭。
刑餘之人:受過刑的人。
師:此處指軍師,和上文“遂以爲師”的“師”不同。
輜車:有帷的車。
大意是,解亂絲的人不能握緊拳頭。
雜亂紛糾:指亂絲。
控:攥緊,拉。
卷:通“拳”,拳頭。
大意是,勸解打架不能在雙方相持很緊張的地方去搏擊。
撠:彎起胳膊去拉住東西。
這裏指打架的人互相揪住。
批亢:指打擊要害處。
批:擊。
亢:喉嚨。
搗虛:指衝擊敵人的空虛之處。
形格勢禁:是兩個並列的主謂結構,指形式禁止相鬥。
格:止。
輕兵:輕裝的士兵。
罷:通“疲”。
走:趨向,奔向。
大梁:魏的國都,在今河南開封市。
街路:指要道。
方虛:正當空虛之處。
是:這樣。
收獘於魏:對魏可以收到使它疲憊的效果。
獘:通“弊”,疲憊,指力量削弱。
邯鄲:趙的國都。
在今河北邯鄲市。
桂陵:魏地。
在今山東菏澤市東北。
“圍魏救趙”的事發生於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3年)。
根據銀雀山出土的《孫臏兵法》記載,在桂陵之戰中龐涓被擒。
齊軍已經越過(國境)而向西進了。
三晉之兵:指魏軍。
三晉:指魏、趙、韓。
晉是春秋時一個強大的諸侯國,後來它的三家大夫分晉,成了魏、趙、韓三國。
號爲怯:被稱爲膽小的。
因其勢:根據客觀情勢。
利導之:順着有利的方向加以引導。
趣利:跑去爭利。
趣:通“趨”,趨向。
蹶:跌,挫折。
這裏是使動用法,“使……受挫折”的意思。
軍半至:軍隊只有一半能到達,意思是在行軍途中軍隊損耗過半。
這些話見《孫子·軍爭》,文字不盡相同。
逐日減竈是爲了造成齊軍逐日逃亡的假象,引誘魏軍“倍日兼行”,使之處於“百里而趣利”的不利地位。
輕銳:輕兵銳卒。
倍日兼行:兩天的路程並作一天走。
度其行:估量其行程。
馬陵:魏地,在今山東鄄城縣。
陝:“狹”的本字,與“陝”不同。
斫大樹白:把大樹砍白了。
指把樹皮砍掉。
斫:砍。
書:寫。
善射者萬弩:善射箭的弩手一萬人。
期:約。
發:(箭)射出去。
見白書:看到樹白上的字。
書:字。
鑽火:鑽木取火,這裏指取火。
燭:照。
相失:彼此失去聯繫。
剄:用刀割脖子。
《史記·魏世家》說龐涓是被殺的。
太子申:魏惠王的太子,名申。
馬陵之役,魏以太子申爲上將軍,以龐涓爲將。
以:而。
嘗:曾經。
取:同“娶”。
就名:成就名聲。
就,完成。
不與齊:不親附齊國。
與,親附。
或:有的人。
惡:詆譭,說壞話。
猜忍:猜疑而殘忍。
遊仕:外出謀求作官。
遂:遂心、如願。
鄉黨:鄉里。
《周禮》二十五家爲閭,四閭爲族,五族爲黨,五黨爲州,五州爲鄉。
郭門:古代外城城門。
訣:決絕、長別。
齧(niè,聶)臂而盟:咬胳膊發誓。
薄:輕視,瞧不起。
絕:斷絕關係。
圖:算計,謀取。
魯衛兄弟之國:魯衛兩國皆出姬姓,所以叫兄弟之國。
謝:疏遠而不信任。
貪:貪戀。
此指貪求成就名聲。
拔:攻克,奪取。
贏糧:剩餘的軍糧。
病疽:患毒瘡病。
吮:聚攏嘴脣吸,嘬。
非然也:不是這麼說啊。
意思說,不是爲其子受寵而哭。
旋踵:快得看不見腳跟轉動。
旋,旋轉。
踵,腳跟。
廉平:廉潔不貪,待人公平。
浮西河而下:從西河泛舟,順流而下。
浮,泛舟。
中流:水流的中央。
這一句的意思是說,要使國家政權穩固,在於施德於民,而不在於地理形勢的險要。
德義不修:不施德政,不講信義。
放:放逐。
這一句的意思是說,同舟共濟的人,也會都變成敵人。
敵國,仇敵。
子孰與起:您跟我比,哪一個更好。
孰與,與……比,哪一個……。
不敢東鄉:不敢向東侵犯。
鄉,同“向”。
面對着。
賓從:服從、歸順。
實爲結成同盟。
加:任,居其位。
主少國疑:國君年輕,國人疑慮。
屬:同“囑”。
委託、託付。
尚:匹配。
古代臣娶君之女叫尚。
害:畏忌。
節廉而自喜名:有骨氣而又好名譽聲望。
節,氣節、節操。
廉,鋒利、有棱角。
“而侯之國”二句:當時秦未變法,國力未強;而魏國之文侯、武侯時代,國力爲天下第一,今乃謂其“國小”,皆與實情不合,顯爲後人編造。
壤界:國土相連。
延:聘請,邀請。
這句的意思是說,用請吳起娶魏公主的辦法探試。
卜:判斷、推斷的意思。
輕:鄙薄,輕視。
賤:蔑視。
弗信:不信任。
明法:使法規明確,依法辦事。
審令:令出必行。
審,察。
捐不急之官:淘汰裁減無關緊要的冗員。
捐,棄置。
這一句的意思是,把疏遠的王族成員的按例供給停止了。
要:致力於。
破:揭穿,剖析。
馳說:往來奔走的遊說。
縱橫:齊、楚、趙、韓、魏、燕六國形成南北關係的縱線聯合,用以抵抗泰國,叫合縱;六國分別與秦國形成東西關係的聯盟,叫連橫。
注:吳起相楚先於蘇秦說趙五十年,距秦孝公用商鞅變法尚早,不應有縱橫家。
卻:打退。
故楚之貴戚:指以往被吳起停止供給的疏遠貴族。
宗室:同一祖宗的貴族。
走之王屍而伏之:逃跑過去俯伏在悼王的屍體上。
中:正着目標。
坐:因犯……罪。
夷宗:滅族。
夷,滅盡,殺絕。
稱:稱道,稱譽。
師旅:古代軍制以二千五百人爲師,五百人爲旅,因以師旅作爲軍隊的通稱。
施設:設施、安排。
語曰:常言道,俗話說。
籌策:謀劃。
蚤:通“早”。
刻暴少恩:指前文“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
刻,刻薄。
少恩,少施恩惠。
亡:喪送。
孫子字武,是齊國人。
他以所著兵法求見於吳王闔廬。
闔廬說:“您的十三篇我已全部拜讀,可以試着爲我操演一番嗎?”孫子說“可以。
”闔廬問:“可用婦女來操演嗎?”孫子說:“可以。
”於是答應孫子,選出宮中美女,共計一百八十人。
孫子把她們分爲兩隊,派王的寵姬二人擔任兩隊的隊長,讓她們全部持戟。
命令她們說:“你們知道你們的心口、左手、右手和背的方向嗎?”婦女們說:“知道。
”孫子說:“前方是按心口所向,左方是按左手所向,右方是按右手所向,後方是按背所向。
”婦女們說:“是。
”規定宣佈清楚,便陳設斧鉞,當場重複了多遍。
然後用鼓聲指揮她們向右,婦女們大笑。
孫子說:“規定不明,申說不夠,這是將領的過錯。
”又重複了多遍,用鼓聲指揮她們向左,婦女們又大笑。
孫子說:“規定不明,申說不夠,是將領的過錯;已經講清而仍不按規定來動作,就是隊長的過錯了。
”說着就要將左右兩隊的隊長斬首。
吳王從臺上觀看,見愛姬將要被斬,大驚失色。
急忙派使者下令說:“寡人已知道將軍善於用兵了。
但寡人如若沒有這兩個愛姬,吃飯也不香甜,請不要斬首。
”孫子說:“臣下既已受命爲將,將在軍中,國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
”於是將隊長二人斬首示衆。
用地位在她們之下的人擔任隊長,再次用鼓聲指揮她們操練。
婦女們向左向右向前向後,跪下起立,全都合乎要求,沒有一個人敢出聲。
然後孫子派使者回報吳王說:“士兵已經陣容整齊,大王可下臺觀看,任憑大王想讓她們幹什麼,哪怕是赴湯蹈火也可以。
”吳王說:“將軍請回客舍休息,寡人不願下臺觀看。
”孫子說:“大王只不過喜歡我書上的話,並不能採用其內容。
”從此闔閭才知道孫子善於用兵,終於任他爲將。
吳國西面擊破強楚,攻入郢,北威齊、晉,揚名於諸侯,孫子在其中出了不少力。
孫臏傳
孫武死後,過了一百多年又有孫臏。
孫臏出生在阿城、鄄城一帶,是孫武的後代子孫。
孫臏曾經和龐涓一起學習兵法。
龐涓在魏國做事以後,當上了魏惠王的將軍,但自認爲才能比不上孫臏,便暗中派人把孫臏找來。
孫臏到了魏國,龐涓害怕他比自己賢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砍去他的雙腳並施以墨刑,想使他埋沒於世不爲人知。
齊國使者到大梁來,孫臏以刑徒的身份祕密拜見,進行遊說。
齊國使者覺得此人不同凡響,就偷偷地用車把他載回齊國。
齊國將軍田忌賞識他並像對待客人一樣禮待他。
田忌經常與齊國諸公子賽馬,設重金賭注。
孫臏發現他們的馬腳力都差不多,可分爲上、中、下三等。
於是孫臏對田忌說:“您只管下大賭注,我能讓您取勝。
”田忌相信並答應了他,與齊王和諸公子用千金來賭勝。
比賽即將開始,孫臏說:“現在用您的下等馬對付他們的上等馬,拿您的上等馬對付他們的中等馬,拿您的中等馬對付他們的下等馬。
”三場比賽完後,田忌一場不勝而兩場勝,最終贏得齊王的千金賭注。
於是田忌把孫臏推薦給齊威王。
威王向他請教兵法後,就把他當作老師。
後來魏國攻打趙國,趙國形勢危急,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打算任用孫臏爲主將,孫臏辭謝說:“受過酷刑的人,不能任主將。
”於是就任命田忌做主將,孫臏做軍師,坐在帶蓬帳的車裏,暗中謀劃。
田忌想要率領救兵直奔趙國,孫臏說:“想解開亂絲的人,不能緊握雙拳生拉硬扯;解救鬥毆的人,不能捲進去胡亂搏擊。
要扼住爭鬥者的要害,爭鬥者因形勢限制,就不得不自行解開。
如今魏趙兩國相互攻打,魏國的精銳部隊必定在國外精疲力竭,老弱殘兵在國內疲憊不堪。
你不如率領軍隊火速向大梁挺進,佔據它的交通要道,衝擊它正當空虛的地方,魏國肯定會放棄趙國而回兵自救。
這樣,我們一舉解救了趙國之圍,而又可坐收魏國自行挫敗的效果。
”田忌聽從了孫臏的意見。
魏軍果然離開邯鄲回師,在桂陵地方交戰,魏軍被打得大敗。
又過了十三年,魏國與趙國聯合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
齊國派田忌率領軍隊前去救援,徑直進軍大梁。
魏將龐涓聽到消息後,率軍撤離韓國趕回魏國,但齊軍已經越過邊界向西挺進了。
孫臏對田忌說:“那魏軍向來兇悍勇猛,看不起齊兵,齊軍有怯懦的名聲,善於指揮作戰的將領,就要順着事物發展的趨勢加以引導。
兵法上說,急行軍百里與敵人爭利的有可能損失上將軍,急行軍五十里與敵人爭利的只有一半士兵能趕到。
命令齊國軍隊進入魏國境內後先設十萬個竈,過一天設五萬個竈,再過一天設三萬個竈。
”龐涓行軍三天,非常高興,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怯懦,進入魏國境內三天,士兵已經逃跑了一大半。
”於是丟下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輕裝精銳的騎兵日夜兼程地追擊齊軍。
孫臏估計他的行程,天黑應當趕到馬陵。
馬陵道路狹窄,兩旁又多是峻隘險阻,可以埋伏軍隊,孫臏就叫人砍去樹皮,露出白木,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
然後命令一萬名善於射箭的齊兵,隱伏在馬陵道兩旁,約定說“天黑看見點着的火就萬箭齊發”。
龐涓果然當晚趕到砍去樹皮的大樹下,見到白木上寫着字,就點火照樹幹上的字。
還沒讀完,齊軍伏兵就萬箭齊發,魏軍大亂,失去照應。
龐涓自知無計可施,敗局已定,就拔劍自刎,臨死說:“倒成就了這小子的名聲!”齊軍就乘勝追擊,把魏軍徹底擊潰,俘虜了魏國太子申回國。
孫臏也因此名揚天下,後世社會上流傳着他的《兵法》。
吳起傳
吳起是衛國人,善於用兵。
曾經向曾子求學,奉事魯國國君。
齊國的軍隊攻打魯國,魯君想任用吳起爲將軍,而吳起娶的妻子卻是齊國人,因而魯君懷疑他。
當時,吳起一心想成名,就殺了自己的妻子,用來表明他不親附齊國。
魯君終於任命他做了將軍,率領軍隊攻打齊國,把齊軍打得大敗。
魯國就有人詆譭吳起說:“吳起爲人,是猜疑殘忍的。
他年輕的時候,家裏積蓄足有千金,在外邊求官沒有結果,把家產也蕩盡了,同鄉鄰里的人笑話他,他就殺掉三十多個譏笑自己的人。
然後從衛國的東門逃跑了。
他和母親決別時,咬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說:‘我吳起不做卿相,絕不再回衛國。
’於是就拜曾子爲師。
不久,他母親死了,吳起最終還是沒有回去奔喪。
曾子瞧不起他並和他斷絕了師徒關係。
吳起就到魯國去,學習兵法來奉事魯君。
魯君懷疑他,吳起殺掉妻子表明心跡,用來謀求將軍的職位。
魯國雖然是個小國,卻有着戰勝國的名聲,那麼諸侯各國就要謀算魯國了。
況且魯國和衛國是兄弟國家,魯君要是重用吳起,就等於拋棄了衛國。
”魯君懷疑吳起,疏遠了吳起。
這時,吳起聽說魏國文侯賢明,想去奉事他。
文侯問李克說:“吳起這個人怎麼樣啊?”李克回答說:“吳起貪戀成名而愛好女色,然而要帶兵打仗,就是司馬穰苴也超不過他。
”於是魏文侯就任用他爲主將,攻打秦國,奪取了五座城池。
吳起做主將,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伙食,睡覺不鋪墊褥,行軍不乘車騎馬,親自揹負着捆紮好的糧食和士兵們同甘共苦。
有個士兵生了惡性毒瘡,吳起替他吸吮濃液。
這個士兵的母親聽說後,就放聲大哭。
有人說:“你兒子是個無名小卒,將軍卻親自替他吸吮濃液,怎麼還哭呢?”那位母親回答說:“不是這樣啊,往年吳將軍替他父親吸吮毒瘡,他父親在戰場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敵人手裏。
如今吳將軍又給他兒子吸吮毒瘡,我不知道他又會在什麼時候死在什麼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
魏文侯因爲吳起善於用兵打仗,廉潔不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將士的歡心,就任命他擔任西河地區的長官,來抗拒秦國和韓國。
魏文侯死後,吳起奉事他的兒子魏武侯。
武侯泛舟黃河順流而下,船到半途,回過頭來對吳起說:“山川是如此的險要、壯美喲,這是魏國的瑰寶啊!”吳起回答說:“國家政權的穩固,在於施德於民,而不在於地理形勢的險要。
從前三苗氏左臨洞庭湖,右瀕彭蠡澤,因爲它不修德行,不講信義,所以夏禹能滅掉它。
夏桀的領土,左臨黃河、濟水,右靠泰山、華山,伊闕山在它的南邊,羊腸阪在它的北面。
因爲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湯放逐了他。
殷紂的領土,左邊有孟門山,右邊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邊,黃河流經它的南面,因爲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殺了。
由此看來,政權穩固在於給百姓施以恩德,不在於地理形勢的險要。
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條船的人也會變成您的仇敵啊!”武侯回答說:“講的好。
”
吳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聲望。
魏國設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國相。
吳起很不高興,對田文說:“請讓我與您比一比功勞,可以嗎?”田文說:“可以。
”吳起說:“統率三軍,讓士兵樂意爲國去死戰,敵國不敢圖謀魏國,您和我比,誰好?”田文說:“不如您。
”吳起說:“管理文武百官,讓百姓親附,充實府庫的儲備,您和我比,誰行?”田文說:“不如您。
”吳起說:“拒守西河而秦國的軍隊不敢向東侵犯,韓國、趙國服從歸順,您和我比,誰能?”田文說:“不如您。
”吳起說:“這幾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職位卻在我之上,是什麼道理呢?”田文說:“國君還年輕,國人疑慮不安,大臣不親附,百姓不信任,正當處在這個時候,是把政事託付給您呢,還是應當託付給我?”吳起沉默了許久,然後說:“應該託付給您啊。
”田文說:“這就是我的職位比您高的原因啊。
”吳起這才明白在這方面不如田文。
田文死後,公叔出任國相,娶了魏君的女兒,卻畏忌吳起。
公叔的僕人說:“吳起是不難趕走的。
”公叔問:“怎麼辦?”那個僕人說:“吳起爲人有骨氣而又喜好名譽、聲望。
您可找機會先對武侯說:‘吳起是個賢能的人,而您的國土太小了,又和強大的秦國接壤,我私下擔心吳起沒有長期留在魏國的打算。
’武侯就會說:‘那可怎麼辦呢?’您就趁機對武侯說:‘請用下嫁公主的辦法試探他,如果吳起有長期留在魏國的心意,就一定會答應娶公主,如果沒有長期留下來的心意,就一定會推辭。
用這個辦法能推斷他的心志。
’您找個機會請吳起一道回家,故意讓公主發怒而當面鄙視您,吳起見公主這樣蔑視您,那就一定不會娶公主了。
”當時,吳起見到公主如此地蔑視國相,果然婉言謝絕了魏武侯。
武侯懷疑吳起,也就不再信任他。
吳起怕招來災禍,於是離開魏國,隨即就到楚國去了。
楚悼王一向就聽說吳起賢能,剛到楚國就任命他爲國相。
他使法明確,依法辦事,令出必行,淘汰並裁減無關緊要的冗員,停止疏遠王族的按例供給,來撫養戰士。
致力於加強軍事力量,揭穿往來奔走的遊說之客。
於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併了陳國和蔡國,打退韓、趙、魏三國的進攻;向西又討伐了秦國。
諸侯各國對楚國的強大感到憂慮。
以往被吳起停止供給的疏遠王族都想謀害吳起。
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發動騷亂,攻打吳起,吳起逃到楚王停屍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屍體上。
攻打吳起的那幫人趁機用箭射吳起,同時也射中了悼王的屍體。
等把悼王安葬停當後,太子即位。
就讓令尹把射殺吳起同時射中悼王屍體的人,全部處死,由於射殺吳起而被滅族的有七十多家。
太史公說:社會上稱道軍旅戰法的人,無不稱道《孫子》十三篇和吳起的《兵法》,這兩部書,社會上流傳很廣,所以我不加論述,只評論他們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況。
俗話說:“能做的未必能說,能說的未必能做。
”孫臏算計龐涓的軍事行動是英明的,但是他自己卻不能預先避免刖足的酷刑。
吳起向魏武侯講憑藉地理形勢的險要,不如給人民施以恩德的道理,然而一到楚國執政卻因爲刻薄、暴戾、少恩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可嘆啊!
他以所著兵法求見於吳王闔廬。
闔廬說:“您的十三篇我已全部拜讀,可以試着爲我操演一番嗎?”孫子說“可以。
”闔廬問:“可用婦女來操演嗎?”孫子說:“可以。
”於是答應孫子,選出宮中美女,共計一百八十人。
孫子把她們分爲兩隊,派王的寵姬二人擔任兩隊的隊長,讓她們全部持戟。
命令她們說:“你們知道你們的心口、左手、右手和背的方向嗎?”婦女們說:“知道。
”孫子說:“前方是按心口所向,左方是按左手所向,右方是按右手所向,後方是按背所向。
”婦女們說:“是。
”規定宣佈清楚,便陳設斧鉞,當場重複了多遍。
然後用鼓聲指揮她們向右,婦女們大笑。
孫子說:“規定不明,申說不夠,這是將領的過錯。
”又重複了多遍,用鼓聲指揮她們向左,婦女們又大笑。
孫子說:“規定不明,申說不夠,是將領的過錯;已經講清而仍不按規定來動作,就是隊長的過錯了。
”說着就要將左右兩隊的隊長斬首。
吳王從臺上觀看,見愛姬將要被斬,大驚失色。
急忙派使者下令說:“寡人已知道將軍善於用兵了。
但寡人如若沒有這兩個愛姬,吃飯也不香甜,請不要斬首。
”孫子說:“臣下既已受命爲將,將在軍中,國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
”於是將隊長二人斬首示衆。
用地位在她們之下的人擔任隊長,再次用鼓聲指揮她們操練。
婦女們向左向右向前向後,跪下起立,全都合乎要求,沒有一個人敢出聲。
然後孫子派使者回報吳王說:“士兵已經陣容整齊,大王可下臺觀看,任憑大王想讓她們幹什麼,哪怕是赴湯蹈火也可以。
”吳王說:“將軍請回客舍休息,寡人不願下臺觀看。
”孫子說:“大王只不過喜歡我書上的話,並不能採用其內容。
”從此闔閭才知道孫子善於用兵,終於任他爲將。
吳國西面擊破強楚,攻入郢,北威齊、晉,揚名於諸侯,孫子在其中出了不少力。
孫臏傳
孫武死後,過了一百多年又有孫臏。
孫臏出生在阿城、鄄城一帶,是孫武的後代子孫。
孫臏曾經和龐涓一起學習兵法。
龐涓在魏國做事以後,當上了魏惠王的將軍,但自認爲才能比不上孫臏,便暗中派人把孫臏找來。
孫臏到了魏國,龐涓害怕他比自己賢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砍去他的雙腳並施以墨刑,想使他埋沒於世不爲人知。
齊國使者到大梁來,孫臏以刑徒的身份祕密拜見,進行遊說。
齊國使者覺得此人不同凡響,就偷偷地用車把他載回齊國。
齊國將軍田忌賞識他並像對待客人一樣禮待他。
田忌經常與齊國諸公子賽馬,設重金賭注。
孫臏發現他們的馬腳力都差不多,可分爲上、中、下三等。
於是孫臏對田忌說:“您只管下大賭注,我能讓您取勝。
”田忌相信並答應了他,與齊王和諸公子用千金來賭勝。
比賽即將開始,孫臏說:“現在用您的下等馬對付他們的上等馬,拿您的上等馬對付他們的中等馬,拿您的中等馬對付他們的下等馬。
”三場比賽完後,田忌一場不勝而兩場勝,最終贏得齊王的千金賭注。
於是田忌把孫臏推薦給齊威王。
威王向他請教兵法後,就把他當作老師。
後來魏國攻打趙國,趙國形勢危急,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打算任用孫臏爲主將,孫臏辭謝說:“受過酷刑的人,不能任主將。
”於是就任命田忌做主將,孫臏做軍師,坐在帶蓬帳的車裏,暗中謀劃。
田忌想要率領救兵直奔趙國,孫臏說:“想解開亂絲的人,不能緊握雙拳生拉硬扯;解救鬥毆的人,不能捲進去胡亂搏擊。
要扼住爭鬥者的要害,爭鬥者因形勢限制,就不得不自行解開。
如今魏趙兩國相互攻打,魏國的精銳部隊必定在國外精疲力竭,老弱殘兵在國內疲憊不堪。
你不如率領軍隊火速向大梁挺進,佔據它的交通要道,衝擊它正當空虛的地方,魏國肯定會放棄趙國而回兵自救。
這樣,我們一舉解救了趙國之圍,而又可坐收魏國自行挫敗的效果。
”田忌聽從了孫臏的意見。
魏軍果然離開邯鄲回師,在桂陵地方交戰,魏軍被打得大敗。
又過了十三年,魏國與趙國聯合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
齊國派田忌率領軍隊前去救援,徑直進軍大梁。
魏將龐涓聽到消息後,率軍撤離韓國趕回魏國,但齊軍已經越過邊界向西挺進了。
孫臏對田忌說:“那魏軍向來兇悍勇猛,看不起齊兵,齊軍有怯懦的名聲,善於指揮作戰的將領,就要順着事物發展的趨勢加以引導。
兵法上說,急行軍百里與敵人爭利的有可能損失上將軍,急行軍五十里與敵人爭利的只有一半士兵能趕到。
命令齊國軍隊進入魏國境內後先設十萬個竈,過一天設五萬個竈,再過一天設三萬個竈。
”龐涓行軍三天,非常高興,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怯懦,進入魏國境內三天,士兵已經逃跑了一大半。
”於是丟下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輕裝精銳的騎兵日夜兼程地追擊齊軍。
孫臏估計他的行程,天黑應當趕到馬陵。
馬陵道路狹窄,兩旁又多是峻隘險阻,可以埋伏軍隊,孫臏就叫人砍去樹皮,露出白木,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
然後命令一萬名善於射箭的齊兵,隱伏在馬陵道兩旁,約定說“天黑看見點着的火就萬箭齊發”。
龐涓果然當晚趕到砍去樹皮的大樹下,見到白木上寫着字,就點火照樹幹上的字。
還沒讀完,齊軍伏兵就萬箭齊發,魏軍大亂,失去照應。
龐涓自知無計可施,敗局已定,就拔劍自刎,臨死說:“倒成就了這小子的名聲!”齊軍就乘勝追擊,把魏軍徹底擊潰,俘虜了魏國太子申回國。
孫臏也因此名揚天下,後世社會上流傳着他的《兵法》。
吳起傳
吳起是衛國人,善於用兵。
曾經向曾子求學,奉事魯國國君。
齊國的軍隊攻打魯國,魯君想任用吳起爲將軍,而吳起娶的妻子卻是齊國人,因而魯君懷疑他。
當時,吳起一心想成名,就殺了自己的妻子,用來表明他不親附齊國。
魯君終於任命他做了將軍,率領軍隊攻打齊國,把齊軍打得大敗。
魯國就有人詆譭吳起說:“吳起爲人,是猜疑殘忍的。
他年輕的時候,家裏積蓄足有千金,在外邊求官沒有結果,把家產也蕩盡了,同鄉鄰里的人笑話他,他就殺掉三十多個譏笑自己的人。
然後從衛國的東門逃跑了。
他和母親決別時,咬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說:‘我吳起不做卿相,絕不再回衛國。
’於是就拜曾子爲師。
不久,他母親死了,吳起最終還是沒有回去奔喪。
曾子瞧不起他並和他斷絕了師徒關係。
吳起就到魯國去,學習兵法來奉事魯君。
魯君懷疑他,吳起殺掉妻子表明心跡,用來謀求將軍的職位。
魯國雖然是個小國,卻有着戰勝國的名聲,那麼諸侯各國就要謀算魯國了。
況且魯國和衛國是兄弟國家,魯君要是重用吳起,就等於拋棄了衛國。
”魯君懷疑吳起,疏遠了吳起。
這時,吳起聽說魏國文侯賢明,想去奉事他。
文侯問李克說:“吳起這個人怎麼樣啊?”李克回答說:“吳起貪戀成名而愛好女色,然而要帶兵打仗,就是司馬穰苴也超不過他。
”於是魏文侯就任用他爲主將,攻打秦國,奪取了五座城池。
吳起做主將,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伙食,睡覺不鋪墊褥,行軍不乘車騎馬,親自揹負着捆紮好的糧食和士兵們同甘共苦。
有個士兵生了惡性毒瘡,吳起替他吸吮濃液。
這個士兵的母親聽說後,就放聲大哭。
有人說:“你兒子是個無名小卒,將軍卻親自替他吸吮濃液,怎麼還哭呢?”那位母親回答說:“不是這樣啊,往年吳將軍替他父親吸吮毒瘡,他父親在戰場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敵人手裏。
如今吳將軍又給他兒子吸吮毒瘡,我不知道他又會在什麼時候死在什麼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
魏文侯因爲吳起善於用兵打仗,廉潔不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將士的歡心,就任命他擔任西河地區的長官,來抗拒秦國和韓國。
魏文侯死後,吳起奉事他的兒子魏武侯。
武侯泛舟黃河順流而下,船到半途,回過頭來對吳起說:“山川是如此的險要、壯美喲,這是魏國的瑰寶啊!”吳起回答說:“國家政權的穩固,在於施德於民,而不在於地理形勢的險要。
從前三苗氏左臨洞庭湖,右瀕彭蠡澤,因爲它不修德行,不講信義,所以夏禹能滅掉它。
夏桀的領土,左臨黃河、濟水,右靠泰山、華山,伊闕山在它的南邊,羊腸阪在它的北面。
因爲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湯放逐了他。
殷紂的領土,左邊有孟門山,右邊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邊,黃河流經它的南面,因爲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殺了。
由此看來,政權穩固在於給百姓施以恩德,不在於地理形勢的險要。
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條船的人也會變成您的仇敵啊!”武侯回答說:“講的好。
”
吳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聲望。
魏國設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國相。
吳起很不高興,對田文說:“請讓我與您比一比功勞,可以嗎?”田文說:“可以。
”吳起說:“統率三軍,讓士兵樂意爲國去死戰,敵國不敢圖謀魏國,您和我比,誰好?”田文說:“不如您。
”吳起說:“管理文武百官,讓百姓親附,充實府庫的儲備,您和我比,誰行?”田文說:“不如您。
”吳起說:“拒守西河而秦國的軍隊不敢向東侵犯,韓國、趙國服從歸順,您和我比,誰能?”田文說:“不如您。
”吳起說:“這幾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職位卻在我之上,是什麼道理呢?”田文說:“國君還年輕,國人疑慮不安,大臣不親附,百姓不信任,正當處在這個時候,是把政事託付給您呢,還是應當託付給我?”吳起沉默了許久,然後說:“應該託付給您啊。
”田文說:“這就是我的職位比您高的原因啊。
”吳起這才明白在這方面不如田文。
田文死後,公叔出任國相,娶了魏君的女兒,卻畏忌吳起。
公叔的僕人說:“吳起是不難趕走的。
”公叔問:“怎麼辦?”那個僕人說:“吳起爲人有骨氣而又喜好名譽、聲望。
您可找機會先對武侯說:‘吳起是個賢能的人,而您的國土太小了,又和強大的秦國接壤,我私下擔心吳起沒有長期留在魏國的打算。
’武侯就會說:‘那可怎麼辦呢?’您就趁機對武侯說:‘請用下嫁公主的辦法試探他,如果吳起有長期留在魏國的心意,就一定會答應娶公主,如果沒有長期留下來的心意,就一定會推辭。
用這個辦法能推斷他的心志。
’您找個機會請吳起一道回家,故意讓公主發怒而當面鄙視您,吳起見公主這樣蔑視您,那就一定不會娶公主了。
”當時,吳起見到公主如此地蔑視國相,果然婉言謝絕了魏武侯。
武侯懷疑吳起,也就不再信任他。
吳起怕招來災禍,於是離開魏國,隨即就到楚國去了。
楚悼王一向就聽說吳起賢能,剛到楚國就任命他爲國相。
他使法明確,依法辦事,令出必行,淘汰並裁減無關緊要的冗員,停止疏遠王族的按例供給,來撫養戰士。
致力於加強軍事力量,揭穿往來奔走的遊說之客。
於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併了陳國和蔡國,打退韓、趙、魏三國的進攻;向西又討伐了秦國。
諸侯各國對楚國的強大感到憂慮。
以往被吳起停止供給的疏遠王族都想謀害吳起。
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發動騷亂,攻打吳起,吳起逃到楚王停屍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屍體上。
攻打吳起的那幫人趁機用箭射吳起,同時也射中了悼王的屍體。
等把悼王安葬停當後,太子即位。
就讓令尹把射殺吳起同時射中悼王屍體的人,全部處死,由於射殺吳起而被滅族的有七十多家。
太史公說:社會上稱道軍旅戰法的人,無不稱道《孫子》十三篇和吳起的《兵法》,這兩部書,社會上流傳很廣,所以我不加論述,只評論他們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況。
俗話說:“能做的未必能說,能說的未必能做。
”孫臏算計龐涓的軍事行動是英明的,但是他自己卻不能預先避免刖足的酷刑。
吳起向魏武侯講憑藉地理形勢的險要,不如給人民施以恩德的道理,然而一到楚國執政卻因爲刻薄、暴戾、少恩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可嘆啊!